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詩經《邶風·擊鼓》

2021-02-08 丁中廣祥


























































































【往期回讀】

蔣勳細說紅樓夢 | 合集80回全

蔣勳新說紅樓夢 | 合集120回全

蔣勳這一代 | 合集7集全

蔣勳為你讀詩 | 合集40集全

本素材來自於網絡。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更多精品資源,見我號菜單欄「老夫廣祥」—「精品資源」 


中國人愛寫詩,也愛讀詩。長期讀詩的人,不鳴則已,一開口就讓人驚豔。長期讀詩的人,讓人久處不厭,閒談不煩。在楊雨看來:詩不是胭脂,卻會使女人心顏常駐;詩不是羽毛,卻會使女人展翅飛翔;詩不是萬能的,卻會使女人千變萬化。今天請一起跟楊雨老師品讀古詩詞吧!



今天我要帶大家去到一個古老而遙遠的時代,也是本次課程,我們走的最遠的一次。這就是公元前719年,也就是魯隱公四年,中國歷史上的東周時期,也是我們常說的春秋時期。那麼這個年代到底發生了一件什麼樣的事兒,跟咱們要講的這首詩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不妨先來讀詩。詩有點兒長,但其中有兩句名句,是直到現在,依然會在我們的口語中頻繁出現的句子,那就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兩句詩出自《詩經邶風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首先我要聲明一下,這是一首戰爭題材的詩。「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樣的愛情金句居然出自一首戰爭詩,這可能會讓很多人大跌眼鏡,但事實就是這樣。所以,要理解這兩句愛情詩和戰爭到底有什麼關係,我們還得從公元前719年的那場戰爭說起。


這一年的春天,衛國發生內亂,衛公子州籲弒殺他的哥哥,也就是當時在位的衛桓公,自立為君。順便說一下,衛桓公也是春秋時期第一位被弒的國君,從此之後,弒君事件在春秋戰國就屢見不鮮了。


州籲當了衛國國君之後,當年夏天就準備去攻打鄭國,因為鄭國兩年前曾經打過鄭國,他揚言要報仇雪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打來打去是常態,而周天子早已經名存實亡,根本沒有能力節制諸侯。大概是急於通過一場戰爭,來證明自己君臨衛國的實力,州籲又聯絡了宋國、陳國與蔡國一起,大舉伐鄭,衛國派出的大將叫做公孫文仲,也就是詩中提到的「孫子仲」。


衛國大軍將要出徵的消息,很快就傳遍街頭巷尾,全國上下都投入到了緊張的戰爭氣氛中。這首《擊鼓》詩就是以一位衛國士兵的口吻,描述他在這場戰爭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詩的前八句就是描述備戰狀態和士兵的情緒:「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鏜鏜」的鼓聲震耳欲聾,將士們有的在為城池進行加固防禦,有的已經厲兵秣馬準備遠徵。戰士們將在公孫文仲(字子仲)的率領下,即將開拔去徵討鄭國。


這首《擊鼓》詩被譽為「徵戍詩之祖」,意思就是戰爭詩的鼻祖。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從頭至尾並沒有一句是直接描寫戰爭的激烈和戰場的慘狀。詩一開始就鏜鏜鏜敲起了戰鼓,好像很是振奮人心、軍威大振的樣子,可很快詩人的情緒就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折,我們好像清晰地聽到了,這位即將出徵的士兵在哀哀地感嘆:「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戰爭必將是漫長而艱苦的,刀劍無眼啊,戰士們一旦遠行,就不知何時能夠歸來,人們不禁憂心忡忡。


可以說,這首戰爭詩一開始就奠定了一種憂傷的基調。我們看不到出徵的時候那種雄赳赳氣昂昂的士氣,只看到心不甘情不願的憂慮與悲傷。因為說白了,這樣的戰爭無非是統治者爭權奪利的工具,對老百姓來說沒有任何利益,反而給無數家庭帶來無法彌補的災難。孟子不是說過嗎:「春秋無義戰。」也難怪這位被迫應徵入伍的士兵會發出「憂心有忡」的哀嘆。


我們知道啊,冷兵器的時代的戰爭是十分殘酷的。先秦兩漢時期無數詩篇都渲染過戰場的血腥,例如屈原的《國殤》:「嚴殺盡兮棄原野」、「首身離兮心不懲」;


