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餐廳4》火熱開播,「霸道總裁」黃曉明在這期節目中的表現,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實力圈粉。
在之前的節目中,黃曉明第一次當店長,由於溝通方式過於簡單粗暴,惹來非議不斷。
因為缺少實戰經驗,導致餐廳裡一片混亂,前面客人在焦急等待,後廚林述巍忙得暈頭轉向。
面對這種焦頭爛額的場面,黃曉明不僅沒有質疑自己的決策,反而要求道:「我不管有幾套,全部做完!」 面對他的獨行專斷,節目中的其他嘉賓,雖然內心不情願,卻也「敢怒不敢言」。
黃曉明的那句,「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更是霸佔熱搜良久,還因此獲得 「中年王子病」的稱號。
不少網友評價他:「還沒從大堂經理的角色中走出來,不夠專業,靠霸道硬撐。」
可在這一期節目中,黃曉明如同「脫胎換骨」,明顯變了個人。當嘉賓趙麗穎因為壓力大,情感脆弱時,他會及時溝通,安慰她,勸導他,耐心得像個大哥。
當趙麗穎因為用筷子扒菜盤一事,受到網友抨擊時,他會站出來發聲解圍:「在各種菜盆裡找肉吃,是我們每天營業結束後的樂趣。」
從之前的特立獨行,到現在的溫柔待人,黃曉明的溝通語言無疑是發生了質的轉變,而產生這種轉變的,正是一種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能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能理解別人的意願,情感和行動。
微軟總裁薩提亞·納德拉曾經提到微軟轉型成功基於三項自我刷新:擁抱同理心,培養無所不學的求知慾,建立成長型思維,其中同理心排在第一,可見其重要性。
顯然,這個世界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無論是與家人、朋友、老師、同學,還是步入社會之後的同事、工作夥伴等,我們無法避免要與他人進行溝通,在這之中,擁有同理心、懂得共情就非常重要。
說到同理心,很多人都會想到一本暢銷經典《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在全世界暢銷,經久不衰,掀起全世界範圍的學習熱潮。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要素的實現離不開同理心。
不過微軟公司的特聘講師董國臣卻認為很多人在運用「非暴力溝通」這個理論時,沒有抓住精髓,並沒有真正理解同理心的內涵,而僅僅是聚焦如何運用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來說話。
這樣一來,非暴力溝通就變成「非暴力」的溝通,成為一種語言的模式和說話的方法,忽略了其精神內核和人的內在轉變。
作為國內同理心課程的研發者和創始人,董國臣研究「非暴力溝通」多年,並將同理心應用在家庭關係、親子教育、衝突調解、人際交往、組織發展等方方面面,授課遍及中國大陸主要城市、港臺地區,以及新加坡等地。
他寫的這本《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溝通的奧秘》就為我們全面揭曉了「非暴力溝通」核心概念,擴展了非暴力溝通實踐的深度和廣度。
同時,書中還開創性地將同理心的研究成果融合了中國傳統哲學及文化精華,用更加通俗化的語言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內在連接,讓我們既能夠誠實表達自己,也能夠同理傾聽他人的感受,看見他人內心深處的需求,從而實現需求的轉化,達成共贏,收穫美好與幸福。
在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都是通過語言來完成。
在家庭中,如果我們懂得好好溝通,就能營造出一個幸福有愛的家庭;在工作中,如果我們能做到謙遜有禮,進退有度,就能在職場中遊刃有餘。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可以遵循適當的溝通原則,就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懂得如何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就是一個神奇而有效的工具,它能把我們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讓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感受與他人的感受,讓愛自然流露。
然而,任何學問並非萬能,甚至很多人還認為非暴力溝通並沒有效果,因為他們只是在簡單地模仿「形」,而並沒有搞清楚這套理論背後的邏輯和它真正的內涵實質。
在書中的開篇,作者就講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有一天,他的堂哥向他請教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作者和堂哥了解了下情況,告訴堂哥一個辦法,就是給堂嫂洗腳。
結果堂哥堅持給妻子洗了兩個月的腳,孩子的成績從100名提升到了29名。
後來他把堂哥的反饋截圖發到朋友圈,大家都說要回去給老婆洗腳。
基於這件事,作者認為,很多時候,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大家都特別希望有一個速成的技巧,能有人直接告訴我們怎麼做,然後人生就能發生奇蹟了。
但事實上,別人用這套理論來說話有效,你也用這個來說話,是不是也會有效果呢,顯然不一定,就像這個洗腳,假如100個男士聽完故事都回家給老婆洗腳,但孩子成績能提升的可能只有10個人。
我國偉大中醫孫思邈的著作提到,「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表面上看都是孩子的成績不理想,但是背後的原因各不相同。
