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鷹太水,豆瓣虛高,抖音營銷……劇集口碑還能信誰?

2020-10-21 娛樂硬糖

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暉

本屆金鷹獎視後,完美詮釋了什麼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原本上一屆金鷹女神迪麗熱巴戰袍加身、拿下雙視後,金鷹獎在老百姓眼裡已成「水獎」。結果今年戲碼更迭,它又靠清宋茜50萬「水票」博得關注。

觀眾喜愛女演員獎的網絡投票中,原本第一的宋茜,清票後一下跌至第三,遠低於趙麗穎的86萬票,甚至不及譚松韻41萬票。

於是,宋茜粉絲成為本屆金鷹獎打假正名、彰顯公正的工具人,趙麗穎粉絲則迫不及待要為「視後」慶祝。

然而誰也沒料到,頒獎當晚,半路又殺出來童謠拿下最佳女主角,令吃瓜群眾看得一頭霧水。金鷹獎歷來「視後」不是靠粉絲投票嗎?不然迪麗熱巴怎麼拿的獎?怎麼又冒出個「最佳女主角」?到底哪個才是「視後」?

原來今年金鷹獎進行獎項改革,取消各路粉絲廝殺激烈的「水晶杯」——最具人氣演員獎,增加最佳男/女演員獎各1位,似乎是對此前「誰粉絲多誰得獎,獎項缺乏公信力」爭議的積極回應。

當「觀眾喜愛的」趙麗穎、王一博尷尬而不失禮貌的看著「最佳的」童謠、任達華上臺發表獲獎感言,粉絲拼死拼活投那麼久,可能投了個寂寞。

但無論金鷹獎怎麼折騰,還是落得個跟去年一樣的下場——飯圈互撕、路人質疑公信力,終究甩不掉「野雞獎」的帽子。

不過,我們倒也不必過分苛責金鷹,偌大的劇圈,早已找不出一個有公信力的評價體系。演員想要證明演技,死乞白賴去上演技綜藝;片方、平臺為了證明自己的劇集品質,只能吹吹豆瓣評分。原本是電影評分網站的豆瓣,竟然成了電視劇的風向標。

然而隨著豆瓣評分受關注,它的劇集評分也越來越沒譜了。一摞口碑崩壞的劇集,開分齊刷刷的7分以上。如果說以前還能靠看微博、抖音熱度,感知一個劇火不火。但隨著這些平臺與影視營銷的商務合作頻繁,熱度已然不可信。

獎項、評分、數據的可操控性,讓人幾乎失去了對一部劇集真實熱度、口碑的感知力。還能信什麼?不少人甚至信起了「抽樣調查」:「地鐵上有人看」、「我同事都在看」、「連我媽都看」。

有風向標意義的獎項,對於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必不可少。正如奧斯卡之於美國電影,艾美獎之於美國電視的意義。為何國內卻不曾擁有?

民選不民選,精英不精英

國內公認有三大電視獎,金鷹、白玉蘭、飛天。「金鷹獎」以觀眾投票為主;「飛天獎」是政府類獎項,部門領導和相關專家評選,思想性、主旋律為主;「白玉蘭獎」由專業評委團評定。

三大獎本來評選維度不同、規則不一,各司其職。但如今共同呈現的結果卻是:民選不民選,精英不精英。

金鷹獎作為唯一民選獎,卻始終不能服眾。

上一屆觀眾喜愛的女演員獎、最具人氣演員獎「水晶杯」均由迪麗熱巴收入囊中,憑的是一部豆瓣3.0、收視也平平的《漂亮的李慧珍》,擊敗的對象還是孫儷、劉濤、袁泉、殷桃、楊紫。她們背後作品部部都是響噹噹,《那年花開月正圓》《歡樂頌》《軍師聯盟》《我的前半生》,口碑、熱度遠勝《漂亮的李慧珍》。

