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一詞,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往無前,帶著勇敢奔向遠方;也是在自己的世界裡努力成長,勇敢無畏找尋向上光芒。
80後和90後的少年時光,沒有多大差別,同樣的教材,都是電視下陪伴成長的一代,動畫片看著《機器貓》和《聖鬥士星矢》,和朋友玩著彈珠、踢著毽子,似乎有著共通的成長方式。
但是,新時代下00後和10後,卻有著不同的「成長因子」。
他們從電子產品上獲取信息,獲得多元的價值觀,有更多聲音的表達,也有更多個性化發展。在這些新世紀家長的教育下,這些少年們成長姿勢也越發的與眾不同。
少年故事的「樂觀面」
在今晚即將播出的湖南衛視《少年說》第五季中,來自廣州中大附中初一8班的王筱雯,喊話對象是她的姥姥。但是這位61歲的姥姥年輕得卻像一位阿姨,在眾人的好奇下,王筱雯展開了對姥姥的「炫耀式」吐槽。
「姥姥明明是陪我上輔導班,結果她中途出去帶回來4條裙子!」
「姥姥簡直就是個批發商,逮著買衣服的機會就不會撒手。」
「她每天早上還有護膚,一定要畫上美美的妝再出門。」
「姥姥,你不要把你的衣服和化妝品藏到我衣櫃了,我太難了!」
面對輪番「轟炸吐槽」,姥姥也不甘示弱地回答道:「我覺得一個女性,不管是女孩子還是女人,那就要像花朵一樣,就要美麗,就要整潔,乾淨,就要大方,其實這樣那麼就有自信。自信呢,人才快樂。你快樂了,你就會給別人帶來快樂。你覺得姥姥有給你帶來快樂嗎?」
少女一個「對」,把自己成功繞進去。這樣快樂的姥姥繼續給自己的外孫女「挖坑」,沒想到幾句話就把王筱雯「策反」成功,姥姥到底說了什麼呢?
其實,王筱雯的故事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有個良好的心態,一個良好的心態看待任何事物都是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姥姥對於美的理解和追求感動了在場人,這種「炫耀式」 吐槽方式的故事背後其實就能展現這個家庭教育觀念,也能看出這個女孩平時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長大。
王筱雯有一個樂觀可愛的姥姥,而今晚出現的另一個女生的故事,則讓人感受到了榜樣在身邊的精神力量。撇開了含蓄,這位同學在勇氣臺上大聲說出了愛。
她就是來自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中學初二3班的李抑若。她在臺上驕傲地介紹起自己的媽媽——原來165的個子只有六七十斤重的媽媽經常感冒生病,偶爾跑個800米也累得快要暈倒。但是四年前,媽媽開始決心改變自己。
晚上下班,換上裝備去跑步;去健身房擼鐵,能舉起幾十公斤的槓鈴。從五公裡,跑到21公裡的半馬,再跑到42公裡的全馬。最讓少女驕傲的是媽媽開啟了跑遍國際六大馬拉松的徵程。
李抑若將媽媽的努力都看在眼裡,眼睛和話語都充滿了對媽媽的致敬和尊重,但是如今,她自己的體育和學習也遇上了瓶頸,無法像媽媽那樣堅持下來,在臺上詢問媽媽,那媽媽的回答會是什麼呢?
