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從哪裡開始?這個方法最簡單快速!

2021-01-11 國學雜談

佛教最基本的修行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學,那怎樣修戒、定、慧呢?有的人可能已經學佛十幾年,還沒有入門,還在到處亂跑。今天末學為大家分享一個最簡單快速的方法,戒、定、慧三學一次性完成。

這個方法,就是念經。你可以先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法門,然後去念這個法門主修的經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專門就念這一部經典,也不需要懂經典的意思。為什麼?因為我們煩惱未斷,福慧不足,所理解的都是邪知邪見,都是錯誤的。念經和禪宗的修禪定沒有分別,跟密宗的三密加持也沒有兩樣,只是方法不同而已。為什麼說這個方法簡單快速呢?這個不需要老師,不需要別人指導,只要堅持去念就可以了,念經就是修戒、定、慧,全包括了。

為什麼說念經就是修戒呢?在念經的時候,你的妄念會減少,如果妄想紛飛,念頭不斷,就會讀錯行,念不下去了,心裡沒有雜念,就沒有貪、嗔、痴、慢,就是「諸惡不作」。因為經典都是佛陀從真如本性裡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與我們自性相應,沒有再比這個更善的了,念經就是「眾善奉行」。所以我們在念經的時候,就已經是在持戒了,不必再一條一條地去守戒。

為什麼說念經是修定呢?因為念經的時候必須要專心,專心就是定。在你念經的時候,從頭到尾讀下來,一句話沒漏掉,一個字沒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定。每天都這樣去修,每天去念這部經,念上幾年,你的心就越來越清淨了,心就定了。

為什麼說念經就是修慧呢?等你念上幾年以後,心定了,再去看佛經,裡面的意思就全明白了,為什麼呢?因為佛經是佛從清淨心裡流露出來的,我們的心清淨,就與佛經相應,自然就通了。為什麼剛開始我們看不懂佛經,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是散亂的,與清淨心不相應,與佛經不相應,引不起共鳴。

所以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裡也是指讀經典,不是世俗的小說、雜誌,那個與我們的妄心相應,一遍就讀懂了。聖賢、佛菩薩的經典,都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用妄心去讀,那就讀不懂,必須心清淨了才行。

所以說真要想修行,不必到處跑寺廟道場,你想學哪一宗、哪一派,就選本宗主修的一部經典,一門深入,老老實實去念。念上五年、十年,貪嗔痴慢減少了,你被汙染的心洗得差不多了,心定了,智慧也開了,這才是學佛的起步。這時候你才可以到處去參學,因為心定了,不會再被外境所轉。這時候你見得越多,聽得越多,就越能增長智慧、增長定力。