是個明白人都會為其他女演員鳴不平,可這結果,明明是觀眾自己選出來的?問題出在:路人觀眾的隨手一投,顯然幹不過有組織、有時間、又氪金的流量粉絲。隨著飯圈已成氣候,民選獎便成了粉絲打投能力的較量,一小撮人的努力取代了大眾的選擇。

其實早年金鷹獎就想把流量粉絲與普通觀眾分開來,設置了一堆獎來「陽光普照」。流量拿觀眾投的最具人氣男/女演員獎,老藝術家拿小團體評委評的最佳表演藝術男/女演員獎,剩下的遺珠拿觀眾最喜愛男/女演員獎。本來三個獎已經夠多,金鷹還喜歡下「雙黃蛋」,搞得一年至少產生4個視後視帝。

獎項多含金量就低,誰都明白這個理兒。重點是,流量演員也開始不滿足於僅僅拿人氣獎。於是金鷹獎2016年開始減負:

將最佳表演藝術演員獎合併為一個,變成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一般的榮譽獎;人氣與喜愛兩個獎的得獎人選重複率高,一下削減到只剩各2個視後視帝。

但如果說當年胡歌、趙麗穎拿獎還可以接受,到2018年變成李易峰、迪麗熱巴,金鷹獎開始徹底失去信譽。

除了演技與作品口碑,熱巴受質疑的原因還有她與金鷹獎承辦方——湖南衛視的關係。

2016年,嘉行與湖南衛視籤訂了為期5年的捆綁合約,嘉行每年為湖南衛視提供1-2部劇,併合作完成5年4部的日播劇。作為嘉行力捧的「大花」,迪麗熱巴主演的《漂亮的李慧珍》便是芒果影視和嘉行聯手打造,該劇在金鷹獎出盡風頭,承辦方難免有「夾帶私貨」的嫌疑。

所謂專家評審的白玉蘭獎也存在這個問題。每年白玉蘭頒獎晚會,都會被調侃為主辦方SMG的年會。

2011年,「白玉蘭獎」的視帝視後花落SMG旗下藝人張嘉譯和陳數,SMG出品的《老馬家的幸福往事》導演楊文軍獲得「最佳導演」,擊敗了《黎明之前》導演劉江和成功翻拍《三國》的高希希。

2012年,SMG旗下尚世影業出品的《懸崖》包攬白玉蘭最佳電視劇金獎、最佳編劇、最佳女演員(小宋佳)三項大獎,擊敗了當年的爆款劇《甄嬛傳》。最終《甄嬛傳》只獲得「最佳導演」獎(鄭曉龍)。

這一情況到2015年有所改觀。SMG出品的劇集不再拿大獎,2018年甚至出現了正午陽光三部佳作《都挺好》《正陽門下小女人》《大江大河》包攬大獎的情況。

但國內獎項缺乏公信力的頑疾未除,主辦方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無論是民選還是精英評選,只要參賽劇集牽扯在主辦方的利益糾葛中,就會給獎項的公信力蒙上一層陰影。

第三方裁判員,存在嗎?

金鷹獎主辦單位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本應該是無利益瓜葛的第三方。但是這種協會一般沒有能力承擔大型活動,一定會找一個城市或者地方臺承辦,上述公信力問題就會出現。那麼,完全公正的第三方存在嗎?

廣電每年針對網劇網大的「優秀網絡視聽作品評選」,其審美與價值取向與「飛天獎」類似,這不,今年就宣布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可同評「飛天」、「星光」獎。

但官方評選的獎,畢竟只是一個維度,民間有一大批熱門劇集沒被覆蓋到。行業自媒體也注意到了這一空白,每到年末一堆名目繁雜的晚會頒獎蜂擁而至。可參賽者都是媒體的「金主爸爸」,也難言公正。

