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迷誤雖然有很多方面,但關鍵在於其迷念,也就是人自身心靈的迷失。針對這種情況,對於迷誤的克服就不是藉助其他什麼方法,而只是依靠消除心靈的迷失。
慧能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誤不同,所以有愚有智。」雖然人人都有自性,但迷誤的人沒有發現它,所以是愚蠢人;反之,開悟的人獲得了它,所以是智慧人。愚人之所以是愚人,是因為他不能自悟。當他要覺悟自性的時候,就必須藉助於智者的開導,然後達到自己覺悟。
與愚人的迷誤不同,智者是明心見性的人。但智者之所以能夠覺悟,是因為佛已經將無上菩提智慧說了出來。《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一大事,慧能認為不是其它什麼事物,而就是佛的知見,也就是佛的無上智慧。關於佛的知見,一般都分為開、示、悟、入四個方面,也就是開啟、顯示、證悟和契入。
慧能認為,所謂佛的知見的開、示、悟、入不是外在於人的自性的,而是內在於人的自性的。它正是人的自性的開、示、悟、入。諸佛世尊出現於世,是為了眾生自性的開、示、悟、入;同樣,智者的開導,也是為了愚者自性的開、示、悟、入。
但那些迷誤的人們如何才能真正覺悟呢?這唯有去掉迷誤,也就是去掉心靈的遮蔽。它具體表現為:「屏息諸緣,勿生一念。」 慧能將它表述為「無念」,並且認為是禪宗自己最基本的修行法門。
對於無念,慧能做了三個方面的具體規定,亦即「無念為宗」、「無住為本」和「無相為體」 。所謂的「宗」、「本」和「體」都具有相同的意味,是指事物的根本。無念、無住和無相同為禪宗修行法門的根本,且三者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否定。
否定作為一種心靈的活動,就是去掉心靈的遮蔽,從而顯示真實的自身。雖然無念、無住和無相都具有否定的特性,但它們之間也有差異。如果說無念、無住主要是對於心的否定的話,那麼無相則主要是對於境的否定。
無念一般會被理解為沒有心靈的活動,如同石頭和植物一樣,正如人們所說的心如死灰。但這是對於無念的極大的誤解。人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存在在根本上也是一個具有心靈活動的存在,因此,人不可能為了達到心靈的無念而消除其心靈活動本身。慧能說:「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這種無念不是心靈的覺悟或者新生,而是它的徹底死亡。
真正的無念是「於念而不念」。慧能說:「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這無非表明,無念仍然是心靈的活動,但它不執著於萬物,也就是不被外物所遮蔽。在這一語境中,所謂的念是指被外物汙染之念,而不是純潔之念。
所謂無念就是要消除被外物汙染之念,而達到純潔之念。「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這並非否定善惡的實際區分,而是強調心靈要遠離善惡的對立。純潔之念不僅要排除惡念,而且要排除善念。這在於一種善念也會導致其對立面惡念的出現。故純潔之念是超出善惡之外的。
所謂的純潔之念就是禪宗所追求的真如本性。這樣,無念既是無惡之念,也是真如之念。「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在此,念和真如建立了一種內在的體用關係。一方面,真如不是無心靈的,而是有心靈的;另一方面,念不是雜念,而是純念,也就是真如之念。
由此可以看出,念包含了兩種對立的語義:雜念和純念。因此,無念也就具有兩種不同的意義。當念是雜念的時候,無念就是否定這種念頭;當念相反是純念的時候,無念就是顯示這種念頭。當然,在慧能那裡,無念更主要是在消除雜念的意義上說的。
如果說無念是否定人的心靈的雜念的話,那麼它就是要人們不要起念。起念是在真如之念外另生雜念。它是心外生心,念外生念。慧能說:「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覆蓋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
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慧能在此從妄淨兩個方面都否定了起心看心。人的心是虛妄的,一旦起心看心,就會妄念產生;同時人的本性是清淨的,一旦起心看心,也只會淨外加妄。因此,關鍵是保持本性的清淨,同時保持心靈回歸到本性。
無念一方面是不起念,另一方面是不住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住念是指人執著於自己已升起的心念之中,並被它所束縛。無住就是人擺脫對於心念的束縛,而達到自由。一旦人能達到心念的無住,便能瞬間體悟人的清淨的本性。心不住法,道即流通。
與無念、無住主要作為對於心念自身的否定的同時,無相則著重於對所遇的境相的否定。什麼是無相?它是指於相而離相。「外但離一切相,名為無相。但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 所謂的相就是與心靈相對的各種事物。它除了包括人之外的各種境界之外,還包括人自身的行為、思想和言說等。
被相所膠著也就是起相和住相。與此相應,所謂無相也包括了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不起相,另一方面是不住相。慧能不僅強調人們要克服對於境相的執著,而且認為自己所有的禪宗修行都是「無相行法」。
如果說「無念」主要是從否定方面而言,那麼「開悟」則主要是從肯定方面而言。但無念就是開悟,開悟就是無念。這在於無念是去蔽,開悟是顯示。但去蔽就是為了顯示。慧能說:「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諸法的實相就是自性,諸佛的境界就是智慧。由此,人證得無上菩提的聖果:明心見性。「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一方面,人去明心見性,另一方面,對人心明性見。
慧能的無念法是從迷悟到覺悟的根本轉變。「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 於是,無念法作為禪宗的法門是從此岸到彼岸的大智慧。
這種轉變只是發生在一念之間,也就是心的瞬間。因此,禪宗在本性上是一種頓悟法。「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這意味著,人不僅是可以成佛的,而且從凡夫到佛的提升的過程並不是一個漫長的修行過程,而是剎那間的事情。這樣一種頓悟成佛說是對於佛教歷史上關於成佛學說的一次根本性的革命。小乘佛教認為人通過修行只能證得阿羅漢果,達到個人的解脫。人不可能成為菩薩,更不可能成為佛。
與此不同,大乘佛教以成佛為目的,自覺覺人。但菩薩的修行是一種漸修,並有著極為複雜的次第階級。雖然它也承認頓悟,但它認為漸修始終是頓悟的基礎,而頓悟只是發生在漸修的最後次第。有別於歷史上的佛教,慧能的無念法是對於自性的頓悟,因此,「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 這是心念的轉變。這便為芸芸眾生每時每刻的覺悟和成佛敞開了一條廣闊而方便的道路。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