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是雲南特有的民族民間簧管樂器,經過幾十年的傳承、創新、發展,葫蘆絲演奏技巧不斷發展,成為中國民族器樂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在曲靖,有一位二十年來一直專注於葫蘆絲藝術的演奏家,她多次受邀赴加拿大、奧地利、捷克、匈牙利、義大利、韓國、日本、英國等國家演出交流,她將葫蘆絲帶出國門走向世界。近兩年來,她來到大山裡的農村學校,帶領孩子們走進藝術殿堂、感受藝術魅力,通過葫蘆絲激發孩子們的藝術興趣,讓他們零距離被藝術滋養。在脫貧攻堅浪潮中,她用藝術扶貧的方式盡了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她就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葫蘆絲巴烏學會常務理事、雲南少數民族器樂研究會葫蘆絲巴烏藝術委員會副會長陳梅。
■葫蘆絲在維也納音樂廳吹響
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5月,一場大型葫蘆絲、巴烏音樂會在曲靖上演,一千個演員在臺上齊奏葫蘆絲,將葫蘆絲名曲《婚誓》《康定情歌》《金孔雀輕輕跳》演繹得震撼人心。當時,中國著名一級作曲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周成龍老師說:「這樣大規模的葫蘆絲演奏會,我在中國是首次看到,曲靖的藝術家能將葫蘆絲髮揚光大到這個程度,非常不錯,非常難得!」
葫蘆絲演奏家陳梅是這場音樂會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十年來,陳梅不忘初心,將民族樂器葫蘆絲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2011年至2014年,應邀請,陳梅連續五次在祖國寶島臺灣舉辦葫蘆絲、巴烏專場音樂會,並登上臺北最高音樂殿堂——臺北音樂廳,這是臺灣地區規格最高、最專業的音樂演奏廳。當葫蘆絲樂曲《古歌》《山歌仔》響徹大廳時,臺灣觀眾如痴如醉,沉浸在空靈而美妙的音樂聲中。
2012年,受加拿大聯邦政府邀請,陳梅應邀赴加拿大溫哥華參加「2012加拿大亞裔文化節」開幕式演出,並在當地舉辦葫蘆絲、巴烏藝術講座及文化交流活動。陳梅深情演繹葫蘆絲經典曲目,將雲南的少數民族樂器展現在加拿大的專業舞臺上,受到當地民族音樂愛好者的熱烈歡迎。—些曾經接觸過葫蘆絲的加拿大華人觀眾在欣賞完音樂會的完美演繹後,感嘆道:「葫蘆絲竟然能在大型樂隊的現場伴奏下,以音樂會主角的身份登上加拿大的專業藝術舞臺,真是讓人耳目—新,讓人對葫蘆絲這種樂器刮目相看!」
陳梅與加拿大專業樂隊「庇詩中樂團」排練合作,69歲的樂團團長黎焯明被這種獨特的樂器所吸引,他希望將葫蘆絲留下,今後可在樂團發揮作用。吹排簫的黑人藝術家也被陳梅的深情演繹所打動,在一場音樂會結束後,他專門跑到後臺找陳梅合影留念。演出期間,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等人專程看望了從中國遠道而來的藝術家們,對演出成功表示熱烈祝賀。加拿大城市電視臺、新時代電視臺、世界日報、溫哥華周報等媒體對演出活動進行了專題報導。有兩位熱心觀眾說:「葫蘆絲的聲音猶如天籟,初次聽便覺得它魅力無窮,讓人置身其中不忍出來。在本次文化節上,我們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葫蘆絲。」
2015年8月,應奧地利國際音樂家協會的邀請,陳梅到維也納、捷克、匈牙利3國交流演出。在奧地利維也納皇宮音樂廳內,具有濃鬱地方色彩的葫蘆絲被吹響,帶給歐洲觀眾難以言說的東方神韻之美。當最後一個音符迴響在維也納金碧輝煌的音樂廳裡、淹沒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時,在國際舞臺上,葫蘆絲以其宛轉悠揚的樂音徵服了觀眾,雲南民族文化和葫蘆絲藝術被推到了更高更廣的藝術殿堂。
