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孤僻難相處?避免孩子「愛無能」,家長要培養「同理心」

2021-02-08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不曾想過,我的朋友經歷過那樣的童年。

小時候,她只有奶奶陪著她。雖然爸爸媽媽都在身邊,但是他們白天去上班,晚上回來都在吵架。不僅如此,媽媽還和慈祥和藹的奶奶吵架。她說爸爸媽媽都不喜歡她,只對弟弟妹妹好。

"我同學說怎麼一件新衣服也沒有,他們怎麼知道我媽一分錢都不給我買,還總是罵我什麼事都做不會,考差一點都要被她說好幾天。"她難過地說道。"我當初嫁給他,就是想快點離開這個家。沒想到,我連在愛情裡也是不幸的。"我握著她的手,始終說不出話。

試想曾經孤僻的她,終於在遇見她前夫時開朗了許多。但如今,她又開始"自閉"起來了。我多麼擔心她,也無奈不能改變她過去的經歷。

誰不想有個快樂的童年,有個和睦快樂的家庭。但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庭瑣事、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常常令人心情煩躁,我們父母常常一回家就不經意將一天最壞的脾氣發洩給最親近的人,常常話一出口就不經意傷害了我們。曾經父母如此,而現在的我們對待孩子是不是也像自己父母那樣呢?我不得不反省起自己來。

像我朋友那樣的孤僻,甚至像一些孩子自私難相處,是"愛無能"的表現,甚至被稱為"時代病"。而這個"病"往往是在孩童時期逐漸形成,通常是因為家長忽略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01 孩子自私孤僻難相處,或是"愛無能"的表現

如今的孩子多數有個性、有主見,但似乎又顯得自我與自私。

像我一個朋友的四歲小兒子俊俊不喜歡出去玩,一出去玩就和別人小孩鬧彆扭,朋友感覺十分尷尬。這不,昨天朋友帶俊俊去找他表哥玩,一到那看見他表哥手裡拿著模型飛機,就一聲不吭地上前搶了下來,兩個人就打起來了。朋友趕忙勸架讓俊俊道歉,俊俊就是不肯說話,躲在一邊自己玩玩具。

像俊俊這樣自私孤僻難相處,我們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愛無能"。"愛無能"一開始源於一本同名書籍,本來主要指人們在愛情中脆弱不堪一擊,想愛對方但不懂得也不會愛對方。後來,"愛無能"泛指為人們對於深刻的愛,或者其他深層的需要相互交流的情感不感興趣、或無所適從,總的來說就是不具備愛的能力。

而孩子"愛無能"表現通常有以下幾點:(1) 孩子患有親密關係恐懼症,最突出表現為性格孤僻。

有些孩子會躲開父母的擁抱和安撫,經常與父母或者親人保持距離,或者是不向父母說心裡話。還有一些孩子性格孤僻,常常在幼兒園裡獨來獨往,不合群,像我朋友的孩子俊俊就是常常在幼兒園一個人玩玩具。

(2) 缺乏安全感,極度渴望愛。

通常他們語言表達上、行為習慣上時而表現得小心翼翼,時而表現得乖張暴躁,對外界產生戒備、牴觸的心理,不輕易相信他人,用粗暴、謹慎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比如大發脾氣、想要爸媽陪著睡覺這些在我們眼裡看來是脾氣不好、膽小的行為,其實可能是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3)不懂照顧別人的感受。

逢年過節亦或者家庭聚會時,家長們往往會發現這種現象:在這群孩子中總有一類孩子,凡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照顧別人的感受,什麼吃的喝的都往自己身上攬。很多家長以為這是自私自利的表現,但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也是孩子愛無能的表現。他們不懂如何表達愛,也不懂如何用這份愛去關懷別人,於是就會情感失衡,進而使他們逐漸偏向自我,過分關注自我。

總的來說,往往"愛無能"的孩子,不能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不能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變得膽怯、懦弱、自卑、暴躁。他們對待自己越親的人脾氣越壞,對父母任性妄為、無理取鬧,他們不懂感恩之心。出了家門,到了學校,他們不懂如何與他人溝通、相處。

02 孩子"愛無能"源於缺乏"同理心"

有人說,在屢禁不絕的校園霸凌事件背後,是現在的孩子不懂"愛"。什麼是愛?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理解,關於"愛的教育",也早已有許許多多的教師致力其中,努力培養孩子懂得去愛自己、愛他人,我們家長對孩子也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可為什麼依然還有很多孩子表現出愛無能呢?

