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與幡動——解讀謝恩的公共藝術
王牧
派屈克•謝恩(Patrick Shearn)是美國當代藝術家,主要為特定場合量身定做具有體驗性的公共藝術裝置作品。他對作品在全球範圍內的數字永生性(Digital Immortality)極具敏感性。謝恩在2008與北京奧運會結緣,他為奧運會設計了一個名為《The Warrior and The Girl》的大型裝置,因此創立了位於美國洛杉磯的「詩意的動力學工作室」(Poetic Kinetics),專注於大型裝置藝術和從概念到執行及其他方面的體驗設計,與洛杉磯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 Music Festival)保持著密切合作。他也以在世界範圍內創作大規模的具有體驗性的動力學藝術作品而聞名。
2019年5月29日,在「王府亦玩府」周年慶之際,北京王府中環展示了謝恩團隊製作動態藝術裝置《流曜》(Sun Cycle)。《流曜》由約1410米長的繩索,超過150個手工結,及3萬餘片全息薄膜和單絲線製作而成。遠遠望去,如飄浮於紫禁城外的「城市陽流」,在夏日微風的親吻下搖曳起伏,瑰麗身姿與淺藍天空交相輝映。
謝恩深受嬉皮士文化的影響,其父母一位是藝術家,另一位是行為心理學老師,二位皆是大學老師,在父母的薰陶下,謝恩從小對生活充滿好奇,對所有外在事物都提出問題。他主張創作過程遠比創作結果更為重要,這使得他擺脫了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的自戀,他認為在藝術的創作上,沒有論斷、沒有極限。
2016年的夏天,為了配合洛杉磯科切拉音樂節,他與建築聯盟學院的學生合作,在洛杉磯潘興廣場上空懸起了一件天網系列名為《液體碎片》的裝置作品。這件作品也讓他得到社會上很大關注,也成為了他的代表作。觀賞者對《液體碎片》的外在定義是隨心、隨興,興致所至賦予形象。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當中的「液體碎片」,展示了空氣中流動的風的運動與變化,體現外在事物的瞬息萬變,更是表達了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
Cynthia Close 《Art & Object: The Moving Installations of Poetic Kinetics》
一、從「風動」看「幡動」
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之言「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風動」與「幡動」二者間相互影響的關係,風的產生是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在它流動的時候中間受到阻力後會改變方向,同時作為阻力的物體在力的相互作用下也會有受到力的作用。謝恩的《液體碎片》也正是利用了風的這運動的特性,讓「風動」影響了靜止不動的作品「幡動」。
謝恩需要考慮到廣場的佔地面積與周圍的環境,並且這件作品將在科切拉音樂節期間展出,他選擇了遠觀猶如流動的水的《液體碎片》為最終樣式。此作品是由單絲編織成17,000平方英尺的兩層巨網,再將全息聚酯薄膜製作成無數細長條的碎片纏繞在網上,由此得到可以浮動的全息表面。1其佔地15,000平方英尺,從距離地面15英尺的高度升至空中115英尺。2 懸在高處的一方略窄,全息薄膜排列密集,尾部離地15英尺的一方較寬相對上方的排列,薄膜之間的間隔較為稀疏。全息薄膜全部選擇銀色,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也能折射出不同的顏色。
Poetic Kinetics 《Liquid Shard》
在上空流動的風的帶動下,輕盈的薄膜也隨風舞動,因為風的運動而改變自身運動的方向。高出較窄的一方隨著風上下擺動,牽動著整一件作品,謝恩曾對此表示:「它就如大雁回南時雁群追隨著領頭的雁子一般運動,需要一個領隊」。由於風的運動軌跡是不可人為操控的,所以整件作品的運動方向也是隨時變化,因為風動了所以幡動了。
二、從「幡動」看「風動」
藝術批評家羅伯特•休斯曾對幻覺問題提出中心問題:「本來沒有的東西,如何使之呈現真身?一旦呈現真身,又如何知道形象和現實的準確界限何在?」3。人類的幻覺的感知與認知是主觀的,心有所想所以看到了幻覺,認知則是對待這一現象的看法,是否幻覺真實存在,所以在幻覺呈現的時候也需要把控界限。這個問題其實探討的是「真實」與「虛構」。風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是幻覺,那麼作品自身材質需要輕便,才能更好的利用風的運動變化來讓作品變化、運動起來,由「幡動」體驗到「風動」的實質存在。
謝恩認為人會感覺到風在皮膚上蕩漾,然而它所帶來的感覺很微小,當觀賞者看到這件藝術作品時,就會對周圍的幅度更大的運動有所了解。細微的物質運動可能很難被肉眼所察覺,但是如果運動幅度較大,人的肉眼是可以捕捉到的。
謝恩同系列的《Vision in Motion》的裝置藝術於德國首都柏林展出,至此紀念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與《液體碎片》不同,《Vision in Motion》用的是彩色具有放置撕裂和反光性能布條,在十二萬條布條之中,有三萬條有人們為自己、為家人朋友、為世界親手所寫的希望與願望。在這件作品當中,觀賞者能看到排列更為緊密的布條,它可以在風的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左右從細微到劇烈的擺動,寫了字的布條也會隨著風的擺動改變方向,觀賞者也能從不同的方位看到其他人的話語,同時在摩擦下產生細沙的聲音,從聽覺以及視覺的雙重表達下呈現了風的運動,這也是通過作品來表達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交流。
