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為血庫,主裹血,溫五臟!

2020-12-24 百年養生

脾統血,也就是說脾有統攝血液的作用。血液在經脈當中運行,除了有心氣的推動之外,還需要有脾氣的維護,才能夠不溢出脈外。明代御醫薛立齋指出:「心主血,肝藏血,亦能統攝於脾。補脾與胃,血自生矣。」《難經四十二難》中認為脾有「主裹血,溫五臟」的作用。

張景嶽在《景嶽全書》當中提到:「血者,水谷之精,源源而來,生化於脾,這表明血液的生成需要脾攝取食物中的精微營養物質而化生。如果脾氣充足,其深化的物質才不至於缺乏血液當中的各種功能,也能夠維持正常,血量也會充足。這樣才可以循環不息,以營養全身,維持人的日常活動。

所謂」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說明人全身的臟腑筋骨皮毛等等沒有血液的滋養就不能夠維持正常的作用。肌膚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會變得麻木不仁,四肢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會出現手足不溫的情況。

中醫當中有一個說法叫做脾不統血,是由於脾氣虛,氣失固攝導致血液不循正常的通道而溢出脈外所引起的,主要表現為出血。比如說大便帶血,或者女性月經量過多等等,都是由於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造成的。只有脾氣健旺,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能力強健,人的氣血運行正常,脾的同學才能夠正常發揮其作用,從而避免各種病症的發生。

