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是當時最熾手可熱的男歌手。香港「演唱會之父」張耀榮首次將四人統稱為「四大天王」,名字由此而來。香港四大天王獨步歌壇,牢牢掌握了香港流行歌壇的制霸權利。
譚張爭霸結束後,歌壇最具影響力的歌手譚詠麟和張國榮退出,香港歌壇面對真空期,急需一批有實力有魅力的歌手帶領樂壇繼續發展。張學友、劉德華搶先一步,開始作為新人在樂壇嶄露頭角,緊接著黎明、郭富城迅速爆紅。
四人在樂壇展開了廣泛競爭,鼎盛時期更是一度壟斷所有音樂類獎項。歌迷們也做出了許多狂熱的行為,「四大天王」的唱片及周邊都成為市場上銷售火爆的產品,香港樂壇也因此迎來了新時代。
「四大天王」的成功,將香港樂壇推向了又一個高峰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香港樂壇的發展。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四人過於受歡迎,其他歌手發展無望,導致那一時期的香港樂壇音樂單調,缺乏多樣化。
在「四大天王」成軍之前,歌手李克勤便已經小有名氣。獲得歌唱比賽冠軍後籤約了寶麗金唱片公司,正式成為一名歌手,1987年推出的歌曲《月半小夜曲》至今都被奉為經典,李易峰更是在芒果臺的跨年演唱會上再次演繹這首歌。
然而,隨後同公司的黎明爆紅,讓李克勤的努力功虧一簣,「四大天王」成軍之後,李克勤更是聲勢持續下滑,最差時演唱會入座率不足百分之五十。所以人都知道李克勤是香港歌壇的「第五天王」,一字之差包含了太多悲情,殊不知,他仍是最幸運的那個,畢竟他沒有在歌壇上淪為炮灰!
和接下來的這些人相比,李克勤還算得上是幸運的。香港藝人鄭伊健,出道就沒趕上好時機,「四大天王」崛起勢頭正勁。於是唱功不錯的他,只好轉戰熒幕,只能在拍戲的同時唱唱主題曲,雖然鄭伊健在音樂上獲得了不少獎項,但更為大眾心熟悉的還是演員鄭伊健。
從歌唱比賽中走出來的呂方,也是被「四大天王」光芒掩蓋的一位歌手。唱功不俗的他當年與張學友齊名,倆人在80年代的香港歌壇並成為「雙子星」,因為競爭壓力大,唱歌的同時呂方也參與到影視拍攝中,導致他兩方面都成就平平。
許志安也是一位非常有實力的唱將,作為香港歌壇苦情歌的代言人。他在80年代曾與黎明一起參加唱歌比賽,而且力壓黎明拿到亞軍出道,黎明只得到季軍。但日後黎明晉身四大天王,可許志安卻苦情了一輩子!
最乾脆利落的同期歌手還屬黃凱芹,在先後推出專輯《沒結果的一些感情》、《stay with me》之後,1996年選擇淡出歌壇,直接避開了與「四大天王」的正面交鋒。不過樂壇瞬息萬變,當黃凱芹再度回歸時,樂壇已經不是當時的樂壇了。
「四大天王」的成功代表了香港樂壇最燦爛輝煌的時期,是如今已經衰敗的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代表。但燦爛的背後,那些被耀眼星光遮住的落寞眾生象,才是最真實,最應該被細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