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球》:討好是一種病,培養同理心,給孩子偷聽他人心聲的機會

2021-01-18 一凡親子教育

文|一凡

幾年前我開幼兒園的時候,園裡有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這個男孩的性格內向老實 ,總是很難融入到小朋友當中,但他卻又那麼熱切地想要加入到小朋友當中去。

當別的小朋友搶他玩具的時候,他從來都不會拒絕,反而主動送給別人;別人要吃他飯盒裡的雞腿時,他也會笑著將雞腿讓給別的小朋友。

可是當他熱情地想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小朋友們卻總是將他冷落在一邊,就算是他努力往前湊,別人也會故意疏遠他。

男孩為了能有人跟他一起玩,不斷地討好別的小朋友,哪怕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都送給別人,卻依舊沒有收穫到一份友誼、一個可以接納他的朋友。看了讓人心疼……

01.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討好別人的行為

我們通常把男孩這種性格稱為「討好型人格」,心理學上又叫「迎合型人格」。這種性格的孩子做什麼事都會先考慮別人的喜好和看法,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喜歡。

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害怕與人衝突,擔心別人不高興;不懂得拒絕和說「不」,還總是被別人忽略。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呢?

1、家庭成員的影響。

孩子的父母中有人就是「討好型人格」,大人的行為長期以來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2、父母嚴苛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無論孩子多麼優秀,他都不會給予相應的表揚和鼓勵,反而會因為害怕孩子驕傲而不斷給其「潑冷水」,最終導致孩子在自我認知上產生偏差。

父母的打擊和責罵,會讓孩子產生「都是我不夠好」,「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等想法。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就從小學會了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甚至討好所有的人。

3、孩子沒有養成同理心。

從小屈服於父母的嚴苛管教,孩子認為只有無條件地服從父母就會得到他們的喜歡,所以當他上幼兒園後,也會以這種討好的方式與小朋友相處。

但是孩子不明白,為什麼就算自己不斷去討好,小朋友還是不喜歡跟自己玩?還是不願意和自己交朋友?其實,這主要就是因為孩子沒有養成同理心。

孩子沒有學會怎樣正確表達自己的心意,也無法理解別的孩子的心思,所以,儘管他很想去靠近別人,卻仍然無法融入進去。

02.「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很多「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長大後,都會被這種扭曲的性格所累。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時候非常渴望得到爸爸的喜歡和關注,可是因為妹妹身體不好,爸爸將所有的愛都給了妹妹,卻忽視了松子的存在。

一次松子發現自己扮鬼臉引起了爸爸的哈哈大笑,於是她就總是一次次地扮著鬼臉去討好爸爸。

長大後的松子,生活過得一塌糊塗。在愛情裡委屈求全,卑躬屈膝,結果卻還是難逃被虐待和被拋棄的命運。

著名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曾分享,自己從小形成的「討好型人格」,在成年後一點一點地侵蝕著她的正常生活。

她說,談戀愛時,男朋友一邊給她打電話一邊責罵她,而她竟然一直向他道歉兩個小時,對方還是不依不饒。

她看到男友的來電顯示嚇得發抖,卻始終不敢說出一句拒絕的話。即使在親密關係中,也不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不敢起衝突,怕對方不高興。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中說:

「很多人對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認為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因為表面看來,被當作好人總是不錯的。

可實際上,很多討好者,不再只是簡單去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去討好他人,寧可犧牲自己,對他人的讚賞和認可甚至達到了上癮的程度。」

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長大後,越是卑微地去討好他人,越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反而還會受到大家的漠視。

03.父母怎樣防止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本質上就是缺乏同理心,基於對自己錯誤的認識,無法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

所以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很容易被人欺負,將來走上社會也特別容易吃虧,不受別人重視。那麼,父母要如何防止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討好型人格」呢?

1、父母要檢討自己有沒有討好型人格的特點。

首先要減少和消除父母自身對孩子的不良影響。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和改善自己的言行,不要讓這種討好型人格在自己孩子身上代際遺傳,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2、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要苛責孩子。

父母長期否定式的教育,會造成孩子性格內向和自卑,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自主表達自己的意願,平時要對孩子多一些鼓勵和肯定。

孩子犯錯後,父母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打罵和責罰,要多傾聽孩子真實的感受。讓孩子明白錯在哪裡,更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他在父母心中很重要。

3、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正確的同理心。雖然表面上看他好像蠻有同理心,其實他並不會真正與別人共情。他只是以為,自己的感受就是別人的感受,然後去做一些自以為可以滿足別人的事情。

孩子錯誤地理解了別人的意圖,就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就會失去真正的同理心。

沒有同理心的孩子,很難交到好朋友,也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那麼父母要怎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首先可以藉助於繪本給孩子一次「偷聽」他人心聲的機會。比如榮獲多項日本繪本大獎、入選2018年國際兒童讀物聯盟榮譽榜單、由2020年國際林格倫文學獎得主白希那著的《糖球》。

《糖球》中講述了男孩東東在與小朋友、以及與家人相處中遇到的一些苦惱。他無法理解:為什麼小朋友不喜歡他?為什麼沒有人願意跟他說話?為什么爸爸總是愛訓他?是不是爸爸不愛自己了......