Poetic Kinetics 《Vision in Motion》
謝恩在創作天網系列的時候思考著,當人們位於作品下方向上看,能透過藝術品看到天空,也能看到藝術品與天空融為一體。將色彩作為顏料,將天空作為畫布,讓自然風成為畫刷來進行自己的創作。
同樣的是表達藝術作品與天空的之間的契合,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的著名當代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在表達上更傾向於靜下心來去思考與欣賞。詹姆斯•特瑞爾作為一位對光與空間處理手法登峰造極的藝術家,其藝術作品皆是探索光、空間、與顏色之間的故事,羅伯特•休斯對他的評價是「從幾經空虛中發明了一種精緻的詩意」。特瑞爾認為自己的作品與大眾而言是關於觀賞者的見解。4認為空間是人所感覺到存在的空間,可以賦予物理感覺和力量的實體存在。在他的藝術作品中,觀賞者看到的是環境的安靜、作品內容的蓄意、有著模模糊糊的視覺中心。他們在第一時間不清楚自己的感官傳遞到的信息,需要時間的停留,與給予大腦反映和想像的空間,靜謐的環境讓思維聚焦,肢體不動而是大腦運動。其Skyspaces系列中於2010年創作的《Within Without》也很好的詮釋了這一觀點。這件作品是位於球形頂的建築內部,球頂的正中央有一個圓形的開口,從內能看到外面的天空,與內部白色的牆壁與外面隨時改變的天空形成對比。展示的內容與他的作品名稱相對應,不一樣的天氣看到的天空不一樣,在晴空萬裡是是藍色的,然而烏雲密布時那個圓形的開口又似有似無,曾經存在又不存在,只有看到對比才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與外在事物的變化。
James Turrell 《Within Without》
同樣是從下往上看作品與天空,相較之下,謝恩在整體作品的呈現上較為熱情,有著無意的運動與清晰的視覺焦點,表現了一定的曲線韻律,在有牽引的約束下的作品幅度受到了制約,從而體現了動的控制力。以動制靜下對比了周圍固定的建築,更為直接地讓「幡動」轉述給觀賞者「風動」,將感官擴大,體會到風的流淌與公眾對話。
三、仁者心動
謝恩作品的外在形狀或者內部結構千變萬化,因為風的運動帶動單絲網的運動,在絲網上的薄膜舞動遠觀如液體一般流淌,它們的外觀不會「從一而終」,也是天網系列最大的特點。與謝恩的藝術主張一樣,《液體碎片》自身便是處在不斷地創作當中,展示不同的外在形態。在評價這件作品時,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最大的不確定性,謝恩將作品命名《液體碎片》,其中不乏有人認為作品的外在形象是天上的雲,或者是海浪,也可以是銀河。觀賞者對外在形象的定義因人而異,是「仁者心動」後對作品與已知物體形象的重合。
銀色的《液體碎片》遠觀上可以是雲、銀河、海浪、帆布,在設計和顏色體現上有如印象派的畫作。作品在整體表達上有模糊的形象與光線的表達,既沒有新古典派的對輪廓和完整性上的重視,也沒有寫實派要求對物質形態的基本相同。它更多的是每片全息薄膜在風中舞動的樣子,同時也有光的照射下對光的表達。碎片在折射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反映了周圍環境的表象,以及瞬息多變的外在世界。同樣是銀色的裝置藝術,用金屬化塑料彩帶的作品《Neo Prayer Flag》則如同鑽石一般閃耀,也如同銀河一般盤旋在大樓中間。作品在空曠場地上方閃閃發亮,隨著風的吹動搖曳生姿,仿佛是一條星河在邀請過路人順著星河走下去,探尋前方的景色。
Poetic Kinetics《Neo Prayer Flag》
人們在觀賞動態作品時也是在觀賞光和色彩的變化,時間、方位、光線都是影響色調的因素,也是影響「心動」的因素。如同的「線」與「面」不能達到「點」對光的描繪一樣,靜態的物品也很難達到動態物品對運動的描述。他的天網系列作品,都是利用公共環境與自然風讓作品呈現不一樣的姿態,讓觀賞者的心與作品一樣隨風飄蕩,在欣賞作品的同時體會到萬事萬物那永不停息的運動,隨著不一樣的主題和風的運動,感受到自己內心的變化。
派屈克•謝恩的天網展現的畫面豐富多彩的,視覺中心會隨著作品的運動而移動,不會固定在一處或者朦朦朧朧。不管是《液體碎片》、《Vision in Motion》、或者是《NEO Prayer Flag》,這些藝術作品當中我們能看到永恆運動的風,一件在相互影響下運動的藝術作品並且一直保持著飄動的造型,看到觀賞者在面對藝術作品時眼前看到的物體與眼後想到的事物的共鳴,看到事物都處於永恆的運動變化當中,人也一樣。此時不是王陽明所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而是「是風動,是幡動,仁者心動」。
註:
[1] Eulalia Moran (Aug, 2016) The Student Behind 『Liquid Shard』 – a dynamic sculpture for downtown Los Angeles. Retried from: https://archinect.com/features/article/149963674/the-students-behind-liquid-shard-a-dynamic-sculpture-for-downtown-los-angeles
[2] Poetic Kinetics (Aug, 2016) Liquid Shard. Patrick Shearn of Poetic Kinetics
[3] 羅伯特•修斯:《絕對批評:關於藝術與藝術家的評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第360頁。
[4] James Turell, Intoduction of James Turrell. https://jamesturrell.com/about/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