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以為是,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2020-12-23 樂仔說育兒

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一種類型的孩子: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優秀,一旦周圍出現比自己優秀的人就會惶恐不安,會出現過度自信甚至自負的現象,不喜歡也不允許別人反駁自己。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鄰居家的小林的孩子是個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成績就很好,永遠也不需要父母去操心。只是如此優秀的孩子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學校裡基本上沒有什麼朋友,很少看見他和同學交流,都是自己獨來獨往。

為此,學校的老師還特地打了個電話詢問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而且就算有同學想要和他主動交流,他也總是一副高高在上不愛理人的模樣,一次兩次就沒有人再自討沒趣了。而小林面對孩子這個問題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孩子覺得自己成績好,就不屑和別人相處。

而案例中的孩子就是出現了典型的自我認知偏差。

01什麼是"自我認知偏差"?

自我認知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表現和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來形成一套對自己的看法。而認知偏差指的是阻礙自我進行客觀理性思考的心理傾向,可以說自我認知偏差是一種心理問題。

而自我認知偏差就是孩子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出現了失去真實性的現象,出現自我認知偏差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自負、不允許別人比自己表現好等。

02孩子過於自負會造成什麼危害?

危害一:不懂得體諒他人

孩子自信是一件好事,但是過於自信就是自負。如果孩子過度自信,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那麼也不會去體諒和顧忌別人的感受,從而也會缺少責任感。就像是案例裡的孩子,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別人理所當然應該來討好自己。

危害二:聽不進他人的意見

孩子過度自信,還會讓孩子聽不見別人的建議。他們總覺得自己就是最聰明的,別人說的自己都知道,但是孩子知道的知識畢竟有限,然後又聽不見別人的道理,這樣就容易造成孩子和父母對著幹的局面。長久之後,孩子很容易變得叛逆、不服管教。

危害三:認知出現偏差

孩子自以為是的結果就是會導致自己變得自負,看不到自身的缺點,從而對自我的認知出現偏差,看不見自己的缺點。以為自己已經什麼都會了,其實不知道自己要學的還有很多。這樣自負的結果,最終只會迎來失敗和落後於他人的下場。

自我認知偏差是孩子的實際情況和自己想像的情況出現偏差,有的時候可能孩子並沒有那麼優秀,但是周圍人的誇獎把孩子捧得過高,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我最厲害"的錯覺。一旦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也不離異孩子的長久發展,因此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了認知偏差的苗頭,一定要幫助孩子及時糾正。

03當孩子出現自我認知偏差的情況時,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優缺點

如果家長一直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優缺點,孩子也不會變得特別自負,即使是因為偶爾的驕傲也不會因此過於膨脹。而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父母就算孩子有過人之處,在表示讚賞的同時,並不會因為這個而給予特殊待遇。缺點也是如此,需要改正的地方就改正,但是不影響之間的親情。這樣孩子也不會有壓力,彼此的生活也會比較舒適。

2、對孩子正確引導

孩子出現過於自信的原因有時候無非就是沒有經歷過失敗再加上周圍人把自己捧得過高,總是認為自己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那麼優秀,不願意面對自己的不足。所以當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出現偏差時,家長一定要及時指出孩子存在的缺點,並幫助孩子改正。

3、多見識外面的世界

過於自負的孩子會理所當然覺得自己是最好的,當下身處的這個範圍內自己已經是最拔萃的。這時候父母不妨帶孩子出去多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多認識一些優秀的人。孩子看到自己與他人的落差,就會慢慢意識到原來我不是最優秀的,人外有人,從而認清自己。

