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在線】風動與幡動——解讀謝恩的公共藝術

2021-03-01 N視覺

風動與幡動——解讀謝恩的公共藝術

王牧

派屈克•謝恩(Patrick Shearn)是美國當代藝術家,主要為特定場合量身定做具有體驗性的公共藝術裝置作品。他對作品在全球範圍內的數字永生性(Digital Immortality)極具敏感性。謝恩在2008與北京奧運會結緣,他為奧運會設計了一個名為《The Warrior and The Girl》的大型裝置,因此創立了位於美國洛杉磯的「詩意的動力學工作室」(Poetic Kinetics),專注於大型裝置藝術和從概念到執行及其他方面的體驗設計,與洛杉磯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 Music Festival)保持著密切合作。他也以在世界範圍內創作大規模的具有體驗性的動力學藝術作品而聞名。

2019年5月29日,在「王府亦玩府」周年慶之際,北京王府中環展示了謝恩團隊製作動態藝術裝置《流曜》(Sun Cycle)。《流曜》由約1410米長的繩索,超過150個手工結,及3萬餘片全息薄膜和單絲線製作而成。遠遠望去,如飄浮於紫禁城外的「城市陽流」,在夏日微風的親吻下搖曳起伏,瑰麗身姿與淺藍天空交相輝映。

謝恩深受嬉皮士文化的影響,其父母一位是藝術家,另一位是行為心理學老師,二位皆是大學老師,在父母的薰陶下,謝恩從小對生活充滿好奇,對所有外在事物都提出問題。他主張創作過程遠比創作結果更為重要,這使得他擺脫了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的自戀,他認為在藝術的創作上,沒有論斷、沒有極限。

2016年的夏天,為了配合洛杉磯科切拉音樂節,他與建築聯盟學院的學生合作,在洛杉磯潘興廣場上空懸起了一件天網系列名為《液體碎片》的裝置作品。這件作品也讓他得到社會上很大關注,也成為了他的代表作。觀賞者對《液體碎片》的外在定義是隨心、隨興,興致所至賦予形象。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當中的「液體碎片」,展示了空氣中流動的風的運動與變化,體現外在事物的瞬息萬變,更是表達了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

 

Cynthia Close  《Art & Object: The Moving Installations of Poetic Kinetics》

一、從「風動」看「幡動」

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之言「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風動」與「幡動」二者間相互影響的關係,風的產生是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在它流動的時候中間受到阻力後會改變方向,同時作為阻力的物體在力的相互作用下也會有受到力的作用。謝恩的《液體碎片》也正是利用了風的這運動的特性,讓「風動」影響了靜止不動的作品「幡動」。

謝恩需要考慮到廣場的佔地面積與周圍的環境,並且這件作品將在科切拉音樂節期間展出,他選擇了遠觀猶如流動的水的《液體碎片》為最終樣式。此作品是由單絲編織成17,000平方英尺的兩層巨網,再將全息聚酯薄膜製作成無數細長條的碎片纏繞在網上,由此得到可以浮動的全息表面。1其佔地15,000平方英尺,從距離地面15英尺的高度升至空中115英尺。2  懸在高處的一方略窄,全息薄膜排列密集,尾部離地15英尺的一方較寬相對上方的排列,薄膜之間的間隔較為稀疏。全息薄膜全部選擇銀色,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也能折射出不同的顏色。

  

Poetic Kinetics 《Liquid Shard》

在上空流動的風的帶動下,輕盈的薄膜也隨風舞動,因為風的運動而改變自身運動的方向。高出較窄的一方隨著風上下擺動,牽動著整一件作品,謝恩曾對此表示:「它就如大雁回南時雁群追隨著領頭的雁子一般運動,需要一個領隊」。由於風的運動軌跡是不可人為操控的,所以整件作品的運動方向也是隨時變化,因為風動了所以幡動了。

二、從「幡動」看「風動」

藝術批評家羅伯特•休斯曾對幻覺問題提出中心問題:「本來沒有的東西,如何使之呈現真身?一旦呈現真身,又如何知道形象和現實的準確界限何在?」3。人類的幻覺的感知與認知是主觀的,心有所想所以看到了幻覺,認知則是對待這一現象的看法,是否幻覺真實存在,所以在幻覺呈現的時候也需要把控界限。這個問題其實探討的是「真實」與「虛構」。風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是幻覺,那麼作品自身材質需要輕便,才能更好的利用風的運動變化來讓作品變化、運動起來,由「幡動」體驗到「風動」的實質存在。

謝恩認為人會感覺到風在皮膚上蕩漾,然而它所帶來的感覺很微小,當觀賞者看到這件藝術作品時,就會對周圍的幅度更大的運動有所了解。細微的物質運動可能很難被肉眼所察覺,但是如果運動幅度較大,人的肉眼是可以捕捉到的。

