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會看眼色」,孩子出現習慣性討好,父母及時調整是關鍵

2020-12-25 十安媽媽愛讀書

有了孩子之後,寶爸寶媽和周圍親朋好友聊得最多的話題肯定是孩子。很多家長總是習慣性的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一聽到誰家孩子"性格老實"、"從來不頂嘴"、"從來不跟家長要東西",父母就很羨慕,心裡想"自我家那個怎麼就這麼淘氣"!

然而,這樣的性格並不一定是好的。父母只看到孩子溫順乖巧,卻沒有往深層次的方面想。孩子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總是收斂起自己的真實情緒,害怕讓周圍人不高興,卻忘了自己的情緒也要被照顧。

前幾天我侄女過生日,我給她買了禮物去參加生日聚會。沒想到,剛走進宴會廳,就看到孩子在嫂子懷裡哭。

一問才知道,原來侄女邀請了她的幼兒園同學來玩,但是其他人聚在一起,不跟她主動說話。雖然侄女還是個小孩子,但是情緒特別敏感,親戚好友們都誇她"從小就是個會看眼色的人"。

小孩子被同學冷落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抱著媽媽哭訴委屈。然而我嫂子當時正忙,不耐煩地說:"哭什麼哭,今天你過生日,哭成這樣誰還想跟你玩兒啊?"

被媽媽吼了一句,這下子侄女哭得愈發傷心了。無奈之下,我嫂子把剛買的零食遞給侄女,讓她分給其他的小朋友,說:"這樣其他人就會跟你玩兒了"。

侄女很是捨不得,但為了得到其他人的喜歡,也只能照做了。果然,把零食分給幼兒園同學以後,他們馬上和侄女又好起來了。

當時我站在旁邊看完了全程,心裡非常無奈。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在同齡人中是個受歡迎的存在,但如果父母教孩子用這種討好別人的方式去收穫"友誼",可能會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

01"討好型"人格有什麼弊端?

1、這種人的內心極度缺乏自信,忽略自己的想法,只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習慣用討好他人的方式獲得所謂的"友情"與"尊重"。

2、這種人不會說"不",即便別人提出了無理的請求,他也不會拒絕,認為這是自己應該做的。

02那麼這種人格的孩子有哪些特徵?

1、被罵後不說話

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犯錯,一般來說被,爸爸媽媽罵一頓以後,正常孩子肯定是委屈的大哭大鬧,有時候還會跟父母冷戰。如果孩子被罵了一頓後不說話,沒有一點跟家長頂嘴的意思,那家長就要注意了,可能孩子被罵狠了,已經封閉了自己的心。

2、不管有沒有做錯,總是主動道歉

孩子學會說"對不起",是他們主動反思自我的表現。確實,孩子做錯了事情被批評以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肯定要跟家長道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如果家長發現自家孩子在生活中不管有沒有做錯,老是習慣性的說"對不起",那就說明孩子已經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03家長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

1、不要總是拿孩子做比較

很多家長總是把"你看看XX家孩子……"掛在嘴邊,在孩子面前誇一通別人的好,把自家孩子罵的一無是處,覺得這樣可以激勵孩子向好榜樣看齊。

然而,這種話說的次數多了,只會消磨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覺得自己天生不如別人,長大以後也會習慣性地貶低自己。

2、家長的控制欲不要太強

有些家長的控制欲真的很強,不管在職場還是在家裡都是說一不二的性格。他們不尊重孩子的內心想法,一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划去做。

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的控制下,在成長過程中,他不會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長大之後也不敢跟別人說自己的內心想法,變成所謂的"老好人"。

3、家長不要吝惜表揚孩子

曾經看過一個採訪,有些人說他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聽過父母的一句表揚。其實很多家長都羞於誇讚自家孩子,覺得誇一句,孩子的尾巴就會翹起來。

當孩子有點小問題的時候,家長又會揪住這點小事不停指責。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都沒有了,認為自己天生不討人喜歡,要不斷討好別人才能獲得好感。

總而言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慎重,千萬別教孩子"犧牲自我,討好別人"。如果孩子沒有了自我,就會失去自信。這種人格一旦養成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拒絕!