看到孩子變成優秀的人是每個家長都想看到的事,但是有時候不斷的讚賞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要小心謹慎,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才是關鍵。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視覺空間失調,要及時的引導,幫助孩子糾正這種行為偏差
    前些天被同事問到關於孩子總寫反字的問題,同事說他們家的孩子自從開始學習認字寫字的時候,就習慣性的寫反字,特別是對於左右結構的字更是顛倒的厲害。甚至在寫數字和字母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寫反字的現象。最開始家裡人以為可能是孩子覺得好玩故意這樣做的,可是提醒了孩子好幾次,他依舊改正不過來,甚至父母因為孩子寫反字生氣偶爾衝孩子發脾氣,但過了一會兒寫字依舊是寫反字。
  • 坐姿不良會降低大腦活力,家長要抓住這些要點,及時幫孩子糾正
    如果孩子的身體歪到一邊去,貓腰駝背的,那視線也會隨之傾斜,由此導致經由眼睛輸入大腦的信息出現偏差。這樣一來,大腦就不得不多做一項工作,把這些有偏差的信息重新修正過來,大腦因此變得更容易疲勞。再說,大腦雖然只佔體重的2%,但卻能消耗15%的血液循環。
  • 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行為需要被糾正嗎?
    其實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目前比較通行的是參照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如果我們光談2-7歲的孩子,皮亞傑把這個時期的孩子歸為「前運動思維期」,而在這個階段裡,孩子的行為會出現大概六個特徵。下面,我們除了拿出專業名詞外,會給出一些具體的實例,讓爸媽們更容易地理解孩子的行為。這個現象大致出現在2-4歲的孩子裡面。
  •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就譬如我們在看一些關於星座的知識,上面就會寫到下周有一些星座可能會有好事降臨,而當我們看到這些信息的時候就會自動忽略下周,我們可能會出現一些瑕疵。不過不論是怎麼樣,我們也應該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來讓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自我認知,因為擁有著良好的自我認知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從小就有4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老話常說:「三歲看老」,孩子的情商高低從小就有所徵兆。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情商低」的孩子,從小就會有4種表現,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小時候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情商低」:1、 說話負能量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沒有一點波折的,我們的人生發展完全取決於我們面對挫折的態度!
  • 家長對孩子成績總不滿意?可能是「沉沒成本」在作祟,要及時糾正
    ——蘇霍姆林斯基其實,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做麼算,教育指導是想讓自家娃變得優秀,是家長的一種義務,家長在教育的時候消耗自己的時間、精力與金錢,只是想讓寶寶變得睿智,不應該沾上利益之心。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及時糾正自己,擺脫"沉沒成本"的。
  • 孩子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兒童心理理論:調整娃的認知偏差是關鍵
    這說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任何一些小的細節,家長都不應該忽略。孩子總認為別人不如自己,看上去是一時的好勝心作祟,實際上是孩子的認知偏差。如果家長不加以改變,那麼這個偏差只會越來越大使孩子和正常的成長軌跡完全脫節。
  • 看起來過度自信,可能只是男性在表演丨自我認知偏差
    自信是人對於自我的信任,相信自己可以依靠自己面對生活的挑戰;而過度自信則是一種認知偏差,可以細分成三個維度(Moore & Healy, 2008):Over-estimation,過度評價,即過高地估計自己的水平;Over-placement,過高定位,即誤以為自己優於大多數人,以及
  • 長大不孝順的孩子,從小就愛把「3句話」掛嘴邊,家長要及時糾正
    長大後不孝順的孩子,從小就喜歡說這「3句話」1、都是我的,一個也不給你孩子到了3歲之後,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發,佔有欲會變得越來越強的,雖然這屬於正常情況,但如果孩子過度自私,家長就需要正確的引導了。比如,孩子連自己自己的爸爸媽媽都不願分享,做事情以自己為中心,這樣的孩子如果不糾正的話,未來多半會成為「啃老族」,家長心裡要有數。孩子由於年紀比較小,他們是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所以,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是內心的想法,對於自私自利的孩子,將來不會孝順你的。