謝恩同系列的《Vision in Motion》的裝置藝術於德國首都柏林展出,至此紀念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與《液體碎片》不同,《Vision in Motion》用的是彩色具有放置撕裂和反光性能布條,在十二萬條布條之中,有三萬條有人們為自己、為家人朋友、為世界親手所寫的希望與願望。在這件作品當中,觀賞者能看到排列更為緊密的布條,它可以在風的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左右從細微到劇烈的擺動,寫了字的布條也會隨著風的擺動改變方向,觀賞者也能從不同的方位看到其他人的話語,同時在摩擦下產生細沙的聲音,從聽覺以及視覺的雙重表達下呈現了風的運動,這也是通過作品來表達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交流。

  

Poetic Kinetics 《Vision in Motion》

謝恩在創作天網系列的時候思考著,當人們位於作品下方向上看,能透過藝術品看到天空,也能看到藝術品與天空融為一體。將色彩作為顏料,將天空作為畫布,讓自然風成為畫刷來進行自己的創作。

同樣的是表達藝術作品與天空的之間的契合,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的著名當代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在表達上更傾向於靜下心來去思考與欣賞。詹姆斯•特瑞爾作為一位對光與空間處理手法登峰造極的藝術家,其藝術作品皆是探索光、空間、與顏色之間的故事,羅伯特•休斯對他的評價是「從幾經空虛中發明了一種精緻的詩意」。特瑞爾認為自己的作品與大眾而言是關於觀賞者的見解。4認為空間是人所感覺到存在的空間,可以賦予物理感覺和力量的實體存在。在他的藝術作品中,觀賞者看到的是環境的安靜、作品內容的蓄意、有著模模糊糊的視覺中心。他們在第一時間不清楚自己的感官傳遞到的信息,需要時間的停留,與給予大腦反映和想像的空間,靜謐的環境讓思維聚焦,肢體不動而是大腦運動。其Skyspaces系列中於2010年創作的《Within Without》也很好的詮釋了這一觀點。這件作品是位於球形頂的建築內部,球頂的正中央有一個圓形的開口,從內能看到外面的天空,與內部白色的牆壁與外面隨時改變的天空形成對比。展示的內容與他的作品名稱相對應,不一樣的天氣看到的天空不一樣,在晴空萬裡是是藍色的,然而烏雲密布時那個圓形的開口又似有似無,曾經存在又不存在,只有看到對比才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與外在事物的變化。

  

James Turrell 《Within Without》

同樣是從下往上看作品與天空,相較之下,謝恩在整體作品的呈現上較為熱情,有著無意的運動與清晰的視覺焦點,表現了一定的曲線韻律,在有牽引的約束下的作品幅度受到了制約,從而體現了動的控制力。以動制靜下對比了周圍固定的建築,更為直接地讓「幡動」轉述給觀賞者「風動」,將感官擴大,體會到風的流淌與公眾對話。

三、仁者心動

謝恩作品的外在形狀或者內部結構千變萬化,因為風的運動帶動單絲網的運動,在絲網上的薄膜舞動遠觀如液體一般流淌,它們的外觀不會「從一而終」,也是天網系列最大的特點。與謝恩的藝術主張一樣,《液體碎片》自身便是處在不斷地創作當中,展示不同的外在形態。在評價這件作品時,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最大的不確定性,謝恩將作品命名《液體碎片》,其中不乏有人認為作品的外在形象是天上的雲,或者是海浪,也可以是銀河。觀賞者對外在形象的定義因人而異,是「仁者心動」後對作品與已知物體形象的重合。

銀色的《液體碎片》遠觀上可以是雲、銀河、海浪、帆布,在設計和顏色體現上有如印象派的畫作。作品在整體表達上有模糊的形象與光線的表達,既沒有新古典派的對輪廓和完整性上的重視,也沒有寫實派要求對物質形態的基本相同。它更多的是每片全息薄膜在風中舞動的樣子,同時也有光的照射下對光的表達。碎片在折射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反映了周圍環境的表象,以及瞬息多變的外在世界。同樣是銀色的裝置藝術,用金屬化塑料彩帶的作品《Neo Prayer Flag》則如同鑽石一般閃耀,也如同銀河一般盤旋在大樓中間。作品在空曠場地上方閃閃發亮,隨著風的吹動搖曳生姿,仿佛是一條星河在邀請過路人順著星河走下去,探尋前方的景色。

  

