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玩桌遊但是又怕輸,怎麼辦

2021-03-04 一小時爸爸

#前情摘要:遇到欺詐詐騙,我們除了忍氣吞聲自認倒黴,還可以怎樣呢?(點擊閱讀:面對口罩欺詐,一個普通媽媽的維權經歷)

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注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互動,尤其是最近出門機會減少,中國家長和孩子一起玩桌遊的時間也多了起來。

不過桌遊既然叫board game,就表示它即是遊戲也是比賽,只要玩,就會有輸贏。但很多小朋友似乎很難接受輸這個事情,贏了開開心心,輸了就可能要哭要鬧。最近好幾位收到了桌遊訂閱包第一期的同學,都問了相似的問題:

其實不只是桌遊,在各種遊戲、運動、比賽的時候,家長都會遇到相似的情況,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解讀一下這個問題。

*再次回答一下,第一期4個桌遊的視頻講解,已經發送過,需要的同學可以通過下面的連結來了解。之後的也會通過「toyreport玩具報告」的訂閱號發布,訂購了的同學記得關注。

很早之前看過一本中國通俗文化分析的書,很可惜忘了名字,作者的一個觀點就是:因為我們傳統中有一個無比強大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認知,所以在中國的文學、影視中很難出現像《勇敢的心》裡面華萊士這樣的「悲劇英雄」形象。這個觀點聽上去的確挺符合我們對國產影視作品的一貫印象的。

強調勝利或者成功的重要性並沒有錯,但如果過度強調,那我們不僅僅是會失去一些優秀的文學影視作品,也會失去一些別的。因為「勝利」並不是我們努力的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在很多時候,失敗也是和勝利同樣重要的角色。

可能是因為有了孩子,所以這些年在同學聚會的時候,經常反思一下自己上學時代,到底有過什麼得失。對「失」的共識之一就是:輸的太少了

從小學到大學,整個求學過程中,自己身邊充斥著各種級別的學霸。但我們在畢業很久之後,再看大家的人生軌跡,其實會發現一些共性問題:

因為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在贏,所以完全不懂如何面對失敗。當人生終於被迫面對失敗的時候,往往出現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這些年C9高校各個主樓下的血跡斑斑就是這個問題的驗證。

當然絕大部分人面對挫折都沒有選擇這麼極端的方式。但只想贏不敢輸的心理影響可能會一直持續,甚至一生,最典型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敢突破「舒適區comfort zone」,在生活和工作上不敢承擔風險。

避免這些問題的方法,並不是不去贏,而是要更早的學會如何面對失敗,從小逐漸了解如何解決挫折感的方法,明白人生不是一次的輸贏而決定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從輸贏、從努力中獲得了什麼。

而日常的體育比賽、遊戲、桌遊,都是很好的學習面對挫折感的方式。開始那位家長所提到的,孩子喜歡玩桌遊,但是輸了就哭鬧,是小朋友再普遍不過的現象,這也是小朋友開始學習如何面對失敗的開始。

那如何去幫助孩子更好的面對桌遊過程中不可能避免的失敗呢?

首先家長自己需要首先把自己的心態放平和和平衡。想贏怕輸是任何人的正常反應,小朋友只是還不能良好的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不代表這些情緒是錯的。不要因為孩子輸了不開心哭鼻子,就責罵孩子,認為孩子輸不起。同樣的,也不要害怕孩子哭鬧,害怕所謂的「心理陰影」,從而放棄這個「比賽」,或者只敢讓孩子贏。

在幫助孩子學習應對過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做一個正面表率。要知道很多成年人自己也不能很好處理遊戲中的挫敗感,這些案例可以從打牌輸了掀桌子,一直數到足球流氓鬧事。如果這樣的情緒在和孩子一起遊戲中展現出來,那小朋友自然就很難明白,什麼才是更「優雅」面對失敗的態度。

另外一種家長總擔心的事情,是小朋友可能因為怕輸就不玩了。想避免這個情況,是要讓小朋友明白,遊戲的快樂不僅僅是來自贏,更多是來自遊戲的過程。喜歡遊戲和喜歡贏是兩個不同的收穫。而想遊戲就必須承擔可能輸的風險,就像子曾經曰過的:有賭未必輸。只有參與到遊戲中才可能有機會開心,如果因為怕輸就不玩,那就什麼快樂都享受不到了。