例如漢樂府當中的《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沒有人願意打仗,尤其是像中國古代的中原地區,人民的生活以農耕為主。農耕文化更加追求穩定與和平,因為只有穩定才能夠讓土地和勞動力發揮最大的效用,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所以啊,從《詩經》時代開始,戰爭題材的詩大多是這種悲涼、沉重的情調,主要反映一種厭倦戰爭、思念家鄉親人的情緒。


比如說我們熟悉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陳陶《隴西行》);


還有李白《子夜四時歌Ÿ秋歌》,從思婦的角度抒發對出徵丈夫的牽掛:「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等等,都是如此。


當然了,中國人不好戰,並不意味著中國人怕死,中國人其實也有不怕死的尚武精神,但那是在特定的前提之下。


這個特定的前提就是「如果我們生活的家園遭到敵人的入侵或者是破壞,那中國人一定會為了保衛家園而奮不顧身、視死如歸,例如曹植的《白馬篇》就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言壯志,後代的詩人像陸遊、辛棄疾、文天祥的戰爭詩都表現出了慷慨報國的情懷。


但顯然,公元前719年衛國與鄭國的這場戰爭,並不屬於這種保衛戰或者自衛反擊戰,為了滿足少數統治者利益的戰爭是不被人們所支持的。所以這首《擊鼓》詩,才發出感嘆啊,:「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戰爭的酷烈我們可以想像,一場又一場激烈的廝殺過後,戰袍被撕破了,一個又一個戰友犧牲了,傷員在營帳裡痛苦地呻吟,可是戰爭仍然在繼續,戰士們仍然沒有時間休整,他們看不到戰爭結束的盡頭。接下來,這首詩跳過了戰爭的具體過程,直接跳到了一場大仗之後的狼狽情形:「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這四句,雖然沒有直接描寫戰場廝殺的血腥場面,卻勾勒出戰後混亂不堪的景象:戰友們被衝散了,連戰馬也在混亂中迷了路,在樹林裡驚慌地尋找著主人。


而戰馬的主人,此時此刻也正拖著疲憊的、傷痕累累的身體,在戰場周圍到處尋找他的馬,好不容易才在樹林深處找到那匹同樣疲憊和傷痕累累的戰馬。


詩寫到這裡,還是在對戰爭前後進行寫實性的描繪。


但接下來的幾句突然有了情緒上的巨大跳躍,正是這個突如其來的跳躍,讓我們對下面幾句有了不同的理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理解了前面所說的戰爭的背景,我們現在就能明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深刻含義了。這不是一般的離別,而是戰爭環境下的生離死別。


所以詩人才會說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才會和你結下山盟海誓:要與你生則同居,死則同穴,無論是戰死沙場,還是平安歸來,我都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生生死死,永不分離。


那麼,這樣的誓言到底是出自什麼人之口呢?歷史上對這兩句詩至少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愛情說」,一種是「戰友說」。


愛情說好理解,這戰友說呢,也就是,戰友之間許下諾言,什麼諾言呢?


要在戰場上同生共死,彼此扶持,永不分離。我個人呢,更傾向於贊同愛情說。因為戰友之間彼此發誓要同生共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發誓要要白頭偕老,這就有點兒勉強了。而夫妻之間發誓要白頭偕老卻是人之常情。


如果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理解為愛人在分別時候的誓言,那麼最後的四句就更好理解了:「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當戰士在戰爭偶爾的間隙中想念起遠在家鄉的愛人,他的內心滿是柔軟,也滿是憂傷:戰爭,讓相愛的人分隔兩地,再見卻遙遙無期,不知道愛人還會相信我當初許下的山盟海誓嗎?


這就是詩歌最後四句要表達的感慨:唉,我們相聚那麼遙遠,何時才能結束戰爭再相見?我們離別已經那麼久了,你知道我還活著嗎?你還會相信當初我和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承諾嗎?


