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還能信嗎?

2021-02-22 中國新聞周刊


什麼時候才能建立客觀的評價體系


2020年,電視劇的網絡播放量和電視收視率之間出現了「倒掛」。

一方面,據云合數據統計,2020年全網連續劇有效播放量4251億,同比下滑18%,是三年來播放量最低的一次。

另一方面,據影視垂直媒體「娛樂資本論」統計近五年五大衛視黃金檔電視劇的CSM城網收視率,發現2020年收視率破1%的劇集數量比去年增長了73%,收視率破2%的劇集從無到有暴漲至23部。國產劇的豆瓣評分也節節升高,2020年,國產劇豆瓣年評分超過7分的劇比去年增長了44%,評分超過8分的劇直接翻倍,增長了120%。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如今網臺聯動、先網後臺的劇越來越多。可數據上,劇集網絡播放量下滑,電視收視率卻反漲,著實頗為可疑。難道用戶們都不約而同拋棄網絡,回歸電視了嗎?

收視率通脹

李晨是一家影視公司的宣傳統籌,幾個月前,負責公司出品的一部現實題材劇的收視率維護工作。開播前,幾家電視臺介紹的數據維護團隊經人介紹,找上門來,每一家的報價都差不多:收視率每天每增加0.1%,價格平均在7萬-10萬元之間。

「假設一部劇一集正常收視率在0.5%左右,我們要把它刷到1.2%,那就要花50到70萬的維護費用。」李晨對中國新聞周刊計算到,「一般一部劇要播20天,每天兩集,那就至少兩三千萬打底。如果劇的質量再差些,對收視率的要求再高些,花掉四五千萬都很正常。」

問題在於,花了錢,並不一定會達到承諾的效果。電視收視率採用統計學抽樣調查的計算方法,即在樣本用戶家庭電視機上加裝收視測量儀,進而計算收視率。這些安裝了收視測量儀的公司,被業內稱為「樣本戶」。而做收視率維護的公司,採取的方法主要是聯繫這些「樣本戶」,通過送禮等方式,操縱他們在特定時間觀看特定頻道的電視劇。

對於這些樣本戶,業內稱為「被汙染的樣本戶」。李晨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假設一個城市有1000個樣本戶,只要能成功汙染10戶,收視率就能提高1個點。這1個點往往意味著成百上千萬的廣告收入,關係巨大。

樣本戶有限,而有意願被汙染的樣本戶更有限。一旦有兩部劇,甚至多部劇同時在競爭收視率的時候,樣本戶和維護公司就可以坐地起價了。

在自家劇播出的過程中,李晨就碰到了這種情況。一方面,領導總因為收視率被同期競爭對手反超而大怒,時不時打電話來警告「如果晚上XX點之前不超回去,今天的帳就不給他結」;另一方面,維護團隊總能找出各種藉口來為自己開脫,諸如平臺加緊監控、對手臨時加碼等,話裡話外,還是在慫恿李晨「加錢」。「0.1個點的費用,最高時候漲到了18萬。」夾在中間,李晨時常感到心力交瘁,卻只能硬著頭皮兩邊應付。

溝通過程中,李晨往往不能確認維護團隊說辭的真實性。「這種灰產,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也有可能樣本戶並沒有那麼緊張,對方只是隨便找個理由加價。「反正就算起了糾紛,誰也不會把它拿到檯面上去解決。只能自己靠經驗去分辨。」

對此現狀,李晨表示無奈。收視率通脹一直被視為業內潛規則,人人都知道,但就好比面對皇帝的新衣,人人都選擇緘口不言。整個行業陷入了一種怪圈:新劇上線,片方拿著注水的數據發通稿,粉絲大量轉發。即便自己不屑一顧,可等到自家出品的劇上線,還是得去買收視率。畢竟,收視率上不去,達不到電視臺的KPI,後者就不會爽快出錢購劇,連帶著還會影響後續的廣告收入。整個利益鏈條牽一髮動全身,多年積弊難以撼動。

根據「娛樂資本論」統計,CSM城市網收視率近五年通貨膨脹嚴重。2016年收視率破2%的劇有《親愛的翻譯官》,2017年收視率破2%的劇有《人民的名義》和《那年花開月正圓》,2018年竟無一部劇收視破2%。但到了2019年,雖然一整年仍無收視率破2%的戲,收視率破1%的戲卻從15部增加至45部,增長率200%。到了2020年,收視率破1%的戲更是飆升至78部。