通過「洗腳」這件事逐步改變了夫妻關係,協調好了家庭矛盾,孩子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每個家庭的問題都不會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並不能輕易模仿。
學習非暴力溝通,如果你只看了形,只學技巧,只模仿,有可能你學得技巧無效,甚至有可能效果完全相反。
就像中醫治病一樣,如果他本來就是堵塞的,你還給他補;他本來就是虧空的,你還給她疏,這樣只能使他的病情加重。
那麼「非暴力溝通」的神到底是什麼?馬歇爾博士指出它的核心在於對人的內在需要的持續覺察,被稱為「基於需要的意識」,也就是無論人們做還是不做某件事,都在試圖滿足某種內在的需要。
如果我們可以圍繞這個核心,就能實現以下的四種轉變。
第一,語言的轉變(柴狗與長頸鹿)
語言,其實是由意識的核心生出來的,僅僅從知識觀出發,帶著頭腦的評判,表達的是一種語言模式;而如果我們從心出發,試著去看到彼此的美好,說話就是另一種語言模式。
馬歇爾博士發明了兩個非常形象的動物來進行語言模式的區分,那就是豺狗和長頸鹿。
豺狗個子矮小,眼光短淺,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且性格急躁,受到攻擊時會攻擊別人,語言多為指責、詆毀和評判。常用的字眼類似「你真蠢、小心眼,你今晚必須練琴」等等。
再看長頸鹿,心臟可達十多公斤,這表明抗壓能力強,同時個子很高,能看得更長遠。牙齒和嘴唇很特別,每天要吃幾十公斤的食物,喜歡吃帶刺的葉子。
這樣它就不會被他人的言語所傷,還能從這些語言的背後讀懂他人的愛意。
比如媽媽回家打開門,發現一大堆孩子的玩具,你忍不住對著孩子大叫「你怎麼亂扔東西?你太不乖了。」這就是豺狗的攻擊語言,而此時,如果你能夠說,「你現在願意把玩具收拾起來,放到自己房間嗎?這樣的房間很不整潔。」,那麼就實現了語言的轉變。
這樣的表達會讓孩子不會受傷,並且可以通過語言讀到對方內心的渴望和要求,即使他的語言是指責性的,我們也能消解這種指責,實現與對方內心的連接。
非暴力溝通,就是要不斷察覺我們的豺狗語言,把它轉化為長頸鹿語言。
第二,非語言的覺察(語言之外的可能)
首先要留意溝通的目的,與自己和他人建立有品質的連接,讓由衷的給予得以發生。
我們的意圖在於增進與人的連接,在良好連接品質的關係基礎上,增進相互支持與幫助的意願,而不是運用一套設計好的語言方式,讓他人完成我們想要的轉變。
其次是要留意溝通中的非語言部分,比如人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背後隱藏的真實感受。
臉發熱、頭髮漲,全身緊張,說話速度快,肌肉緊張,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人的肢體語言會透露出大部分的信號。語言可以騙人,不開心說成開心,不願幹說成很想幹,但身體語言卻不太會騙人。
很多時候迫於某些人的威嚴,或者出於情面,說出一些違心的話,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我們可以從別人的表情,特別是體態、手勢、眉毛的運動中看出蛛絲馬跡。
第三,思維的轉變(發現彼此的美好)
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的鐘曉芹和陳嶼的婚姻不知映射出多少現實中夫妻的影子,只是因為雙方在生活中的各種瑣碎小事意見不一致,缺乏深入的溝通和交流,最終導致原本相愛的兩人各奔東西。
但是在離婚後,鍾曉芹才開始意識到「他為我做了那麼多事,我都不知道,我不知道電池要換,不知道鞋要擺,陳嶼說的對,那些雞零狗碎,消磨了人的光彩。」
而陳嶼也意識到,應該尊重對方養貓的樂趣。應該學會傾聽,學會關注對方在生活裡的困難,給予幫助。丈母娘做的飯真香,不應該總想著生活被打擾了,而忘記了「這是一種付出」。
這便是一種思維上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從「是非」「對錯」的爭執和判斷中走出來,轉而留意彼此的美好。
第四,賦能(基於同理心的真正賦能)
賦能,並非我們把能力給他人,而是通過傾聽和陪伴,發現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渴望,破除阻礙他當下行動的障礙。
記得大學畢業剛入職場的時候,不善言談的我總是害怕與上級領導接觸,唯恐說錯話或是做錯事,部門領導很快發現了我的擔憂,在一次工作交流過後,對方風趣的語言和真誠的指導,頓時讓我放下了戒備,從那以後我整個人都變得開心多了。
而當初的這位部門領導最後也成為了公司的副總,由此不難看出,能夠賦能也是職場裡很重要的一種領導力的體現。
很多人想學習非暴力溝通,或多或少是為了改變他人,可是改變的結果通常只有四種。
第一種是改變失敗,對方很強大,結果自己內傷。比如我們想讓孩子變得更乖,更愛學習,結果孩子沒有改造成功,自己還被鬧得心力交瘁,這是如今很多寶媽們的心聲。
第二種是看似改變成功,自己很強大,但是對方內傷。還是以教育為例,當年的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國歌女孩」林妙可,小小年紀紅遍全國,她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成名,費盡心思將孩子一步步打造成了一個明星人物,可十幾年過去了,曾經的童星卻早已失去往日天真純潔的模樣,出入各大商演場合,行為舉止過於成熟而功利,導致不斷遭到網友的吐槽和負面評論。
第三種是雙方勢均力敵,衝突對抗不斷,導致關係受傷。這也是我們很常見的家庭關係,夫妻雙方都強勢,誰也不肯讓步,於是家無寧日,雙方陷入冷戰局面中。
第四種是通過同理彼此,實現共贏。就像寫出《我們仨》的楊絳女士一樣,與愛人錢鍾書相守一生,不論歲月如何變化,經歷多少坎坷曲折,雙方始終恩愛如昔,並且成就著各自的人生價值。
前三種我們稱為悲劇模式,唯有這第四種才是我們期待和需要學習的共贏模式。
作家甘北曾說:「你永遠不能指望他人感受你的感受,除非,他有一天遭遇你的遭遇。」
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能力。那麼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能力呢?
