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意境呢?

2020-12-22 我來說人文

提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相信大家一定是非常熟悉了。作者筆下的桃花源,確實是個令人嚮往的,理想的「世外桃源」,因為那裡的人們男耕女織,「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好一派愉快祥和的安寧世界。每個人的一生,都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寧靜安詳,幸福美滿,這是人之常情。那麼,陶淵明的「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意境呢?在他的內心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據史籍記載,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正是如此一個好學喜靜,善良念執,愛河山,有志向,而又不願意和世俗同流合汙的人,後來才成為了東晉末到南朝宋初期的偉大詩人和辭賦家。他的一生雖然也曾經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務,但是終究是多次入仕為官,又多次辭官回家。正是由於他早已厭倦,也看透了官宦生活,因此,最後一次出任彭澤縣令後,僅僅80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再不為官了。他是我國文學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為此,也被後來人稱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在他的《歸園田居·其三 》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意思是這樣的,我在南山下種植了豆子,地裡的野草長得很茂盛豆苗兒卻很稀少。大清早我就下地去鋤除荒蕪的雜草,夜幕降臨了才披著月光扛著鋤頭歸來。狹窄的山路草木叢生,夜露沾溼了我的衣服。衣衫被弄溼了並不可惜,只希望不要違背了我歸耕田園的一片心意。