想避免這個情況,是要讓小朋友知道,遊戲的快樂不僅僅是來自贏,更多是來自遊戲的過程。家長不是去努力消除失敗感的不開心,而是要努力增強遊戲本身的娛樂快樂性。就像文初那位家長提到的,小朋友雖然討厭哭,但很喜歡這次的桌遊,所以我們相信他是願意為了繼續玩這個桌遊,而逐漸接受一定的失敗的。

而體會在失敗中成長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復盤」。我們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失敗本身是不會突然生個成功出來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小朋友了解「失敗不僅僅是失敗」。比如在每盤結束之後,和他一起聊聊為什麼他贏了或者輸了。復盤可以緩解負面情緒,也可以讓他快速提升自己的遊戲技巧,從而進一步提升他從遊戲中獲得的樂趣。

最後,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請家長不要因為怕孩子總輸,就故意偷偷放水。這是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輸了哭鬧時下意識採取的方式,但這樣不僅無法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挫折,更剝奪了孩子從勝利中真正獲得自信和快樂的機會。

如果遇到一個遊戲的確超過小朋友的能力,或者因為年齡差異,孩子很難在「公平」競爭中戰勝家長,那可以考慮更換更適合他年齡段的遊戲。另一種方法則是調整規則。

雖然都是為了讓「弱者」更有機會勝利,但調整規則和放水並不是一個意思,放水是無視規則,而調整規則的方式是類似棋類比賽中的「讓子」,為水平較高的一方設立更高的獲勝門檻而已。這個門檻可以隨著小朋友水平的提高慢慢降低。比如小朋友贏3次就可以勝利,但家長最開始需要贏8次,然後降低到5次,最後回到和小朋友一樣的3次。

相信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小朋友在桌遊中學習如何面對失敗,大家如果有興趣,也可以留言一起聊聊你和小朋友一起玩桌遊的時候,遇到過怎樣的情況,以及如何處理的。

與教育相關的文章,可以點擊我們公眾號下方工具欄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欄裡輸入「教育」來進入相關的文章列表:

相關焦點

  • 推薦一些適合跟孩子一起玩的桌遊
    一提桌遊就容易想到狼人殺、三國殺、D&D,和一幫損友party上開局互坑的場景……其實兩歲往上的小朋友也能玩桌遊啦。 只要你選好桌遊的話,帶孩子玩桌遊是一件非常有趣有益的事情,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適合孩子玩的桌遊和怎麼陪孩子玩桌遊。
  • 2-3歲的孩子,可以玩什麼桌遊?
    兩三歲,的確是開始接觸桌遊的最好年齡。在我們開始說桌遊之前,還有一樣好東西一定要推薦給兩三歲孩子的家長:有一種可以凝神靜氣的遊戲,兩歲玩到九十九都不膩。我自己接觸第一盒兒童桌遊,是在老大三歲生日的時候。所以我是在後來才慢慢發現,有一些桌遊,是針對兩歲孩子開發的。兩歲孩子玩的桌遊、和三歲孩子玩的桌遊,差別還是蠻大的。
  • 公司程式設計師奶爸非要給6個月大的孩子玩桌遊,我該不該阻止他?
    其實我家孩子接觸桌遊是比較早的(這應該跟我自己喜歡玩桌遊有關係),當Eric還只是一個1歲的小不點時,我就會和他玩一些自創性的桌遊,或者有意讓他看我和2歲多的Joshua玩桌遊,吸引他。但蘇斯博士的動作會更難一些,對於剛入門的孩子來說難度比較大,可以等孩子已經比較掌握了一定的玩法技巧,再嘗試。 3~6歲孩子能玩的桌遊就更豐富了,首先,1~3歲的桌遊性質類的遊戲,以及假裝遊戲類桌遊都可以繼續玩起來,但是難度會再進一步加大。
  • 鍛鍊孩子記憶規則與合作能力的桌遊從小玩到大的遊戲
    團隊合作的桌遊是可以多人參與,兩人、三人、四人,都是完全可以的。合作類的桌遊很少,我找了很久,終於找到了這款冰河歷險桌遊。現在即使放開二胎,但是家裡面孩子很少懂得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我們現在太多的遊戲玩具都是在強調「輸贏」,這固然是好事,可是孩子很少有機會去體會合作的好處。這個桌遊的玩法中就有好幾個層面的合作。記憶規則的合作:不同的骰子代表不同的意思,擲到橋,可以把任意一個小動物挪到橋上。擲到冰屋,就可以讓一個小動物從橋去到冰屋板上。如果擲到冰塊呢,則說明浮冰正在融化,需要拿走一根積木橋墩。
  • 我帶女兒玩桌遊比上課外班還管用
    一提桌遊就容易想到狼人殺、三國殺、D&D,和一幫損友party上開局互坑的場景...其實兩歲往上的小朋友也能玩桌遊啦。只要你選好桌遊的話,帶孩子玩桌遊是一件非常有趣有益的事情,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適合孩子玩的桌遊和怎麼陪孩子玩桌遊。
  • 玩桌遊的好處太多了
    生活中什麼事情都是有成功有失敗,有輸就有贏,這些都是寶寶將來要面對的。遊戲中輸贏會更加突出一些,更能把正確的輸贏觀教給孩子,如果孩子在輸的時候,要讓寶寶正確看待失敗。即使以後寶寶遇到失敗,也不會氣餒,不會頹廢,這才是真正能教給孩子的。
  • 小朋友的遊戲也可以這麼玩——桌遊睡皇后
    上一次家庭聚會,妹妹帶來了一款桌遊,幾個小朋友玩得很開心,結束了還沒有盡興,女兒還要玩,於是我答應給她買一款相同的桌遊。桌遊到了之後,就成了她最愛的寶貝,弟弟摸一下都不行,為此還起了一點衝突。幾十張卡片,找一個地方,兩三個人就可以隨時玩起來,動動手,動動腦,沒有電子屏幕也可以一樣玩得很開心。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淺談兒童玩桌遊的好處
    桌遊太好玩了,爸爸媽媽一起參與進來,和孩子們一起玩很開心!什麼動畫片,ipad 都不想看了,就想和家人和朋友把每個遊戲都玩好多遍,玩幾遍絕對不捨得放下!這樣的玩具拿來送人,我覺得比那些普通的毛絨玩具不知道有意義多少倍!桌遊能讓爸爸放下手機專心陪娃!真正放下手機,好好陪孩子玩,孩子真的非常非常開心,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全身心投入在陪伴裡面,我相信會有回報的!
  • 3歲兒子最喜歡玩的5款桌遊推薦!邊玩邊啟蒙,培養孩子邏輯能力
    前段時間分享了小朋友玩桌遊的照片,有朋友私信問我都給孩子買了哪些桌遊,今天把小朋友玩過的桌遊簡單整理一下。這些是目前在玩的,還有些存貨,玩完再推薦。玩桌遊一定要從一開始就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否則孩子就會亂來,那就失去意義了。如果原定規則很難,可以適當更改,但是無論規則是什麼,都要按規則來玩。「規則意識」對於孩子將來踏上社會至關重要,需要從小培養。
  • 玩桌遊到底有多好?讓十歲女生為我們上一堂課,或許你就懂了!
    這位十歲的蘇蘇對桌遊的總結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受,對於她來說桌遊不僅僅是思維訓練,更重要的是規則感,處事之道,價值觀的改變,她分享的這些點讓我們又從另一方面重新認識了桌遊。作者:Amy&EmilyAmy: 十歲女生,喜歡閱讀,踢足球,玩桌遊Emily:Amy 媽媽,相信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我家十歲的小桌遊迷,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玩桌遊, 上個暑假進入痴迷期,這次主動要求寫篇文章分享