自媒體在主要變現渠道不變的情況下,顯然當不了裁判員。藝恩、骨朵、Vlinkage等數據公司也存在類似問題。明星、公司一旦變成其客戶,他們的榜單必定會有所減值。

說到底,現有獎項「商業模式」下,很難老老實實做一個獎、通過形成有公信力的獎項品牌來實現盈利。我國影視行業制度不完善,不存在像好萊塢一樣強有力的工會制度,當然也就沒有工會這樣公正的「裁判員」來評獎。

同樣沒有工會制度的臺灣金馬獎,採取的做法是完全交由一個獨立組織——金馬執委會,自負盈虧的運營。執委會的成員除了主席聞天祥與兩三名工作人員常駐外,其他成員每年集結一次,平日裡各忙各的。

金馬獎雖然這幾年與臺北市政府籤訂了長期合作協議,但它們的合作倒不至於像百花獎落地唐山市,101位評委竟然請來了25個當地人,有失偏頗。

從1996年金馬將內地片納入評選體系起,到2019年內地禁止參賽前,回顧這22年來金馬獎最高獎項最佳影片的名單,《陽光燦爛的日子》《瘋狂的石頭》《色戒》等等,金馬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大導姜文、管虎、寧浩等都是先在金馬獎上獲得肯定。據金馬執委會主席聞天祥介紹,內地贊助一線品牌商逐年遞增,2017年甚至已由OPPO冠名佔據主導。

獎項的經濟效益與公信力是一對正相關的變量。只有公信力上去了,挺直了腰杆,贊助商自然趨之若鶩;可惜國內的獎大多走上了另一條路——一開始就自降身段,被帶資參賽的金主爸爸左右,失去了評獎的獨立性。

而除了主辦機構的獨立性問題,評審模式也是被多年詬病、反覆調整後還是被詬病的老大難。

艾美、金鐘怎麼辦獎?

世界任何一個獎都會遭到質疑。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

如果產業夠成熟有工會制度,大多跟美國艾美獎、奧斯卡,香港金像獎一樣,由工會成員評選出各個獎項的最佳。如果產業不夠成熟沒有工會,則採取臺灣地區的金鐘獎、金馬獎模式,由精英評審組成小團體評獎。

兩種模式各有利弊。艾美獎、奧斯卡每年的頒獎季,都被調侃為公關季。由於大部分工會成員沒有時間看完所有的片子,公關就成了很重要的拿獎攻略。

如果公關不成功,大多數時候艾美獎的名單都由「Blue Ribbon Panel」藍領委員會決定。這群人共同點是年紀大了,退休或者半退休狀態,有空閒刷很多劇,成了投票最積極的意見領袖。

要不然年長藝人總是容易得獎呢?《黃金女郎》4位老太太主演輪著拿獎,連續4年都把劇情類最佳劇集頒給《廣告狂人》,連續5年把喜劇類最佳劇集頒給《摩登家庭》,這群老爺爺老太太把持著艾美獎的懷舊審美。

即便如此,HBO、Netflix、Disney+等流媒體仍然不遺餘力地公關,逐漸打破僵局,藉此為網劇正名。而大洋彼岸的我們,網劇的正規評獎渠道仍然有限。

金鐘獎、金馬獎的小團體評審制度,好處是強制性要求評審看完所有的劇集或者影片,算是彌補了工會模式的缺點。金鐘獎、金馬獎通常會設置初審、二輪、終審三輪篩選,每輪篩掉一部影片,二輪決定提名名單,三輪決定獲獎名單。每輪評審不同,都剔除了參賽影片的利益相關者。

聞天祥認為這種三輪制,與歐洲三大電影節坎城、威尼斯、柏林還不一樣。他們是選片人制,坎城藝術總監福茂這類大佬決定了電影節提名名單。而金鐘、金馬都必須經過兩輪不同的人篩選,才能進入提名名單。

