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幡動還是心動,惠能法師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2021-01-09 子時一刻

一個深刻的道理

人們之所以心緒不寧,並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因為他們對事情採取的觀點不合適。——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

學佛的人,尤其是修禪宗的人,一定都知道六祖慧能法師的一段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故事。在這裡我還是把這個故事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邊,因為,它實在是給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當年惠能法師在廣州的法性寺,住持正在講法,忽然起風,寺院中的一面旗子隨風而動。兩個僧人看到後,一個說是風在動所以幡才會動,另一個僧人說,哪裡是風在動,風怎麼會動,只有幡在動。惠能法師在旁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人心在動…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有疑問,這算什麼,不管心動不動,風確實在吹、幡也確實在動啊,難道是心不動,風就不起,幡就不動了嗎?

確實,無論心中如何想,風還是在吹,幡也確實在動,但是惠能法師告訴我們的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事物外在的變化,或者說我們對於事物的變化應該存在一種什麼樣的觀念。

我認為,故事中的風動與幡動揭示了人們看問題的不同角度,一件事情對自己的影響,取決於你是怎麼看待它的。

如果此刻你在下班的路上,地鐵裡人山人海,擁擠不堪。張三心裡可能想:「每天都有這麼多人,擠死了,真是好煩」。李四可能會想:「再坐幾站就到家,回家可以看到才三歲的乖兒子了,好開心啊」

為什麼同樣是在擠地鐵,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是因為他們心中關注的點不同。張三隻看到了眼前的擁擠,他只體會到痛苦,所以會煩躁。而李四看到的是,地鐵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他帶回家和親人團聚,所以體會到的是開心。

修佛也是一樣,佛陀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佛性,我們如何找到心中的那個真我,是需要認真體會的,而這種體會首先是要觀照自己的內心,當你開始覺得煩惱、痛苦、憤怒、悲傷的時候,不妨從自己的情緒裡抽離出來,觀照那個「我」,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情緒?那些引起我不好情緒的外在原因真的存在嗎?是真實的嗎?

