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統血,也就是說脾有統攝血液的作用。血液在經脈當中運行,除了有心氣的推動之外,還需要有脾氣的維護,才能夠不溢出脈外。明代御醫薛立齋指出:「心主血,肝藏血,亦能統攝於脾。補脾與胃,血自生矣。」《難經四十二難》中認為脾有「主裹血,溫五臟」的作用。
張景嶽在《景嶽全書》當中提到:「血者,水谷之精,源源而來,生化於脾,這表明血液的生成需要脾攝取食物中的精微營養物質而化生。如果脾氣充足,其深化的物質才不至於缺乏血液當中的各種功能,也能夠維持正常,血量也會充足。這樣才可以循環不息,以營養全身,維持人的日常活動。
所謂」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說明人全身的臟腑筋骨皮毛等等沒有血液的滋養就不能夠維持正常的作用。肌膚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會變得麻木不仁,四肢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會出現手足不溫的情況。
中醫當中有一個說法叫做脾不統血,是由於脾氣虛,氣失固攝導致血液不循正常的通道而溢出脈外所引起的,主要表現為出血。比如說大便帶血,或者女性月經量過多等等,都是由於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造成的。只有脾氣健旺,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能力強健,人的氣血運行正常,脾的同學才能夠正常發揮其作用,從而避免各種病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