相關焦點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修行大道至簡果然不虛,一句如此簡單的話,就概括了「修行」二字的真諦。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周天子這個中央政府對諸侯的地方政府控制力與日俱下,各方諸侯對於霸主的地位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國之間的戰爭愈發的頻繁,各國之中有識之士都已經看到了這個問題,都希望有一個方法,能實現自己國家的國富民強。
  • 佛教所認識的世界,是這樣的!佛教所說的修行要先從破我執開始
    佛教以開悟,尋找自性,找到真我為修行目的,找到這個真我,其實就是找到了如如不動的本性,即心即佛。十字街頭好修行,現在好多修行人沒有條件脫離家庭,還要在工作之餘學佛。如何在幹擾中不受幹擾,並且找到那個不受幹擾的是誰,這就是功夫,這也是我們在生活中所要解決的問題。
  • 佛教中「業報和輪迴」是由何而來的?
    《金剛經》上面這句話來自《金剛經》的經文,它體現了佛教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即「業報」「和「輪迴」。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包括你我的眾生都是由於一種因和果的動態過程,我們每做到一件事情、說的一句話、甚至是一個念頭都會造成某種「業」,而這種業在將來一定會造成某種「果」,每一個因果的循環就是一個輪迴,這種輪迴說大一點就可以擴展到人的生死。
  • 十 修行禪定的方法
    定是得到成就最根本的基石,你與上師相應在定中形成,開智慧在定中形成,即身成佛也是在定中形成,轉識成智,成佛的五種智慧都是在這裡形成的,所以定是修行最關鍵的一步。      修禪定,須由淺入深,由低到高。
  • 佛教:雖然淨土法門修行很簡單,但很多人不願意念,為什麼呢?
    「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無量壽經》通過前面四種難(可以翻開之前的文章看)和最後一種難的對比,來說明淨土教法是難中之難,比什麼法都難信,是最難相信的法門。如果按我們普通凡夫的角度來理解,覺得好像也沒那麼難,其他法門反而覺得更難一些。
  • 修行境界的高低,區別在哪裡?
    如果內在跟物質不相匹配,這個物質很容易對自己造成傷害。《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物質對你造成傷害,就不要被這個物質所困,從物質的損害中解脫出來。人的境界高和低區別在哪裡呢?境界低的原因是心靈被捆住了,落在了物質的相上,被物質的假象吸引。而高境界則會透過物質看內在,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樣境界一定會高。
  • 佛教為什麼叫做佛教,這個「佛」字,有何玄機
    佛教為什麼叫做佛教,這個「佛」字,有何玄機? 首先,在文章的一開始,我們需要提到兩個詞語,這就是「佛」與「佛陀」。我們知道,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而古印度所使用的文字,叫梵文。在古代的梵文中,有一個字是這麼寫的,就是「Buddha」,翻譯成漢語,就是「佛陀」。
  • 南傳大師|「安那般那」與「修行」!
    曾經看過南傳佛教大師的一個故事,有一次弟子跟他說,因生活太忙而沒有時間修行了,大師簡單地回應,問他有沒有時間呼吸呢?這個答覆非常簡潔,一針見血地指出,修行其實只是我們呼吸般的簡單,我們不用想得太複雜;但另一方面,卻指出呼吸之於生命是重要的,而修行對於學佛也如此。
  • 世間修行要用這樣的方法
    不是說你作一副清修的像,紅塵不沾、滿身佛氣就叫做修行,就叫做解脫。而寶鏡疏也說,身斷淫,是嚴格遵循了佛教的戒律,而從心中解除了這個淫心才是禪定的共戒。佛陀說:「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我們眾生經無量劫得不到真正的清淨,背負殺盜淫這三種業,又生出沒有殺盜淫的業。
  • 簡單快速的瘦臉方法
    核心提示:面部刮痧是一種非常不錯的瘦臉方法,使用水晶刮痧板和維生素E膠囊就可以完成,可以說非常簡單,每天晚上睡前先將面部清潔乾淨,然後將維生素E膠囊裡面的精油均勻的塗抹在面部和脖子部位,用水晶刮痧板從下巴和脖子部位開始自下向上,從中間向兩側一點一點的刮痧,這樣每隔三天做一次,瘦臉的效果就會很不錯。
  • 中國佛教歷史故事連載:第五集:錯覺,錯覺,這個錯覺一定要知道
    為什麼要寫那麼多字,為什麼是啊,多少輩子也讀不完那麼多書首先的問題是,佛教真的像你講的那麼簡單嗎?就這麼千來字?你是糊弄人吧。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迷茫你們真的以為我是來搞笑的嗎全世界有很多不同宗派的佛教團體,修行方法,南北差異,它們之間還會相互否定,每一個宗派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歷史傳承,文化傳統。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有以下四個修行方法:第一、諸惡無染:「染」有漸進的力量,不容易使人察覺,因此,對於一切的惡習、惡念、惡事、惡友,我們不要去沾染,一旦沾染,就不容易舍離。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只要為人正派,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去做,自然不會招惹無謂的麻煩。第二、諸行無私: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無私,所以成其大;日月無私,所以能遍照。
  • 佛教修行|「尸羅」修煉有這3個階段!
    尸羅(sīla)這個巴利文,原先的意思只解釋作品行。但以佛教在心靈部分的修煉而言,尸羅的意思就是特指某一種品行,而那就是善良的品行。從這個意思再延伸,這種善良的品行也代表著某一類性格,而那就是善良的性格。因此,尸羅除了解釋作道德的品行或以道德為規範的慣性行為之外,同時也指善性,即行持道德原則所要引生的內在質素。
  • 佛教之中,人死後去了哪裡?其實有兩個去處,真知道 的人並不多
    佛像那麼,人從哪裡來呢?佛教認為人是由投胎而來,也就是說只要你沒有跳出輪迴,只要你還沒有覺悟成佛,那就還是胎生之物,換句話說,如果你覺悟成佛,不再受輪迴之困,那你也就不用「來」了,也沒有「來」了。那麼,人最終將往何處去呢?這個問題得從兩方面來講,因為從佛教的角度看,人分為兩種:一是修行覺悟之人,二是不修行或還沒有覺悟的人。不同的人最終的去處也會有所不同。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即使佛教後來傳入到中國,我們中國的士大夫還是不曾接受這種古印度的修行方式,尤其是出家,認為出家是種不孝的行為,後來因為歷朝歷代的努力,及其佛教本身也在不斷的吸收消化中國的文化,才使自身在中國扎了根。到底出家這種行為,是怎麼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印度的生活習慣說起。
  •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什麼叫做因果?因果即是佛法,佛法即為因果。
  • 夢參老和尚:《地藏經》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
    大家都聽過經,每部經都有修行的方法,只是你沒有深入去學,或者修觀、或者修事相的修行——像禮佛、拜懺本身就是修行,我們上早晚殿乃至過堂都是修行。然後我們做佛的事、種種供養,如果你觀想這功德不可思議——大家聽《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的第三大願,就是「廣修供養」。
  • 不花錢就能改變命運,在佛教有很多方法,有1個方法最實用最有效
    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在成家後每天都為這個家庭的生活而奔波。都說上班苦上班累,但是自己做生意。看上去做老闆很風光,不過有房租和生意好差的問題。說到改變命運,在佛教裡確實有很多的方法,比如堅持每天拿出一定的時間讀誦一部佛經。因為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裡說過,就算僅僅受持讀誦四句偈,福報也是很大的,而且比布施很多寶物和錢財的福報都大。
  • 佛教四禪八定行門簡介
    佛教的種種行門修持只是引導我們認識佛性的各種方法而已。在如今的佛教中,有各種的教派脈流,統而言之,分為三大派系,第一原始根本教,第二菠蘿蜜教,第三密教。不用多說,一看就明白了,第一個指的是原始佛教,第二個是漢傳佛教,第三個藏傳密宗。
  • 佛教:有2種方法,可消除業障,看看你能做到嗎?
    煩惱用佛教的話講就是業障,萬事萬物皆離不開因果業力。煩惱也由自己心造成的。一個人能將自己的心轉變,煩惱自會遠離,所謂境隨心轉。現在我們都是心隨境轉,作為一名普凡夫,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已經形成了各種習慣,很難改變自己某些行為,有些毛病不知不覺就做了,老話講:「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