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廣大,善惡齊歸

2021-02-19 淨宗18

《觀經》是展開

①續承《大經》三輩文,廣攝眾機

《觀經》續承《大經》三輩文,以定散二善、三福九品詳細開演之,普攝一切定機、散機,大乘、小乘,善人、惡人,平生、臨終,乃至一生逆謗闡提、大命將終、將墮地獄之機,齊歸本願,同稱佛名,皆得往生。遂見法門廣大,善惡齊歸。

《大經》的重心,並非在於把根機作廣泛的展開,所以「三輩專念文」點到為止,接著又轉入廣泛地描述四十八願之深廣果德這一方面,看經文就很清楚了。「三輩往生文」之後馬上就開始講到極樂世界的功德、眾生往生的果報、一生補處等等。

我們要了解經文文義的轉折,《觀經》和《大經》銜接的交點就在三輩文。所以,《觀經》是續承《大經》的三輩文的;因為《大經》的重點是講四十八願因願果德的,它在這裡就有一個銜接點。不過三輩文是點到為止,展開的任務就放在《觀經》了。

「以定散二善、三福九品,詳細開演之」,《大經》就沒有展開這麼詳細,只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個「修諸功德」很濃縮,「諸功德」有定善功德和散善功德,可以分成大乘功德、小乘功德、世間善法。所以,攝機這部分在《大經》裡說得比較籠統。而在《觀經》中,就把眾生根機分為定善、散善,還有三福,三福又展開為九品。

「普攝一切定機、散機,大乘、小乘,善人、惡人,平生、臨終,乃至一生逆謗闡提、大命將終、將墮地獄之機」,說得很細膩,有不同的分類。

比如從眾生根機的定、散來說,前面十三定觀攝受定心根機的眾生,後面三觀攝受散心修福善的眾生。絕大多數人都是散亂根機,如果只講定善根機的話,散機眾生就得度無望了:所以有定機和散機。

接下來說大乘和小乘。《大經》「三輩往生文」都是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這三輩都是大乘。《觀經》就不一樣了,《觀經》的上輩三品是發菩提心的大乘眾生,中上品、中中品是小乘眾生。所以,有大乘,也有小乘。接下來講善人、惡人。

以《大經》來說,上輩是「舍家棄欲而作沙門」;中輩,如果不能出家的話,可以「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下輩,「假使不能作諸功德」。三輩沒有說到造惡眾生,所以看起來是攝受善輩根機的。

可是《觀經》九品就不一樣了,展開得很廣泛。

之所以羅列這些,是要讓大家知道,《觀經》的十三定觀、三福九品,是把《大經》「三輩往生文」的眾生根機完全展開,既有善機,也有惡機。尤其是下輩三品:下輩上品,十惡罪人;下輩中品,破戒罪人;下輩下品,五逆罪人。善人、惡人都包含在內。

接下來的一組概念說平生、臨終。《大經》講「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從文面來看,多數是指平生的。當然,下輩說到「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就有那種要向臨終來講的意思。我們看經文:

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一向專意」跟前面講的「一向專念」一樣,多數是指平時。後面說「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又說「乃至一念念於彼佛」,就有從平生向臨終過渡的意涵,要攝受臨終根機的眾生。

《觀經》就非常明顯,包含平生之機,也包含臨終之機——十惡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都是臨終之機。

「乃至一生逆謗闡提,大命將終,將墮地獄之機」,這跟前面有重疊的地方;不過,把這幾种放在一起,尤其顯得攝機廣大。引導這些根機最差、最惡劣的眾生,這些五逆謗法、斷諸善根的眾生,這些大命一終就要墮落地獄的眾生。

「齊歸本願」,引導這些人歸投彌陀本願力。

「同稱佛名」,共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

「皆得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連造了五逆罪、到臨終才聽到淨土法門的人都往生了。

《觀經》是非常精彩的,讓一個極重罪人在千鈞一髮的時刻,在危急萬分的時刻,在立即就要墮地獄的緊急關頭,讓他必生極樂,非常具有藝術性。這是一個大翻身、大逆轉。就好像踢足球,一下子輸了十個球,突然反灌二十個,逆轉過來了。造了五逆重罪,就要墮下去了;馬上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十聲、五聲、三聲、一聲念佛,剎那之間黑暗變為光明,雲霧退去,太陽出現,地獄退去,極樂顯現,閻羅退去,彌陀顯現,凡夫退去,聖人顯現,這是不可思議的。歷劫以來輪迴墮落的命運,在這短暫的時間裡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不可能的事情成為現實。

