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是展開
①續承《大經》三輩文,廣攝眾機
《觀經》續承《大經》三輩文,以定散二善、三福九品詳細開演之,普攝一切定機、散機,大乘、小乘,善人、惡人,平生、臨終,乃至一生逆謗闡提、大命將終、將墮地獄之機,齊歸本願,同稱佛名,皆得往生。遂見法門廣大,善惡齊歸。
《大經》的重心,並非在於把根機作廣泛的展開,所以「三輩專念文」點到為止,接著又轉入廣泛地描述四十八願之深廣果德這一方面,看經文就很清楚了。「三輩往生文」之後馬上就開始講到極樂世界的功德、眾生往生的果報、一生補處等等。
我們要了解經文文義的轉折,《觀經》和《大經》銜接的交點就在三輩文。所以,《觀經》是續承《大經》的三輩文的;因為《大經》的重點是講四十八願因願果德的,它在這裡就有一個銜接點。不過三輩文是點到為止,展開的任務就放在《觀經》了。
「以定散二善、三福九品,詳細開演之」,《大經》就沒有展開這麼詳細,只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個「修諸功德」很濃縮,「諸功德」有定善功德和散善功德,可以分成大乘功德、小乘功德、世間善法。所以,攝機這部分在《大經》裡說得比較籠統。而在《觀經》中,就把眾生根機分為定善、散善,還有三福,三福又展開為九品。
「普攝一切定機、散機,大乘、小乘,善人、惡人,平生、臨終,乃至一生逆謗闡提、大命將終、將墮地獄之機」,說得很細膩,有不同的分類。
比如從眾生根機的定、散來說,前面十三定觀攝受定心根機的眾生,後面三觀攝受散心修福善的眾生。絕大多數人都是散亂根機,如果只講定善根機的話,散機眾生就得度無望了:所以有定機和散機。
接下來說大乘和小乘。《大經》「三輩往生文」都是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這三輩都是大乘。《觀經》就不一樣了,《觀經》的上輩三品是發菩提心的大乘眾生,中上品、中中品是小乘眾生。所以,有大乘,也有小乘。接下來講善人、惡人。
以《大經》來說,上輩是「舍家棄欲而作沙門」;中輩,如果不能出家的話,可以「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下輩,「假使不能作諸功德」。三輩沒有說到造惡眾生,所以看起來是攝受善輩根機的。
可是《觀經》九品就不一樣了,展開得很廣泛。
之所以羅列這些,是要讓大家知道,《觀經》的十三定觀、三福九品,是把《大經》「三輩往生文」的眾生根機完全展開,既有善機,也有惡機。尤其是下輩三品:下輩上品,十惡罪人;下輩中品,破戒罪人;下輩下品,五逆罪人。善人、惡人都包含在內。
接下來的一組概念說平生、臨終。《大經》講「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從文面來看,多數是指平生的。當然,下輩說到「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就有那種要向臨終來講的意思。我們看經文:
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一向專意」跟前面講的「一向專念」一樣,多數是指平時。後面說「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又說「乃至一念念於彼佛」,就有從平生向臨終過渡的意涵,要攝受臨終根機的眾生。
《觀經》就非常明顯,包含平生之機,也包含臨終之機——十惡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都是臨終之機。
「乃至一生逆謗闡提,大命將終,將墮地獄之機」,這跟前面有重疊的地方;不過,把這幾种放在一起,尤其顯得攝機廣大。引導這些根機最差、最惡劣的眾生,這些五逆謗法、斷諸善根的眾生,這些大命一終就要墮落地獄的眾生。
「齊歸本願」,引導這些人歸投彌陀本願力。
「同稱佛名」,共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
「皆得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連造了五逆罪、到臨終才聽到淨土法門的人都往生了。
《觀經》是非常精彩的,讓一個極重罪人在千鈞一髮的時刻,在危急萬分的時刻,在立即就要墮地獄的緊急關頭,讓他必生極樂,非常具有藝術性。這是一個大翻身、大逆轉。就好像踢足球,一下子輸了十個球,突然反灌二十個,逆轉過來了。造了五逆重罪,就要墮下去了;馬上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十聲、五聲、三聲、一聲念佛,剎那之間黑暗變為光明,雲霧退去,太陽出現,地獄退去,極樂顯現,閻羅退去,彌陀顯現,凡夫退去,聖人顯現,這是不可思議的。歷劫以來輪迴墮落的命運,在這短暫的時間裡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不可能的事情成為現實。