Poetic Kinetics《Neo Prayer Flag》

人們在觀賞動態作品時也是在觀賞光和色彩的變化,時間、方位、光線都是影響色調的因素,也是影響「心動」的因素。如同的「線」與「面」不能達到「點」對光的描繪一樣,靜態的物品也很難達到動態物品對運動的描述。他的天網系列作品,都是利用公共環境與自然風讓作品呈現不一樣的姿態,讓觀賞者的心與作品一樣隨風飄蕩,在欣賞作品的同時體會到萬事萬物那永不停息的運動,隨著不一樣的主題和風的運動,感受到自己內心的變化。

派屈克•謝恩的天網展現的畫面豐富多彩的,視覺中心會隨著作品的運動而移動,不會固定在一處或者朦朦朧朧。不管是《液體碎片》、《Vision in Motion》、或者是《NEO Prayer Flag》,這些藝術作品當中我們能看到永恆運動的風,一件在相互影響下運動的藝術作品並且一直保持著飄動的造型,看到觀賞者在面對藝術作品時眼前看到的物體與眼後想到的事物的共鳴,看到事物都處於永恆的運動變化當中,人也一樣。此時不是王陽明所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而是「是風動,是幡動,仁者心動」。

註:

[1] Eulalia Moran (Aug, 2016) The Student Behind 『Liquid Shard』 – a dynamic sculpture for downtown Los Angeles. Retried from: https://archinect.com/features/article/149963674/the-students-behind-liquid-shard-a-dynamic-sculpture-for-downtown-los-angeles

[2] Poetic Kinetics (Aug, 2016) Liquid Shard. Patrick Shearn of Poetic Kinetics

[3] 羅伯特•修斯:《絕對批評:關於藝術與藝術家的評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第360頁。

[4] James Turell, Intoduction of James Turrell. https://jamesturrell.com/about/introduction/

