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幡動,還是心動?參訪達摩祖師和六祖惠能的駐錫地光孝寺

2021-01-09 修煉看世界

因為之前答應了要寫光孝寺。所以,許久未更新的我,選擇以光孝寺重新開篇。

幾年前的元旦假期,決定去廣州看看。

第一天看了南海神廟和華林寺。覺得頗有收穫。

於是第二天推脫了朋友爬山和摘草莓的邀約,按原計劃去了光孝寺。

光孝寺不同於華林寺周邊環境的喧鬧。身處市區,卻隱隱有一種清靜之氣。

門口也開闊得多。我在門外請了香和兩束藍蓮花帶進去敬獻。

同華林寺一樣,光孝寺同為廣州「四大叢林」之一,同樣有著久遠的歷史。

俗話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寺址原是西漢初年南越王趙佗的玄孫趙建德故宅,

歷史上有不少名僧大德在這裡講經弘法,如禪宗初祖達摩,印度名僧智藥禪師,

六祖惠能以及鑑真大師都曾在此停留。

至今寺裡還留下了很多古蹟,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時達摩開鑿的洗缽泉,

唐朝的瘞發塔、石經幢,南漢的千佛鐵塔,宋、明時期的六祖殿、臥佛殿,

以及古河子樹,中國的第一棵菩提樹等。

第一次去的時候,對這棵菩提樹並沒有太在意。

只是沒想到幾年之後,在印度的菩提伽耶,日日都對著佛陀當時坐於其下開悟的菩提樹。(雖然最早的那棵已經毀損,如今看到的是從斯裡蘭卡移植而來)。

寺內種植了不少樹木,植物,再加上曾經的光輝的歷史,

使人一走進去就感覺不同,讓人嘆服果然是著名的禪宗寺廟。

當時不知怎的便想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句來。

也許是因為寺院的氣派以及陰天的緣故吧。

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來到法性寺(今光孝寺)的惠能大師語驚四座,

這段公案一直流傳到今天,為人所熟知。

太多引用,太多討論,太多參解,太多注釋。

也是因為如此,暴露了他的六祖身份,之後印宗法師給惠能大師剃度。

後來,在大師剃髮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瘞發塔,供後人敬仰。

瘞發塔的東面,便是風幡閣。風幡閣建於唐代。

閣內是禪宗的兩位著名祖師,達摩大師和惠能大師的雕像,均為元代碑刻。

牆壁上的彩畫一幅記述的是風幡論辯,另一幅則是達摩東渡的故事。

面對風,面對幡,面對祖師。

因緣聚合的我,一進去就先找到了這一段公案的所在地。

從訶林到制止寺,到法性寺,到光孝寺,到戰火中的兵營,學校,

到傀儡政權的司令部,華南歌舞團。最後又回到光孝寺。

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寺院已經幾番修整和更改,風幡論辯的人也早已不在。

然而,風依然在吹,幡也依然在動。那麼,是我的心一直在動嗎?