惠能法師在法性寺那句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棒喝,也許是對我們最好的開示吧。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慧能)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有一天,慧能大師到廣州法性寺聽經聞法,當時,法性寺方丈印宗法師正在講解《涅槃經》,聽經聞法者有幾百人之多。為了辯論佛法的真實道理,一名僧人見外境風吹幡動,馬上指著幡說:「那是風在動,」另外一名僧人有不同見解,說:「那是幡在動,」當時也有其他聞法者也加入爭論,一時爭論不休。這時慧能大師走到前排對法會大眾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在起心動念。」
  •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六世祖師惠能說、弟子集錄的一部經典。《壇經》中記載了這個著名的典故:「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 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到底是什麼在動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壇經行由品》相傳六祖惠能在給弟子講經時,忽然起了一陣風,旗幡隨之輕輕飄動,這引起了聽講法的兩個弟子的爭論,一個弟子說是風在動,一個弟子說是旗幡在動,惠能插口解釋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自己心在動。」
  • 佛教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當時有一位印宗法師正在為大眾宣講《涅槃經》,六祖慧能大師也和大眾一起聽講。忽來一陣清風,再給大眾帶來涼爽快意的同時,也將懸掛在經幢下的旗幡吹動了起來。有一僧人看到此情此景脫口而出「風動」二字!又有另一僧人則說是「幡動」……就此就引發了一場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討論。雙方形成兩派,各執一詞,議論不已。
  • 風、幡、心:誰在動?
    六祖惠能從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回到嶺南,在懷集、四會一帶的山中隱藏了十五年,直到唐儀鳳元年,到了廣州的法性寺,那時候印宗法師正在那裡講《涅槃經》。有一天夜裡,突然風起,惠能大師聽到兩個比丘在爭論門口幡為什麼動?有個比丘認為幡自己在動,另一個比丘認為風在動。
  • 四句偈語得衣缽,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六祖法身雕像·網絡供圖關於六祖惠能,人們最為津津樂道以及最能體現他「明心見性」佛法宗旨的典故,就是「四句偈語」、「三更得法」和「風吹幡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三個典故的由來。自24歲聽人講《金剛經》而有所悟,得知當時五祖禪師弘忍在黃梅憑墓山講此經,便慕名而來。禪宗自四祖道信,就已經提倡「農禪並重」,僧人自耕自種;惠能依弘忍後,在隨眾聽法之餘,就被派去「踏碓(舂米)」。
  •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來參參禪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出自《六祖壇經》第一品《行由品》,是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時常引發大家的思考和爭辯。在哲學領域,這個故事也常被作為唯心主義的典型例子而提起。那麼,「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真意?01先說故事。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
  • 壇經十五:風動還是旗動?其實都是心動,心不動則萬物不動
    非是風動,非是幡動,仁者心動咱們先來請原文: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譯文:有一天六祖就在想,也該到了弘法的時候了,不能永遠這樣藏匿下去。
  •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參訪達摩祖師和六祖惠能的駐錫地光孝寺
    俗話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寺址原是西漢初年南越王趙佗的玄孫趙建德故宅,歷史上有不少名僧大德在這裡講經弘法,如禪宗初祖達摩,印度名僧智藥禪師,六祖惠能以及鑑真大師都曾在此停留。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來到法性寺(今光孝寺)的惠能大師語驚四座,這段公案一直流傳到今天,為人所熟知。太多引用,太多討論,太多參解,太多注釋。也是因為如此,暴露了他的六祖身份,之後印宗法師給惠能大師剃度。後來,在大師剃髮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瘞發塔,供後人敬仰。
  • 佛門禪宗:風動,幡動,還是心動?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禪宗,說到禪宗不得不說的是六祖慧能,自從六祖慧能被神秀逼走後又發生了什麼故事,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禪宗的故事,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1、 禪定話說神秀知道慧能逃走,就派追兵放火燒山。有人說慧能傳法袈裟放在一塊大石頭,慧明看到袈裟卻拿不動,原來是有天龍八部護持著這袈裟,所以慧明就向慧明求法。也有人說慧能在危機關頭想到了弘忍傳給自己的「禪定入石」的功夫,於是就進入了禪定,身體淹沒在石頭裡,火燒不到,煙嗆不到,後來那塊石頭就成了聖物。禪定入石,也就說明慧能其實也坐禪的,雖然他說坐禪不能成佛,但故事中禪定真的救了他的命。
  • 還是幡動?看六祖慧能怎麼答!
    宏海法師講述《心經》第二十五課過去曾經有一個法師在讀《法華經》,他讀《法華經》的時候,他是抄《法華經》,就是對著這個經典,一字一字的抄,以前沒有限制這麼方便的這種印刷技術。那個時候為什麼經典流通都說要抄多少多少部,功德無量。
  • 禪宗最有名的公案:風吹幡動,和「心」有關嗎?
    如六祖大師的「風吹幡動」這一公案,讓法性寺的僧人一下子就知道,來者就是黃梅山五祖的傳人,關於這段公案,《壇經》如此記載,即:「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 一組有趣的旋轉圖;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靜態圖為何感覺在動?)人眼是如何看見物體的?人在視網膜上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而視覺是正立的,這是人的視覺特點。注意,不是正立等大。視覺成像是物體的反射光通過晶狀體折射成像於視網膜上。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六祖壇經》一,一組會動的靜態圖。提醒:目前沒有任何可靠的資料表明,看到這些圖旋轉,或者旋轉的程度,與壓力有關。即使是那5% 看不到旋轉的人,也可能只是眼球運動方式的不同而已。
  • 風動幡動
    風動幡動              說起禪宗公案,最有名的恐怕莫過於
  • 風吹幡動,除了心動還有什麼在動?《兩世歡》告訴你答案
    導讀:風吹幡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心在動,這句話相信不少讀者都聽說過。但是,除了心動之外,還有什麼會動呢?《兩世歡》給你答案。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我們說到《兩世歡》男團「F4」集團中的高級悶騷景辭和可憐巴巴、花花公子屬性的小賀王爺。(感興趣的話關注我查看喲)今天,咱們來嘮一嘮剩下的兩位:飛廉衛左言希、趙氏王爺趙巖。
  • 《壇經》:惠能大師的覺悟之路,新思想的開拓者
    他就是六祖惠能大師,禪宗思想的改革者,把漢傳佛教發揚最廣泛的人,他的思想令人欽佩。惠能的智慧不僅對中國人是一種財富,對全世界範圍類的人們亦是一種寶貴財富,尤其是人們的心靈處在混亂中無法尋得光明的時候,這種智慧更有其價值。惠能到黃梅那邊帶來一圈,得了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弘忍大師告訴他現在還不是傳法的時候,你先隱忍十五年之後再出來講法。
  • 《是風動》銀臨,河圖,是風動也是心動
    自風動起,自我心動起,無論我行至何處,青山遠黛是你,英英白雲是你,清風竹影是你,凌霜傲雪是你。我看似不動聲色地出現在你面前,其實心裡早就千轉百回。」還有一個比較有文化的網友,應該是位博覽群書的才子吧,「《壇經》中云:「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 講堂外風吹幡動,一方說幡動,一方說風動,慧能大師說:仁者心動
    慧能大師說的心動是什麼意思佛教有一個知名的典故: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下邊有兩個僧人,看到講堂外風吹幡動,一個說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了很久沒有結果,此時在座下聽經的慧能大師開口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二位的心在動。立馬問題擺平了。
  • 幡動?是仁者心動,關於這個公案,個人的一些思考
    我記得以前在高中上政治課的時候,學過這個哲學上著名的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惠能大師說是仁者心動,當時我記得政治試卷裡是把這個公案作為唯心主義來批判的,當時學生時期也沒有更多的思考。到現在,這麼多年一直走過來,學過佛法的一些皮毛,仔細想一想,惠能大師是我國佛教禪宗第六任祖師,那是高僧大德啊,說的話怎麼會沒有道理呢?以下談談自己個人的粗淺看法,首先對於心的理解,平常我們都理解為心臟,更深一點的理解是大腦裡的思維意識。我們肯定想到是不是自己的思維動了,這思維就會讓風和幡都動起來呢?
  • 六祖惠能大師的逆襲人生:從一字不識的樵夫到禪宗一代祖師
    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到佛教歷史上的一代祖師,惠能大師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襲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一場對答,初顯智慧在求法之前,惠能本是一個一字不識的樵夫。一天惠能在送柴途中聽到有人口誦《金剛經》,一聞經語,心有所悟,決心前往黃梅禮佛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