只不過看最終得獎名單,小評審制度都殊途同歸——淪為博弈遊戲。曾擔任過金馬獎48 屆評審的作家小野說,評審通常分為三類人,一類是有主見的人,二類是搖擺不定的人,三類是投錯看錯又偏執的迷糊者。第二類評審很容易被第一類強勢的評審引導,比如第53屆金馬獎評審中有一位力挺《八月》的評審,說服了所有評委去看第二、三遍,並認可了《八月》爆冷成為最佳影片。

而一旦出現兩方強勢評委,很容易被第三方漁翁得利。第51 屆金馬獎影后的爭奪中,原本鞏俐和趙薇的首輪支持票最多,然而趙薇卻在倒數第二輪中被意外出局,結果第三輪支持趙薇的評審轉而將票投給了陳湘琪,最終陳湘琪爆冷拿下影后。

而在我們這邊呢,精英評選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民選的大眾浪潮又席捲而來。沉默的大多數永遠要被積極發聲者代表,而被代表後又不樂意了,於是又是一場口水亂戰。

影視劇的口碑到底還有沒有準確的一桿秤?舉目四望,硬糖君竟也不知道能信誰了。

相關焦點

  • 金鷹太水、豆瓣虛高、抖音營銷,劇集口碑還能信誰?
    原來今年金鷹獎進行獎項改革,取消各路粉絲廝殺激烈的「水晶杯」——最具人氣演員獎,增加最佳男/女演員獎各1位,似乎是對此前「誰粉絲多誰得獎,獎項缺乏公信力」爭議的積極回應。當「觀眾喜愛的」趙麗穎、王一博尷尬而不失禮貌的看著「最佳的」童謠、任達華上臺發表獲獎感言,粉絲拼死拼活投那麼久,可能投了個寂寞。
  • 豆瓣評分還能信嗎?
    另一方面,據影視垂直媒體「娛樂資本論」統計近五年五大衛視黃金檔電視劇的CSM城網收視率,發現2020年收視率破1%的劇集數量比去年增長了73%,收視率破2%的劇集從無到有暴漲至23部。國產劇的豆瓣評分也節節升高,2020年,國產劇豆瓣年評分超過7分的劇比去年增長了44%,評分超過8分的劇直接翻倍,增長了120%。
  • 按天推熱搜,B站投混剪,抖音帶流量,2019劇集營銷面面觀
    暑期檔的第二波高潮與短視頻營銷風口並行,劇集營銷方紛紛將目光投向抖音,研究短視頻用戶觀劇需求,增加投放比例。年底扎堆上線的古裝劇添了最後一把火,外圍式的娛樂話題變多了,李佳琦的直播間廣受歡迎。相對來說,從渠道的更精確篩選和用戶需求更深層次挖掘,劇集營銷在手法上已經走到一個成熟的階段。
  • 這三部豆瓣超8分的高口碑國產劇,為何都沒成爆款?答案令人深思
    本期討論主題——1、劇集的「品牌化營銷」,有哪些注意事項?2、高分劇,如何做好口碑營銷?:開分8.4,目前8.2 主題完成度:7分 1、劇集的「品牌化營銷」,有哪些注意事項?2、高分劇,如何做好口碑營銷?這個主題在《龍嶺迷窟》這,可以總結為——如何最大化滿足粉絲需求,推動口碑擴散。對《鬼吹燈》網劇,粉絲要分為原著粉和角色粉(藝人粉)兩類。
  • 2020抖音娛樂白皮書電影篇:抖音電影營銷的迭代升級
    1月18日,抖音首次發布《2020抖音娛樂白皮書》,以「新娛樂 新生態」為主題,內容涵蓋明星篇、電影篇、劇集篇以及綜藝篇四大篇章。電影篇從電影市場、抖音電影用戶洞察、抖音電影營銷、抖音電影內容生態等角度切入,梳理2020年抖音電影營銷大事件,對電影的產業鏈進行多方位解讀,為行業提供破局方法論。
  • 資訊丨《延禧攻略》網播量霸榜38天收官, 「樂高式」娛樂營銷掀起營銷新革命
