惠州,要看山,要看海,要看湖,要看江,但是,往往忽略了要看橋。你見,或者不見,它都在那裡,不悲不喜。都說惠州小,卻容下了1873座橋,吃驚吧,別介,數字不是全部,還有讓你更羨慕的,那一抹美景,橋。惠州人上下班都得過橋,這可就應了那句話,「老子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這話雖然很糙,橋卻無比秀麗。不談歷史,那很枯燥,別談歷史,容易讓人上當,也可談歷史,踏上這些美麗的橋面,你、我、他、這座小城和滿眼的風花雪月都是歷史。
不說了,再說下去,地球都放不下小編了,還是看橋吧,可以走著瞧,也可以飛著瞧,還可以遊著瞧。
大景惠州,建在橋上的小城。
任何人類聚集的地方,都是因地因建,惠州也不例外。惠州市區到處是江、湖、海,下埔、麥地和橋東,河道縱橫交錯。改革開放後,惠州填湖造城,搭建了眾多橋梁。
底特律是一座架在車輪上的城市,惠州,一座建在橋上的小城。有時候都我都在揣測,徐志摩要是來回惠州,《再別康橋》還會不會有,我勒個去,地球真的要放不下小編了。
▲從地圖看惠州。
我們的攝影記者陳偉斌,用無人機,(那可是高科技啊,飛起來嗡嗡的響,到了填上能看見地上,地上卻看不到天上,你說怪不怪。)他用了三周的時間,起早貪黑,拋家舍業,精益求精,摒棄小編的俗鬧,用詩人的眼光,把惠州市區美麗的橋拍了一個遍。
就憑這一點,小編帶個頭,讚一個。話又說回來了,這些橋我們幾乎每天都要經過,但不一定每個人正眼看過它們的容貌,很遺憾。從今天開始,看過了這些風貌,別人要是再問你,你必定能嘀嘀吧嘀嘀吧,脫口而出,要是再說不知道這些橋,那可真就稱不上惠州人了。
13座美中致極的橋。
1 東江大橋南接東平,北聯江北,是廣汕公路惠州段的公路橋,1978年7月15日,省交通廳投資1080萬元興建,該橋建成後來往車輛無須經渡口所汽船渡江,減輕了惠州市內交通壓力,縮短行程,提高了運輸效率,1981年1月建成通車,長805.73米,後來政府進行改造,現在成為惠州市區最繁忙的一座橋梁,也是一個治堵的難題。
2 東江鐵路橋鐵路橋橫跨東江,西接惠州西郊梅湖,東連江北烏石,橋長648米,寬8米,1992年7月建成通車,屬鋼筋混凝土金屬結構,是廣梅汕鐵路惠州段單軌鐵路橋,進出惠州的客列貨列大多要經過此橋。
3 東新橋建於北宋紹聖三年(1096),道士鄧守安以舟為浮橋,相傳蘇軾捐犀帶助之而成,結束了兩岸百姓擺渡的歷史。之後歷代修葺不廢,除非戰亂,始終保持通暢。直至1953年,惠陽專區和惠州市建委重建東新橋,東新橋才徹底結束了浮橋的歷史。2006年,惠州政府再次重建東新橋,如今已是雙向四車道的寬闊大橋。
4 合生大橋位於惠州大橋下遊,橫跨東江,是惠州市首座斜拉橋,2005年3月奠基,2008年9月通車。原名下角東江大橋,經市政府常務會議批准由合生創展集團冠名為合生大橋,冠名費為1200萬元。合生大橋是惠州市首座實行有償冠名的城市橋梁,總長約2100米,其中主線橋梁總長1328米,設計日通車能力為6萬輛次。主橋為獨塔雙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塔高121米,其中橋面以上塔高約100米。大橋設計構思新穎,鵝塔天歌的曲線造型流暢美觀,夜晚大橋絢爛多姿的燈光夜景更是讓整座橋顯得美輪美奐。
5 惠州大橋上世紀80年代末惠州大橋建成通車,橋長1103米,寬20米,原設計為2個機動車道加2個非機動車道。隨著交通量的增長,主橋已變為雙向4車道通行。該橋建成後,江南江北聯成一體,交通極為方便,對開發江北新區,加速經濟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6 金山大橋位於惠州市區東部西枝江與新開河交匯處,是連接東平、金山湖和文頭嶺三大片區的交通樞紐工程。大橋於2007年4月開工建設,2009年9月30日通車。金山大橋橫跨新開河和西枝江,是惠州市區東面快速通道建設的關鍵工程,也是惠州首座採用三層跨江立交結構的橋梁。大橋以文頭嶺為界分南橋和北橋兩段,南橋主線雙向8車道,寬45.5米;北橋主線雙向6車道,寬31.5米。橋梁總長2840米,全線建三個立交。