相關焦點

  • 從各個角度理解「脾」
    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與胃以膜相連,脾與胃同主消化,故常並稱。脾在中醫學中被冠以「脾主中土,為後天之本」以及「氣血生化之源」之名,可見脾對於人體生命活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肝、心、肺等臟腑我們都能在人體中找到具體的的臟器對應其生理功能。而恰恰脾在這點上十分分散,甚至不能對應。
  • 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做好這4補!
    在中醫的理論中,人的五官是人體五臟的反射區,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言: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意思就是說,五官的變化可以反映人體內五臟的健康情況。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方為健康!
  • 同樣是人體器官,脾的存在感為什麼如此低?
    脾的右側與胃相鄰,上端緊鄰膈肌,下端靠近左側結腸。正常大小的脾臟會完全隱藏在肋骨的保護之下,因而無法在體表觸及。中醫認為,脾是「五臟」之一,「主運化水谷精微」,和胃一同參與人體的消化功能,所以才有「脾胃不和」「脾胃失調」等說法。金醫學家李東垣在其所著《脾胃論》中反覆強調脾胃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倡導補脾健胃,因而被稱為「補土派」「脾胃論派」。
  •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五臟溫病!
    《內經》中講,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意思就是說夏至以前出現發熱的病叫做溫病,夏至以後化熱的病叫做暑病。當然這裡就需要對節氣對人體的影響有足夠的認識。所以,溫邪傷人速度要比寒邪快,因為溫邪先傷的是人的手太陰肺經,如果失治就會傷及到髒了。所以只要人一有上火的咽喉部位就容易出現疼痛,這就是熱邪必然會傷陰,而且以太陰肺為主。
  • 中基基礎理論-五臟-筆記
    五臟主藏精氣,以藏為主,藏而不洩;六腑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奇恆之腑,雖名為腑,但其功能卻有異於六腑,並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具有似髒非髒、似腑非腑的特點。  藏象學說的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體現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五臟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五臟生成篇第十(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從生理、病理以及診斷等方面論述了五臟之間及五臟與五體、五色、五味、五脈之間的相生相剋、相反相成關係。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 hù(冱) 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 gǎo 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 zhī 月芻 zhòu(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 ​《黃帝內經》曰:「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感恩的心 龔玥 《黃帝內經》曰:「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一、水火交互,淚由悲生心臟是五臟和人身的總主,兩目是它的通竅,面部的光華色澤是它的外在表現。所以人有得意的事,則神氣集中在兩目,假如有失意的事,就表現出憂鬱之色。所以悲哀就會哭泣,泣下的淚是水所產生的。水的來源,是體內積存的水液,而積存水液的,是至陰,至陰就是腎臟之精。來源於精的水液,平時不外溢。腎中的陰精固攝著它,所以淚水不會自行流出。
  • 心、肝、脾、肺、腎,搞懂七情與五臟的關係!
    首先來說七情太過會損傷相應之髒:即心在志為喜,過喜則傷心;肝在志為怒,過怒則傷肝;脾在志為思,過度思慮則傷脾;肺在志為悲為憂,悲憂過度則傷肺;腎在志為恐,過恐則傷腎。1怒則氣上、怒傷肝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 血庫告急!傷者急需0型血!
    血庫告急!傷者急需0型血!9月21日,永昌縣境內發生一起貨車追尾車禍事故,受傷司機急需0型血救治,希望熱心市民奉獻愛心,捐獻熱血。21日晚10點許,在永昌縣東區加油站以東,兩輛大車發生追尾事故,司機被卡在車廂內,經過永昌縣人民醫院、消防隊1個多小時的緊急救援,將患者救出,經診斷為多臟器出血,需要大量O型血液輸注。現金昌市中心血站血液庫存告急,加之此患者又為外地人士,無親友幫助。為救助患者,保障全市臨床用血供應,金昌市中心血站呼籲廣大市民奉獻愛心,捐獻熱血。
  • 脾與肺
    (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故有「肺為『嬌髒』,即惡痰誕之裹,尤畏火炎之爍」的說法。寒熱燥溼之外邪,均易襲肺;痰飲火熱之內邪,亦易傷肺。 肺體清虛,質地疏鬆;肺葉白瑩,「虛如蜂案」,有宣發肅降的特性。一如噴泉,噴吐布散後復又清肅下達。在宣肅過程中,肺完成了眾多生理功能。 4. 2脾的生理特性 脾性主升,喜燥惡溼。
  • 《蘭室秘藏》中的一方,是李東垣為心火下陷於脾土之中而設
    實證火鬱當以 「清透」為其要旨; 虛證火鬱當以 「補散」為宜。關於鬱證,《黃帝內經》分為五種,分別為各五行之鬱,是指五行之化,氣運如有乖和,則生五鬱之病。但五鬱發病,與臟腑密切相關。朱丹溪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提出了人體的「六鬱學說」,分別為氣,血,痰,火,溼,食。《丹溪心法·六鬱》說:「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
  • 七竅通五臟,從七竅變化可看五臟健康狀況
    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變可為萬物立 命、天地立心 矣。 — —洪應明 《菜根譚》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雪,才為火內栽蓮。《菜根譚》七竅是指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中醫認為養生時調節七竅很關鍵,因為七竅與五臟密切相關。人們可以通過七竅來判斷五臟的健康狀況。如何看呢?小編來告訴您。「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實際上,心氣足,不僅能保證舌辨五味,舌頭轉動靈活、說話流利順暢也有賴於心神的健旺。通常來說,舌色紅潤即表示心之氣血充足。
  • 原來人體內還有個「血庫」
    人體開始造血時,血液容量大概為60毫升,長大成人後約3500-4000毫升,近日,ZAKER哈爾濱推出的「無償獻血你問我答」系列報導將帶市民一起去深入了解血液容量飆升史。血液從哪裡來?孕三周,胎盤內的卵黃囊中血島為第一個造血中心。
  • 心主血合脈藏神
    一般來說我們講五臟系統,每一髒包括三大方面:第一個呢,就是這一髒的陰陽、五行、四時的特點;第二個,是這一髒的主體功能;第三大部分是這一髒與人體其它臟腑和形體官竅之間的關係。那麼具體到心來說,五行屬火,是陽中之太陽,與夏季相應。它的主體功能,包括心主血,心合脈,心主神明,或者叫藏神明。在我們有的中基教材裡呢,它就不叫心主神明,它會寫成心主神志,這二者之間還是有些區別的。
  • 要想五臟好,刮痧來實現
    《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靈樞·本髒》:「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根據藏象學說,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精神意識活動分屬於五臟,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體表裡的組織器官聯繫起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 【每日一膳】黨參桂圓肉黃鱔湯:補脾益氣,引血歸經、祛風消腫
    由於夏季氣候十分炎熱,為此中醫學強調進補應因時而宜,夏日屬火,陽氣最盛,逼汗外出,汗為津液,津血同源,汗液大量流失則引起體內津液、陰血的虛虧,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小便稀少、頭暈目眩等陰虛陽亢之症。故夏季進補首當補陰生津,此乃夏季進補的第一條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