我在的時候還有兩個年輕的日本遊客,一邊查著資料一邊仔細的端詳。

認真程度令人佩服。

在大雄寶殿前,我放上蓮花,點起香,閉目合十,心內一片澄澈,默默許願。

之後隨意看了法堂,六祖殿,觀音堂等。

快結束行程的時候,看了看門票後面的路線指引圖,

發現最重要的一處禪堂我還沒有去過。

仔細比對,原來它藏在六祖殿後,不注意還真會錯過。

在禪堂前五百米左右,樹著一塊大牌子,居士,遊客免入,以免打擾禪師清修。

禪堂開了兩扇窗,窗戶裡還有一面紗窗,

看得出禪堂很空闊,只在地上擺了一些墊子,

隱隱看到幾個僧人剛結束坐禪正在快速走動。

正好奇間,好像有禪師欲走出,便趕緊走到一邊去,

看到那裡放著很多香客捐的琉璃瓦,掏出相機拍了幾張照。

禪堂的門打開,一位年輕的僧人走出,關上了窗戶,便離開了。

眼看已是吃飯時間,見到寺院的甘露堂開放,便在那裡吃齋。

三十元一位素火鍋,我最喜歡那裡的蔬菜,很鮮嫩。煲的素湯也很清甜。

吃完飯之後,卻又機緣巧合,與一位禪師談了許多,解了一些心中的疑問。

也許是第一次去時體驗到的寧靜開闊,也許是因緣的聚合。

僅僅兩周之後,我便又去了第二次。

第三次,是當年的五月,依然請了兩束藍蓮花和一炷香進去參拜。

那一次正是雨天,雖是五月,仍然略顯清冷。

大殿內有人做法事,僧人們的梵唱迴蕩在殿外。

殿外有一居士,跪於雨中念佛,虔誠的令人動容,

連那諮客的僧人,亦被他打動而幾度望去。

藍蓮花尚未開放,綻放的紅蓮已被雨打碎。佛前的青燈依然長明。

將掩起的最後一扇殿門,在黃昏的天色中,留下了金色的佛祖像。

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來時霧,歸時雨。終了了一段因緣,了了有何不了。

相關焦點

  • 四句偈語得衣缽,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在我國佛教的發展歷史上,六祖惠能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高僧。南北朝初期達摩祖師入中土,開創禪宗,到禪宗六祖惠能,禪宗衣缽有序流傳。所謂「衣缽」,客觀點來說就是「袈裟、缽盂」,此袈裟為「木棉袈裟」。因為得衣缽為傳人,自然也傳其佛法,因此後世也以「衣缽」代指佛教傳承。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文章故事:六祖慧能大師離開五組之後,在民間獨自修行達十五年之久,那個時候,慧能大師還不是佛的四眾弟子,從這一點可以證明,在家眾只要刻苦一心,同樣可以開悟見性成為阿羅漢及大菩薩。
  •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惠能法師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學佛的人,尤其是修禪宗的人,一定都知道六祖慧能法師的一段關於風動還是幡動的故事。在這裡我還是把這個故事不厭其煩的再說一邊,因為,它實在是給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當年惠能法師在廣州的法性寺,住持正在講法,忽然起風,寺院中的一面旗子隨風而動。兩個僧人看到後,一個說是風在動所以幡才會動,另一個僧人說,哪裡是風在動,風怎麼會動,只有幡在動。
  • 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到底是什麼在動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壇經行由品》相傳六祖惠能在給弟子講經時,忽然起了一陣風,旗幡隨之輕輕飄動,這引起了聽講法的兩個弟子的爭論,一個弟子說是風在動,一個弟子說是旗幡在動,惠能插口解釋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自己心在動。」
  • 廣州光孝寺 這座城千年的見證 菩提樹下的風吹幡動
    廣州光孝寺是廣州最出名的寺廟,之前有聽過「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名言,還聽說了風吹幡動,是人的心在動的六祖慧能大師的經典名句。去光孝寺是因為作為羊城的千年寺廟,而且還是六組慧能在光孝寺的菩提樹下削髮為僧,成為中國禪宗傑出大師的最初地。所以光孝寺還是值得來一遊的。
  • 廣州遊記 禪悟光孝寺
    正如大雄寶殿前古聯所道:「禪教遍寰中茲為最初福地,袱園開嶺表此是第一名山。」現在寺內還有大雄寶殿、伽藍殿、天王殿、門樓、東西鐵塔、法幢、大悲幢、達摩井、瘞發塔等建築和古蹟。大殿為東晉隆安五年曇摩耶舍始建,歷代均有重修。現面寬七間,為嶺南最雄偉巍峨的大殿,也是廣東最大的佛寺大殿。大殿重簷歇山,出簷平緩,屋簷鬥拱層層向外延伸,使屋背跨度增大,粗壯的稜形柱和層層挑出的鬥拱相互襯託。
  •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來參參禪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出自《六祖壇經》第一品《行由品》,是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時常引發大家的思考和爭辯。在哲學領域,這個故事也常被作為唯心主義的典型例子而提起。那麼,「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唯心主義嗎?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真意?01先說故事。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
  • 佛門禪宗:風動,幡動,還是心動?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禪宗,說到禪宗不得不說的是六祖慧能,自從六祖慧能被神秀逼走後又發生了什麼故事,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禪宗的故事,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1、 禪定話說神秀知道慧能逃走,就派追兵放火燒山。2、 風動、幡動一路逃亡的慧能在廣州的法性寺聽法時,印宗法師在臺上講經文,忽然有一陣風吹動旗幡,兩個和尚就起了爭執,一個說風在動,一個說明明是幡在動,最後誰也不服誰。而在旁邊的慧能說是你們的心在動,這一下把所有人都驚呆了。而印宗早就聽說弘忍有傳人南下,於是當慧能拿出傳法袈裟,又說了很多佛性的道理,就被印宗接納,這才正式當上了和尚。