這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孩子缺乏"同理心"。

那麼什麼是「同理心」呢?所謂"同理心",又叫"共情",就是善於感覺別人的感受,這是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是一個人與其他人正常交往的基礎,也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理心"與"同情心"並不相同。同理心實質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完全平等的關係。而同情心帶有一定的強者對弱者的態度。

比如一個人掉進黑漆漆的洞裡,大叫:"這裡好黑,我真難受!"對此同情心的人只會在洞口說:"哇真糟糕對吧,你現在要來點三明治嗎?"然後自己吃上了三明治。而對此同理心的人會爬下洞底對他說:"我知道這裡很黑,但是你並不孤單。"

同理心的人很少以"至少"來開頭,因為說"至少"時候往往是為了給對方擠一點希望,比如有人說"我流產了……"時候,他們不會說"至少你還能懷孕",有人說:"我懷疑婚姻破碎了",他們不會說"至少你還有段婚姻",但這種"強迫"的希望讓難過越來越明顯。他們會在對方難過時候從心底理解對方感受,與對方一樣難過,會說:"我現在不知道說什麼,但是我能明白你的感受,很高興你願意肯與我分享你的難過。"

當我們了解了"同理心"後就明白一個"愛無能"的孩子為什麼不能與他人融洽相處自私孤僻。因為孩子沒有"同理心",就不容易感受別人的情緒、不容易體諒他人,常常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甚至是對自己愛的人。

孩子常常懂得愛護自己摔傷的膝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膝蓋疼,自然就對待自己膝蓋好一些,要不然會更疼。如果把一個人膝蓋的疼痛換作其它難過的事,當孩子有"同理心"就會想那一定很難過很疼就會去安慰對方關心對方。

但如果孩子沒有"同理心"就不會覺得對方難受,便也不會好好關心照顧對方的"傷口",甚至再往對方"傷口"撒一把鹽。即使對方沒有難受的事,自己也會做出一些另對方難受的事,還不以為然,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因為他們不能像感受自己難受那樣感受到對方的難受,自然就不會去愛對方也不懂怎麼愛對方,又因為常常只能感受到自己的難受,更是常常以自己為中心又不懂控制情緒、表達感受,便使他人誤會。

03 孩子的"同理心"需要我們用愛培養和呵護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在其《生命的意義》一文中寫到:童年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母親在孩子年幼時要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先讓孩子感到她是位值得信賴的"他人"。然後,她要將這種信任感拓寬加深,直到涵蓋孩子周圍的一切之物。

同樣的,作為孩子最親近的父母,是最能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的人,也必須要幫助孩字培養"同理心"。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避免"愛無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1)讓孩子學會傾聽,懂得尊重

傾聽是同理心的開始。因為傾聽首先滿足的是對方"傾訴"的欲望,表達的是對對方的尊重。其次,只有用心傾聽,才能去觀察和理解對方的話語及情緒,才能有效地感受和回應對方。

所以,首先要教會孩子的就是,在別人說話時,要專心聆聽,不能隨便打斷插話,也不能左顧右盼心不在焉,而是要真誠地注視著對方。

關於這一點,孩子最好的學習途徑就是,父母必須學會尊重和聆聽孩子。孩子平常找你時,無論你多忙多累多煩心,都記得不要敷衍,要及時反應。否則時間一長,孩子最後學到的就是把你的話都當耳邊風,自然也就談不上去認真傾聽別人了。

就算你真的沒空聆聽,至少也要耐心地做個說明,比如:"寶貝,爸爸也很想和你聊聊天陪陪你,不過現在爸爸確實有緊急的事情需要先處理一下,我過30分鐘再過來找你可以嗎?"

(2)啟發孩子換位思考,感受別人的感受

這種換位思考,通常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我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感受?二是對於別人的遭遇,我有什麼感受?