我們都有跟戀人分別的經歷吧,你可以回想一下,曾經兩地相隔的那種思念和擔心,我們只是短暫的分離尚且如此,更不要說詩中的生離死別了。


這樣的反問真是最痛苦、最無奈的感慨!一邊是生死相許的愛情,一邊是生死未卜的戰爭。沒有什麼,能比這樣的愛情考驗更殘酷了。


不過啊,比起西方的戰爭詩,這首詩傳達出來的情感,還是非常中國化的。我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看西方的戰爭詩什麼樣。


西方的戰爭詩往往繼承了古希臘羅馬人的英雄主義,就像古希臘的斯巴達人那樣,戰士們在出徵之前,他的母親或者妻子會交給他一面盾牌,並且告誡他:「你要麼英勇地戰死沙場,讓盾牌託著你的屍體榮耀而歸;要麼你就從戰場上凱旋,手裡拿著這面象徵著英雄勝利的盾牌。」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抒情詩,更是將戰場凱旋的榮耀,視為騎士們追求愛情最重要的資本,因為英雄主義的光榮,會讓他在心愛的女人面前,更加顯示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形象。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在西方詩人的心目中,戰爭並不是愛情面臨失去的殘酷考驗,反而是贏得愛情和尊重的一條光輝大道。


愛情原本就是詩歌中最永恆的話題,愛情與戰爭的混合,更加為愛情增添了一份傳奇的色彩。


在中國詩歌歷史上並不罕見,我再舉一個類似的例子,這首詩你一定是聽說過的,漢樂府當中的《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無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我想,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這首詩,應該是通過一部曾經紅透半邊天的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其實啊,這三句就是從《上邪》詩化用過來的,只不過瓊瑤將原詩中的山無陵改成了山無稜而已。


意思變成了「當山峰沒有稜角的時候」。其實山無陵才是正確的原版,因為陵原本是指山凸起的高地,也就是山峰、山頭的意思,山沒有稜角似乎並不稀奇,但山沒有峰就不可能稱之為山了。


這首《上邪》也是愛情的誓言,而且一連列舉了五件自然界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來表達愛情絕不會改變的忠貞。


第一件事,山無陵。


第二件事,江水為竭。滔滔江水都枯竭了。


第三件事,冬雷震震。冬天打雷。


第四件事,夏雨雪。大夏天下起了鵝毛大雪。


第五件事,天地合。天和地都合攏在一起。


這五件事兒,合在一起就好比我們平常說:某某事情是絕不可能發生的,要真發生了,那除非是太陽打西邊兒出來了。


不錯,《上邪》表達愛情中的山盟海誓,就是這麼一往無前,用最極端的方式來宣告愛情的強度。你也許會覺得奇怪,《上邪》從頭至尾沒有出現一絲兒和戰爭相關的影子啊,怎麼也是戰爭詩呢?


這就要說到《上邪》這首詩的基本性質了。《上邪》在漢代的樂府詩中屬於鐃歌那一類,所謂「鐃歌」,其實就是軍歌,是戰歌,是在軍隊中為了鼓舞士氣而演唱的歌曲,是屬於軍樂的性質。


所以《上邪》的創作背景或者說創作目的,更像是一位「軍嫂」在送別丈夫出徵的時候,目的是為了解除丈夫的後顧之憂,讓丈夫能夠在戰場上安心殺敵,因此《上邪》雖然也是愛情歌曲,卻不是那種悲悲切切、纏纏綿綿的風格,既然是軍中鼓舞士氣的歌曲,那這樣的愛情誓言當然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很符合戰地愛情的特點。


是的,還有什麼考驗,比得上經過了戰火洗禮的考驗呢?「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何其相似,戰地愛情,自有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因為它將風花雪月的愛情,直接推到了生與死的邊緣,讓愛更加具有了生命的溫度與情感的深度,在烈火中愛情得到了永生。


現在,我們再回到公元前719年的這場戰爭,戰爭的結果如何呢?


衛國州籲並沒有取得他想要的戰果。因為州籲弒君篡位,又苛待百姓,窮兵黷武,大失人心,就在同一年九月,州籲被殺。州籲當衛國國君的日子,前前後後加起來還不到一年。衛國人又擁立公子晉為國君,這就是歷史上的衛宣公了。


當然,對於這場在春秋歷史上並不算很起眼的一次戰爭,但對於不得不捲入其中的無數士兵來說,很有可能,就是家庭裡最絕望的痛。


我們常常說,希望愛情天長地久,希冀著永遠不變的愛。其實沒有人能預測,一輩子到底有多久。所以,「執子之手」是我們能夠珍惜的當下,「與子偕老」則是我們願意期待的永遠。