第一,觀察,這是同理心表達的第一步。
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們很多人說話都習慣帶有個人評判,這種不客觀的溝通方式,非常不利於關係的經營。比如說:「小明在過去的三次數學考試中沒有一次及格」是觀察;而「小明是個差生」就是評論。
那麼我們日常在區分觀察和評判,留意潛臺詞的部分,你在說一句話的時候,內心深處是否暗含比較、價值觀、推測和一些情緒。如果是,那很有可能就是評判。
所以,我們不妨在開口時,先考慮好自己到底要用哪種方式去表達。
第二,感受,這是通往同理心的橋梁
感受是需要的信使,我們只有與自己的感受相連接,才能接收到身體對自己的關愛。
感受出現會有兩條路徑:一條是直接進入思維、評判、指責自己或別人,產生悲劇性行為;另一條是通過感受,找到自己的需要,然後找到自己的行動。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而且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人,並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戀人吵架時,最喜歡說的就是「你再這樣做,我們就分手」。此話一出,不論真假,都特別傷感情。這話其實是想法而不是感受。表達感受可以這樣說:「你剛才的行為,讓我很傷心。」
第三,需要,這是同理心的力量之源。
需要是非暴力四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在表達完成感受後,我們可以說出自己的真實需要。
比如有天妻子生病了,偏偏老公出去和朋友應酬吃飯了。老公剛一回來,妻子就沒好氣地說:「你就知道出去玩?反正和朋友在一起,吃喝玩樂,整夜不回來,我一個人死在家裡都沒人來理會。」
妻子的本意是想讓對方好好陪自己,但她這樣含沙射影地說話,並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
如果她這樣說:「你從7點鐘開始出門,深夜才回來,我一個人在家裡感到很孤單,我現在生病了,需要你的陪伴。」
這樣既客觀陳述了事實,又清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就能讓伴侶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四,請求,開啟同理心的鑰匙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從知道都做到的距離。很多時候,我們知道並不代表我們能夠真正做到。
比如,我們勸酒時的一句話,「你就不能少喝點酒嗎?」
第一,它是否定和負面的。第二,少喝點很模糊,它並不明確具體。第三,尤其重要的是,並沒有告訴對方,我希望你這樣做,是為了滿足我怎樣的需要。
「我真的很看重你的健康和我們彼此的陪伴,所以喝完這兩瓶啤酒後,陪我下樓散會兒步,好嗎?」這句話既明確具體又清晰,而且是用肯定正向的語言,開放的句式。
邏輯是,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你並不是我的奴隸,你滿足了我的需要,讓我的生命變得美好。
請求是滿足需要的行為策略,我們需要注意區分請求和要求,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包含內在生命的需要。真正從心而發的請求,才是有力量且有效的請求。
當我們知道如何運用同理心去做好表達之外,擁有同理心的傾聽也同樣重要,甚至它的力量會比表達還要強大。
卡爾.羅傑斯曾說: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
同理心傾聽是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我們知道傾聽的重要性,但並不代表我們真的就會傾聽。
所以在傾聽時,我們要放下內心的評判和想法,以一顆同理心,全身心地去感受對方,去體會對方的觀察,感受,需要與請求。
但是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人與人的交流都是在不斷兜售自己的觀點,讓一個人停下來,聽別人講兩三分鐘往往都非常難。
書中提到美國科學家的一項調查統計,兩個一塊兒談話,只能記得25%的內容,而這25%中包括7%的語言、38%的聲音和55%的面部表情。
也是我們在跟一個人交談的時候絕大多數信息是被漏掉的。大家可以回想當有人和我們抱怨或者傾訴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出現類似給建議、搶話題、安慰、盤問、糾正這樣的行為,如果有,那麼只能說明你還不是一個好的傾聽者。
那究竟什麼才是好的傾聽呢?就是通過傾聽能夠解決對方的現實問題和生活困擾,甚至能夠療愈對方。
首先,要反饋聽到的內容
我們要允許來找我們傾訴的人、來跟我們抱怨和指責的人不斷地說。在對方說的時候認真地聽而不打斷對方,然後反饋我們聽到的真實內容。
如果我們能用幾句話把對方講的內容反饋清楚,就會讓對方覺得我們理解他。
其次,留意對方的感受
當我們能夠反饋聽到的內容,接下來就可以進行第二步,留意對方的感受。
我們用對方當下的感受去反饋對方語言背後、面部表情背後的感受和能量狀態,能夠幫助他跟自己建立連接。
最後,順著感受找到對方的需要
所有外在行為都是由內部需要所驅動的。需要是傾聽的核心,如何順著感受來反饋需要呢?
