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禪宗:風動,幡動,還是心動?

2021-01-09 飛虹一生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禪宗,說到禪宗不得不說的是六祖慧能,自從六祖慧能被神秀逼走後又發生了什麼故事,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禪宗的故事,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

1、 禪定

話說神秀知道慧能逃走,就派追兵放火燒山。幾百個和尚追到半路,見追不上就放棄了,只有慧明一直窮追到底,直到追到了慧能。有人說慧能傳法袈裟放在一塊大石頭,慧明看到袈裟卻拿不動,原來是有天龍八部護持著這袈裟,所以慧明就向慧明求法。也有人說慧能在危機關頭想到了弘忍傳給自己的「禪定入石」的功夫,於是就進入了禪定,身體淹沒在石頭裡,火燒不到,煙嗆不到,後來那塊石頭就成了聖物。

禪定入石,也就說明慧能其實也坐禪的,雖然他說坐禪不能成佛,但故事中禪定真的救了他的命。

2、 風動、幡動

一路逃亡的慧能在廣州的法性寺聽法時,印宗法師在臺上講經文,忽然有一陣風吹動旗幡,兩個和尚就起了爭執,一個說風在動,一個說明明是幡在動,最後誰也不服誰。而在旁邊的慧能說是你們的心在動,這一下把所有人都驚呆了。

而印宗早就聽說弘忍有傳人南下,於是當慧能拿出傳法袈裟,又說了很多佛性的道理,就被印宗接納,這才正式當上了和尚。那麼風動和幡動的故事到底說明了什麼呢?

從我們的常識來判斷,風是主動的一方,幡是被動的一方,兩者都動了才對。但運動到底存不存在呢?這是一個佛學問題呢,還是一個哲學問題啊?

其實在佛學上,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我們都是五蘊的聚合體,剎那生滅,所以一剎那前的我們不是現在的我們,每一個剎那我們都是全新的我們。

那麼風動和幡動也是一樣的道理,風和幡都是五蘊的剎那聚合,都是「無」,風和幡的運動都是不存在的。

3、心動

為什麼慧能說是心在動呢?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世界,只有清明的心才能看透世界的本質。很多時候,我們的心蒙上了不同的灰塵,看到的世界就不同。