李晨認為,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理解成移動網際網路大潮下電視臺自發的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自救行為,「畢竟收視率虛高,證明大家都回來看電視了。」

圖/圖蟲創意

豆瓣口碑維護

收視率是純ToB數據,除了業內人士,鮮少有普通觀眾會關注。口碑評分則是另一回事了。

影視作品歷來缺乏固定的評價標準。儘管如今各個網際網路票務平臺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評分體系,但分數普遍通脹,好片爛片間相差無幾。無論對於觀眾還是業內,目前最具公信力的,依然還是豆瓣這個以「反商業」聞名的社區。

但近年,這片唯一的「淨土」也遭到了大面積汙染。

一名職業維護豆瓣評分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影響豆瓣評分的手段很有限。其所在的團隊,要麼用自有帳號打分,要麼全網「收分」,通常情況下,都是兩種手法結合使用。

自有帳號一些是自己建立,一些是全網收購來的。單個豆瓣帳號的價格,根據註冊年限、活躍度、粉絲數等會有所浮動,但收購價通常不會超過50元——看似不高,但考慮到維護評分動輒需要數以萬計的帳號,且需要和低評分「較勁」,倘若鋪張開來,成本十分驚人。何況,還需要花時間來「養號」,購置設備,維護IP位址(IP位址重複的帳號會被系統監測到,同一設備登錄同理)。因此考慮到成本限制,一般的小團隊頂多手握數百個號,能影響的僅有影片或劇集開分前的一小段時間。一旦正式開分,評分人數上漲,虛假分數就會被迅速衝低——許多電影劇集開分七分八分,僅過半天一天後,就迅速掉到五分六分,便是這個原因

影片或劇集開分後,倘若片方有繼續維護的需求,就需要每天付錢,團隊就會臨時全網「收分」。這種操作模式其實更接近傳統的宣發業務。買分的價格也有區別:大V粉絲多,權重高,價格貴些,打分加上長短評,價格平均300元起,最高能到2000元;普通用戶則便宜得多,「最低也就幾塊錢」,但由於量大,「顧不過來」,只能轉包出去。打完分截圖交給上家,一層層反饋結帳。

前者的難點在於「養號」,以及規避豆瓣的反作弊系統;後者則更考驗團隊的管理能力:一旦轉包鏈條過長,難於監控,就會混入越來越多的無效帳號。倘若監管不力,很可能每天數萬元花出去,連0.1分都撼動不了。

關於「養號」,該名工作人員提出了許多「心得」:註冊時儘量用手機號,不要使用微信等第三方;註冊後多關注豆列、其他用戶,多加小組,多收藏電影,多私信互動,多參加同城聚會,以增加活躍度;註冊時間不超過三個月的新號,儘量不要給新上映的電影劇集打分,但可以多給幾年前的老片打分寫長短評,以增加評論權重。

近年來,除了以牟利為目的職業水軍外,越來越多的流量明星粉絲也參與自發「養號」,以維護偶像作品的口碑。去年11月,《記憶記憶》一書的編輯公開舉報王一博粉絲,稱後者為了給偶像作品刷分,在多部作品的評論區瘋狂「複製粘貼」練手養號,極為不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引發大量討論。

豆瓣官方對此迅速作出回應:已陸續對這些異常用戶進行處理,相關用戶會被永久標記,未來的評分評論會被視作無效內容處理。王一博工作室也很快回應稱,強烈反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等擾亂平臺社區生態和秩序的行為。

關於刷分行為,早些時候,豆瓣CEO阿北接受採訪時曾表示,豆瓣這兩年的原則是「所有能判斷屬於非正常評分的一概不算」。但具體的算法機制並未透露。

圖/圖蟲創意

「新用戶的帳號,和經常打分的老用戶有區別,後者才能被計入到最終的榜單。豆瓣的算法還是比較霸道的,經常說不算就不算,我們也一直在想辦法琢磨改進,很多細節一時也說不清楚。」前述評分維護工作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目前來看,情況並不樂觀。影視垂直媒體「娛樂資本論」梳理了近三年評分人數破1萬中豆瓣評分TOP10的劇集,結果顯示,從2018年到2020年,國產劇TOP10平均分從8分提升至8.8;而近五年國產劇豆瓣評分人數TOP100榜單中,有33部劇集2020年播出,22部劇集為2019年播出老劇隨著時間積累,評分人數理應更多,可新播劇卻反超老劇,顯然有違常理。只能說,隨著「養號」手段的日新月異,算法的攔阻效果越來越差了。