這本書非常適合3-8歲的孩子閱讀,購買請點擊以下連結:

繪本通過東東每吃一顆糖球就可以聽到一種物品心聲的一系列有趣故事,引導孩子通過不斷地「偷聽」別人的心聲,學會了理解別人的想法,逐漸培養起自己的同理心。

父母買上這一本生動有趣的繪本,用一顆能聽到萬物心聲的糖球,就可以輕輕敲開孩子世界的心門,為他們帶去勇敢和愛,讓他們懂得去理解別人,不用再去勉強自己去討好別人。

讓孩子在與他人交往時,可以勇敢地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學會理解他人,並且敢於拒絕別人。這樣的孩子才會真正交到自己的朋友,並受到大家的歡迎。

結語:

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單純的,他們需要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一旦陷入「討好型人格」的模式,孩子就會失去了遵從自己內心的勇氣,喪失自我。

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要給孩子更多的欣賞和鼓勵,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相關焦點

  • 「過家家」角色扮演遊戲,適合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父母可以通過對待孩子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同理心,也可以讓孩子生活在嚴厲的懲罰環境中毀掉他們的同理心。場景 1 :媽媽在拖地打掃衛生,孩子自己在看電視,即使打掃到他的腳邊,還要媽媽請他把腳抬起來;孩子根本不關心媽媽做家務,只顧自己看電視。
  • 孩子自私孤僻難相處?避免孩子「愛無能」,家長要培養「同理心」
    曾經父母如此,而現在的我們對待孩子是不是也像自己父母那樣呢?我不得不反省起自己來。像我朋友那樣的孤僻,甚至像一些孩子自私難相處,是"愛無能"的表現,甚至被稱為"時代病"。而這個"病"往往是在孩童時期逐漸形成,通常是因為家長忽略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01 孩子自私孤僻難相處,或是"愛無能"的表現如今的孩子多數有個性、有主見,但似乎又顯得自我與自私。
  • 培養孩子同理心,父母要知道的三點,你都做到了嗎?
    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就是缺乏同理心。羅素曾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同理心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別人的不易,激發孩子的善意,也能更好的理解,關心別人。一、孩子沒有同理心往往容易自私孩子沒有同理心,更容易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別人身上,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久而久之,會變得自私又任性。
  • 藍盈瑩的「高開低走」,再次告訴父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有多重要
    由此,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就變成了父母必不可少的「功課」,如何培養呢?可以試試以下3個方法。>缺乏同理心的孩子還有一部分來源於忽視型和專制型家庭,一種是無視孩子情感需求,一種是蠻橫地壓制孩子的情感需求,當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被無視或壓制,我們又怎能去期待他對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呢?
  • 同理心
    美國傑出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Menuhin)在一次訪問中說過幾句深具洞見的話。他說:「如果德國青年在成長期間不只學會懂得欣賞貝多芬的音樂,同時也能隨著傳統的猶太音樂哼唱舞蹈,那場大屠殺絕無可能發生。」  而同理心不但有助於解決問題,它也能紓解心情。
  • 她只是缺乏同理心
    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 沒有同理心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同理心可以讓做出事不承認錯誤的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並且認識到自己的錯誤。02心理學家TeresaWiseman說:「同理心是一種與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面,父母對著孩子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也是為了你好。」可是,孩子們卻嘶聲力竭地喊:「我不需要。」是什麼把孩子變成了不懂得感恩的「小白眼狼」,正是父母沒有同理心的養育方式。父母沒有同理心,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覺?一直被否定,心情不被理解,做事不被認可,情緒被忽略,一切都被控制。
  • 為什麼說沒有同理心的孩子,再優秀也沒用?
    問題一經發出,迅疾引起網友廣泛討論,其中的高贊回答是:「說出這句話的孩子,是因為缺乏體貼別人的同理心,這和家庭教育離不開關係。」「是不是孩子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家長對她的學習成績比較重視,而忽視了她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細節的關注,但是不懂得體貼沒有同理心的孩子,即使成績優秀又有什麼用?」是啊,為什麼覺得洗碗低賤?
  • 同理心媽媽帶大的孩子是什麼模樣?難過傷心均被讀懂,過得很開心