《觀經》讓我們覺得,這樣的根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還有誰不能往生?「皆得往生」的根據,就是《觀經》下下品。就像醫生看病,有人打了一個噴嚏跑來看病,醫生看好了,那不算什麼。有人得了愛滋病、肝癌、肺癌、糖尿病、心臟病、腦溢血,什麼病都得了,喝了一口醫生開的藥,病就治好了,那還有什麼病治不好的?最差的都治好了,就沒有治不好的了。連造五逆重罪、臨終才遇念佛法門的根機,一聲稱名都能往生極樂,就顯得法門廣大,善惡齊歸。如果只能救度出家人,那是窄門。佛法廣大,佛光普照,就體現在這裡。阿彌陀佛的救度,不管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平生、臨終,甚至是五逆、謗法,只要一念回心,沒有不往生的。善導大師說得很清楚: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這就是《觀經》對於《大經》三輩文的展開。所以,《大經》三輩和《觀經》九品,歷代大德都認為它們是開合不同的關係,《觀經》九品是對《大經》三輩的展開。

②歸入念佛

既已展開,還須收攝,不然不能回歸正轍,會混淆法門綱際。這在《觀經》也已作了交代,即是流通分「付囑持名之文」。雖說定善、散善、念佛,可是到最後流通,世尊不付囑定善,不付囑散善,唯付囑「持無量壽佛名」,這就是回歸彌陀本願稱名。

善導大師釋言「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可知《觀經》之特色在於以定散二善廣收眾機,歸入念佛。所以,就能歸之定散,不惜篇幅,廣泛展開;就所歸之念佛,僅選下品、惡人、臨終為典型代表,而於流通分畫龍點睛,可說餘韻悠長。

意思是說,展開之後,還要收回來。就好像講話,話題展開得太磅礴了,如果不收回來,聽的人可能就會雲裡霧裡,抓不住重點。如果不收回來,就不能回歸正轍,讓人覺得混淆不清。

所以《觀經》也作了交代,就是流通分的「付囑持名之文」。《觀經》將要結束的時候——往往到一部經的最後,釋迦牟尼佛都要作一個總體的交代,阿難也非常了解佛心,就問佛:

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

「這部經叫什麼名字?怎樣受持?」佛就說叫什麼名字,應該怎樣受持,然後說: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前面說過,《觀經》講十六觀是很廣泛的。這十六觀講了三方面的內容:前十三觀是定觀,是定善;十四觀、十五觀是散善;第十六觀講的就是念佛,全是惡人——十惡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不要說十三定觀他們修不了,散善也修不了;不要說大乘善修不了,小乘善也修不了;不要說佛門善修不了,世間善也修不了。他們一輩子造惡,直到臨終,這樣的眾生只能念佛。所以,十六觀是講了三種往生的方法,就是定善、散善和念佛。

到最後流通分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不付囑定善,不付囑散善,唯付囑「持無量壽佛名」。「付囑」是什麼意思?付囑就是交代。就像臨終的遺言,最後要懇切地交代,比如做媽媽的臨終一口氣斷不下,要等她的孩子回來。孩子一回來,跟他說幾句就斷氣了,這叫最後的付囑。或者女兒要嫁人了,臨走前,媽媽就哭著對女兒說:「你今天就要走了,有幾句掏心窩的話要跟你講……」媽媽要把她最重要、最關切的話付囑一遍,這是最懇切、最重要、最想要表達的。這是付囑。

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的請求,開了十三定觀,然後又講了三福九品,內容講得很廣泛。到最後,付囑給阿難說,「阿難,汝好持是語」,這個「好」字,就非常懇切,「你要好好地」,有無限的慈悲、悲憫,懇切叮嚀。「持是語」,持什麼呢?不是持十三定觀,也不是持發菩提心,也不是持大乘善、小乘善、世間福善,而是「持無量壽佛名」,「你要好好地珍重這個念佛法門,把這句名號好好地執持在心」,這是《觀經》最後的交代。

這從經文的義理上,回歸到了彌陀本願稱名。善導大師解釋這段經文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句話是整部《觀經疏》的總結論,也是整部《觀經》的總結論。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阿難,我前面雖然講了這麼多,講了定善、散善,這兩個法門修行回向都可以往生,都有利益」。「雖」是轉折詞,下面有無盡的意味,說什麼呢?