當孩子出現傷害他人的言行如爭吵、言語及行為攻擊時,父母要做的是,首先是表現出對對方的同情和關心,啟發孩子去換位思考自己的言行給對方帶來的不良感受。而不是批評否定孩子的行為,或者是著急馬上解決這件事情。

比如孩子搶了別的孩子的玩具,你可以嘗試先這樣來啟發孩子:"寶寶,如果你正玩得高興,別人突然搶走你的玩具,你會有什麼感覺?你是不是會很生氣很難過,並且可能再也不想跟他玩了?"

當孩子面對別人遭遇的一系列事件,無論是好是壞,雖然這些遭遇不是孩子造成,作為家長,你也可以提醒孩子去思考別人面對這種遭遇的感受和反應,以及對方的需要。

假如你和孩子看到另外一個孩子被其他孩子搶走了玩具,你也可以藉此機會來啟發孩子:"寶寶,你看那個小朋友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覺得他會有什麼感受?你還記得上次你的玩具被人搶走時你的心情嗎?那個小朋友現在一定和你當初一樣很生氣很難過,你能做點什麼來安慰一下他呢?"

鼓勵孩子去向對方表達關心和安慰:"我知道你現在一定很生氣很難過,我把我的玩具給你,我們一起玩吧!"

無論哪種情況,你都可以用這幾個常用句式來啟發孩子換位思考:"如果……你會有什麼感覺?""你還記得你……嗎?"

(3)教會孩子積極回應對方的情緒

感受別人,是為了更好地回應別人。所以,你還需要教會孩子,在感受到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之後,要用合理的言行來回應對方,向對方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你很理解他,很在乎他的感受。

這種回應,可能是一段沉默的陪伴、一句溫暖的話語,也可能是一個微笑、一個溫暖的擁抱,或者是一次實實在在的分享,比如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等。

如果孩子做出了對別人的不良言行,家長還需要勸導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責任,並督促孩子去積極回應對方的情緒,安慰和幫助對方。

比如當孩子理解了自己搶別人玩具會令對方感到生氣的時候,你就可以接著引導孩子進入"回應"這個步驟:"他現在很生氣很難過,你應該怎麼做來讓他不再生氣和難過呢?"這時候就可以鼓勵孩子去向對方道歉,"對不起,因為我搶你的玩具讓你生氣難過了,我把玩具還給你,我們一起玩吧!"

這樣一來,孩子才能從這次的錯誤中汲取教訓,進一步提升其同理心,同時也在道德方面走向成熟。反之,簡單粗暴地強制及懲罰孩子的父母,則只會阻礙孩子同理心的發展。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方法有許多,但都脫離不了我們對孩子的"同理心"以及愛。如果我們沒有滋養孩子的"同理心",沒有讓孩子在我們的理解和寬容中感受到愛,孩子就更不可能懂得去理解他人感受,有同理心以及懂得愛。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愛去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在平常從不注意的細節上注意對孩子的講話方式和相處態度,多些理解和尊重,給孩子一個溫暖和諧充滿愛的家庭氛圍。當你抱怨孩子不懂體貼、理解大人時候,要想想自己平時是否有理解、體諒孩子。