如今,戰爭離我們很遠,我們在平淡的日子裡,各有詩意。所以,當我們能夠「執子之手」的時候,請好好珍惜你身邊那個與你手牽手的人,「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善待與你「與子偕老」的那個人,愛得無怨無悔,才會讓有限的生命少一些遺憾。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擊鼓》和《上邪》,雖然寫的都是戰地愛情,但真正的愛情,又何必一定要通過戰爭來考驗。


人生長路漫漫,戰勝生活中種種可知和未知的苦難,都是愛情必將面對的考驗,都是愛情的一次升華。

歡迎加入我號微信群(此碼3月18日前有效)

點擊收聽:


相關焦點

  • 《詩經·擊鼓》:這場戰「疫」中,有多少「死生契闊」留待後人歌
    《詩經·邶風·擊鼓》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可直到翻開《詩經》,卒讀《擊鼓》,方知來時淺薄。世人皆知那男子曾許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諾言,卻忘記了「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的無可奈何。戰場硝煙已起,鼓聲鏗鏘,旁人都在城中駐守,唯獨他隨軍南行。為了同樣的目的,跟隨同道之人,此一去,不問歸期。他也曾迷茫無措弄丟馬匹,他也會思鄉情切心中戚戚,唯有當初許下的生死不負讓他感念。
  • 注音版《詩經》|國風·邶風
    《邶風》是邶地的民歌,武王伐紂後,以殷都朝歌(今河南鶴壁市南部淇河邊)以北為邶國,不久即並於衛。因此邶地約相當於今河南省淇縣以北,湯陰縣東南一帶地方。《邶風》包括《柏舟》、《綠衣》、《燕燕》、《日月》、《終風》、《擊鼓》、《凱風》、《雄雉》、《匏有苦葉》、《谷風》、《式微》、《旄丘》、《簡兮》、《泉水》、《北門》、《北風》、《靜女》、《新臺》、《二子乘舟》共19篇。
  • 【詩經之美】《詩經·邶風·靜女》
    《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總論】      《國風·邶風·靜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寫青年男女幽會的詩歌,表現了男子對戀人溫柔嫻靜的稱讚以及對她的深深情意,體現出年輕男女之間純美愛情的美好。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此詩構思靈巧,人物形象刻畫生動,通篇以男子的口吻來寫,充滿了幽默和健康快樂的情緒,尤其是對於青年人戀愛的心理描寫惟妙惟肖。
  • 【詩經賞析】國風·邶風 二子乘舟
    景:聞一多《詩經通義》「景讀為『迥』,言漂流漸遠也」。願:思念貌。養(yáng羊)養:心中煩躁不安。瑕:訓「胡」,通「無」。「不瑕」,猶言「不無」,疑惑、揣測之詞。鑑賞  此詩的寫作背景,據《毛詩序》所說,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 詩經·邶風·終風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終風詩經·國風·邶風·終風原文終風[1]且暴[2#詩經#
  •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匏有苦葉詩經·國風·邶風·匏有苦葉原文匏[1]有苦[2]葉,濟[3]有深涉[4]。關於此詩的主旨,《毛詩序》認為是諷刺衛宣公「與夫人並為淫亂」的作品,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亦附會此說。當今學者多認為,此詩所寫的是一位年輕女子等待情人或未婚夫到來的焦急心情。全詩共有四章,每章四句。首章以「匏之苦葉」起興,有學者認為這暗示了此詩與婚姻有關,因古代男女新婚,即是用剖開的匏瓜作為飲交杯酒的酒器。
  • 詩經·邶風·泉水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泉水詩經·國風·邶風·泉水原文毖[1]彼泉水,亦流於淇[2]。
  • 林徽音、梁思成、袁克定……他們的名字都出自《詩經》
    邵洵美出自:《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袁克定出自:《周頌·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於以四方,克定厥家。」看完真是覺得——民國那會的人多麼會取名字啊!不過這個傳統古已有之。《詩經·周南·桃夭》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周南·漢廣》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詩經》中國最早詩歌集 讀十句經典領略詩歌之美 子曰:令人神往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收集了許多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孔子曾對《詩經》有過看法: 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其意思:是詩經三百篇,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令人神往」(思無邪的意思是:沒有邪念,思想純正。 但這裡可以理解為令人沉醉、神往)。我覺得,詩歌之美,能讓人洗滌煩惱,忘卻生活的瑣碎,沉浸其中,更是心神皆醉。今天,推薦《詩經》的十句經典,送給大家。
  • 詩三百,思無邪,詩經裡令人神往的愛情