「望佛本願」,「望」,腳雖然站在這裡,但眼睛看向遠處。韋提希夫人請問「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釋迦牟尼佛雖然跟她講定善觀,然後開出散善觀,但是他的眼睛並不只看這裡,他是看向阿彌陀佛的本願,這叫「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釋迦牟尼佛的本意,在於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就叫「本願稱名」,展望到彌陀的本願。「定散兩門之益」回歸到哪裡?這個總結付囑的點,是在「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結歸本願稱名。

《觀經》的特色,或者說它展開的方式,佛講《觀經》的方便善巧是在哪裡呢?很明顯,是「以定散二善廣收眾機,歸入念佛」,這是通過善導大師的解釋看出來的。

《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都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內容、目的可以說都一樣,但是它們展開的方法、次第關係是不一樣的,各自的重點也是不一樣的。《無量壽經》主要講四十八願。《觀經》是以定散二善廣收眾機,把一切定善、散善,善人、惡人,平生、臨終,聖人、凡夫,通通收攝進來,歸到本願稱名。由於它的主要任務是在這裡,所以對於念佛並沒有講得太多。

「就能歸之定散,不惜篇幅,廣泛展開」,十六觀展開得非常遠。「能歸之定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讓我們通過定善、散善,歸入念佛,這是讓我們能歸入念佛的。

念佛本身是所歸的法門,對於所歸的念佛,並沒有講得太多,只是選了一個案例,選了下品、惡人、臨終,以下品、造惡、臨終的根機作為典型代表。就像前面說的,要反映醫生醫術高明,總要選個典型代表,病非常危重,群醫束手無策,結果這位醫生給治好了。

「而於流通分畫龍點睛」,在流通分點出:「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這叫畫龍點睛。

「可說餘韻悠長」,就像早上撞鐘一樣,「咣」地一撞響以後,餘音很長,持續兩三分鐘,這叫餘韻。《觀經》講到這裡,戛然而止,結束了;但最後世尊「持無量壽佛名」的付囑,有很長的餘味,言不盡意,沒有講透。因為《觀經》的目的是要廣收眾機,達到這個目的就可以了,不然主題就不夠明確,接下來的內容是要讓給《阿彌陀經》講的。

畫龍點睛是一個故事。有位秀才去拜訪一個朋友,這個朋友會畫龍。朋友在牆上畫,筆走龍蛇,很快,龍身、龍尾、龍鱗、龍鬚、龍角、雲彩都畫上了,惟妙惟肖,但就是沒有眼睛,是一條盲龍。

「畫得好啊!」秀才看了就鼓掌,「不過,你這條龍怎麼沒有眼睛啊?」

他說:「這不是一般的龍,不能畫眼睛。」

「為什麼不能畫眼睛?不畫眼睛不是瞎龍嗎?」

「此言差矣。」他說,「你是秀才,膽子比較小,今天因為你在這裡,不好意思畫它的眼睛。」

「沒關係,你照畫眼睛,不會把我嚇著的。」

「真的?你站好啦。」

「站好啦。」

「你最好離開牆壁遠一點,後退一丈。」

「幹什麼?」

「你後退一丈再說。」

這位秀才乖乖地退了一丈。

「站好了,我點眼睛了,你看好啊!」

只見這位畫家朋友把龍眼睛一點,剎那之間滿壁生風,雲蒸霧繞,驚雷一聲,這條龍破壁而出,飛騰而去。秀才一眨眼,牆上龍沒有了,已經到天上去了。

這就是畫龍點睛的故事。

《觀經》十六觀,就是釋迦牟尼佛畫的一條龍:從一開始畫定善觀,日想觀、水想觀、寶地觀、寶樹觀、寶池觀……一直畫西方極樂世界,畫到最後,這條龍畫成了,點睛之筆在哪裡?就在最後這句話。

