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看,這個作為萬物之條件而本身不需任何條件的東西,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從空間上看,稱為「無相」,與一切能夠歸屬於形相之下的東西不同;從時間上看,它是「無住」,因為它永在活動之中,沒有分化為片斷的思想或保持為常住不變的東西;從心理上看,它是「無念」,意指我們所有的心念和感覺都來自無意識,這個無意識便是心或自性。
由於禪比較注意領悟,因而也比較注意心理,所以我們要進一步看看無意識這個觀念。中國人拿無念或無心來表示無意識、無念或無心意,指「無思」或「無想」。不過,念或心比思或想所表示的要廣。我在別處詳細討論過這一點。
這裡,我們對於念或心很難找出一個恰當的英文譯名。慧能和神會主要是用念而不用心這個字,但許多其他禪師,喜歡用心而不喜歡用念。事實上,這兩個名稱所指的是同一種體驗:無念和無心表示同一種意識狀態。
「心」這個字本來是表示情識官能的,但後來慢慢也成為表示思維和意欲的所在。因此,「心」這個字的意義就很廣泛,可以把它看作與意識相當的一個字。
「無念」就是「沒有意識」,因此就是無意識狀態。「念」這個字表示「當下」,原來的意思可能表示現於當下意識中的東西。
在佛家文獻中,它往往代表梵語中的Kshana,這個字的意義是「一念」、「當作時間單位的瞬間」、「一剎那」;但作為心理上的名詞而言,通常用來表示「記憶」、「強烈思維」和「意識」。因此,無念也意指「無意識狀態」。
那麼,禪師們所說的「無念」是什麼意義呢?
很顯然,禪宗中的「無念」,既不是廣義下心理上的名詞,也不是狹義下心理上的名詞。在現代心理學中,科學家指無意識為意識的基礎,這裡,許多心理因素被隱匿在各種名稱之下。
有時候,由於反應一種刺激,也就是由於一種故意的力量,它們出現於意識領域,但往往是在不期然和偽裝的情形下出現的。為這種無意識的狀態定立界線,使心理學家們感到困惑,只因為它是無意識。
不過,事實上它是許多奧秘的儲藏所和迷信的來源。因此,無意識這個概念被許多不謹慎的宗教家濫用,有人認為禪也犯這個毛病。如果禪家哲學知識一般意義下的無意識心理學,這種責難當然合理,否則是不能成立的。
根據慧能的看法,「無念」(無意識)這個觀念乃禪學的基礎。事實上,他提出三個構成禪的基本觀念,「無念」乃其中之一;其他兩個是「無相」和「無住」。慧能在《壇經》中說:「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慧能更進一步解釋無念,他說:「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知覺,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劫。」
點擊閱讀 |將美麗織錦翻過來時,般若就在其中
昌列寺官網:www.fojiaochangliesi.com
新浪微博:@嘎瑪仁波切和@昌列寺
根讓仁波切開示:「智者妙音」
喜馬拉雅FM:寧瑪昌列之聲
新浪佛學昌列寺專題:
fo.sina.com.cn/zt/nmc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