評價體系缺位

 

收視率和評分造假,影響的並不光是廣告商的利益,也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粉絲自嗨行為。其最終會反過來影響上遊的製作。

關於收視率和評分造假問題,編劇汪海林曾於社交網絡上撰文指出,假收視率不僅使得整體製作水平降低,還助推了腐敗。背後的邏輯是:任何產品都需要市場檢驗後才能獲利,一旦收視率可以造假,就意味著僅剩的業績考核指標也失去了實際意義,影片質量也就不重要了,反過來使得受賄的空間迅速變得無比巨大,兩者之間互為因果。這也是近年小鮮肉爛劇頻出的部分原因所在。

2018年,這一問題曾在輿論場上得到過集中爆發。

2018年8月30日,全國首例網站「刷量」不正當競爭案件在上海徐匯區法院宣判。案件中,愛奇藝控告杭州飛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稱其「惡意刷量」導致近十億計的虛假點擊,構成不正當競爭。最終,法院判決愛奇藝勝訴,杭州飛益被判賠償50萬元並登報導歉。

同年9月3日,愛奇藝發布聲明稱,宣布正式關閉全站前臺播放量顯示。對於關閉前臺播放量顯示的原因,愛奇藝表示,視頻內容播放量並非是評價作品優質、受歡迎與否的唯一指標,隨著行業的發展,它已經不能滿足對用戶的充分參考。過度關注播放量給行業帶來了如「刷量」等諸多不良影響。關閉前臺播放量顯示後,將重心回歸創作,並為用戶提供優質的內容和服務體驗。

該聲明發布後不久,優酷也隨之跟進,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綜合了多項指標,如用戶觀看行為數據、互動行為數據、分享行為等的熱度值。

同月,導演郭靖宇在湖北大學的演講中爆料,影視圈收視率造假猖獗,《娘道》售價130萬一集,得以90萬元/集的價格買收視率,衛視才能安排播出。演講全文公開後,迅速引發業內關注。廣電總局也很快表示,將針對收視率造假展開調查。

一系列事件推動後,「唯播放量論」的時代終結了,但新的評判體系卻還沒有建立起來。

2018年12月2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基本建成並開通試運行。但目前中國視聽大數據(CVB)並未成為業內公認的收視評判標準,廣告主作決策時,主要還是依據老的CSM收視率。

兩三年前,收視率和評分通脹雖然猖獗,但好歹人盡皆知。如今,新體系缺位,老體系卻漸漸遭到侵蝕,且手段越發高明、隱形。這個混亂的空窗期,對影視行業上下遊產業鏈的危害更加難以預計。

不久前的一次酒局上,李晨見到了一個其貌不揚的中年人,各路明星、經紀人、製片人都趕著上前去敬酒打招呼。好奇之下,他打聽了一番。得知對方是一名數據公司的創始人,公司主要業務是記錄分析明星微博的真實粉絲數,同不少明星工作室都有業務往來,「江湖地位」很高。

「連明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粉絲了,只能靠他。蠻搞笑、也蠻可悲的。」李晨說。

(文中李晨為化名)

值班編輯:王琳

歡迎關注中國新聞周刊視頻號

(進入視頻,點擊帳號頭像,加關注)