《觀經》讓我們覺得,這樣的根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還有誰不能往生?「皆得往生」的根據,就是《觀經》下下品。就像醫生看病,有人打了一個噴嚏跑來看病,醫生看好了,那不算什麼。有人得了愛滋病、肝癌、肺癌、糖尿病、心臟病、腦溢血,什麼病都得了,喝了一口醫生開的藥,病就治好了,那還有什麼病治不好的?最差的都治好了,就沒有治不好的了。連造五逆重罪、臨終才遇念佛法門的根機,一聲稱名都能往生極樂,就顯得法門廣大,善惡齊歸。如果只能救度出家人,那是窄門。佛法廣大,佛光普照,就體現在這裡。阿彌陀佛的救度,不管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平生、臨終,甚至是五逆、謗法,只要一念回心,沒有不往生的。善導大師說得很清楚: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這就是《觀經》對於《大經》三輩文的展開。所以,《大經》三輩和《觀經》九品,歷代大德都認為它們是開合不同的關係,《觀經》九品是對《大經》三輩的展開。
②歸入念佛
既已展開,還須收攝,不然不能回歸正轍,會混淆法門綱際。這在《觀經》也已作了交代,即是流通分「付囑持名之文」。雖說定善、散善、念佛,可是到最後流通,世尊不付囑定善,不付囑散善,唯付囑「持無量壽佛名」,這就是回歸彌陀本願稱名。
善導大師釋言「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可知《觀經》之特色在於以定散二善廣收眾機,歸入念佛。所以,就能歸之定散,不惜篇幅,廣泛展開;就所歸之念佛,僅選下品、惡人、臨終為典型代表,而於流通分畫龍點睛,可說餘韻悠長。
意思是說,展開之後,還要收回來。就好像講話,話題展開得太磅礴了,如果不收回來,聽的人可能就會雲裡霧裡,抓不住重點。如果不收回來,就不能回歸正轍,讓人覺得混淆不清。
所以《觀經》也作了交代,就是流通分的「付囑持名之文」。《觀經》將要結束的時候——往往到一部經的最後,釋迦牟尼佛都要作一個總體的交代,阿難也非常了解佛心,就問佛:
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
「這部經叫什麼名字?怎樣受持?」佛就說叫什麼名字,應該怎樣受持,然後說: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前面說過,《觀經》講十六觀是很廣泛的。這十六觀講了三方面的內容:前十三觀是定觀,是定善;十四觀、十五觀是散善;第十六觀講的就是念佛,全是惡人——十惡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不要說十三定觀他們修不了,散善也修不了;不要說大乘善修不了,小乘善也修不了;不要說佛門善修不了,世間善也修不了。他們一輩子造惡,直到臨終,這樣的眾生只能念佛。所以,十六觀是講了三種往生的方法,就是定善、散善和念佛。
到最後流通分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不付囑定善,不付囑散善,唯付囑「持無量壽佛名」。「付囑」是什麼意思?付囑就是交代。就像臨終的遺言,最後要懇切地交代,比如做媽媽的臨終一口氣斷不下,要等她的孩子回來。孩子一回來,跟他說幾句就斷氣了,這叫最後的付囑。或者女兒要嫁人了,臨走前,媽媽就哭著對女兒說:「你今天就要走了,有幾句掏心窩的話要跟你講……」媽媽要把她最重要、最關切的話付囑一遍,這是最懇切、最重要、最想要表達的。這是付囑。
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的請求,開了十三定觀,然後又講了三福九品,內容講得很廣泛。到最後,付囑給阿難說,「阿難,汝好持是語」,這個「好」字,就非常懇切,「你要好好地」,有無限的慈悲、悲憫,懇切叮嚀。「持是語」,持什麼呢?不是持十三定觀,也不是持發菩提心,也不是持大乘善、小乘善、世間福善,而是「持無量壽佛名」,「你要好好地珍重這個念佛法門,把這句名號好好地執持在心」,這是《觀經》最後的交代。
這從經文的義理上,回歸到了彌陀本願稱名。善導大師解釋這段經文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句話是整部《觀經疏》的總結論,也是整部《觀經》的總結論。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阿難,我前面雖然講了這麼多,講了定善、散善,這兩個法門修行回向都可以往生,都有利益」。「雖」是轉折詞,下面有無盡的意味,說什麼呢?