同理心重在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寬容,尊重任何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想法,在其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與同伴相處得更和諧,與長輩的關係更融洽。一個具有高超同理心的孩子,毫無疑問,也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他雖然不是人民幣,但同樣也是萬人迷。反之,一個沒有同理心的孩子其實是很可憐的,他成年後在為人處世方面會存在重大缺陷,他可能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也很難受到他人和群體的歡迎。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培養孩子同理心,父母要知道的三點,你都做到了嗎?
    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就是缺乏同理心。羅素曾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同理心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別人的不易,激發孩子的善意,也能更好的理解,關心別人。一、孩子沒有同理心往往容易自私孩子沒有同理心,更容易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別人身上,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久而久之,會變得自私又任性。
  • 「過家家」角色扮演遊戲,適合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父母可以通過對待孩子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同理心,也可以讓孩子生活在嚴厲的懲罰環境中毀掉他們的同理心。場景 1 :媽媽在拖地打掃衛生,孩子自己在看電視,即使打掃到他的腳邊,還要媽媽請他把腳抬起來;孩子根本不關心媽媽做家務,只顧自己看電視。
  •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
    孩子得失心太重,家長講授孩子"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下午小劉跟我說,自己的孩子最近變得奇奇怪怪的,總擔心有的沒的事情,小劉很清楚的知道孩子想要學習鋼琴,為此也準備給孩子找一個鋼琴老師,但孩子自己卻阻止了小劉的計劃,說:不敢報,鋼琴太難了,自己學不好的。
  • 藍盈瑩的「高開低走」,再次告訴父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有多重要
    >同理心強的人越容易讓人聽話。由此,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就變成了父母必不可少的「功課」,如何培養呢?可以試試以下3個方法。「給小板凳揉痛痛」是育兒專家尹建莉老師分享的關於培養女兒圓圓同理心的方法。而給「小板凳揉痛痛」是在告訴孩子「你們是碰在一起的,你這麼痛,小板凳肯定也痛」,這是一種換位思考的引導,是在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如果一個孩子對一張板凳都能釋放善意,那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同理心強、善解人意的人。
  • 孩子是否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家長要學會三步引導
    文章/熊二編輯/田田每個家長都希望給孩子創造一個快樂開明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快樂快樂長大,培養活潑開朗的個性。我不喜歡和人說話不愛說話是性格孤僻的孩子的一個典型特徵,他們性格內向,安靜,正因為如此,如果孩子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什麼事被壓抑,很容易使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應有的釋放,長此以往,他們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 《糖球》:討好是一種病,培養同理心,給孩子偷聽他人心聲的機會
    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就從小學會了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甚至討好所有的人。3、孩子沒有養成同理心。從小屈服於父母的嚴苛管教,孩子認為只有無條件地服從父母就會得到他們的喜歡,所以當他上幼兒園後,也會以這種討好的方式與小朋友相處。但是孩子不明白,為什麼就算自己不斷去討好,小朋友還是不喜歡跟自己玩?還是不願意和自己交朋友?其實,這主要就是因為孩子沒有養成同理心。
  • 一個簡單的遊戲,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想像力同理心
    過家家是孩子們最愛的遊戲,這個遊戲還有許多好處,比如大量說話可以訓練語言能力提高詞彙量,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天馬行空的情節可以發揮孩子無限的想像力。可是剛剛一歲的寶寶自己還不能和同伴一起過家家,一個人玩很容易就厭倦,就需要家長適當引導。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家長要先了解原因,「對症下藥」教他懂得謙讓
    很多大人希望孩子懂得謙讓,這樣跟他人相處的時候,也能減少很多矛盾。可最近毛毛媽發現,自家孩子特別的「自私」,一丁點謙讓的美德都沒有。毛毛的玩具和零食永遠都不會分享給別的小朋友,但是卻經常去「享受」別人的零食,或者是玩具。這讓媽媽覺得特別生氣,因為孩子如此自私的行為,沒少被別人背後議論。
  • 沒有同理心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我以後再也玩插座了,我要媽媽的好孩子。」老公在兒子身後對我豎起了大拇指,直誇我高明。其實,教育孩子有時真不必兩眼一瞪,一手叉腰,一手拿棍,告訴孩子這事兒你做的不對。因為有時本身,他們做了錯事,並非有意,他們也很悲傷,蹲下來,給他們一個擁抱,讓他們明白,你懂他們,這就是同理心。