  • 孩子玩遊戲不認輸,輸了就耍賴、哭鬧怎麼辦?
    我最近跟孩子一起玩飛行棋遊戲,一開始孩子很有興趣,並且也很願意玩。可是,在玩的過程中,她只要一段時間沒丟到6或者看我飛機全出來後,就會生氣,說「我不玩啦」我跟她講道理,她就把耳朵堵上,繼而開始耍賴、哭鬧。
  • 桌遊新聞|68個孩子的拉密比賽怎麼樣?
    上周做了預告,周六會在金華永康崇德學校,開展一場別樣的桌遊比賽,因為參加比賽的主體,是一群小學生。詳細可以查看桌遊新聞| 學校裡的桌遊比賽即將上演!周六,應邀來到了永康,見識了這場別開生面的比賽。校門口就豎立著比賽的噴繪,這樣的宣傳力度,家長學生要不知道怕是也難了吧?如果真的每款好的桌遊產品在各地都是這樣的宣傳力度,何愁沒人玩呢?校園裡也早早的懸掛了比賽宣傳的橫幅,還有小選手們籤名的噴繪牆,各個拉密少年,都為自己而戰!賽前的準備工作,裁判們在交流比賽細則,學生們在做比賽前最後準備!
  • 別看我未成年,我玩過的桌遊可能比你還多
    片段4:一次Peter和兩個孩子玩《金金樂盜》,玩著玩著突然隨口問:「每次都丟骰子比輸贏,輸贏不能控制在自己手上,還要丟這麼多顆搞得很複雜,不覺得累嗎?」然後小兒子紳紳說:「爸爸,你不懂。」Peter一臉懵逼:「哈?」「因為玩這個,如果輸了就不是我的問題了!」
  • DICE CON桌遊聚會,玩家齊聚玩賞桌遊
    其實對於桌遊,我玩的也不算太多,這位桌遊玩家給我簡單介紹了一下他帶來的桌遊,以及玩桌遊要注意的事項。真是令我大開眼界。對於桌遊普及的問題,他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桌遊的講解人,也就是桌遊教學的人,必須對桌遊有著深入淺出的理解,而且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一個好的桌遊講解人,能夠在10~20分鐘的時間內把一款桌遊介紹的非常清楚。
  • 益智燒腦,0-3歲的寶寶,有哪些桌遊可以玩?|低齡兒童桌遊最全推薦
    2.我的小果園這款遊戲很有代入感,家長和孩子通過扔骰子的方法,採摘與骰子上顏色一樣的果實,如果扔到烏鴉,那麼烏鴉就會向果園靠近一步。必須在烏鴉到達之前採摘到水果,不然就輸了。HABA的大果園是個經典桌遊,小果園是專門簡化規則,設計給2-3歲寶寶的。
  • 2-6歲寶媽們瘋狂追捧的這套桌遊!火的確實有道理,寶寶真的越玩越聰明
    之前怕失敗、不敢嘗試,慢慢會變成失敗了不怕,努力找原因,改方法,不為了成功,但是一定要嘗試。今天開團的3款品,經過小熊寶的親測後,熊寶媽來為大家詳細講解下~1、購物清單shopping list每個玩家拿一輛購物車,拿一張購物清單。每個人需要買不同的8種東西,食材、零食、飲料啊什麼的。
  • 【免費玩】打破常規的HABA桌遊,原來「玩」,還可以是這個樣子!
    在先生的帶領下,她的女兒也非常喜歡玩HABA桌遊,先生從一個人玩到每天帶著女兒一起玩,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景象讓她覺得玩桌遊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北侖思維類的教培機構不少,但是真正走進去體驗課程的這個是第一家!主要還是源自我的好奇,這個品牌很大我知道,但是北侖有這個倒真的沒想到!所以第一時間就去打探了一番,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體驗課那是必須要上的。整堂課都沒有用到過書和筆,唯一用到的就是HABA的教具。它完完全全顛覆了我對這類桌遊課程的想像!
  • 李小璐女兒甜馨愛不釋手的玩具,專治「輸不起」的娃
    與爸爸玩桌遊,贏了眉開眼笑,輸了不是要改規則就是哭唧唧。暖心爸爸一度很擔心,擔心女兒長大後變成「玻璃心」,只能贏不能輸,家人可以無條件順著,但是家以外的地方怎麼辦?沒有承受力,未來將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再聰明又有什麼用呢?
  • 團 |eeboo全場——適合宅家玩的拼圖和桌遊
    一般喜歡玩拼圖的孩子,很多三四歲拼100片沒問題。很多人會問,500片、1000片的拼圖拼完了怎麼收拾?可以買相框裱起來哦。eeboo店鋪有500片和1000片的大拼圖相框賣,建議你們可以搭配買,裱起來更有一副「精緻作品」的感覺。這次活動是全店參與哦,他們家的桌遊也好、拼圖也好,我真的介紹過無數次啦!
  • 其實,孩子不是「輸不起」,是怕「不被愛」
    輸了比賽,孩子難免有情緒。但如果不願面對失敗,還動手打人,又為失敗找許多藉口,是孩子太看重結果。《父母必讀》一書中說,孩子1-3歲時,因自我意識成長,特別渴望在各種活動中證明自己的能力,表現得特別在意結果。這種現象隨年齡增長,會自然地過渡。但如果孩子沒被正確引導,可能會讓怕輸想贏的情況被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