    詩經中的愛情,純真,美好,堅貞不渝,令人神往,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詩經中那些令人窒息的美好愛情。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國風·周南·關雎》釋義: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小洲。賢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 八年級下冊古詩誦讀《詩經·邶風·式微》知識點梳理(收藏備用)
    式微《詩經·邶風》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一、重點詞語解釋。式:語氣助詞。微:昏暗。
  • 《詩經》裡的4句詩,七夕告白大可用上,浪漫的愛情在等著你!
    照我來說用詩詞告白最浪漫,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提供《詩經》裡的4句詩,七夕告白大可用上,浪漫的愛情在等著你!1、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風雨交加的時候,雞鳴不斷,但是終於見到了心上人,還有什麼不開心的?我想要的生活就是,即使大雨傾盆,仍有人如約而至。這句詩本來是寫妻子乍見久別的丈夫內心無比的喜悅。
  • 詩經裡的唯美詩句:有美一人,清揚婉兮,讀之醉人心脾
    ——《詩經周南關雎》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小洲。賢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2.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豔紅似火。這位姑娘嫁過門,夫妻美滿又和順。
  • 女寶寶起名:30個《詩經》如花似玉的女孩名字,讓人莫名心動
    《詩經》是我國古代首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共305篇,創作年代大致從西周初到春秋末,綿延500多年。自古以來,人們給孩子取名尤其是給女孩取名就有參考《詩經》的傳統,因為一個氣質優雅,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詩經》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繞不過的一本書,不僅因為它是古代詩歌的開端,更因為它熱情浪漫,意境唯美,尤其是其中出現了許多美麗的植物,光聽聽名字都覺得很驚豔。
  • 《詩經》中10句關於愛情的唯美句子,一生至少要讀一遍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的詩歌。其中也有許多描寫愛情的部分,我本人認為《詩經》中的愛情是最唯美的,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首,大家一起來賞析一下吧!01.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____《詩經·邶風·擊鼓》翻譯:生生死死離離合合,無論如何我與你曾發過誓言。
  • 一起聽聽《詩經》裡最動人的情話.
    詩經衛風·木瓜
  • 詩經·邶風·谷風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谷風詩經·國風·邶風·谷風原文習習[1]谷風[2],以陰以雨。黽勉[3]同心,不宜有怒。正如陳子展《詩經直解》中引孫緘語:「道情事實切,以淺境妙。末兩句道出受病根由,正是詩骨。」本詩用語質樸,作比貼切,善用對照手法,敘寫了往昔信誓旦旦、如今背信棄義,過去貧窮美好、當前富足悽慘,自己盡善盡德、對方冷漠無情的種種巨大反差,折射出主人公內心交織翻湧的無窮苦痛悲戚,也體現出一種「物變人非」世事無常的人生幻滅感,讀來頗有意味。
  • 楊雨:我的女神是李清照
    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凡)因為《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兩檔網紅節目,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雨成為備受觀眾喜愛的文化學者。個性鮮明的女性視角,中西文化背景的相互碰撞,讓她的詩詞講述別具一格。日前,楊雨的新作《華年錦瑟誰與度——楊雨講詩歌裡的愛與情》由中華書局出版,集結了古代詩歌中 12 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 《詩經》中那些美的令人窒息的詩句,你知道幾首?
    《詩經》作為我國第一本詩歌總集,裡面有太多太多讓我們無法忘懷,美的令人窒息的詩句了,小編整理了其中最為驚豔的7句,歡迎閱讀收藏分享。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出自《詩經·子衿》推薦哈輝的歌曲子衿,一邊聽歌一邊學習,特別有感覺2、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詩經·邶風·擊鼓》這句詩句的意思是「生生死死離離合合,(無論如何)我與你說過。
  • 《詩經·邶風·柏舟》用「我心匪石,不可轉也」的態度傾訴隱憂
    《詩經·邶風·柏舟》是一首以「隱憂」為詩眼、主線,逐層深入地抒寫作者的隱憂之情,傾訴個人受群小傾陷,無法施展抱負的憂憤。語言凝重而委婉,激亢而幽抑,侃侃申訴,娓娓動聽,在《詩經》中別具一格。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我心匪鑑,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薄言往愬(sù),逢彼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