我們永遠不要這樣問:「告訴我,你的需要是什麼?」對方如果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就不需要我們的傾聽了。所以,我們需要用心去體會他此刻的需要是什麼,然後給出幾種需要讓他來體會。
「此刻你這麼傷心,是因為你看重關愛,還是渴望理解,或者覺得安全特別重要?」
這就是傾聽者在第三步的責任,說出一些需要的詞語放在對方面前,讓對方來挑選。我們要清楚,對方才是真正知道自己需要的人,我們只需從旁協助一下。
另外,好的傾聽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我們在傾聽中要學會的是閉嘴。如果一個人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連閉嘴三五分鐘都做不到,那就是連第一步都做不到。學會閉嘴,我們才會真正聽到對方說的內容。
第二,要有陪伴的狀態。我們常說,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每個處在情緒中的人都需要他人的陪伴。
這不是因為我們無能才需要別人陪伴,而是因為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我們處在情緒中時,無法把注意力安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所以需要人不斷地陪伴和提示,用陪伴者的注意力幫助我們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
第三,用感受和需要的詞彙來精準反饋。比如,「聽起來你真的挺生氣的,是因為對你而言理解特別重要是嗎?」
如果描述不出來對方是生氣、失望還是喜悅、興奮,可能就沒有辦法給對方精準的反饋。
第四,破除執念。無論是糾結於職業選擇的人,還是處在憤怒中的人,還是在失戀痛苦中的人,或希望能夠接納自己生命的人,他們往往執著於內心某一具體的行為或策略。
現代人,被生活所迫的人太多,於是我們對某一行為或策略特別執著,欲望太多因而產生了執念。這種執念,讓我們陷入極大的痛苦,因而我們才需要傾聽。
所有的策略,都是為了滿足內在的需要。無論我們執著的是什麼,只要具備基於需要的意識,就有機會從執著的困難中走出來。
馬歇爾說:「在我們通往人生最終的目的地的過程中,要經過很多的路,過很多的河,非暴力溝通是你渡其中一條河的筏子。但是很多人過了河之後,依然把這個筏子背在身上。」
這個比喻告訴大家,非暴力溝通是修行路上的一程,切不可執著於非暴力溝通的形式。
非暴力溝通為我們提供了選擇,幫助我們度過情緒和念頭的河流,讓我們時刻覺察自己的需要,跨越我們與自身需要斷裂的悲劇性行為模式,就是渡河的筏子。
在這之後,依然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提升生命的境界。任何學問都是助力我們生命境界獲得提升的路徑活工具,而過好當下的生活,對每個生命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在《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溝通的奧秘》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要改變從一個念頭就直接過渡到行動的習慣,而是應該選擇由身入心,再採取行動的路徑,我們需要學會首先接納自己,修煉自己的品性。
著名的理學家王陽明說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此心不動是指輕易不會動到心,更不會傷到心。心平如鏡、寧靜致遠。內心起伏不能太大,震蕩的次數不能太多,而且不能持續時間太長。
但這樣是否會心如止水、了無生氣、缺乏能量呢?王陽明又補了一句,隨機而動!
機緣到來的時候,人的情緒情感也可以排山倒海、洶湧澎湃,產生的能量可以讓人為之一驚;但如何把握這個機緣呢?
這可能就需要智慧了。這時候如果可以運用起同理心的智慧,調動全身心的能量,就可以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完成生命的轉化,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大家好,我是小夭,愛讀書,愛講故事的職場媽媽。我相信每一個走心的文字,都是源於生活的真實記錄,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更多精彩好文,更多好故事讓我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