另外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不孝的孩子,從小就會有這3個特點,父母要及時管教
    事實上,孩子從小就有孝,不孝順,所以父母必須多加注意,如果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甚至連父母都不放在眼裡,父母就要及時管教孩子。個案一個7歲的小女孩,平時在家就是個小公主,受到父母各式各樣的寵愛,爺爺奶奶也對她習以為常。
  • 這三種父母,容易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特別是第一種
    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童年創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當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和讚賞;否則就會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罵。」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不想害娃就收手
    文|好孕姐堂哥家的女兒也就七八歲的年紀,別看她很小,可是小丫頭卻很有眼色,有時候更是懂事得讓人心疼。有的父母會感覺孩子這樣是好事,甚至還會沾沾自喜。卻不知,孩子一旦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的。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經常吼孩子、吵罵孩子有關,孩子年紀小,對來自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很多時候他們是害怕的,如果父母總是吼孩子、無端責罵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就會逼迫自己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去討父母歡心。
  • 孩子自以為是,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一種類型的孩子: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優秀,一旦周圍出現比自己優秀的人就會惶恐不安,會出現過度自信甚至自負的現象,不喜歡也不允許別人反駁自己。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會去一味的討好其他人,只想要去滿足自己內心無法滿足的需求,想讓自己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希望自己不再孤單寂寞,就因為這些心理的存在,使得人成為了討好型人格。之所以現在大人會成為討好型人格,是因為在小的時候孩子就是討好型人格,從小就是討好新人的孩子主播情況下會慢慢形成一種習慣從而導致孩子長大以後也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 長大不孝順的孩子,從小就愛把「3句話」掛嘴邊,家長要及時糾正
    眾人們每次看到這種事情發生,難免會感到心疼,父母辛辛苦苦地將孩子養大,本以為老了之後能享享清福,但沒想到子女卻如此「孝順」自己。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長大孝不孝順我們從小時候就能看出,當孩子喜歡說這「3句話」的時候,說明是不孝順的徵兆,家長要重視了。
  • 《不完美的她》:「討好型人格」孩子,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陰影中
    從小到大,孩子就會慢慢迫於這樣的淫威,變得真的很乖很聽話,但也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埋藏內心真實的需求,內心極度不自信,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也會習慣性地迎合別人。2.不認可孩子的父母中國很多家庭總是"看著隔壁的孩子都比自家的好",雖然心裡愛,但嘴上不饒人,用嚴苛和挑剔的眼光看著自己的孩子,覺得孩子很多方面都達不到自己的要求,習慣性地責備和否定孩子。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出自這3種原生家庭,也許一生都難擺脫
    可以這麼說,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教育多半是生活中那些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非耳提面命的說教。一個人從小生長的環境會影響其性格,而性格又會對人的命運起到重大作用。有一種性格往往讓人感到悲哀和心疼,這就是「討好型人格」,是指人為了討好別人而一味委屈自己,不斷壓抑自己的真實訴求,即使受了委屈和欺負也不懂得反抗。
  • 「討好型人格」侵蝕孩子的人生,若孩子出現3種情況,家長要重視
    文/寧媽媽育兒經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優秀的孩子,可與此相比,父母更希望的是孩子以後能有幸福的生活,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孩子的性格足以影響人的一生相信很多家長在照顧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性格,甚至有些二胎的家庭,父母會更偏愛性格更好得到孩子,但是家長要明白,一個孩子的性格主要指取決於父母的教育,但是仍舊有很多父母將孩子的性格教育的很不好,反過頭還會埋怨孩子,尤其是在這個社會當中,陪父母培養出來的「討好型人格」更是數不勝數。
  • 孩子有以下4種行為,父母要及時處理
    從另一方面看,壓抑又屬於人體的自我防禦機制,把那些能夠引起焦慮和煩惱的事情強行「遺忘」,以免引起主觀意識的煩惱,但是,這些意識和矛盾並沒有徹底消失和解決,而是進入了潛意識,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的行動。那麼,孩子精神過於壓抑的表現都有哪些呢?