顯然,歸隱田園後的陶淵明要遠離爾虞我詐的黑暗官場,和喧囂塵上的世俗紅塵,要實現隱居山野,並自食其力,還是要吃不少辛苦的,勞累的田園農活必須要起早帶晚,還要爬山鋤草,連衣服都被露水打溼了。可是,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因為這正是他內心想要的生活,也是他避開紛繁複雜,早已厭倦的仕途,實現回歸田園清靜的理想之舉。我本自由,不受桎梏,回歸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滿足自己的心願,衣服弄溼了又算得了什麼呢?所以,他非但無怨無悔,而且苦中作樂,樂在其中。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完全道出了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節操和骨氣,他的內心世界已是昭然若揭。在平淡如水的詩句裡,於質樸的語言之中,彰顯出奇麗和甘美,最讓人有所感受的是,在他樸實無華的詩句意境中,實際上卻充分蘊含著熾熱的思想感情和濃鬱的生活氣息。世間萬事萬物,有失者必有得,陶淵明為了他的理想和個性,至少是失去了衣食無憂,天天有酒喝。但是,他卻獲得了身心的完全自由,更是贏得了人品人格的尊嚴,從而才寫出了如此獨具風格流傳百世的詩句。同時,他還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學精品,和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真的無愧於「古代歸隱詩之宗」的稱號。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有人形容軍訓漫長,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有人形容軍訓辛苦,今年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有人形容軍訓艱難,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但對於亭中學員們而言,軍訓路上可以做到:站,眼盯前方不斜視;走,風吹雙目不眨眼;跑,汗流全身不擦拭……因為他們認為軍訓壯闊,需要錚錚鐵骨的男子漢,不讓鬚眉的女英豪!
  • 生活:但使願無違
    不僅因為無畏無懼,更是因為不知前方兇險而眼裡有光的模樣,讓我想對她說什麼,話到嘴邊又咽下。 不忍勸誡與打擾的她啊,賽道上的風有點大,有空記得撣撣落在身上的灰,蒙在眼前的塵。 (圖片作者:KangHee Kim)昨天和一個死黨電話。
  • 75句古詩詞,願花開之日有人賞,花落之時有人惜
    75句「惜」字古詩詞,願花開之日有人賞,花落之時有人惜!蘇軾:簾外東風交雨霰。簾裡佳人,笑語如鶯燕。深惜今年正月暖。燈光酒色搖金盞。晏殊:可惜異香珠箔外,不辭清唱玉尊前。使星歸覲九重天。王安石: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陸遊:題罷惜春詩,鏡中添鬢絲。陶淵明: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 像陶淵明一樣過一生
    梁啓超曾評價陶淵明:「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世人皆羨慕陶淵明,常常因內心少了一份恬淡從容,卻活不成陶淵明。放得下那首《歸園田居》,人人都耳熟能詳,這也被認為是陶淵明的「明志」之作: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 陶淵明,歸去來兮
    用這個見字的好處在於,陶淵明採菊之時,南山不經意出現在視線中。一座真實的山峰,與一座精神的高峰,兩者不期而遇了。「見」字才符合陶淵明的境界。而望南山呢?意境就差一點了,抬頭一望,見了而已,哪還有什麼詩意?2提起陶淵明,就會想到一個詞——「隱士」,「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歸去來兮辭」、「田園將蕪胡不歸」,這些都在注釋著他的隱士形象。
  • 「魏晉風骨」代表詩人陶淵明最出色的五首詩
    我們經常聽到「風骨」這個詞,比如「建安風骨」,「文人風骨」,但「風骨」究竟是個什麼意思呢?綜合的來說,風骨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實質是對文學作品內容和文辭的美學要求。縱觀歷史,有風骨的文人很多,但是真正做到靈魂通澈,風骨奇正的人那可是非陶淵明莫屬了。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一生高潔脫俗,大隱於世,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是我國古代文人崇尚的楷模。他做過官,但因世俗的醜惡讓他厭惡,他也曾有過濟世救人的抱負,可因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最終選擇歸隱,曾寫到:「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 未名世界但使願無違
    近十年來腦海裡的他,都是一身或灰或白的衣服,或長袂或短褐,從田壟上走來,衣衫盡溼,他笑道:「但使願無違」。        這是我最敬他的地方:一個人,不僅說出,而且做到了但使願無違。人啊,要怎樣的達觀,才能隨心如此。        我不想說他的詩,雖然無論如何都繞不開詩。陶詩,畢竟已經被人稱讚的沒什麼好說的。可陶潛,是多生多劫前,冷暖過的少年一樣的人。
  • 戴建業教授鼓勵孩子多讀「無用書」,引發了我對讀書無用的思考
    戴建業建議,家長、老師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不妨鼓勵他們多讀與考試無關的「無用書」,「只要是健康的的書,就應該讓他們去讀,這樣才能讓閱讀成為興趣。」由此我去專門查了下相關的資料和視頻,結果越看越好玩,引發了我對讀書無用的思考。藉此寫出來,和大家探討一下。相信大家都刷到過戴教授講詩的視頻,看完之後感覺自己的語文都白學了,要是早這麼講,成績肯定會更好。
  • 採菊東籬下,兩篇課文告訴你,陶淵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提到陶淵明,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體現了他追求閒適生活的理想。而「富貴非吾願」更明確表示了他的人生理想不在乎官場名利,由此引發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慨嘆感傷。而中學課本中,有兩篇關於陶淵明自傳式的文章,記錄了他的生活情況與思想狀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五柳先生會傳》是陶湖明的自述傳,寫作年代不詳。《歸去來兮辭》是作者四十一歲辭彭澤令時所作,文中以無限喜悅的心情,想像歸家後田園躬耕生活的種種樂趣。這兩篇文章都體現了陶淵明的生活態度、生活情想。
  • 樂光堯:但使願無違
    但使願無違救國圖存志,報國正當時「天下興亡,我的責任。」這是少年時代樂光堯的信念和座右銘。出生在動蕩年代的樂光堯從小立志成為一名物理學家,為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和祖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名利本無心,但使願無違退休多年的樂光堯家中牆上的照片從黑白到彩色,記錄著他為物理教育事業奮鬥的一生。少年立志、青年篤行、白鬢不渝。「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執教四十餘載的樂光堯, 潛心學問而不在乎名利,因樂而教、因教而樂。
  • 陶淵明:逃離城市之後,如何克服中年危機?
    面對成年人的壓力和內心的嚮往,陶淵明是如何抉擇,做到不負此生的呢?01陶淵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宗白華曾說:「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期。」亂世裡,每個人都朝不保夕,過著刀尖上跳舞的血腥日子。老百姓們顛沛流離,就連知識分子也活得膽戰心驚。
  • 陶淵明最好的六首詩,首首經典,你一生至少讀一次!
    他是田園詩派的開山鼻祖,他的一篇《桃花源記》家喻戶曉,他就是陶淵明,一位偉大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能稱得上「偉大」二字的詩人,屈指可數,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是一個率真灑脫之人,做官不開心了就辭去,與朋友喝酒,若先醉了,會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 觀瀾|保護網文作者的權益,究竟有多難
    著有多部暢銷網絡小說的「姬叉」在公眾號發文稱,在老合同裡,作者就已經無版權,因為閱文旗下網站「起點"很早就拿了作者的全版權,並且期限一直到作者死後五十年。閱文的新合同本質和以前沒什麼區別,只是現在公然將其寫在合同裡,讓作者心態爆炸。因此,閱文集團此時 「退步」表示願意和作者群體洽談,乃是亡羊補牢之舉,但這能否讓網絡作者領情,則得看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