  • 「打罵」教育孩子,是家長最無能的教育方式,孩子犯錯後應這樣做
    雖然打罵教育對於父母來說省時省力,但是對於孩子的發展來說真的有好處嗎?育兒專家李玟瑾教授曾表示,打罵教育會給孩子造成一生的創傷,並導致孩子出現愛無能。並且總是打罵孩子,也能體現出家長的無能。案例:信奉打罵教育的家長,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 孩子情商低,家長才是「根本原因」,埋怨孩子前看看是否中了3點
    ②小牛在學校人緣很差,不知道如何正確與同學相處。③小牛被迫要轉班,小風后悔莫及。哪3種家長對孩子的情商培養不利?3.愛算計的家長家長喜歡斤斤計較,為了一點小事就去跟別人理論,得理不饒人,孩子自然也是有樣學樣,自私到不行,凡事就要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只要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障,那麼就不要緊,其他的人無關輕重。
  • 藍盈瑩不會共情上熱搜:父母有「同理心」,是給孩子最好的滋養
    反對她的網友基本上都是同一個觀點:藍盈瑩沒有同理心,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就連藍盈瑩自己也說:「我覺得我好冷血,就那天姐姐們全哭了,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對於每個人來說,擁有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同理心是什麼?同理心就是和別人相處時,能設身處地去思考對方的想法和體會對方的感受。
  • 心理學:父母是毀掉孩子的「元兇」,家長這樣做,讓孩子遠離孤僻
    一個家庭培養一個孩子成長成才是很不容易的,許多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再進入青春期後,這種現象變得更為劇烈,有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不服管教,對於父母的話完全聽不進去,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變得越來越孤僻,雖然這時候家長很急,但是卻沒有辦法應對,出現這種現象時,我們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 同理心
    一天她告訴我,她開車的時候有時會把自己想成是別人,所以當她眼前出現紅燈,她會想:「對別人來說是綠燈,」以為自己是別人的她就這麼闖了過去。直到連闖好幾個紅燈,看到別的司機火冒三丈,她才驚覺過來。這個故事可以借來當個譬喻。不知不覺的同理心是危險的。我們必須先把持得住自己,確知自己的需求,認清自己的空間時間所在。換言之,在試圖解決他人問題之前,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控制好,否則就是自找麻煩。
  • 孩子孤僻、沉默怎麼辦?這幾招培養孩子活潑好動的健康性格
    我小時候倒是父母都能在身邊,可惜的是他們不懂得表達愛;雖然我都理解他們的動機,但是表達形式難以接受,比如考試成績不好,您可以告訴我不用放在心上,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我希望你能全面發展等等,但是我聽到的卻是:「沒事,大不了以後撿破爛去……"面對孩子的孤僻家長應該怎麼辦?
  •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白眼狼」?培養孝順寶寶,家長要杜絕3個行為
    培養孝順寶寶,家長要懂得杜絕3個行為。 哪三個行為需要杜絕? 1)不良示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 如果說家長自己做了錯誤的示範,不僅在外面對人沒有禮貌,同時也沒一顆感恩的心面向對自己有恩情的人,那麼這樣的錯誤示範會導致孩子有樣學樣,認為做一個"白眼狼"並沒用什麼錯,並且不會有什麼心理愧疚和負擔。
  • 同理心媽媽帶大的孩子是什麼模樣?難過傷心均被讀懂,過得很開心
    其實並不會,這裡面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缺乏同理心的父母,是無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心聲,也無法建立健康積極的親子關係的。「同理心」是什麼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作為父母,只有擁有了同理心,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
  • 為什麼說沒有同理心的孩子,再優秀也沒用?
    問題一經發出,迅疾引起網友廣泛討論,其中的高贊回答是:「說出這句話的孩子,是因為缺乏體貼別人的同理心,這和家庭教育離不開關係。」「是不是孩子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家長對她的學習成績比較重視,而忽視了她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細節的關注,但是不懂得體貼沒有同理心的孩子,即使成績優秀又有什麼用?」是啊,為什麼覺得洗碗低賤?
  • 從小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家長們別不信
    孩子哭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表達,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手段。家長們普遍認為,「哭鼻子」是一種很丟臉的行為,如果是男孩子就更難以容忍。每當孩子開始哭的時候,家長們都會被搞得心煩意亂,但孩子哭真的是一件壞事嗎?那愛哭的孩子和不愛哭的孩子有著怎樣的差距呢?
  • 2歲孩子不愛跟小朋友玩,是孤僻嗎?社交發育規律告訴你:多慮了
    孩子兩歲半了,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玩,只喜歡自己玩,平時話多,見到人多就怕,看寶媽的樣子,擔心的不光是孩子內不內向的問題,還擔心孩子是不是性格孤僻。其實不少家長自從有了孩子,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擔心和焦慮。當孩子到了某個重要的階段,會有大的發展的時候,爸媽就尤其焦慮。比方說嬰兒時期的大動作發育、牙齒生長、語言發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