如果沒有這句話點睛,這條龍活不起來。為什麼?修定觀很殊勝,但是我們修不了。上品上生很殊勝,但是我們發不了大菩提心,也沒有分。

看到下品下生,「他恐怕宿善比較好吧?也許是方便吧?這樣能行嗎?」本來這裡龍尾一抖,還是有點活力的;我們一懷疑,又死掉了。

我們不知道重心在哪裡。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大乘善修不來,小乘善修不來,那麼世間善努力修一修吧。「孝養父母」,真的要孝養父母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其實很不孝,經常跟父母頂嘴,心裡忤逆。「尊重師長」,也不行。「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經常殺生,還問師父:「蚊子能不殺嗎?蟑螂呢?臭蟲呢?咬了我怎麼辦?」理由多得很。一看,這三福也沒有分,三學不能成就,這條龍在我們心裡沒飛起來。

釋迦牟尼佛很慈悲,最後說:「講這麼多,是能修定善的修定善,能修散善的修散善;能修大乘的修大乘,能修小乘的修小乘,能修世間福報的修世間福報。三福無分、三學無門的人,我還有法門接濟你,就是念佛。」

所以,到最後就畫龍點睛,把念佛法門一點,整部《觀經》就活了,栩栩如生,定善也有它的意義,散善也有它的意義。不然,都沒有活起來。

如果沒有善導大師,雖然釋迦牟尼佛點了睛,我們也看不懂,眼睛是閉著的。看了善導大師的解釋,我們的眼睛才亮了。「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本願稱名」,就是整個十六觀的眼目所在。

所以,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畫龍點睛,也可以說是善導大師畫龍點睛。眼睛一點,就亮了,我們就能看出《觀經》的來龍去脈,知道念佛必定往生。所以,這一筆是畫龍點睛之筆。這在別的祖師大德對《觀經》的解釋裡都沒有,這條龍是有眼珠的,不過還沒有睜開。善導大師一解釋就非常清楚了。

《觀經疏》有一句與眾不同的話:

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一般人想不出這樣的話,會覺得「這是不是太特別了一點?是不是太武斷了?」如果不善理解經義,就會執著於文字相。

「唯」這個字是字眼。「標」是指的意思,指標。如果以《觀經》的文面來看,定善、散善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不一樣,他說定善、散善是一個指頭。指向哪裡?標指到念佛往生。這方面的教義,我們會在以後的解釋中詳細展開,這裡埋一個伏筆,就是一個疑情。

所以說這三部經都講專修念佛,如果不了解《觀經》的意趣,就會覺得有矛盾、梗塞:「這不是講散善回嚮往生嗎?這不是講定善十三觀往生嗎?怎麼說『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呢?」難道善導大師不了解這些文字嗎?那他為什麼作這樣的解釋呢?他是彌陀化身,他的解釋透達經文義理,他知道眼目所在。