    其實並不會,這裡面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缺乏同理心的父母,是無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心聲,也無法建立健康積極的親子關係的。「同理心」是什麼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作為父母,只有擁有了同理心,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
  • 七部激發同理心的電影,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同理心,又叫換位思考,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同理心,是孩子從大腦天生自帶設定的「自我中心」,轉換到「能理解他人」的成熟心境的重要標識。也是孩子成長和成功的關鍵品質和生活技能之一。心理學家們發現,同理心高的孩子,更能很好地控制情緒,接受父母親的教導;而同理心低的孩子,很容易有攻擊行為,影響學校的人際關係。
  • 金獅獎電影《小丑》:社會需要同理心,探討同理心與社會的關係
    所謂「丑角精神」,就是在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時,一味屈從對方的要求,為取悅他人不惜自己戴上「小丑」的面具,以刻意的出乖賣醜,耍寶搞笑來與他人同一化的行為趨向。我們很多人都會在亞瑟的身上,看到曾經自己的影子,這才是我們對亞瑟產生同理心最大的原因,亞瑟的悲哀,也是當代人的悲哀。
  • 教育,不可缺少「同理心」
    因為,學生正處於情緒激動期,自己又不太了解具體的情況,盲目的做出評判,可能會抹掉這個學生剛剛建立起來的對新任物理老師的好感,從而讓學生對物理學科產生新的厭惡之情。而後續的工作,我相信這位新任的物理老師會因勢利導。
  • 《同理心的力量》:微軟特聘講師告訴你不知道的「非暴力溝通」
    微軟總裁薩提亞·納德拉曾經提到微軟轉型成功基於三項自我刷新:擁抱同理心,培養無所不學的求知慾,建立成長型思維,其中同理心排在第一,可見其重要性。顯然,這個世界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無論是與家人、朋友、老師、同學,還是步入社會之後的同事、工作夥伴等,我們無法避免要與他人進行溝通,在這之中,擁有同理心、懂得共情就非常重要。說到同理心,很多人都會想到一本暢銷經典《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在全世界暢銷,經久不衰,掀起全世界範圍的學習熱潮。
  • 一個簡單的遊戲,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想像力同理心
    過家家是孩子們最愛的遊戲,這個遊戲還有許多好處,比如大量說話可以訓練語言能力提高詞彙量,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天馬行空的情節可以發揮孩子無限的想像力。可是剛剛一歲的寶寶自己還不能和同伴一起過家家,一個人玩很容易就厭倦,就需要家長適當引導。
  • 《殺死一隻知更鳥》:從心理學「同理心」的角度,看他人的「異」
    01 用「同理心」去看待他人的「異」人是群體性的,註定在生活中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困境,與人交往中如果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對方,才能理解對方的行為舉止。用「同理心」去對待他人就顯得很重要了,「同理心」不是簡單的對別人產生同情,「同情心」是看見了他人的難處,而「同理心」則是看見了並能回應對方,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對方所想。具體該如何做呢?第一步,延遲判斷。
  • 藍盈瑩不會共情上熱搜:父母有「同理心」,是給孩子最好的滋養
    反對她的網友基本上都是同一個觀點:藍盈瑩沒有同理心,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就連藍盈瑩自己也說:「我覺得我好冷血,就那天姐姐們全哭了,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對於每個人來說,擁有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同理心是什麼?同理心就是和別人相處時,能設身處地去思考對方的想法和體會對方的感受。
  • 同情心和同理心
    【雨霖鈴專欄】同情心和同理心
  • 她說:美麗,源自「同理心的力量」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邀請了4位代表不同年齡、身份的女性學員,為我們分享「同理心的力量」帶給她們的與眾不同的美麗。「同理心是了解自己的內心,理解他人,建立有品質的關係,從而讓生命更豐盈美好的過程。」作為職場人,工作中難免會碰到很多挑戰,我時常告訴自己:「你要努力,要像個戰士,不能畏懼。」
  • 《平井信義育兒法》:不疾不徐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與體諒他人之心
    在平井信義看來,育兒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和體貼他人之心」。就平井信義本人的育兒「事業」而言,他的目標實現了:他的三個兒女成年後都有體面的工作、幸福的小家庭,而且能夠在一個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相互協作、和諧相處。
  • 沒有同理心的人是什麼樣的,參考這位女明星
    再比一例,考生在高考前焦慮萬分,希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支持時,父母來句「憑什麼你就得獲得別人的支持,哪個孩子高考不焦慮不辛苦」,能給到考生更多力量嗎?你還會覺得對方活得通透嗎?只能一句話形容,這是個不太有同理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