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相信大家一定是非常熟悉了。作者筆下的桃花源,確實是個令人嚮往的,理想的「世外桃源」,因為那裡的人們男耕女織,「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好一派愉快祥和的安寧世界。每個人的一生,都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寧靜安詳,幸福美滿,這是人之常情。那麼,陶淵明的「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意境呢?在他的內心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據史籍記載,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正是如此一個好學喜靜,善良念執,愛河山,有志向,而又不願意和世俗同流合汙的人,後來才成為了東晉末到南朝宋初期的偉大詩人和辭賦家。他的一生雖然也曾經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務,但是終究是多次入仕為官,又多次辭官回家。正是由於他早已厭倦,也看透了官宦生活,因此,最後一次出任彭澤縣令後,僅僅80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再不為官了。他是我國文學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為此,也被後來人稱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在他的《歸園田居·其三 》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意思是這樣的,我在南山下種植了豆子,地裡的野草長得很茂盛豆苗兒卻很稀少。大清早我就下地去鋤除荒蕪的雜草,夜幕降臨了才披著月光扛著鋤頭歸來。狹窄的山路草木叢生,夜露沾溼了我的衣服。衣衫被弄溼了並不可惜,只希望不要違背了我歸耕田園的一片心意。
顯然,歸隱田園後的陶淵明要遠離爾虞我詐的黑暗官場,和喧囂塵上的世俗紅塵,要實現隱居山野,並自食其力,還是要吃不少辛苦的,勞累的田園農活必須要起早帶晚,還要爬山鋤草,連衣服都被露水打溼了。可是,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因為這正是他內心想要的生活,也是他避開紛繁複雜,早已厭倦的仕途,實現回歸田園清靜的理想之舉。我本自由,不受桎梏,回歸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滿足自己的心願,衣服弄溼了又算得了什麼呢?所以,他非但無怨無悔,而且苦中作樂,樂在其中。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完全道出了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節操和骨氣,他的內心世界已是昭然若揭。在平淡如水的詩句裡,於質樸的語言之中,彰顯出奇麗和甘美,最讓人有所感受的是,在他樸實無華的詩句意境中,實際上卻充分蘊含著熾熱的思想感情和濃鬱的生活氣息。世間萬事萬物,有失者必有得,陶淵明為了他的理想和個性,至少是失去了衣食無憂,天天有酒喝。但是,他卻獲得了身心的完全自由,更是贏得了人品人格的尊嚴,從而才寫出了如此獨具風格流傳百世的詩句。同時,他還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學精品,和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真的無愧於「古代歸隱詩之宗」的稱號。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