每個家庭的形態都不一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不一樣。
雖然這兩位少女的成長經歷完全不同,但是都能看出她們是在充滿愛、樂觀、積極的環境下生活。
培養孩子,不是在於家長的說教有多少,而是在於家長們平時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一言一行。如果家長們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所有事情,那麼孩子也一樣會學習到這樣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任何困難。越來越多的新時代父母教育將更加的包容,更加注重愛的培養。
少年故事的「情商面」
這些00後和10後他們的幸福在於,接受多樣化教育形態的他們,不再被塑造成一個形。
他們有自己的發聲渠道和獨立個性,也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成長經歷。
這些經歷背後,大家都能通過他們看到新時代父母教育觀念的更新和重心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父母把重心放在培養孩子性格的塑造。正因為有這樣的家庭才會培養出南昌市第二中學高二22班的龔高駿。
他一上臺就直言表達最了解自己的就是媽媽,總能看穿自己的心思,還更加敞開心扉地說道自己對一個女生產生了好感,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
龔高駿和媽媽的這種關係,和諧而充滿愛。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家長越是懷疑自己的孩子早戀,反而越發的會激起孩子的反感,從此家庭的溝通就會產生嫌隙。但是龔高駿的家庭就不同,家長開明溝通的方式和良好的引導,起了很大的幫助。
他講道,媽媽得知自己的事情之後,用自己和爸爸的戀愛經歷,開導自己。讓他明白,尊重「有好感」的這份心,也是尊重埋藏在心理喜歡的那個女孩。一個男人是要有責任、有博愛精神,才能成長為一個暖心、善良、健康的人。加油團陳銘也在節目中感嘆道:「原來男孩也可以細膩而溫柔啊。」
相反,來自南昌市第二中學高一2班俞鵬飛本來是對媽媽的吐槽,最後也變成了媽媽用「情商教育」引導他改變心態。
俞鵬飛在臺上調侃媽媽是微胖界的翹楚,減肥總是三分鐘熱度,而且還越減越胖。少年雖然帥氣,但是情商令媽媽堪憂,媽媽笑著回擊兒子:「減肥,不是我個人的話題,而是所有女性話題。」
媽媽的這番言語,其實是想告訴兒子,無論多瘦的女人都會想著要減肥,而兒子作為一個男人,無論減肥成功與否,都要給予對方支持。這看得不是智商,而是情商。雖然這個話題討論的是減肥,但是減肥事件的背後卻是這位母親教自己的兒子做人的道理。就連陳銘也出來開導少年,如果不是媽媽把你生下來,她也不會用一輩子的時間和自己的體重做鬥爭。
這些直接的、「顯性」的面對面溝通,讓更多孩子和家長之間平等對話,也是現代家庭教育環境和方式變化的縮影。
一千個少年的成長經歷
一千種家庭教育方式
少年們的故事,不由讓人想起去年,微博上的一個熱搜叫「黃多多發色」。當時只有13歲的黃多多染髮打耳洞,黃磊夫婦還被全網誇讚。
很多網友都驚呼:「這麼小就可以染頭髮!要換我媽,早把我腿打斷了吧!」「我都28了我媽還不讓我染頭髮。」評論區更多的網友表示,對比自己爸媽的「壓制」,黃磊面對女兒臭美的「開朗得簡直太令人羨慕了。」
其實黃多多的成長經歷的背後,是黃磊夫婦對孩子的教育態度上,染髮、打耳洞,體現的是家庭教育的開明和包容,最可貴的是黃磊夫婦一直非常尊重孩子的選擇、願意肯定孩子的想法。
就連黃磊自己也說過,女兒有自己的想法,她不是我的附屬品。
孫莉面對想要打耳洞的女兒,說的不是「允許你打耳洞」,而是「多多完成了一直沒有勇氣做的一件事」。這樣微妙的語言變化,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尊重孩子的做法。
再到幾年前,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陳小春的兒子小小春Jasper一句拿著擴音器對爸爸說的「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可以不生氣了嗎?)和陳小春那句隔著屏幕都會被嚇哭的高分貝怒吼「hurry up」(快點)所形成的鮮明對比成為全網被熱議的話題。
有的時候,還在成長的性格也是家庭成長教育的縮影。小小春把自己的當成一個和爸爸平等的個體去對話,沒有害怕,也沒有發脾氣,就像朋友一樣的身份去表明自己的態度。
當聽到兒子這樣的一句反問,陳小春的怒氣也瞬間被扎破,和兒子道歉,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太激烈。面對爸爸的道歉,小小春也覺得自己被尊重,也讓他懂得無論是誰,無關年齡、輩分、地位,做錯了事就得認錯。這才是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一個孩子能不能勇敢的做自己和父母給他的尊重有很大的關係。
艾瑞克·弗洛姆
很多人都說,原生家庭是決定自己人格的基本因素。
但是,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總結我們人格的形成是由先天和後天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絕不可低估後天因素和環境對我們自身的影響。
親子關係是人們最初的社會關係,也是最早期的培養人格的環境,影響著個體日後的人際交往。
大家通過每晚七點半湖南衛視《少年說》這個節目,可以以少年們的故事為鏡,看到自己家庭教育的進步或者缺失,畢竟每個少年的成長故事都是無法複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