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迷失or純潔之念?慧能認為「無念」是禪宗最基本修行法門

2020-12-22 富春之道

人的迷誤雖然有很多方面,但關鍵在於其迷念,也就是人自身心靈的迷失。針對這種情況,對於迷誤的克服就不是藉助其他什麼方法,而只是依靠消除心靈的迷失。

慧能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誤不同,所以有愚有智。」雖然人人都有自性,但迷誤的人沒有發現它,所以是愚蠢人;反之,開悟的人獲得了它,所以是智慧人。愚人之所以是愚人,是因為他不能自悟。當他要覺悟自性的時候,就必須藉助於智者的開導,然後達到自己覺悟。

與愚人的迷誤不同,智者是明心見性的人。但智者之所以能夠覺悟,是因為佛已經將無上菩提智慧說了出來。《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一大事,慧能認為不是其它什麼事物,而就是佛的知見,也就是佛的無上智慧。關於佛的知見,一般都分為開、示、悟、入四個方面,也就是開啟、顯示、證悟和契入。

慧能認為,所謂佛的知見的開、示、悟、入不是外在於人的自性的,而是內在於人的自性的。它正是人的自性的開、示、悟、入。諸佛世尊出現於世,是為了眾生自性的開、示、悟、入;同樣,智者的開導,也是為了愚者自性的開、示、悟、入。

但那些迷誤的人們如何才能真正覺悟呢?這唯有去掉迷誤,也就是去掉心靈的遮蔽。它具體表現為:「屏息諸緣,勿生一念。」 慧能將它表述為「無念」,並且認為是禪宗自己最基本的修行法門。

對於無念,慧能做了三個方面的具體規定,亦即「無念為宗」、「無住為本」和「無相為體」 。所謂的「宗」、「本」和「體」都具有相同的意味,是指事物的根本。無念、無住和無相同為禪宗修行法門的根本,且三者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否定。

否定作為一種心靈的活動,就是去掉心靈的遮蔽,從而顯示真實的自身。雖然無念、無住和無相都具有否定的特性,但它們之間也有差異。如果說無念、無住主要是對於心的否定的話,那麼無相則主要是對於境的否定。

無念一般會被理解為沒有心靈的活動,如同石頭和植物一樣,正如人們所說的心如死灰。但這是對於無念的極大的誤解。人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存在在根本上也是一個具有心靈活動的存在,因此,人不可能為了達到心靈的無念而消除其心靈活動本身。慧能說:「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這種無念不是心靈的覺悟或者新生,而是它的徹底死亡。

真正的無念是「於念而不念」。慧能說:「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這無非表明,無念仍然是心靈的活動,但它不執著於萬物,也就是不被外物所遮蔽。在這一語境中,所謂的念是指被外物汙染之念,而不是純潔之念。

所謂無念就是要消除被外物汙染之念,而達到純潔之念。「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這並非否定善惡的實際區分,而是強調心靈要遠離善惡的對立。純潔之念不僅要排除惡念,而且要排除善念。這在於一種善念也會導致其對立面惡念的出現。故純潔之念是超出善惡之外的。

所謂的純潔之念就是禪宗所追求的真如本性。這樣,無念既是無惡之念,也是真如之念。「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在此,念和真如建立了一種內在的體用關係。一方面,真如不是無心靈的,而是有心靈的;另一方面,念不是雜念,而是純念,也就是真如之念。

由此可以看出,念包含了兩種對立的語義:雜念和純念。因此,無念也就具有兩種不同的意義。當念是雜念的時候,無念就是否定這種念頭;當念相反是純念的時候,無念就是顯示這種念頭。當然,在慧能那裡,無念更主要是在消除雜念的意義上說的。

如果說無念是否定人的心靈的雜念的話,那麼它就是要人們不要起念。起念是在真如之念外另生雜念。它是心外生心,念外生念。慧能說:「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覆蓋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

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慧能在此從妄淨兩個方面都否定了起心看心。人的心是虛妄的,一旦起心看心,就會妄念產生;同時人的本性是清淨的,一旦起心看心,也只會淨外加妄。因此,關鍵是保持本性的清淨,同時保持心靈回歸到本性。

無念一方面是不起念,另一方面是不住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住念是指人執著於自己已升起的心念之中,並被它所束縛。無住就是人擺脫對於心念的束縛,而達到自由。一旦人能達到心念的無住,便能瞬間體悟人的清淨的本性。心不住法,道即流通。