    《延禧攻略》播出之後,不僅播放量不斷攀升,豆瓣評分也從開播時的6.5分一路逆襲至7.2分。《延禧攻略》的口碑和播放量雙雙爆發,除了劇集內容打動市場外,字節跳動旗下產品對劇集的「樂高式」營銷助陣同樣功不可沒。
  • 《木棘證人》登上豆瓣口碑榜前三 結局前張文慈直播聊劇
    自開播以來,《木棘證人》就憑藉懸疑不失搞笑的劇情,獨特的人物塑造收穫觀眾的喜愛,並以豆瓣7.9的分數登上豆瓣華語口碑劇集榜榜3,迎來收視和口碑雙豐收。 《木棘證人》圍繞一宗意外槍殺案展開劇情,便衣警察高力基(羅子溢 飾)和行為怪異的目擊證人李浩帆(韋家雄 飾)在聯手破案過程中,牽扯出一宗20多年前與各自經歷相關的懸案。
  • 短追劇、追短劇,2020劇集"生變"|抖音娛樂白皮書解析
    現階段,抖⾳站內的劇集短視頻營銷已經告別只有劇情卡斷、⼆創混剪、花絮這類簡單物料的初級階段,⽽是去整體策劃和運營,使得營銷覆蓋劇集製作播出的前中後期全流程,並且將短視頻的創作和營銷思路帶⼊到劇集的各個環節中,在發布節點、內容主題選擇等方面都注重匹配短視頻用戶的喜好。從具體玩法來看,目前劇集的短視頻營銷形式也更多樣化。
  • 從麥吉麗到梵蜜琳,砸重金營銷的國貨還能走多遠?
    從三草兩木出現在《青春有你》等節目開始,麥吉麗加入《奔跑吧第三季》,美顏秘笈出現在《嚮往的生活第三季》,到如今梵蜜琳的大火,都在砸重金做營銷,大多主動或間接被冠上國貨之光的美名,然而一些產品過高的利潤和虛高的價格,也引來了很多人的質疑。一個品牌的沉澱固然離不開市場營銷,但更多需要的是時間和口碑的積累,否則就會成為曇花一現。
  • 「風平浪靜」之後,抖音、快手的電影營銷之爭
    《風平浪靜》上映後豆瓣評分很快下滑至6.5,和《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南方車站的聚會》等近年文藝佳片的表現差距不小。口碑和票房表現的反差,更顯得影片前期的營銷功不可沒。抖音和快手將如何搶佔市場?而誰又將在隨後的規劃中更勝一籌?
  • 熱刺紀錄片豆瓣評分9.4,排名一周全球口碑劇集第七位
    豆瓣今天發布了2020第38周一周全球口碑劇集榜,熱刺紀錄片《孤注一擲:託特納姆熱刺》排名第七。值得一提的是,熱刺紀錄片在豆瓣獲得了9.4的高評分。2020第38周豆瓣口碑劇集前十位分別是《異星災變》、《萬物生靈》、《半澤直樹2》、《惡之花》、《黑袍糾察隊第二季》、《秘密森林2》、《孤注一擲:託特納姆熱刺》、青春紀錄》、《你喜歡勃拉姆斯嗎》、《主廚的餐桌:燒烤》。點擊下方話題,即可找到《孤注一擲:託特納姆熱刺》(中字)全部九集內容。
  • 《長安十二時辰》,刷新優酷劇集營銷紀錄
    「每個角色都有戲,每一幀都可當壁紙」的優酷獨播品質大劇《長安十二時辰》火了,歷史最高熱度值達9775.79,豆瓣評分8.6,成功刷爆社交網絡。
  • 「堅決不搞豆瓣水軍營銷」,被低估的《巡迴檢察組》底氣何在?
    豆瓣開分7.0、隨後下跌至6.4,以及開播即遇到豆瓣「噴子」、面臨創作問題上的質疑,讓這部劇最終豆瓣評分落在了6.7分。面對這一系列外界質疑,李學政坦然接受的同時,也堅定的表示,自己及團隊堅持不搞「虛假化」,「《巡迴檢察組》開播沒多久,有人來問我要不要做豆瓣口碑維護,300萬保證我們這部劇的口碑在8分以上。我拒絕了。」「觀眾是有分辨能力的。