相關焦點

  • 懺悔在地藏法門修學中的作用
    修學地藏法門,主要依據三部經典,分別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佔察善惡業報經》。其中《地藏菩薩本願經》(以下簡稱《地藏經》)流通最廣,受持人數最多,其他兩部經典相對了解的人較少。《地藏經》整部經文都是談事相,直接從事相上修,相對容易入手。
  • 弘一大師:學佛有這三個簡單的法門!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眾生」?這裡有兩種解釋:就淺來說,我也就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
  • 初學佛者的困惑:八萬四千種法門,哪一個法門最好呢?
    凡是學佛的人幾乎都會選擇修行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最好?人都有向善、向好的一面,都想找一個最好的法門。一般人可能沒有理性選擇的眼光,只是自認為哪個法門最好,就學哪個法門。讀書人大都認為禪宗最好,喜歡神通感應的就認為密宗好,念佛的人則覺得念佛好。
  • 善惡一挈,善惡相依
    持惡法亦是佛法知見者,為「善惡一挈」知見相用!        「善惡一挈」知見乃三惡叉聚之根本,為三惡道成因之根!此等知見為:世界之事無「無理」者,皆有理有序!善有善理,惡有惡律,善惡相依!至於善惡相交,之於始終,造於惡律,隨惡法流,於是墮落,難有出期!        若存善惡一挈知見,此為三惡道首要,為重罪之報!諸者當懺悔,莫遭此報!
  • 佛教:從《六祖壇經》可以引申出的幾個方便法門
    雖然六祖重在講渡人的禪宗見性法門,但由於其聰慧無比,不經意間又傳出了許多方便的修行方法。今天就壇經引申出來的一些方便法門,與大家共享一下。01懺悔法門淨土宗有拜懺,《壇經》也講懺悔,只是六祖更側重從理上讓人契入進行懺悔。
  • 法門文化景區隆重舉行迎國慶升國旗儀式
    為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迎接第九屆陝西省藝術節在寶雞市隆重舉辦,10月1日上午,法門文化景區在山門廣場組織開展迎國慶升國旗儀式。景區各單位幹部、黨員和職工代表、新聞媒體、遊客共計200餘人參加了升旗儀式。
  • 遠離 盧臺長'心靈法門'
    大安法師:盧臺長法門?這是什麼法門,我都沒有聽說過,本人孤陋寡聞,念什麼?念小房子?什麼叫小房子?一切法由心生,我們都沒碰到這些,你竟然碰到聽到,說明有你希求巫怪之心,才會碰到這些。自古以來,古今中外,這些所謂秘密的,好聽點是民間的秘密的,說的不好聽點可能就是一些邪門外道,實在太多了。
  • 大安法師:念佛法門,至簡至捷,圓頓了義
    念佛法門是了義中第一了義,是圓頓中至極圓頓。它一法具足一切法,通途八萬四千法門都能夠含攝。它還圓超一切法門,是捷徑裡面的捷徑,是徑中徑又徑。「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那為什麼我們能夠跟他們齊等呢?就是這句名號把我們與觀音勢至擺平了,觀音、勢至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全體功德觀音、勢至得到了,我們凡夫眾生也得到了。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大平等,所有念佛的人也就平等了,就好像黃河長江的水和湖泊溪流的水只要進入大海都等同一味,一海水具足了無量大川小溪的信息。從這裡,我們要理解念佛法門的圓和頓。
  • 【原創】夢修法門是通往修行證道的大成法門!
    現代社會夢修法門:汽車,火車,飛機。      欣逢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時代在發展,這三種交通工具,都是指的一樣的三種修行境界。      夢修法門是上古人類原始社會以來,一直存在的通靈術,關於有預示未來的夢境,各種古代文學歷史典籍裡數不勝數不勝枚舉。      這一點,我在前面的文章多有涉獵指出來,在此我就不想贅言了。
  • 音聲法門——慈愛經
    因殊勝因緣,許多宗派法主、高僧大德的珍貴唱誦都留在了在黃敏男老師原動力的音樂中,在音聲法門的課程裡我門不僅可以聽聞這些大德的法音,還能獲悉法音背後深刻含義,更能學習正確的密咒發音、靜心禪定等修行法門。並通過持咒、誦經、禪定,讓身心和諧統一,減少煩惱及痛苦,開啟慈悲與智慧。
  • 甚深淨障法門——觀音齋簡介