一城變六城,上海將在遠郊區建設5個新城


相關焦點

  • 「裁判」當上「運動員」 豆瓣電影評分還有人信嗎?
    8月23日下午,豆瓣網創始人兼CEO阿北發布內部信,稱經過半年多的試水,豆瓣閱讀將成立影業公司,正式進軍電影領域。他在內部信中稱,豆瓣閱讀自2012年5月上線四年來,已經積累了兩萬多名作者和八千多部獨家作品。而此前,豆瓣閱讀上線了影視改編欄目,目前已經有數百家影視公司和更多的編劇加入,關注、孵化新的編劇和影視製作項目。
  • 不信豆瓣信什麼?不管怎麼,豆瓣評分都是目前唯一可參考的平臺
    網絡上每當有人提到某個影視劇豆瓣評分的時候,下面總有很多人說,現在居然還有人相信豆瓣評分,然後進而質疑豆瓣評分的公正。每次看到這種人,總很想問他們一句,不信豆瓣信什麼,難道信貓眼、淘票票那些網絡售票平臺嗎,這就等於去信某個商品的自我評價,或者等於跑到某影視劇的粉絲群裡,去了解這個影視劇的評價,才是毫無參考價值。不管怎麼說,豆瓣評分都是目前唯一具有參考價值影視劇網絡評分平臺。
  • 金鷹太水,豆瓣虛高,抖音營銷……劇集口碑還能信誰?
    金鷹獎歷來「視後」不是靠粉絲投票嗎?不然迪麗熱巴怎麼拿的獎?怎麼又冒出個「最佳女主角」?到底哪個才是「視後」?原來今年金鷹獎進行獎項改革,取消各路粉絲廝殺激烈的「水晶杯」——最具人氣演員獎,增加最佳男/女演員獎各1位,似乎是對此前「誰粉絲多誰得獎,獎項缺乏公信力」爭議的積極回應。
  • 金鷹太水、豆瓣虛高、抖音營銷,劇集口碑還能信誰?
    演員想要證明演技,死乞白賴去上演技綜藝;片方、平臺為了證明自己的劇集品質,只能吹吹豆瓣評分。原本是電影評分網站的豆瓣,竟然成了電視劇的風向標。然而隨著豆瓣評分受關注,它的劇集評分也越來越沒譜了。一摞口碑崩壞的劇集,開分齊刷刷的7分以上。如果說以前還能靠看微博、抖音熱度,感知一個劇火不火。但隨著這些平臺與影視營銷的商務合作頻繁,熱度已然不可信。
  • 遊戲評分機構還能信嗎?
    但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玩家可以根據評價和評分去抉擇是否要購買遊戲,省去了不少的麻煩。可這些評分和評價又真的可信嗎?如果評分是用戶寫的,那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利波特,你怎麼知道這些評價是不是主觀而且私人的呢?但如果評價是具有權威的媒體撰寫的,可信度會不會高一些呢,玩家又可不可以根據這些業界大拿的評價放心的買遊戲呢?
  • 豆瓣評分為什麼具有權威性|電影評分對票房有影響嗎?
    我們先看看最近春節檔幾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截止時間是2021年2月15日21時)很顯然,評分最高的是《你好,李煥英》達到8.3分,評分最低的是《唐人街探案3》評分為5.8分,由華仔主演的喜劇片《人潮洶湧》評分7.3分。
  • 從《陳情令》到《餘歡水》,屢屢成為情緒化工具,豆瓣評分還能看嗎?
    《我是餘歡水》的豆瓣評分塌了。自從4月14日該片更新了超前點播的大結局,其豆瓣評分就呈現斷崖式下跌,並且有繼續下滑的趨勢。截至4月18日下午2時許,總共13.4萬餘人給出的評分裡,一星比例高達12.8%。而在一周前,《我是餘歡水》的評分為8.5分。該劇曾經的高分源自故事,源自郭京飛等一眾演員的精準表演。
  • 豆瓣評分到底可靠嗎?
    然後傳聞越傳越誇張,不斷有所謂微信水軍群、QQ水軍群、豆瓣私信的截圖爆出來,證明有人在花錢收買豆瓣用戶,讓他們改低對《流浪地球》的評分。這所謂「背後的資本」看不見摸不著,被挑動的情緒最後全衝著豆瓣來了。很多心疼《流浪地球》的人正義感無處抒發,就去各大APP Store 給豆瓣APP打一星,我寫稿前去蘋果應用商店看了一下,連續翻了十幾屏都是整齊劃一的一星。
  • 黃金瞳豆瓣評分多少分?黃金瞳好看嗎為什麼豆瓣評分低
    ­  電視劇《黃金瞳》的豆瓣評分出來了,只有5.5分,這個分數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當前和《黃金瞳》同時熱播的《新倚天屠龍記》豆瓣評分達5分,全網都吐槽這部翻拍劇,但是很少有人去質疑《黃金瞳》,為什麼《黃金瞳》豆瓣分數和《新倚天屠龍記》處於同一個水平線呢?
  • 畢志飛致信國家電影局:徹查豆瓣不公正評分
    不過這並沒有什麼用,《逐夢演藝圈》的豆瓣評分至今仍然是2.1,累計票房233.7萬。從去年豆瓣評分出來的那一刻,畢志飛就跟豆瓣槓上了,他認為豆瓣的評分不公正,畢竟,《逐夢演藝圈》在他心裡是要角逐坎城的存在。