  • 廣東香火最旺寺廟 栽種中國最牛菩提樹 禪宗六祖慧能在此受戒!
    光孝寺歷代高僧輩出,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7年)達摩祖師東渡來穗,在光孝寺住下講學,寺門內東邊的洗缽泉相傳是達摩洗缽之處。唐儀鳳元年(676年),「禪宗六祖」慧能在該寺受戒,開闢佛教南宗,與老子、孔子一起被尊稱為東方三聖。寺內殿宇雄偉壯觀,歷史遺蹟極為豐富。始建於北宋真宗年間的六祖堂,是為紀念六祖慧能而建,也是光孝寺內最有故事的地方。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
  •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
    【風動幡動與仁者心動——世俗百態707】《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六世祖師惠能說、弟子集錄的一部經典。《壇經》中記載了這個著名的典故:「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 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看六祖慧能怎麼答!
    那個時候只能手抄本,他在抄這個《法華經》的時候,抄得忘我忘情,這心完全就注在《法華經》文裡邊,一字一字地抄。抄到天黑以後,他還在抄,對他來說沒有一個黑的概念,他還能看得清清楚楚。結果侍者進來給他他倒水、倒茶的時候說,師父,這天都黑了,伸手不見五指,您怎麼還能看得見呀,這個一幹擾,他心一動,馬上伸手不見五指,就看不見,得點油燈了。
  • 壇經十五:風動還是旗動?其實都是心動,心不動則萬物不動
    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咱們繼續來學習六祖惠能的無上智慧,上一篇談到六祖為了躲避那些惡人的追趕,不得不在深山老林中的獵人隊伍裡面呆了足足十五年。大家都知道獵人都是打獵為生,肯定是以肉食為主,而這個又是佛門大忌,等於是間接的殺生,就算普通的僧人都要嚴守,更何況已經是禪宗祖師的六祖呢?
  • 一組有趣的旋轉圖;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但是人能真正的正確地認識世界嗎?(一個白色花瓶抑或兩個黑色人臉)先說個六組慧能的段子: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六祖壇經》一,一組會動的靜態圖。
  • 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為了躲避「惡人」追殺,隱遁到獵人隊伍裡。這一隱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光陰荏苒,已經將一位十四五歲的聰慧善良的少年脫變成一個三十歲的偉岸大丈夫了。六祖慧能大師自從離開黃梅五祖弘忍大師之後,未嘗有一刻忘懷恩師的教誨,即使混跡於山林獵戶之中,也是終日精進修行。這一日獨自思維:「時當弘法,不可終遁。」思維決定行為,六祖這次是真的準備「出山」了!
  • 6.獵人隊避難十五載,法性寺開東山法門《六祖法寶壇經淺釋》行由品一(宣化上人)
    「惠明後改道明」:因為六祖大師叫惠能,惠明不想和六祖大師同一個字,所以他改名為道明。「避吾上字」:他避諱我頭一個字,這個「惠」字。
「惠能後至曹溪」:六祖大師以後到南華寺,曹侯屯那個地方,「又被惡人尋逐」:神秀總是心不死,要派他心腹黨徒,想把六祖殺了。「乃於四會」:隨著六祖大師就在四會,就是現在的新會,「避難獵人隊中」:躲避災難,所以和打獵的在一起。
  • 六祖惠能大師的逆襲人生:從一字不識的樵夫到禪宗一代祖師
    而惠能的偈子,認為自己的身、心,以及萬事萬物都是空幻不實的,只有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最終,惠能憑藉這首禪偈,憑藉自己對佛法洞徹的理解,贏得了五祖的賞識,得以繼承衣缽和法脈。五祖知道惠能已經了悟了本心自性,當即授予衣缽,贈他一首偈子: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並渡他過江,囑咐其此去一路向南,不要急於出來弘法,以免遭人迫害。
  • 恭逢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神秀的偈語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認為只要不斷修行,就能達到覺悟成佛,而惠能的偈子,認為自己的身、心,以及萬事萬物都是空幻不實的,只有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最終,惠能憑藉這首禪偈,憑藉自己對佛法洞徹的理解,贏得了五祖的賞識。得以繼承衣缽和法脈。
  • 齊炳權:六祖慧能大師的八字簡評
    後為逃避爭奪繼位權的對立派追殺,惠能離寺南歸,長期輾轉流徙於嶺南四會、懷集等地,過著隱居生活。儀鳳元年(676),他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觀光法會,因一論風幡的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而折服該寺主持,請他升座說法,奉其為師,並自此在該寺從事傳教活動。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寶林寺(今南華寺),並在大梵寺設壇講經說法,為其後開闢:「南宗」奠定了基礎。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的傳奇故事
    弘忍想要考驗惠能,就假裝故意刁難他,說道:「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並未生氣,而是平心靜氣,不卑不亢地回答道:「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獦獠是對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