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死後,大兒子袁譚和小兒子袁尚爭權,謀臣郭圖、辛評與審配、逢紀各為其主。郭嘉向曹操進言,說他們兩兄弟「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不如先南徵劉表,等袁氏兄弟鷸蚌相爭,「而後擊之,可一舉而定也」。曹操於是向荊州進兵。
袁氏兄弟聽說曹操退兵,遂相慶賀。等袁紹二兒子袁熙和外甥高幹走了之後,袁譚就向郭圖、辛評吐槽,覺得自己是長子,「反不能承父業」,而小弟袁尚是繼母所生,反而承了爵祿,實在心有不甘。謀臣郭圖就出餿主意:假意請袁尚、審配來喝酒,然後殺了他們就好。
剛好別駕(州刺史佐官)王修(為人正直,賞罰分明。其孫王裒,至孝,為二十四孝人物之一)來,袁譚就把這個計謀告訴他。王修說:「兄弟者,左右手也。……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其誰親之?」他說,這是貪婪奸邪之小人離間骨肉,千萬不要聽。但是袁譚不聽。之後袁氏兄弟自相殘殺,終為曹操所滅。
三國中有不少親兄弟,或相殺,或相愛,其命運與其性情息息相關。
袁紹與袁術是同父異母兄弟。袁術雖幼,但因嫡出而看不起庶出的長兄袁紹,兄弟不睦,兩人都自負,以至於「四世三公」的豪華好牌都打爛了。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似乎也繼承其父輩的不和基因,兄弟相爭,性好殺戮,徹底將祖宗的基業葬送了。
曹操據傳有二十五個兒子。進入曹操立嗣視野中的有曹昂、曹衝、曹丕、曹植四子。曹昂在張繡反叛中不幸早死,曹衝則年少患病夭折。曹操曾說:「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們的大幸。」(《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據傳曹丕後來也常對人說:「如若曹衝仍然健在,將沒有我的太子之位。」曹衝死後,有競爭儲嗣候選人實力的只剩曹丕、曹植二人了。兩人是同父同母兄弟,都為繼配卞夫人所生,曹丕為長子,曹植為三子。
與袁紹在立嗣問題上有鮮明的傾向不同,曹操則長期猶豫不決。底下的謀臣也因此分成兩派。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等擁護曹丕,楊修等人則擁護曹植。曹丕善於用計謀,曹植則因才子氣太濃而常常行為任性,雖有文採,也曾展露頭角為曹操所喜愛,但文學終究幹不過政治,曹操最終立曹丕為世子。曹植雖然留下據傳的著名的《七步詩》:「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曹丕聽了「面有慚色」。但臉紅歸臉紅,皇帝我還是要做的。
東吳孫氏集團,孫堅有孫策、孫權等五個兒子。孫堅死後,長兄孫策繼位。孫策死後,傳位於二弟孫權。臨終時,孫策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兩兄弟還是比較和睦,長幼有序,迭代相傳,遂有江東基業。可惜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也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兄弟鬩牆,總是人生遺憾。現代周氏兄弟反目,也讓多人唏噓。性情之不同,果然影響了人物的人生命運。
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