與無念、無住主要作為對於心念自身的否定的同時,無相則著重於對所遇的境相的否定。什麼是無相?它是指於相而離相。「外但離一切相,名為無相。但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 所謂的相就是與心靈相對的各種事物。它除了包括人之外的各種境界之外,還包括人自身的行為、思想和言說等。

被相所膠著也就是起相和住相。與此相應,所謂無相也包括了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不起相,另一方面是不住相。慧能不僅強調人們要克服對於境相的執著,而且認為自己所有的禪宗修行都是「無相行法」。

如果說「無念」主要是從否定方面而言,那麼「開悟」則主要是從肯定方面而言。但無念就是開悟,開悟就是無念。這在於無念是去蔽,開悟是顯示。但去蔽就是為了顯示。慧能說:「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諸法的實相就是自性,諸佛的境界就是智慧。由此,人證得無上菩提的聖果:明心見性。「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一方面,人去明心見性,另一方面,對人心明性見。

慧能的無念法是從迷悟到覺悟的根本轉變。「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 於是,無念法作為禪宗的法門是從此岸到彼岸的大智慧。

這種轉變只是發生在一念之間,也就是心的瞬間。因此,禪宗在本性上是一種頓悟法。「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這意味著,人不僅是可以成佛的,而且從凡夫到佛的提升的過程並不是一個漫長的修行過程,而是剎那間的事情。這樣一種頓悟成佛說是對於佛教歷史上關於成佛學說的一次根本性的革命。小乘佛教認為人通過修行只能證得阿羅漢果,達到個人的解脫。人不可能成為菩薩,更不可能成為佛。