  • 上熱搜、高評分、豆瓣口碑劇集榜第一 《香港愛情故事》憑什麼這樣...
    TVB新劇《香港愛情故事》自12月7日開播以來,,一直穩居埋堆堆搜索熱榜第一位,因貼地氣的劇情引起網友關注,創下今年來開播兩集就得到豆瓣9.0的劇集高分記錄(目前維持在8.9分),隨後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和抖音熱搜榜。
  • 上熱搜、高評分、豆瓣口碑劇集榜第一,《香港愛情故事》憑什麼這樣...
    TVB新劇《香港愛情故事》自12月7日開播以來,,一直穩居埋堆堆搜索熱榜第一位,因貼地氣的劇情引起網友關注,創下今年來開播兩集就得到豆瓣9.0的劇集高分記錄(目前維持在8.9分),隨後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和抖音熱搜榜。近日還榮登豆瓣一周華語口碑劇集榜第一位,且獲得了包括Sir電影、獨立魚等多個垂類影視大號的推薦,成為年末爆款港劇。
  • 上熱搜、高評分、豆瓣口碑劇集榜第一,《香港愛情故事》憑什麼這樣火?
    TVB新劇《香港愛情故事》自12月7日開播以來,,一直穩居埋堆堆搜索熱榜第一位,因貼地氣的劇情引起網友關注,創下今年來開播兩集就得到豆瓣9.0的劇集高分記錄
  • 內生廣告升級 「長安」創優酷劇集營銷新紀錄
    這部今夏最火的古裝劇,歷史最高熱度值達9775.79,豆瓣評分8.6,成功刷爆社交網絡。除了劇集品質精良收穫口碑盛讚之外,劇中創新的商業化模式也大獲成功,實現了劇集IP商業化價值的再升維。  內生廣告模式升級,刷新優酷劇集營銷紀錄  作為2019年第一精品口碑劇集,《長安十二時辰》吸引了香飄飄、歐萊雅集團、Apple、娃哈哈、DIOR、可口可樂、凱迪拉克等超過50
  • 專訪世禾娛樂劉穎 | 營銷加碼,女性視角的「頂樓」由我們打造
    而去年全年的劇集市場,「少女心」和「她經濟」「她力量」「她劇集」說不清誰成就了誰。網際網路用戶統計報告顯示,女性用戶在去年3月已經達到5.3億規模,對全行業的內容生產者來說,用戶既市場,大傢伙兒絞盡腦汁琢磨的事情中必包含這件:如何讓內容得到女性用戶的垂青。
  • 評分下滑、口碑反噬、觀眾倒戈,2020開年劇集的口碑迷局
    但是隨著劇情發展,《重生》的評分以及口碑卻慘遭滑鐵盧,開畫7.9分的豆瓣評分,隨著該劇完結跌至了6.6分,但《重生》的遭遇卻並非個例,同期另一部熱播網劇《無心法師3》也同樣陷入評分下滑境地。 兩部熱播網劇,一邊是實力戲骨坐鎮,一邊是熱門IP改編,在開播後紛紛遭遇口碑危機的現象,在引發網劇市場深思的同時,也將國產劇集市場中存在的「注水」「劇情懸浮」等痛點再度揭露。
  • 抖音禁評、快手下架,那些做短視頻營銷的電影咋整?
    不過面對越來越嚴格的內容監管,誰能用好短視頻這把雙刃劍?,劉昊然角色成網紅 目前,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常見的電影營銷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與抖音合作,由抖音推薦旗下簽約紅人,配套提供打包服務;2營銷方直接與平臺上的紅人合作製作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