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2021-01-07 佛音妙法大智慧

世間上的人總是在「有」上求,有車、有子、有錢、有名等,其實「有」還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佛法教我們從另外一個「無」上去思考,你「無」欲則能剛強,你「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就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不是沒有,「無」是無限量、無窮盡。那麼,我們怎樣有一個「無」的生活呢?有以下四個修行方法:

第一、諸惡無染:「染」有漸進的力量,不容易使人察覺,因此,對於一切的惡習、惡念、惡事、惡友,我們不要去沾染,一旦沾染,就不容易舍離。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只要為人正派,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去做,自然不會招惹無謂的麻煩。

第二、諸行無私: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無私,所以成其大;日月無私,所以能遍照。人生假如想要有一番作為,你凡事只想到自己,只有招致自私的結果,沒有人緣、沒人幫忙,勢單力薄,難以成事。反之,若是心念作為皆能為大眾設想,自然會有大眾的因緣共同來成就,結果必定會更好。

第三、諸心無住:倘若我們平常的舉心動念都住在五欲六塵裡,念念在金錢上,念念在愛情上,念念在名位上,必然患得患失,不得安寧。《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就能無所不住,「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如虛空一般,生命必然擴大無比。

第四、諸情無執:一般人與人互動付出時,總希望能獲得對方同等分量的回報,用情愈深,期待愈大,如果沒有符合自己所預期,煩惱也就越多。佛教則主張用理智淨化感情,用慈悲升華感情。你的感情升華了,你不執著,就不會有情執。古人有謂「情到濃時反為薄,情到深處無怨尤」;佛門也說「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你沒有執著,看起來好像無情,其實平平淡淡最是真,平平常常最永恆,其中蘊含無限慈悲,無限智慧。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吾人薄地凡夫雖尚未能體證,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努力做到四種「無」。