2017年12月,陳梅隨雲南代表團赴義大利米蘭參加「AF2017第22屆米蘭國際手工藝品博覽會及文化藝術交流展演」活動,再次讓葫蘆絲藝術綻放歐洲。該活動是一個集中展示各國及地區手工製作、旅遊及文化藝術展演的平臺,已擁有21年的歷史,是各國及地區相互交流藝術文化的舞臺。在米蘭中國文化中心,陳梅向100多名華人青少年介紹了雲南民族樂器葫蘆絲,現場演奏了《月光下的鳳尾竹》等名曲,還將特意帶去的幾十把葫蘆絲分給他們,並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教他們吹奏,讓他們對祖國的民族樂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陳梅說:「我從小就喜歡音樂,音樂將伴我一生,葫蘆絲將伴我一生,我的一生也將為傳播葫蘆絲藝術而努力奮鬥,我要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聆聽到這優美的民族音樂。」
■用音樂滋養大山裡的娃娃
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聽到葫蘆絲悠揚的聲音,這個願望已經變成了現實。在世界民族音樂愛好者沉醉於「東方薩克斯」獨有韻味的同時,陳梅將目光聚焦在了雲南的 大山深處——讓音樂走近農村的孩子。
2018年,陳梅來到霑益區大坡鄉土橋小學,為孩子們捐贈了60支葫蘆絲、60本教材,總價值28000餘元。土橋小學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照顧,他們對音樂的認知僅限於唱幾首歌。
為了讓這些孩子更多地了解外界,同時讓葫蘆絲這種民族樂器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陳梅每周都會和她培養出的葫蘆絲教師一道,專程自駕車從麒麟區來到霑益大坡土橋小學,為這些孩子上一次葫蘆絲公益課程,至今已持續兩年。
還記得捐贈葫蘆絲當天,孩子們都是頭一次接觸,他們滿臉的好奇,在手上不停地擺弄著葫蘆絲。捐贈儀式結束後,陳梅和幾位葫蘆絲教師為孩子們帶去了精彩的葫蘆絲表演,還進行現場示範教學,孩子們既興奮又高興,立即對葫蘆絲產生了興趣。
陳梅說,葫蘆絲演奏是情感的交流,吹好葫蘆絲不僅僅有益於自身身心健康,還能為人們帶去歡樂和藝術享受,更是在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在為土橋小學學生上公益課程的過程中,陳梅發現這些孩子太渴望藝術了,每次上課時,那一雙雙如饑似渴的眼睛發著亮光,讓陳梅心裡燃起激情澎湃的火焰。她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通過葫蘆絲,讓孩子們感受藝術的無窮魅力,讓藝術在孩子們心裡生根發芽。
一周一次公益課,已堅持兩年,在近70次葫蘆絲音樂課的薰陶中,孩子們慢慢發生著變化。有一位姓李的小姑娘,一開始接觸時,陳梅發現她非常靦腆內向,不敢直視老師的眼睛,上課時經常低著頭,沒學會也不敢主動提問。每次課上,陳梅都會更多地關注她、鼓勵她,讓她給其他同學做示範。兩年下來,這位小姑娘變得不一樣了,她會主動和老師溝通交流,會和同學一起說笑玩鬧,上課會主動舉手發言了。每次上葫蘆絲課,小姑娘都非常高興,臉上總掛著笑容,她說:「我最喜歡上葫蘆絲課,我要好好學,把葫蘆絲吹好。」
藝術能陶冶情操,能讓人感受到世間的美好,音樂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給孩子們超乎想像的力量,灌溉他們幼小的心靈,激勵他們奮發向上。陳梅說:「我要把音樂文化的正能量和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傳遞給孩子們,要讓藝術的種子深深扎進孩子的心裡,讓藝術影響孩子們的人生。文化藝術是人的精神支柱、發展的底蘊,我希望農村孩子也能和城裡的孩子一樣,有更多機會接觸藝術、得到藝術的滋養。」
除在土橋小學上葫蘆絲公益課程外,陳梅還在霑益望海小學、馬龍的學校和幼兒園開設葫蘆絲公益課程,一心只為傳承民族藝術,讓更多孩子因藝術而受益。
秉持著這個初心和夢想,陳梅將繼續走進大山,為農村的孩子們帶去美妙的音樂,她要為孩子們插上一雙藝術的翅膀,帶領孩子們在藝術之路上越走越遠、越飛越高。
曲靖日報記者 唐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