相關焦點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
  •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來參參禪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出自《六祖壇經》第一品《行由品》,是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時常引發大家的思考和爭辯。在哲學領域,這個故事也常被作為唯心主義的典型例子而提起。那麼,「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真意?01先說故事。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
  • 講堂外風吹幡動,一方說幡動,一方說風動,慧能大師說:仁者心動
    慧能大師說的心動是什麼意思佛教有一個知名的典故: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下邊有兩個僧人,看到講堂外風吹幡動,一個說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了很久沒有結果,此時在座下聽經的慧能大師開口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二位的心在動。立馬問題擺平了。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文章故事:六祖慧能大師離開五組之後,在民間獨自修行達十五年之久,那個時候,慧能大師還不是佛的四眾弟子,從這一點可以證明,在家眾只要刻苦一心,同樣可以開悟見性成為阿羅漢及大菩薩。
  • 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到底是什麼在動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面對聽講法溜號的兩位學生,六祖惠能大師並沒有加以斥責,他也沒有參與爭論「風動」還是「幡動」,而是點破兩者的本質都是「心動」,兩位應該專注於聽法的弟子去討論起了不相關的話題,這就是所謂外界的牽絆,佛法有雲;世間萬物,萬象皆空,所謂世間的善惡、好壞、優劣本來就沒有統一標準,佛家稱之為「虛妄」,不是真實存在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對這些虛無的東西執著和感慨呢,更不應該由此而起愛憎煩惱之心。
  • 壇經十五:風動還是旗動?其實都是心動,心不動則萬物不動
    大家都知道獵人都是打獵為生,肯定是以肉食為主,而這個又是佛門大忌,等於是間接的殺生,就算普通的僧人都要嚴守,更何況已經是禪宗祖師的六祖呢?這要是換成普通人早就炸了,要麼寧死不吃肉,要麼就出去和那些惡人們拼了,以身護法。
  •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惠能法師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學佛的人,尤其是修禪宗的人,一定都知道六祖慧能法師的一段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故事。在這裡我還是把這個故事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邊,因為,它實在是給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當年惠能法師在廣州的法性寺,住持正在講法,忽然起風,寺院中的一面旗子隨風而動。兩個僧人看到後,一個說是風在動所以幡才會動,另一個僧人說,哪裡是風在動,風怎麼會動,只有幡在動。
  •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六世祖師惠能說、弟子集錄的一部經典。《壇經》中記載了這個著名的典故:「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 夜讀書,風動?幡動?是仁者心動,關於這個公案,個人的一些思考
    我記得以前在高中上政治課的時候,學過這個哲學上著名的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惠能大師說是仁者心動,當時我記得政治試卷裡是把這個公案作為唯心主義來批判的,當時學生時期也沒有更多的思考。到現在,這麼多年一直走過來,學過佛法的一些皮毛,仔細想一想,惠能大師是我國佛教禪宗第六任祖師,那是高僧大德啊,說的話怎麼會沒有道理呢?以下談談自己個人的粗淺看法,首先對於心的理解,平常我們都理解為心臟,更深一點的理解是大腦裡的思維意識。我們肯定想到是不是自己的思維動了,這思維就會讓風和幡都動起來呢?
  • 【藝術家在線】風動與幡動——解讀謝恩的公共藝術
    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當中的「液體碎片」,展示了空氣中流動的風的運動與變化,體現外在事物的瞬息萬變,更是表達了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 Cynthia Close  《Art & Object: The Moving Installations of Poetic Kinetics》一、從「風動」看「幡動」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之言「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風動」與「幡動」二者間相互影響的關係,風的產生是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
  • 禪宗最有名的公案:風吹幡動,和「心」有關嗎?
    眾所周知,佛門講的公案,大多指的是禪宗的公案。所謂的公案,指的通過言行可以判別修行者的覺悟程度,其目的是對機開示,打破情識之網,進而悟入「無分別智」。這其實也是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最外在表現。
  • 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有一僧人看到此情此景脫口而出「風動」二字!又有另一僧人則說是「幡動」……就此就引發了一場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討論。雙方形成兩派,各執一詞,議論不已。就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情形下,六祖慧能大師飄然而出,吐口說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此語一出,大眾駭然!相信這個公案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
  •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參訪達摩祖師和六祖惠能的駐錫地光孝寺
    俗話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寺址原是西漢初年南越王趙佗的玄孫趙建德故宅,歷史上有不少名僧大德在這裡講經弘法,如禪宗初祖達摩,印度名僧智藥禪師,六祖惠能以及鑑真大師都曾在此停留。寺內種植了不少樹木,植物,再加上曾經的光輝的歷史,使人一走進去就感覺不同,讓人嘆服果然是著名的禪宗寺廟。當時不知怎的便想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句來。也許是因為寺院的氣派以及陰天的緣故吧。
  • 一組有趣的旋轉圖;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六祖壇經》一,一組會動的靜態圖。提醒:目前沒有任何可靠的資料表明,看到這些圖旋轉,或者旋轉的程度,與壓力有關。即使是那5% 看不到旋轉的人,也可能只是眼球運動方式的不同而已。
  • 四句偈語得衣缽,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南北朝初期達摩祖師入中土,開創禪宗,到禪宗六祖惠能,禪宗衣缽有序流傳。所謂「衣缽」,客觀點來說就是「袈裟、缽盂」,此袈裟為「木棉袈裟」。因為得衣缽為傳人,自然也傳其佛法,因此後世也以「衣缽」代指佛教傳承。六祖慧能與我國歷史上所有僧眾來比較,他是唯一留有「佛經《六祖壇經》」的高僧。
  • 風動幡動
    風動幡動              說起禪宗公案,最有名的恐怕莫過於
  • 慧能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為什麼錯誤?
    然後我們回過頭看慧能禪師的這句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顯然是錯誤的,就像你的心不是我的心所造一樣,風也不是我的心所造,風的存在首先屬於它自己,它的存在對我們來說就是客觀存在。所以,正確的理解應為:是風在動,是幡在動,也是心在動。只不過大家有完全一樣的本性,故能夠互相識別。最真實深刻之存在即是真理。
  •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心動:如何面對壞情緒
    有句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我非常喜歡,時常拿來勉勵自己。快樂由心,煩惱由心,都看你自己。活在這世上,要麼改變生活,要麼被生活改變,只是千萬別做那無法改變生活,又不願被生活改變的人,那樣的話就只能被煩惱跟隨一輩子了。
  • 《是風動》銀臨,河圖,是風動也是心動
    今天想分享的是《是風動》,這首歌是我最喜歡的兩個歌手合唱的,一個是女神銀臨,還有一個是河圖大大,兩個人的演繹實在是太棒了,是一首聽了會覺得很歡快的古風歌曲。《是風動》作詞的是擇荇,他的詞真的一直都寫的很棒,「若非萬種飛煙都過眼,怎會迷戀巫山的那一片;若非海枯石爛相看兩相厭,怎又會弱水漲桑田。」有才的人處處皆是,有一個網友的評論我也覺得十分美好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