  • 孩子的不良坐姿裡暗藏「殺機」,提醒家長及時糾正
    三湘都市報7月19日訊(記者 李琪 通訊員 吳靖 鍾桂珍 實習生 孟凡佳)葛優躺、蹺二郎腿、低頭看手機、趴在桌子上睡覺……這些看似無害的生活姿勢,可能正在悄悄讓孩子們的脊柱發生改變,最終導致嚴重變形。14歲的瀏陽女孩小雅就因這些不良姿勢,造成脊柱畸形,變得駝背的她越來越自卑。
  • 李玫瑾直言:情商低的孩子從小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我國公安大學著名的育兒專家青少年兒童心理研究者李玫瑾教授,更是對此表示過:「情商低」的孩子,從小會有這3個表現,家長如果發現要及時糾正。低情商的孩子從小就會有的3種表現美國的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曾表示:情商主要包括五大方面:認識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處理人際關係、認識他人情緒。
  • 父母重男輕女,女孩脫衣服,堅稱是男生,性別偏差要高度重視
    班主任建議璐璐父母帶女兒去做一個詳細心理檢查,問診結果發現,因為父母重男輕女,時不時都會對璐璐發出「你是兒子該多好」的感慨,導致璐璐出現了兒童性別偏差。生物性別不可更改,很多父母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對自我性別認知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 終極一問,孩子沉迷遊戲,更該怪家長?
    因為停課、停學產生焦慮 每個人渴望找到心理解脫的出口 付之行動很多孩子都選擇 在遊戲中尋找慰藉 苦不得法、難以自控 逐步失卻自我、沉迷其中 今天,「
  • 孩子變成大齙牙,可能是因為這個壞習慣,家長要糾正
    同時,家長可以讓寶寶使用一些安撫奶嘴出牙的時候給一些咬膠,可以採用清潔力度比較好的紙巾來擦拭,避免因寶寶「吃手」造成的細菌侵入問題即可。對於一歲之後的寶寶「吃手」這件事,是該禁止的如果家長發現寶寶一歲以後了還在吃手,或者孩子在頻繁地吃手。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就需要注意了,並在注意寶寶「吃手」後,還應該及時的使用一些策略,讓寶寶「戒掉」這一行為。
  • 心理學中的十大認知偏差,你了解幾個?
    認知偏誤不受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會遇上這事。認知偏差中有些很顯著,有些卻不常見,但它們都趣味十足。
  • 孩子咬指甲「成癮」,如何糾正?家長該重視起來
    心理學家認為,咬指甲來緩解壓力是由於在小時候這種行為被強烈的提醒,來源於父母強烈的提醒,使孩子情緒上的焦慮、緊張無處釋放,「咬指甲」這個行為,可能反倒被保留下來,甚至愈演愈烈
  • 小學生「倒數第一」試卷火了,這個問題不糾正,孩子永遠倒數
    孩子的教育是現在社會中家長最頭疼的問題,學校希望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學校老師會經常反饋學生在學校的生活情況,學習情況。同時因為理解能力偏差,也有許多的問題因為同樣的原因做錯。老師對父親說,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不提高,學習成績也將不會提升,父親因此很苦惱。
  • 孩子過於爭強好勝?可能是「孔雀心態」作祟,家長要及時糾正
    我們都覺得爭強好勝沒什麼不好,這是對自己要求高,但是如果過於要強,凡事都是與別人攀比,尤其面對爭勝負的時候,孩子出現了只能贏不能輸的心態,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孔雀心態」。如果不及時的加以幹預引導的話,可能就會帶來很多麻煩或者後果,比如我的侄子直接就生病了,才12歲。
  • 孩子在性格形成關鍵期,如果有這些行為舉止,及時糾正很重要
    所以家長在小孩的這個關鍵期,一定要對孩子的行為習慣進行糾正,特別是當孩子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行為時,家長的引導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家長也提出了一些疑問,例如究竟什麼是小孩的性格形成關鍵期?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具體的了解一下。
  • 心理學:一個孩子內心越自卑,幾個表現就越明顯,家長要及時糾正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會像樂樂父母一樣,他們總把成績看得很重要,而且也會把孩子的各個方面拿來攀比,殊不知父母這樣的做法會直接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而且心理學上也表示,一個孩子內心越自卑,其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就會越明顯,尤其是以下幾個,父母要引起重視,也要幫孩子及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