    千手千眼觀音齋戒,是一門甚深淨障的法門,圓滿一次的修持需時兩天。第一天為前行日,第二天則是正行的禁慾食日。修持者需受持大乘長淨戒,一共要持守八支戒條。第一天的前行日,修行者只進食一餐和飲料,且完全素食,餐飲中不含任何動物成分,也不含洋蔥、大蒜、蛋類等食材。第二天則完全禁飲食並禁語。此一重要法門極受重視和喜愛,任何人皆可修持。
  • 【道家】靈官道法是方便法門
    在明朝,由於皇帝及其皇親信奉靈官道法,現茅山宗靈官道掌門陳愛勇的祖上又是明朝皇帝的臣屬,自然也信奉靈官道,其祖先陳文彪、陳友萬都是靈官道法的重要傳人和掌門,即為官吏也為法師,在江南句容、諫壁一帶很有名氣。祖父陳益華、祖母都是靈官道法修習者,外祖父在當地是紅蓮教主,他們又融合了茅山等各個門派的法門。到了陳愛勇大師的父母這一代由於歷史原因就不再修習而失傳,現靈官道掌門陳愛勇大師算是隔代陰傳了。
  • 廣莫曰:再傳一個道家秘傳調心法門
    本文摘自廣莫曰公眾號,作者為廣莫先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上次老前輩傳給廣莫一個道家秘傳清肺調理功法。反饋不錯,都是說好的,沒有跟廣莫說沒用的。
  • 簡捷放下法門
    文字來自 ▏王驤陸居士全集之《觀微雜說》 ▏圖片 ▏來自網絡 ▏簡捷放下法門       凡初學者,不習於放下法門,實無從下手,於是硬制此念勿起,以為放下,或將心歸入身上今示一簡捷法門,但有先決條件,行者務要注意:一、用此功夫時,不可有絲毫貪得心,求功太速,即是著意,反不得定。二、用此功夫時,宜敏捷,說用即用,說丟開即丟開,行所無事,方不被法所縛。三、用此功夫時,知本是一時借用,以不著意為功,因根本上在去此有著心,使化於無形歸於空寂,若執持有個空寂,便是法見,轉不空寂矣。
  • 新京報:「心靈法門」是具有邪教性質的非法組織
    現將《新京報》7月31日的相關報導予以轉載,並提醒廣大網民擦亮眼睛,避免上當受騙。      「心靈法門」被定性具有邪教特徵非法組織,創辦人盧軍宏每年非法斂財數億元;中國佛教協會呼籲抵制。      她第一次在網上查「心靈法門」,搜到大量「心靈法門是邪教」的帖子。此前,盧軍宏告訴信眾,搜尋引擎有鬼,不能在網上搜索法門,也不能看其他佛法,否則會損功德。      通過搜索,她還偶然發現了一個反「心靈法門」的群。當時群裡有80多人,她才發現有更多人和她一樣對「心靈法門」持有懷疑。這更堅定了她退出「心靈法門」。
  • 密宗法門與蓮花生大士
    密法的各種修持法門在根本宗旨和目的上面和大乘教法並無不同之處,只是形式和方式有區別。密宗法門講究氣,脈,明點的修法。氣是內氣,脈是經脈,明點是指脈上一些特定的部位。接近於現代內分泌系統的一些腺體的位置。密宗的修法大都保留在《無上瑜伽部》一書中。密宗把佛法簡單分為九乘教法,即外密三乘,內密三乘,無上密三乘,稱為九乘教法。
  • 準提法門修持專輯(二十)金剛準提母法門導修【灌頂法門】
    據衲了解,準提佛母在漢傳佛教和日本佛教中,是一支極為流行的本尊法門。在藏傳宗派中,也有這位佛母之傳承。準提佛母是觀音大士的化身。作準提佛母的修持,可令行者回遮任何周、年、月、日、時而引致之不良影響,也能遮止任何由星曜、節令及方向不吉祥所導致之不良影響。此外,準提法門更能特別有效地對治邪術的加害和令心願圓滿。以上為此法門的世俗利益。在出世間利益上,修持此法門者能得生於此佛母之淨土,乃至最終成就佛境。
  • 淨空法師:我為什麼直到晚年才接受淨宗法門
    哪一種都契,這是本經的獨勝,也就是什麼人能學習這個法門,什麼人能夠學習這一部《無量壽經》。我們看這個經上所教的,十法界一切眾生都是淨宗的當機者,全都能得利益,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眾生。所以經中持名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持名這個方法「普被三根」,上中下三根統統適合,統統得利益。
  • 慧能認為「無念」是禪宗最基本修行法門
    慧能將它表述為「無念」,並且認為是禪宗自己最基本的修行法門。對於無念,慧能做了三個方面的具體規定,亦即「無念為宗」、「無住為本」和「無相為體」 。所謂的「宗」、「本」和「體」都具有相同的意味,是指事物的根本。無念、無住和無相同為禪宗修行法門的根本,且三者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否定。
  • 懺悔法門的意義
    今天跟大家談談懺悔這個法門。有妹妹問我大家總說要懺悔,請問如何懺悔,有儀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