與此不同,大乘佛教以成佛為目的,自覺覺人。但菩薩的修行是一種漸修,並有著極為複雜的次第階級。雖然它也承認頓悟,但它認為漸修始終是頓悟的基礎,而頓悟只是發生在漸修的最後次第。有別於歷史上的佛教,慧能的無念法是對於自性的頓悟,因此,「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 這是心念的轉變。這便為芸芸眾生每時每刻的覺悟和成佛敞開了一條廣闊而方便的道路。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慧能創立的禪宗:既是正統的佛教派別,也是典型的中國智慧
    在對於佛經的閱讀過程中,人們不乏對於佛教基本教義進行各種不同的解釋,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其二是禪定。一般認為,沒有禪定,便沒有覺悟可言。因此,禪定不僅是獲得智慧的必要手段,而且是開啟智慧的唯一途徑。 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個派別,當然承認和接受了印度佛教的基本教義。這個教義的核心就是般若智慧的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
  • 【妙不可言】什麼是禪師父所說的「無念」?
    從空間上看,稱為「無相」,與一切能夠歸屬於形相之下的東西不同;從時間上看,它是「無住」,因為它永在活動之中,沒有分化為片斷的思想或保持為常住不變的東西;從心理上看,它是「無念」,意指我們所有的心念和感覺都來自無意識,這個無意識便是心或自性。由於禪比較注意領悟,因而也比較注意心理,所以我們要進一步看看無意識這個觀念。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即是無念」(《壇經(宗寶本).般若品》)和「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壇經(宗寶本).定慧品》)一脈相通。五祖弘忍思想上繼道信「一行三昧」的般若佛性說,實踐上則兼承達摩「凝住壁觀」,立東山法門。他的《修心要論》(或《最上乘論》,以「守心」為根本。
  • 禪宗六祖慧能的修行記
    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無是非、好壞、美醜、善惡之分,於一切境界上心念不起。無住為本,念起不隨為無住。
  • 佛教 禪宗真的不論禪定解脫嗎?或許你我都錯了!
    上一講我們說到修學禪宗依止大善知識的重要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今天我們就恭請三千大千世界偉大的善知識,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給我們接著宣講般若智慧的真諦。(此處三拜!)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澈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 幹粗活的臨時工逆襲上位的傳奇,再趣談禪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身處亂世,無論什麼大業,保住性命才是最大之事。當時,很多具有佛教信仰的人逃避山野隱居遁世。後來,人們又感覺到,獨自個人在荒野裡除了吃喝穿衣用度生活異常艱難外,還有虎豹豺狼以及山匪強盜要提防,隻身一人太孤單太不安全,不能安心學佛參禪。等到禪宗的四祖道信時,他的許多信奉達摩理論的弟子們開始自覺的聚在一起,抱團取暖。紛紛自發地結合成僧團組織。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也正是這種想法局限了神秀的認知,他認為只有通過苦修,才能大徹大悟——這是歷來佛教修行的法門,但並非禪宗的要義。慧能的「佛性常清淨」,則是主觀地、內發地避免了俗世塵埃的沾染。通俗點講,這是經歷了人世間痛苦的人修行和唐三藏從小修行的區別。因為經歷了世俗的折磨,所以需要用力去遺忘,才能悟道。
  • 初學佛者的困惑:八萬四千種法門,哪一個法門最好呢?
    凡是學佛的人幾乎都會選擇修行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最好?人都有向善、向好的一面,都想找一個最好的法門。一般人可能沒有理性選擇的眼光,只是自認為哪個法門最好,就學哪個法門。讀書人大都認為禪宗最好,喜歡神通感應的就認為密宗好,念佛的人則覺得念佛好。
  • 一段歷史: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弘忍看了後,對大家說:「後世如果能依照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勝的果實,你們要好好念誦它!」 在這首偈子中,神秀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臺。人的身心本來清淨。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意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外在的煩惱所汙染。要想保持心靈的清淨,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也就是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能漸漸地覺悟。
  • 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禪宗發展到五祖弘忍時,因為廣開法門,不擇根機,弟子較多。所以到了弘忍弟子手裡,東山法門分化為不同的宗派。現在可以考見得,有慧能的南宗、神秀的北宗、智詵下的淨眾宗、傳承不明的宣什宗等四宗。但慧能一宗有弘忍傳衣缽的傳說,所以被認為是禪宗的正宗傳人,慧能即為禪宗六祖。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盤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核心方法  惠能大師指導禪者修行實踐的核心方法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禪宗六祖慧能受戒地 中國最牛菩提樹被譽「菩提之祖」卻少有人知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讓心靈去旅行!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991字,閱讀約2分鐘光孝寺,始建於三國時期,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是羊城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壇經》由六祖首座弟子法海記錄整理六祖一生行履及法語而成,為唯一公認之中國僧人  所撰佛經。現存最早的《壇經》敦煌本,名曰:《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該本亦稱法海本,下署「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約一萬兩千餘字,應屬《壇經》原本,寫本現藏北京圖書館、敦煌縣博物館等處。
  • 佛教: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初入佛門的佛弟子請注意了
    一個在家居士問:師父,我們修行,但是應該選擇修行禪宗還是淨土宗好呢?我不知道我適合哪種方式。此外,我還讀過一些高僧大德的故事,說禪宗念佛往生,淨土也有坐禪打坐的。兩個都想修行,但是要怎麼做到不夾雜呢?受戒與日常工作的關係如何處理?
  • 廣東香火最旺寺廟 栽種中國最牛菩提樹 禪宗六祖慧能在此受戒!
    始建於三國時期的光孝寺,坐落在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是羊城年代最古、規模最大的佛教名剎,民諺自古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說。該寺最初為南越王趙佗之孫趙建德的住宅,三國時吳國都尉虞翻將其擴建並在此講學,後改建為廟宇。
  •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應,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禪宗五祖傳六祖時,神秀的那一句「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大約是源於莊子。世人皆知道教以現世的命功著稱,卻少有人知道中國宗教心性學的根本便在莊子這裡,禪宗中的諸多法門仍脫不了莊子這一核心。對於一位修行人來講,使己心若明鏡,處處觀照自我修行中的得與失,時時察看眾生百相中的天地玄機,這是使修行不斷精進的一大法門。
  • 講堂外風吹幡動,一方說幡動,一方說風動,慧能大師說:仁者心動
    在小編上中學的時候,哲學課程把這個案例作為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典型案例來批評,因為中學最正確的是馬克思提出的辯證唯物論。但是後來接觸佛法,才了解慧能大師說的心動的心,並不是後人想像的意思。既然不是後人想像的意思,那自然批評的毫無根據。首先我們來說說慧能大師說的心動是什麼意思?當代高僧淨空法師解釋說,凡夫與聖賢的差別就是,凡夫有執著,分別,妄想。也就是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名煩惱。
  • 無念不礙有念,「孫悟空」筋鬥雲十萬八千裡,離不開如來手掌心
    無論修任何法門,假使只執著一個定境而沒有智慧,心如死水,只是勉強把煩惱伏下去而己。參禪參到疑團現前,也只是一個定境,不是究竟實相。在事上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後,進一步還要從事到理、從有念到無念,佛也不念、法也不念、戒也不念。無念,就是無心、無相。到了這個階段,就稱為「無心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