相關焦點

  • 佛教:什麼是「我」、「無我」?
    原始佛教的教法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概念,要算是「無我」了。在《雜阿含經》內,佛陀開宗明義地教示弟子說,要觀察色身變化無常,變化無常即是苦,苦之故無有我,無我亦無我所擁有的東西。因此「無我」可算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個教法。佛陀要求弟子從體悟到這個「我」是從來沒有的,由此悟解而消除身心煩惱障礙,達致徹底解脫。
  • 佛教修行|「尸羅」修煉有這3個階段!
    但以佛教在心靈部分的修煉而言,尸羅的意思就是特指某一種品行,而那就是善良的品行。從這個意思再延伸,這種善良的品行也代表著某一類性格,而那就是善良的性格。因此,尸羅除了解釋作道德的品行或以道德為規範的慣性行為之外,同時也指善性,即行持道德原則所要引生的內在質素。要明白尸羅在佛教修行範疇上的重要性,需要知道以上的兩種意思。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3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3佛教如何看待自殺行為問:萌生自殺念頭的人,雖然多數是因為活得不快樂而輕生,但也有的人則認為死後可以和親人相聚,或是因為信仰因素而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請問大師,佛教對自殺心理,乃至因信仰而自殺的行為,有什麼樣的看法?
  • 泰國發人深省的「不淨觀修行」,真離經叛道麼?
    >我是緩衝區禪修是佛教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古代佛教典籍中記載了大量的禪修技巧,其中有一些非常獨特,一直流傳至今,仍盛行於多個佛教流派中。在這種修行中,給修行者的指引要求他們專注於軀體的變易相──肌肉、骨骼和體液如何變化。不淨觀的最高境界是貪愛及厭離之心同時消失。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宗教學教授Justin McDaniel指出,這種方法被視為領略無我境界的強而有力工具:「你越變得無我,就越接近涅槃。」
  • 悟能悟淨悟空:修行的三重境界
    由他帶領三個徒弟和白龍馬去西天取經,喻示著他們去西天取經(一個修行者要得到無上甚深佛法),需要在經律論等佛學經典的指導下。其次我們看看悟能、悟淨、悟空這三個名字,先講悟字,左邊豎心旁,右邊一個吾字,連起來就是「我的心」,師兄弟三人就是:我心能,我心淨,我心空。「悟能」也就是我心能,是最低的境界,人的心還在俗世中打轉轉,還在爭我能我行我強我更厲害,是能所心的表現。
  • 末法時代修行的「三階佛法」普敬、認惡與空觀?
    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中國佛教開始有一種「末法思想」,那是說釋尊入滅之後,佛法會經歷正法和像法時代,修行而能證悟的人逐漸減少,然後進入末法時代,在這一萬年間,只有殘存的教法,真可謂哀哉眾生!末法 (梵語 saddharma-vipralopa) 意指正法滅絕,末法思想則是佛法滅絕的一種預言思想。
  • 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麼意思
    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就是修到了化解的境界。那麼到達這種境界的人都能化解什麼呢?修到化境境界的人就是能化解發生禍事的根源「隱象」。化解禍事的唯一途徑就是修「天之道」,只有行「天之道」才能使自己的身心與「天之道」的規律對接,身心與天道規律對接的百分比和化解禍事的效率成正比。修行方法分為兩種:一是經修煉,使自己的身心時刻不離「天之道」,久之,人體場必然與天之道融為一體;二是無私奉獻:就是《道德經》中的「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淨宗法師:歸命阿彌陀佛,是凡夫當生修行的最高境界
    所以有人講:「歸命阿彌陀佛,其實是凡夫當生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凡人有什麼修行?就是歸命阿彌陀佛,這就是最高境界了。老老實實、踏踏實實歸命阿彌陀佛,這是很不容易的。很多人,即使是佛門裡的修行人,即使是在佛門裡修了很多年的,都沒有完成這種轉換。
  • 學佛修行的三大境界——看看你修到哪裡了
    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
  • 修行境界的高低,區別在哪裡?
    人的境界高和低區別在哪裡呢?境界低的原因是心靈被捆住了,落在了物質的相上,被物質的假象吸引。而高境界則會透過物質看內在,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樣境界一定會高。如果我們從這個沉重的「相」上脫離開來,去修行,去培養清淨心,對每個人都擁有愛心,就不會去傷害別人,去匹配內在的物質,會有境界的提升。在修行中我們需要善知識的引導、指正,包括鑑定我們的等級,看看你修行到什麼果位和境界。是阿羅漢、還是初地菩薩,或者更高的境界。
  • 「生態放生」對當代佛教「生態環保」與「心靈環保」的啟示
    因此,從整體客觀的考慮去看,佛教的「放生」,還是應該返回源頭,回到智者大師的「生態放生」比較合適,因為它較全面地解決了「人工放生」中一不小心就會出現的種種弊端,而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種有效的生態保護措施,與我們今天的環保理念與實踐不謀而合,實在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事實上,現時所有的環保活動幾乎都是朝「生態放生」的方向去做。
  • 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與「慈悲」
    佛教認為,要成為一個完整和平衡的人,在開發智 慧的同時,也必須培養慈悲。問:那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呢? 答:最高的智慧就是能看清世間事物的真實本質: 即是不圓滿的、無常的、無我的。這樣的理解能帶來徹 底的解脫,引導人們至安穩和快樂的境界,也就是涅槃 境界。可是,佛陀並不多談這層次的智慧。智慧並非單純地相信聽來的東西。真正的智慧必須 是親自體會和了解的。在這層次,智慧就是保持開放的 態度,多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封閉思想,不執著己見。
  • 佛教中的四諦是哪四諦?
    四諦概說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特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因此,「緣起」是佛陀自證成佛的「自受用」,「四聖諦」則是「他受用」之始。  四諦,又叫四聖諦。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
    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其中三個最著名的,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
  • 佛教所說「涅槃」是什麼境界呢?
    「涅槃」是中國常用的佛教用語,我們對這詞並不陌生,一提到很多人馬上想到另外一個詞「圓寂」。在佛教「涅槃」與「圓寂」一樣,都是對有修為高僧逝世說法,就類似還有「歸天」、「駕鶴西遊」等等。那麼佛教具體所說「涅槃寂靜」的「涅槃」是什麼意思?這裡就提及三法印說法了,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 修行的最高境界: 深入開悟
    傳統古風「讓悠悠古風 吹遍古老的華夏大地」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短短幾句話,句句不離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人活於世,慎獨,才是最高級的修行,才是修行最高的境界。——編輯 芊苑
  • 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中國的佛教文化,特別是從禪宗開始,禪修就成了禪宗的重要法門。不過,在中國的禪宗史上,被人念念在道,較為廣泛的就是「心即是佛」這四個字。只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想最顯著的佛教派分別是淨土宗、法相宗、和華嚴宗。淨土是一個理想的修佛國土,折射著人們對社會的不滿,而它又是「易行門」,故能成為他們最佳的法門。法相宗的理論結構,大體上可歸納為一個中心命題:即「唯識無境」兩個基本觀點:即「能變」說及「帶相」說此類思想只有在大變動時期才容易被發掘出來,故法相宗在中國近代新思想上發揮了很大的影響。華嚴宗與以上兩宗不同。此宗所奉的《華嚴經》初譯於東晉,持續到北宋,綿延約八百年。因此幾乎任何學派和宗派都涉及《華嚴經》。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由阿難的語意來看,以戒行為首要,使不作惡事,奉行善業,使心意清淨,再者「自淨其意」則是指能「心意清淨」能「除邪顛倒」以至「去愚惑想」。由此看來,「七佛通偈」中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指行為上的戒行,「自淨其意」一句,可能有更深的含意。在善惡教誡之上,更要求弟子清淨心意,進而去除邪見顛倒見,去愚惑想」。所謂「顛倒」,就是指: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染為淨的四顛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