  • 豆瓣評分超過9分的國產電影,「霸王別姬」領銜,有看過的夥伴嗎
    豆瓣評分超9分的國產電影,在影視座屏中也算是非常優秀的影片之一了,接下來一起來看看。1,【霸王別姬】豆瓣評分9.6迄今為止,豆瓣評分最高的一部國產影片,片中,人物段小樓和程蝶衣之間的故事太過悽美,讓人哀嘆。
  • 豆瓣電影評分崇洋媚外嗎?細數豆瓣的五大偏見
    豆瓣,號稱國內最專業的電影評分平臺,深受廣大青年的喜愛,早期時候,文藝小清新多如牛毛,一度成為高逼格的象徵。陳思成就表示豆瓣崇洋媚外,《流浪地球》事件更是讓豆瓣成為眾矢之的。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我們今天就來好好分析分析!小編作為豆瓣的忠實用戶,曾仔細研究過豆瓣的評分,得出以下幾點個人看法,不一定正確,歡迎大家一起理性討論!
  • 豆瓣評分2.6的張一山版鹿鼎記,它居然成了爆款
    不過雖然它豆瓣評分低,但它卻成為了一個爆款。有人會問評分低為什麼會是爆款,這你就錯了。評分不代表一切,收視率才是一個電視劇的關鍵。這不是說評分不重要,只是相對電影而言,評分對電視劇影響小一些。好的評分當然能帶動很多人觀看,但差的評分同樣也能。還記得那本國王也不看的書嗎?你難道不想看看?人是會有好奇心的。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它有多爆,究竟收視率高不高。
  • 評分2.5!劇情粗製濫造,演技浮誇,《鹿鼎記》還能靠張一山翻盤嗎?
    近日由張一山、唐藝昕等主演的古裝大劇《鹿鼎記》正在熱播,對這部劇說實話一開始真的很期待,尤其是奔著張一山才追的,但是沒成想開播首日口碑慘遭大撲街,張一山本人更因演技浮誇,演的像年度猴戲被吐槽,豆瓣評分更是跌至2.5,這樣的成績我真的沒想到會這麼低,然而有些觀眾對這部劇也很期待,表示只是剛開始後面或許口碑會逆襲,那麼新《鹿鼎記》
  • 毀譽參半的豆瓣評分,能證明電視劇的品質嗎?
    走到現在,毀譽參半,爭議無數,豆瓣與它賦予分數的影視劇們一樣面臨種種問題。作者 | 唐小仙兒與往年不同,今年,「大型文青集散地」豆瓣將目光從電影轉向了電視劇,先是《娘道》《創業時代》的低評分震驚業內,又是第12屆金鷹獎拿到2.0這一令人矚目的最低分。
  • 豆瓣的電影評分靠譜嗎?這個數據分析我服
    看了IMDB,評分也只有7.3 ,並不像豆瓣這樣高(下圖),似乎國內外評價差別還挺大的。而且,在爛番茄上還能看到截然相反的短評,有的人覺得這是導演「令人滿意的答卷」,有的卻說這部電影"令人失望(disappointing)" (下圖)
  • 小偷家族豆瓣評分多少好看嗎 電影講了什麼故事
    《小偷家族》豆瓣評分多少?今年的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被是枝裕和的作品《小偷家族》收入囊中,這部電影引起了國內影迷的廣泛關注。據悉,《小偷家族》目前在豆瓣的評分很高,具體詳情,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小偷家族》豆瓣評分目前是8.5分,不少豆瓣網友對於《小偷家族》的評價都很高。
  • 豆瓣電影評分,公不公平?
    隨著粉絲戰鬥力越來越卓越,每有熱門電影和劇集上映,豆瓣總是很容易躺槍。最近一遭,是《流浪地球》粉絲們對豆瓣App發起了「一分差評運動」,華為應用商店裡,豆瓣的評分一度低至2.5分,評論區網友們憤怒的火焰直指豆瓣評分機制。圍觀了全程的DT君(ID:DTcaijing)不由納悶:豆瓣評分真的不夠公平嗎?評分高低真有這麼大的影響嗎?
  • 劉亦菲《花木蘭》還未上映,豆瓣評分卻打5.9的低分
    由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杰主演的電影《花木蘭》在豆瓣評分5.9,10%的人打了五星,11.5%的人打了一星,然而國內《花木蘭》還沒有上映,豆瓣評分便已經出來了,有網友道打分的大多數是惡意黑粉,專門打的低分,並且覺得看盜版的沒有資格在豆瓣打分。
  • 豆瓣評分TOP250【101-150】
    如果你是真正的電影迷,你不可能不知道「豆瓣電影TOP250」,這是豆瓣評分最高而且評價人數最多的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