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凡
幾年前我開幼兒園的時候,園裡有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這個男孩的性格內向老實 ,總是很難融入到小朋友當中,但他卻又那麼熱切地想要加入到小朋友當中去。
當別的小朋友搶他玩具的時候,他從來都不會拒絕,反而主動送給別人;別人要吃他飯盒裡的雞腿時,他也會笑著將雞腿讓給別的小朋友。
可是當他熱情地想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小朋友們卻總是將他冷落在一邊,就算是他努力往前湊,別人也會故意疏遠他。
男孩為了能有人跟他一起玩,不斷地討好別的小朋友,哪怕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都送給別人,卻依舊沒有收穫到一份友誼、一個可以接納他的朋友。看了讓人心疼……
01.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討好別人的行為
我們通常把男孩這種性格稱為「討好型人格」,心理學上又叫「迎合型人格」。這種性格的孩子做什麼事都會先考慮別人的喜好和看法,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喜歡。
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害怕與人衝突,擔心別人不高興;不懂得拒絕和說「不」,還總是被別人忽略。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呢?
1、家庭成員的影響。
孩子的父母中有人就是「討好型人格」,大人的行為長期以來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2、父母嚴苛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無論孩子多麼優秀,他都不會給予相應的表揚和鼓勵,反而會因為害怕孩子驕傲而不斷給其「潑冷水」,最終導致孩子在自我認知上產生偏差。
父母的打擊和責罵,會讓孩子產生「都是我不夠好」,「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等想法。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就從小學會了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甚至討好所有的人。
3、孩子沒有養成同理心。
從小屈服於父母的嚴苛管教,孩子認為只有無條件地服從父母就會得到他們的喜歡,所以當他上幼兒園後,也會以這種討好的方式與小朋友相處。
但是孩子不明白,為什麼就算自己不斷去討好,小朋友還是不喜歡跟自己玩?還是不願意和自己交朋友?其實,這主要就是因為孩子沒有養成同理心。
孩子沒有學會怎樣正確表達自己的心意,也無法理解別的孩子的心思,所以,儘管他很想去靠近別人,卻仍然無法融入進去。
02.「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很多「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長大後,都會被這種扭曲的性格所累。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時候非常渴望得到爸爸的喜歡和關注,可是因為妹妹身體不好,爸爸將所有的愛都給了妹妹,卻忽視了松子的存在。
一次松子發現自己扮鬼臉引起了爸爸的哈哈大笑,於是她就總是一次次地扮著鬼臉去討好爸爸。
長大後的松子,生活過得一塌糊塗。在愛情裡委屈求全,卑躬屈膝,結果卻還是難逃被虐待和被拋棄的命運。
著名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曾分享,自己從小形成的「討好型人格」,在成年後一點一點地侵蝕著她的正常生活。
她說,談戀愛時,男朋友一邊給她打電話一邊責罵她,而她竟然一直向他道歉兩個小時,對方還是不依不饒。
她看到男友的來電顯示嚇得發抖,卻始終不敢說出一句拒絕的話。即使在親密關係中,也不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不敢起衝突,怕對方不高興。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中說:
「很多人對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認為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因為表面看來,被當作好人總是不錯的。
可實際上,很多討好者,不再只是簡單去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去討好他人,寧可犧牲自己,對他人的讚賞和認可甚至達到了上癮的程度。」
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長大後,越是卑微地去討好他人,越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反而還會受到大家的漠視。
03.父母怎樣防止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本質上就是缺乏同理心,基於對自己錯誤的認識,無法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
所以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很容易被人欺負,將來走上社會也特別容易吃虧,不受別人重視。那麼,父母要如何防止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討好型人格」呢?
1、父母要檢討自己有沒有討好型人格的特點。
首先要減少和消除父母自身對孩子的不良影響。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和改善自己的言行,不要讓這種討好型人格在自己孩子身上代際遺傳,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2、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要苛責孩子。
父母長期否定式的教育,會造成孩子性格內向和自卑,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自主表達自己的意願,平時要對孩子多一些鼓勵和肯定。
孩子犯錯後,父母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打罵和責罰,要多傾聽孩子真實的感受。讓孩子明白錯在哪裡,更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他在父母心中很重要。
3、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正確的同理心。雖然表面上看他好像蠻有同理心,其實他並不會真正與別人共情。他只是以為,自己的感受就是別人的感受,然後去做一些自以為可以滿足別人的事情。
孩子錯誤地理解了別人的意圖,就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就會失去真正的同理心。
沒有同理心的孩子,很難交到好朋友,也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那麼父母要怎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首先可以藉助於繪本給孩子一次「偷聽」他人心聲的機會。比如榮獲多項日本繪本大獎、入選2018年國際兒童讀物聯盟榮譽榜單、由2020年國際林格倫文學獎得主白希那著的《糖球》。
《糖球》中講述了男孩東東在與小朋友、以及與家人相處中遇到的一些苦惱。他無法理解:為什麼小朋友不喜歡他?為什麼沒有人願意跟他說話?為什么爸爸總是愛訓他?是不是爸爸不愛自己了......
這本書非常適合3-8歲的孩子閱讀,購買請點擊以下連結:
繪本通過東東每吃一顆糖球就可以聽到一種物品心聲的一系列有趣故事,引導孩子通過不斷地「偷聽」別人的心聲,學會了理解別人的想法,逐漸培養起自己的同理心。
父母買上這一本生動有趣的繪本,用一顆能聽到萬物心聲的糖球,就可以輕輕敲開孩子世界的心門,為他們帶去勇敢和愛,讓他們懂得去理解別人,不用再去勉強自己去討好別人。
讓孩子在與他人交往時,可以勇敢地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學會理解他人,並且敢於拒絕別人。這樣的孩子才會真正交到自己的朋友,並受到大家的歡迎。
結語:
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單純的,他們需要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一旦陷入「討好型人格」的模式,孩子就會失去了遵從自己內心的勇氣,喪失自我。
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要給孩子更多的欣賞和鼓勵,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