  • 孩子不想跟別人分享,父母的強迫,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看見父母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了別人,也會懷疑父母是不是更喜歡另一個人,而不是自己。因為幼兒的心理還沒有發育完善,所以對於情感非常的敏感。孩子對父母有著天然的依賴,總是希望自己是父母心裡最重要的人,當面對父母強制孩子必須分享的現行為時,孩子的第一反應是父母不愛自己了。
  • 孩子出現視覺空間失調,要及時的引導,幫助孩子糾正這種行為偏差
    前些天被同事問到關於孩子總寫反字的問題,同事說他們家的孩子自從開始學習認字寫字的時候,就習慣性的寫反字,特別是對於左右結構的字更是顛倒的厲害。甚至在寫數字和字母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寫反字的現象。最開始家裡人以為可能是孩子覺得好玩故意這樣做的,可是提醒了孩子好幾次,他依舊改正不過來,甚至父母因為孩子寫反字生氣偶爾衝孩子發脾氣,但過了一會兒寫字依舊是寫反字。
  • 從小學會看人眼色,拼命幹活怕被當拖油瓶,賀子秋懂事到讓人心疼
    從小學會看人眼色,拼命幹活怕被當拖油瓶,賀子秋懂事到讓人心疼本以為《三十而已》結局之後會劇荒一陣子,沒有想到立馬就來了一個「重擊」,我眼淚全都給了《以家人之名》中的賀子秋。賀子秋從小就生長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他沒有見過自己的爸爸。他的媽媽和李尖尖的爸爸李海潮相親認識,後來賀子秋外婆病重,媽媽說要去照顧外婆,就把賀子秋交給了李海潮照顧,結果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 孩子成長從小看大,好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做這件事!
    新聞主角48歲,頭頂無數讓人羨慕的光環:上海人,從小學霸,大學是同濟,211高等學府,後來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碩士學位。小時候,孩子不會穿衣,父母寧願每天花時間幫他們穿戴整齊,也不願意去教會他們自己穿;孩子不會自己吃飯,父母就每天花幾個小時去餵他吃;孩子鞋帶鬆了,父母的下意識行為永遠是蹲下幫他們系好,而不是告訴他自己弄。
  • 為什麼孩子膽子小?和父母有很大關係,父母要懂得改變自己
    其實,孩子之所以性格膽小,主要有三個原因:父母性格強勢如果父母的性格比較強勢,那麼孩子在生活中就會習慣性聽父母的安排,這樣的孩子相對來說比較沒有主見。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很膽怯,他們習慣了聽從別人的安排,並沒有自主意識。尤其是在父母的性格影響下,孩子的性格逐漸變得膽小,變得習慣服從父母的安排。
  • 腳踝習慣性扭傷怎麼辦?及時治療及預防是重點
    對於腳踝的習慣性扭傷,應該採取一些方法來改善這種情況,否則,腳踝會更加脆弱。那麼,如何解決腳踝習慣性的扭傷?腳踝習慣性扭傷者需要進行治療。習慣性扭傷是比較難治癒的。在扭傷後,受傷部位會有疼痛、腫脹的症狀。此時需要對這些部位進行相關的處理,比如:免除負重、冰敷、加壓包紮、抬高患肢。
  • 《不完美的她》穆蓮生太懂事,卻陷入「討好型人格」的旋渦
    懂事的蓮生想要討好他們。蓮生以為,只要自己乖,媽媽就會喜歡自己,只要自己忍,媽媽就會帶自己過上好生活。王鷗討好父母的情形在很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樣的討好讓王鷗沒有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又進一步迫使自己討好,造成王鷗習慣性討好,也造成長大後內向又緊張的性格,以至於有人說她太高冷。孩子所謂的安全感,不是僅僅營造的一個安全無危險的環境,而是面臨危險環境需要的保護。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正是沒有這種被父母保護的感覺,也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
  • 《糖球》:討好是一種病,培養同理心,給孩子偷聽他人心聲的機會
    男孩為了能有人跟他一起玩,不斷地討好別的小朋友,哪怕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都送給別人,卻依舊沒有收穫到一份友誼、一個可以接納他的朋友。看了讓人心疼……01.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討好別人的行為我們通常把男孩這種性格稱為「討好型人格」,心理學上又叫「迎合型人格」。這種性格的孩子做什麼事都會先考慮別人的喜好和看法,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喜歡。
  • 當孩子被人欺負,父母別再說「沒關係」,記得教會孩子說這句話
    張慧放下手偷東西,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才知道,原來今天在學校裡,一個高年級的學生欺負了女兒。張慧壓住了怒火,安慰了孩子一下,然後打電話給當兒童心理諮詢師的老朋友明明,請教事情怎麼處理,明明把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大部分父母在孩子被欺負的時候,總會習慣性地告訴他們「沒關係」,以此來安慰孩子。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從小就有4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這幾年,隨著家長教育意識的增強,情商教育受到了很多家庭的重視,逐漸成為了一種衡量能力的新標準,而作為家長的我們也都希望孩子的情商高。根據相關研究證明:成功的關鍵因素,20%由智商構成,而80%取決於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