「望佛本願」,「望」,腳雖然站在這裡,但眼睛看向遠處。韋提希夫人請問「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釋迦牟尼佛雖然跟她講定善觀,然後開出散善觀,但是他的眼睛並不只看這裡,他是看向阿彌陀佛的本願,這叫「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釋迦牟尼佛的本意,在於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就叫「本願稱名」,展望到彌陀的本願。「定散兩門之益」回歸到哪裡?這個總結付囑的點,是在「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結歸本願稱名。
《觀經》的特色,或者說它展開的方式,佛講《觀經》的方便善巧是在哪裡呢?很明顯,是「以定散二善廣收眾機,歸入念佛」,這是通過善導大師的解釋看出來的。
《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都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內容、目的可以說都一樣,但是它們展開的方法、次第關係是不一樣的,各自的重點也是不一樣的。《無量壽經》主要講四十八願。《觀經》是以定散二善廣收眾機,把一切定善、散善,善人、惡人,平生、臨終,聖人、凡夫,通通收攝進來,歸到本願稱名。由於它的主要任務是在這裡,所以對於念佛並沒有講得太多。
「就能歸之定散,不惜篇幅,廣泛展開」,十六觀展開得非常遠。「能歸之定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讓我們通過定善、散善,歸入念佛,這是讓我們能歸入念佛的。
念佛本身是所歸的法門,對於所歸的念佛,並沒有講得太多,只是選了一個案例,選了下品、惡人、臨終,以下品、造惡、臨終的根機作為典型代表。就像前面說的,要反映醫生醫術高明,總要選個典型代表,病非常危重,群醫束手無策,結果這位醫生給治好了。
「而於流通分畫龍點睛」,在流通分點出:「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這叫畫龍點睛。
「可說餘韻悠長」,就像早上撞鐘一樣,「咣」地一撞響以後,餘音很長,持續兩三分鐘,這叫餘韻。《觀經》講到這裡,戛然而止,結束了;但最後世尊「持無量壽佛名」的付囑,有很長的餘味,言不盡意,沒有講透。因為《觀經》的目的是要廣收眾機,達到這個目的就可以了,不然主題就不夠明確,接下來的內容是要讓給《阿彌陀經》講的。
畫龍點睛是一個故事。有位秀才去拜訪一個朋友,這個朋友會畫龍。朋友在牆上畫,筆走龍蛇,很快,龍身、龍尾、龍鱗、龍鬚、龍角、雲彩都畫上了,惟妙惟肖,但就是沒有眼睛,是一條盲龍。
「畫得好啊!」秀才看了就鼓掌,「不過,你這條龍怎麼沒有眼睛啊?」
他說:「這不是一般的龍,不能畫眼睛。」
「為什麼不能畫眼睛?不畫眼睛不是瞎龍嗎?」
「此言差矣。」他說,「你是秀才,膽子比較小,今天因為你在這裡,不好意思畫它的眼睛。」
「沒關係,你照畫眼睛,不會把我嚇著的。」
「真的?你站好啦。」
「站好啦。」
「你最好離開牆壁遠一點,後退一丈。」
「幹什麼?」
「你後退一丈再說。」
這位秀才乖乖地退了一丈。
「站好了,我點眼睛了,你看好啊!」
只見這位畫家朋友把龍眼睛一點,剎那之間滿壁生風,雲蒸霧繞,驚雷一聲,這條龍破壁而出,飛騰而去。秀才一眨眼,牆上龍沒有了,已經到天上去了。
這就是畫龍點睛的故事。
《觀經》十六觀,就是釋迦牟尼佛畫的一條龍:從一開始畫定善觀,日想觀、水想觀、寶地觀、寶樹觀、寶池觀……一直畫西方極樂世界,畫到最後,這條龍畫成了,點睛之筆在哪裡?就在最後這句話。
如果沒有這句話點睛,這條龍活不起來。為什麼?修定觀很殊勝,但是我們修不了。上品上生很殊勝,但是我們發不了大菩提心,也沒有分。
看到下品下生,「他恐怕宿善比較好吧?也許是方便吧?這樣能行嗎?」本來這裡龍尾一抖,還是有點活力的;我們一懷疑,又死掉了。
我們不知道重心在哪裡。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大乘善修不來,小乘善修不來,那麼世間善努力修一修吧。「孝養父母」,真的要孝養父母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其實很不孝,經常跟父母頂嘴,心裡忤逆。「尊重師長」,也不行。「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經常殺生,還問師父:「蚊子能不殺嗎?蟑螂呢?臭蟲呢?咬了我怎麼辦?」理由多得很。一看,這三福也沒有分,三學不能成就,這條龍在我們心裡沒飛起來。
釋迦牟尼佛很慈悲,最後說:「講這麼多,是能修定善的修定善,能修散善的修散善;能修大乘的修大乘,能修小乘的修小乘,能修世間福報的修世間福報。三福無分、三學無門的人,我還有法門接濟你,就是念佛。」
所以,到最後就畫龍點睛,把念佛法門一點,整部《觀經》就活了,栩栩如生,定善也有它的意義,散善也有它的意義。不然,都沒有活起來。
如果沒有善導大師,雖然釋迦牟尼佛點了睛,我們也看不懂,眼睛是閉著的。看了善導大師的解釋,我們的眼睛才亮了。「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本願稱名」,就是整個十六觀的眼目所在。
所以,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畫龍點睛,也可以說是善導大師畫龍點睛。眼睛一點,就亮了,我們就能看出《觀經》的來龍去脈,知道念佛必定往生。所以,這一筆是畫龍點睛之筆。這在別的祖師大德對《觀經》的解釋裡都沒有,這條龍是有眼珠的,不過還沒有睜開。善導大師一解釋就非常清楚了。
《觀經疏》有一句與眾不同的話:
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一般人想不出這樣的話,會覺得「這是不是太特別了一點?是不是太武斷了?」如果不善理解經義,就會執著於文字相。
「唯」這個字是字眼。「標」是指的意思,指標。如果以《觀經》的文面來看,定善、散善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不一樣,他說定善、散善是一個指頭。指向哪裡?標指到念佛往生。這方面的教義,我們會在以後的解釋中詳細展開,這裡埋一個伏筆,就是一個疑情。
所以說這三部經都講專修念佛,如果不了解《觀經》的意趣,就會覺得有矛盾、梗塞:「這不是講散善回嚮往生嗎?這不是講定善十三觀往生嗎?怎麼說『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呢?」難道善導大師不了解這些文字嗎?那他為什麼作這樣的解釋呢?他是彌陀化身,他的解釋透達經文義理,他知道眼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