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2021-01-09 聖度文化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

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

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這二人一曰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不下。如果我們看到了,風吹幡動的場景,會如何回答?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幡在動,因為風是看不到的,這也是大多數學佛者,常常忽略的,很多人學佛,只注重修福報,卻忽略了能夠,真正讓我們見性的東西,那就是智慧。

而看到風動,不說幡動的人,或許明白,智慧的重要,我們的身體,就好比幡一樣,幡若不遇到風,是不會動的,人無論修行多少年,獲得多少福報,若不開啟智慧,依然還是愚痴的。

當然,智慧與福報,都不是修行最終得目的,我們來看一看,六祖慧能是如何回答的,聽到六祖慧能的回答,是否也能讓你有所感悟?

六祖慧能道:非風動,非幡動,是仁者的心在動。

可見,慧能的領悟,要遠遠高於,前面的二僧。我們看到了風和幡在動,就要想到,風和幡其實都沒有動,而是我們的心動了,如果我們的心不動,那麼風和幡都不會動。

如果打個比喻,幡就好像我們身體或者說是六根,而風就好像外在的事物,可以看做是六塵,當六根與六塵接觸時,很多人都執著在六根與六塵上,要麼看到了六根,要麼只看到了六塵,卻忽略了,其實六根六塵背後,還有一個東西,那就是我們的心。

心,才是決定風與幡是否動了的根本原因,這就好像,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去看,就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樣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也會看到不同的風景。

而我們看風與幡時,不要只取一端去看,要結合自身,在通過觀察六根與六塵,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我們看到的現象,都是我們的這顆妄心,在不斷的跳動,因為心在不停的跳動,所以才會看到各種不同的現象。

學佛者,要去掉這個妄心,才能真的見到我們那顆,本來清淨的真心,也就是自性心,妄心會隨著風和幡,一起動,但自性心,永遠都在哪裡,一直都沒有動過,也不曾增或減過。

學佛要知道,心不動,萬物皆不動的道理,然後,才能一點一點,去除虛妄之心,回歸自性清淨的狀態,學佛不是得到什麼,而是找到,我們本來就有的一切,見到那個本就具足本就清淨,能生萬法的自性。

所以,悟性高的人,都不會回答,是幡動,還是風動,因為幡和風,都沒有動,而是仁者的心在動。

看了禪宗這個公案,你是否也有所領悟?歡迎留言討論,大家覺得,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還是心在動?或者是別的什麼在動?閱讀更多佛學內容,歡迎關注聖度文化。感恩分享。