7 隆生大橋一座被歷史和民意催生的大橋,全長約1300米,設計為雙向八車道,日通車能力進一步增強,堪稱東江江面上最寬敞的橋梁,橋的兩側人性化地設計了兩條寬度各為1.5米的非機動車道。為實現大橋與周圍路面的有效連接,同期建設的還有一座立交橋及兩條城市主幹路。可以預見,該橋建成之後,東江大橋的過江交通壓力將得到有效緩解,並將直接帶動水口、東江新城一帶的發展,城市骨架進一步拉伸。目前,該橋已被正式命名為「隆生大橋」,成為惠州繼合生大橋、中信大橋之後,又一座以企業命名的橋梁。
8 水門橋水門橋橫跨西枝江,西接橋西水門路,東連橋東下板塘,橋長150米,寬13米,其中兩邊行人道各2米,1989年動工,1991年建成使用,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市區交通橋。水門大橋建成後,緩和了當年東新橋擠塞狀況,促進了橋東區的經濟發展,大大改變了城區老舊面貌。
9 西湖九曲橋根據《惠州西湖新志》記載,惠州西湖始創於五代,經劃於北宋治平二年,發展於明清時代。歷史上,惠州西湖素有「五湖六橋八景」之勝,但「六橋」,並不包括九曲橋。據考究,九曲橋是西湖孤山通往點翠洲的第一座橋,1957年左右修建,當時只是一座木架長橋,1959年才改為木結構九曲橋。1964年,木構九曲橋被當時的西湖管理部門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長依舊,長有112米,寬2.2米,橋面離水面在通常水位時有0.6米高,可以通過小船。
10 西枝江大橋早在1957年省交通廳投資50萬元,興建單車道木結構橋梁,橋長220米,1958建成通車。1971年,該橋由木結構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橋,1973年,建成5孔橫跨40米的雙曲拱橋,橋長236米。大橋改造工程於2011年竣工通車,主橋寬39米,雙向8車道,是惠州市中心重要橋梁之一,承擔著城區二環路跨江交通功能,是連接江北、東平等片區的重要通道,交通流量比較密集。
11 新開河大橋新開河大橋據了解,新開河大橋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全長334.4米,是惠州市區重要的東出口通道。2003年左右惠州市對新開河大橋進行改造,這次改造左右分別加寬10米和9.4米,加寬後橋梁寬為36米,工程按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標準設計。這次改造是惠州市繼改造市區北出口路、南出口路之後,改善東出口路交通狀況的重大舉措。
12 圓通橋圓通橋是西湖著名六橋之一,據史料記載,由明正德中惠州知府甘公亮始建。往橋北望,堤橋如帶,亭榭掩映,洲渚縱橫。圓通橋位於惠城中心區,該橋連接環城西路和鵝嶺北路,是市區交通要道,西湖中的南湖與豐湖以此為界域。
13 中信大橋原稱第四東江大橋,這是一條為解決國道G324、G205和各條省縣鄉公路穿越惠州市區問題新建的過境公路。大橋南起於水口街道龍津村,北止於汝湖鎮蝦村,全長1178米。大橋於2002年11月19日動工,2005年竣工。2011年1月1日零時起,中信大橋的水口收費站撤銷,市民車輛通行不再繳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