相關焦點

  •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來參參禪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出自《六祖壇經》第一品《行由品》,是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時常引發大家的思考和爭辯。在哲學領域,這個故事也常被作為唯心主義的典型例子而提起。那麼,「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真意?01先說故事。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文章故事:六祖慧能大師離開五組之後,在民間獨自修行達十五年之久,那個時候,慧能大師還不是佛的四眾弟子,從這一點可以證明,在家眾只要刻苦一心,同樣可以開悟見性成為阿羅漢及大菩薩。
  • 佛門禪宗:風動,幡動,還是心動?
    2、 風動、幡動一路逃亡的慧能在廣州的法性寺聽法時,印宗法師在臺上講經文,忽然有一陣風吹動旗幡,兩個和尚就起了爭執,一個說風在動,一個說明明是幡在動,最後誰也不服誰。而在旁邊的慧能說是你們的心在動,這一下把所有人都驚呆了。而印宗早就聽說弘忍有傳人南下,於是當慧能拿出傳法袈裟,又說了很多佛性的道理,就被印宗接納,這才正式當上了和尚。
  • 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到底是什麼在動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面對聽講法溜號的兩位學生,六祖惠能大師並沒有加以斥責,他也沒有參與爭論「風動」還是「幡動」,而是點破兩者的本質都是「心動」,兩位應該專注於聽法的弟子去討論起了不相關的話題,這就是所謂外界的牽絆,佛法有雲;世間萬物,萬象皆空,所謂世間的善惡、好壞、優劣本來就沒有統一標準,佛家稱之為「虛妄」,不是真實存在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對這些虛無的東西執著和感慨呢,更不應該由此而起愛憎煩惱之心。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
  • 夜讀書,風動?幡動?是仁者心動,關於這個公案,個人的一些思考
    我記得以前在高中上政治課的時候,學過這個哲學上著名的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惠能大師說是仁者心動,當時我記得政治試卷裡是把這個公案作為唯心主義來批判的,當時學生時期也沒有更多的思考。打一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就好像我們人做夢一樣,夢裡自己在夢裡會進行各種活動,也有各種情感,會看到風動和幡動,會思考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區別,會考試,會生活和工作,也會勞動,會蓋房子,會想著去改變那個夢裡的世界,夢裡的世界也是三千大千世界,那裡面什麼都有,夢裡的自己會覺得夢裡的那個世界是真的,然而有一天你自己醒來,夢裡所有的事情,物件和情感都消失了。
  •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六世祖師惠能說、弟子集錄的一部經典。《壇經》中記載了這個著名的典故:「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 一組有趣的旋轉圖;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六祖壇經》一,一組會動的靜態圖。提醒:目前沒有任何可靠的資料表明,看到這些圖旋轉,或者旋轉的程度,與壓力有關。即使是那5% 看不到旋轉的人,也可能只是眼球運動方式的不同而已。
  • 講堂外風吹幡動,一方說幡動,一方說風動,慧能大師說:仁者心動
    慧能大師說的心動是什麼意思佛教有一個知名的典故: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下邊有兩個僧人,看到講堂外風吹幡動,一個說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了很久沒有結果,此時在座下聽經的慧能大師開口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二位的心在動。立馬問題擺平了。
  • 慧能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為什麼錯誤?
    然後我們回過頭看慧能禪師的這句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顯然是錯誤的,就像你的心不是我的心所造一樣,風也不是我的心所造,風的存在首先屬於它自己,它的存在對我們來說就是客觀存在。所以,正確的理解應為:是風在動,是幡在動,也是心在動。只不過大家有完全一樣的本性,故能夠互相識別。最真實深刻之存在即是真理。
  •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心動:如何面對壞情緒
    有句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我非常喜歡,時常拿來勉勵自己。快樂由心,煩惱由心,都看你自己。活在這世上,要麼改變生活,要麼被生活改變,只是千萬別做那無法改變生活,又不願被生活改變的人,那樣的話就只能被煩惱跟隨一輩子了。
  •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惠能法師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學佛的人,尤其是修禪宗的人,一定都知道六祖慧能法師的一段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故事。在這裡我還是把這個故事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邊,因為,它實在是給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當年惠能法師在廣州的法性寺,住持正在講法,忽然起風,寺院中的一面旗子隨風而動。兩個僧人看到後,一個說是風在動所以幡才會動,另一個僧人說,哪裡是風在動,風怎麼會動,只有幡在動。
  • 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開啟 一大撥藝術家體驗青島裡院和臺東...
    周末,一大撥藝術家體驗青島裡院和臺東彩繪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吸引各地幾十位藝術家青島邀約藝術家們參與實踐城市更新和美學生活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藝術與生活距離有多遠?公共藝術如何助力城市品質提升?
  • 風動幡動
    風動幡動              說起禪宗公案,最有名的恐怕莫過於
  • 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有一僧人看到此情此景脫口而出「風動」二字!又有另一僧人則說是「幡動」……就此就引發了一場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討論。雙方形成兩派,各執一詞,議論不已。就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情形下,六祖慧能大師飄然而出,吐口說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此語一出,大眾駭然!相信這個公案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
  • 《是風動》銀臨,河圖,是風動也是心動
    今天想分享的是《是風動》,這首歌是我最喜歡的兩個歌手合唱的,一個是女神銀臨,還有一個是河圖大大,兩個人的演繹實在是太棒了,是一首聽了會覺得很歡快的古風歌曲。《是風動》作詞的是擇荇,他的詞真的一直都寫的很棒,「若非萬種飛煙都過眼,怎會迷戀巫山的那一片;若非海枯石爛相看兩相厭,怎又會弱水漲桑田。」有才的人處處皆是,有一個網友的評論我也覺得十分美好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銀臨和河圖演唱的是風動:這首古風歌裡藏著多少詩詞與典故呢
    《壇經》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古風歌曲《是風動》歌名便出於此典故。聚似飛霜不肯融 散如塵埃各西東 痴人說著夢 都道情之所鍾 求不得就偏寵 心猿意馬就相擁 是風動還是幡動 輪迴難道就不同筆者只能找到幾個成語「情之所鍾」「心猿意馬」,這幾句歌詞可能想描寫的是在愛情中兩個人互相交心的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試探和懷疑。
  • 開一間藝術銀行 讓公共空間變為藝術家的生活畫廊
    藝術銀行是臺灣文化部積極推動的視覺藝術產業振興方案,秉持「美麗的環境空間自己創造,自己的藝術家自己疼愛」的理念,自2013年起將加拿大、澳洲行之有年的藝術品租賃模式引進臺灣,推動「藝術銀行」項目計劃,以持續透過藝術作品廣泛的選購及租賃流通,為社會注入生活美學,讓公共空間成為臺灣藝術家的生活畫廊,達到全民美學推廣,提升國人藝術涵養的目標。
  • 【第二屆國際公共藝術獎直播】什麼是好的公共藝術?
    ——記第二屆國際公共藝術獎評委對話會第二屆國際公共藝術獎在結束評選之後,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主辦了「什麼是好的公共藝術?」評委對話會,7位評委嘉賓親臨現場,通過解讀本屆優秀案例來闡述他們對上述概念的理解,並回答聽眾提問。上海大學師生兩百餘人參加了對話會,對話會全程同聲傳譯。
  •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參訪達摩祖師和六祖惠能的駐錫地光孝寺
    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來到法性寺(今光孝寺)的惠能大師語驚四座,這段公案一直流傳到今天,為人所熟知。太多引用,太多討論,太多參解,太多注釋。也是因為如此,暴露了他的六祖身份,之後印宗法師給惠能大師剃度。後來,在大師剃髮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瘞發塔,供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