相關焦點

  • 佛門禪宗:風動,幡動,還是心動?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禪宗,說到禪宗不得不說的是六祖慧能,自從六祖慧能被神秀逼走後又發生了什麼故事,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禪宗的故事,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1、 禪定話說神秀知道慧能逃走,就派追兵放火燒山。幾百個和尚追到半路,見追不上就放棄了,只有慧明一直窮追到底,直到追到了慧能。有人說慧能傳法袈裟放在一塊大石頭,慧明看到袈裟卻拿不動,原來是有天龍八部護持著這袈裟,所以慧明就向慧明求法。也有人說慧能在危機關頭想到了弘忍傳給自己的「禪定入石」的功夫,於是就進入了禪定,身體淹沒在石頭裡,火燒不到,煙嗆不到,後來那塊石頭就成了聖物。
  • 禪宗最有名的公案:風吹幡動,和「心」有關嗎?
    眾所周知,佛門講的公案,大多指的是禪宗的公案。所謂的公案,指的通過言行可以判別修行者的覺悟程度,其目的是對機開示,打破情識之網,進而悟入「無分別智」。這其實也是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最外在表現。
  •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來參參禪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出自《六祖壇經》第一品《行由品》,是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時常引發大家的思考和爭辯。在哲學領域,這個故事也常被作為唯心主義的典型例子而提起。那麼,「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真意?01先說故事。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
  • 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為了躲避「惡人」追殺,隱遁到獵人隊伍裡。這一隱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光陰荏苒,已經將一位十四五歲的聰慧善良的少年脫變成一個三十歲的偉岸大丈夫了。六祖慧能大師自從離開黃梅五祖弘忍大師之後,未嘗有一刻忘懷恩師的教誨,即使混跡於山林獵戶之中,也是終日精進修行。這一日獨自思維:「時當弘法,不可終遁。」思維決定行為,六祖這次是真的準備「出山」了!
  • 廣東香火最旺寺廟 栽種中國最牛菩提樹 禪宗六祖慧能在此受戒!
    唐儀鳳元年(676年),「禪宗六祖」慧能在該寺受戒,開闢佛教南宗,與老子、孔子一起被尊稱為東方三聖。寺內殿宇雄偉壯觀,歷史遺蹟極為豐富。始建於北宋真宗年間的六祖堂,是為紀念六祖慧能而建,也是光孝寺內最有故事的地方。唐鹹亨三年(672年),34歲的六祖慧能到東山五祖門下求法,回到嶺南後隱姓埋名15年,於49歲時才正式出家為僧。
  • 幹粗活的臨時工逆襲上位的傳奇,再趣談禪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禪宗慢慢開始真正成為一個較為普及和大眾的佛教宗派。從道信傳至弘忍,以及神秀北宗一派,禪宗雖然已經比別的教派修行靈活,注重結合人生實踐,但始終還基本延續著傳統的規範化禪法模式發展。直到六祖慧能創立南宗,宣揚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行住坐臥,皆是道場,注重人性,強調頓悟,這就初步打破了傳統佛教累世修行、念佛誦經的修持方式,由此大大推動了禪宗的發展壯大。
  • 講堂外風吹幡動,一方說幡動,一方說風動,慧能大師說:仁者心動
    慧能大師說的心動是什麼意思佛教有一個知名的典故: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下邊有兩個僧人,看到講堂外風吹幡動,一個說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了很久沒有結果,此時在座下聽經的慧能大師開口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二位的心在動。立馬問題擺平了。
  • 一段歷史: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
    禪宗六祖慧能的傳奇一生(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
  • 風動幡動
    風動幡動              說起禪宗公案,最有名的恐怕莫過於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慧能)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文章故事:六祖慧能大師離開五組之後,在民間獨自修行達十五年之久,那個時候,慧能大師還不是佛的四眾弟子,從這一點可以證明,在家眾只要刻苦一心,同樣可以開悟見性成為阿羅漢及大菩薩。有一天,慧能大師到廣州法性寺聽經聞法,當時,法性寺方丈印宗法師正在講解《涅槃經》,聽經聞法者有幾百人之多。
  •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參訪達摩祖師和六祖惠能的駐錫地光孝寺
    俗話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寺址原是西漢初年南越王趙佗的玄孫趙建德故宅,歷史上有不少名僧大德在這裡講經弘法,如禪宗初祖達摩,印度名僧智藥禪師,六祖惠能以及鑑真大師都曾在此停留。寺內種植了不少樹木,植物,再加上曾經的光輝的歷史,使人一走進去就感覺不同,讓人嘆服果然是著名的禪宗寺廟。當時不知怎的便想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句來。也許是因為寺院的氣派以及陰天的緣故吧。
  •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六世祖師惠能說、弟子集錄的一部經典。《壇經》中記載了這個著名的典故:「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 我與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個「約會」(一)
    一 、所有相遇都是重逢這件事情是我的親身經歷,我想通過這件事告訴所有信或是不信佛的人,佛菩薩一直與我們同在,不要因為看不到就不相信他們的存在,同時我也想通過這件事情告訴所有的人,不要因為無法理解就把別人當成精神有問題的人,因為每個人的內在都是不一樣的!
  • 四句偈語得衣缽,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在我國佛教的發展歷史上,六祖惠能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高僧。南北朝初期達摩祖師入中土,開創禪宗,到禪宗六祖惠能,禪宗衣缽有序流傳。所謂「衣缽」,客觀點來說就是「袈裟、缽盂」,此袈裟為「木棉袈裟」。因為得衣缽為傳人,自然也傳其佛法,因此後世也以「衣缽」代指佛教傳承。
  • 廣東香火最旺寺廟 禪宗六祖慧能在此圓寂 被譽「嶺南第一聖域」!
    坐落在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龍山山麓的國恩寺,初名「報恩寺」,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為報父母養育之恩,於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創建。它不僅是六祖慧能的舊居和園寂之所,也是其弘法的聖地,素有「嶺南第一聖域」、「中國禪宗祖庭」之稱。
  • 齊炳權:六祖慧能大師的八字簡評
    又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自西竺國航海而來,將彼土菩提樹一株植此壇畔。亦預志曰:「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真傳佛心印之法主也。」師至是祝髮受戒,及與四眾開示單傳之旨,一如昔讖。        公元712年7月,六祖惠能大師集徒眾,預知他們:自己將於8月離世。徒眾聽罷,多皆痛哭。唯有一人,神情不動。此人,便是神會上人。
  • 夜讀書,風動?幡動?是仁者心動,關於這個公案,個人的一些思考
    我記得以前在高中上政治課的時候,學過這個哲學上著名的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惠能大師說是仁者心動,當時我記得政治試卷裡是把這個公案作為唯心主義來批判的,當時學生時期也沒有更多的思考。到現在,這麼多年一直走過來,學過佛法的一些皮毛,仔細想一想,惠能大師是我國佛教禪宗第六任祖師,那是高僧大德啊,說的話怎麼會沒有道理呢?以下談談自己個人的粗淺看法,首先對於心的理解,平常我們都理解為心臟,更深一點的理解是大腦裡的思維意識。我們肯定想到是不是自己的思維動了,這思維就會讓風和幡都動起來呢?
  • 禪宗六祖慧能的修行記
    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
  •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惠能法師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學佛的人,尤其是修禪宗的人,一定都知道六祖慧能法師的一段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故事。在這裡我還是把這個故事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邊,因為,它實在是給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當年惠能法師在廣州的法性寺,住持正在講法,忽然起風,寺院中的一面旗子隨風而動。兩個僧人看到後,一個說是風在動所以幡才會動,另一個僧人說,哪裡是風在動,風怎麼會動,只有幡在動。
  • 六祖惠能大師的逆襲人生:從一字不識的樵夫到禪宗一代祖師
    一首禪偈,見性成佛惠能能夠得五祖傳法,繼承祖衣,成為禪宗六祖,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一首偈子。於是也作偈一首,請人代為書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的偈語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認為只要不斷修行,就能達到覺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