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淮軍的發祥地,淮軍存在的40年間正是中國經歷「三千未有之大變局」時期,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淮軍將領的生平故事流傳至今。
為傳播屬於安徽獨特的歷史文化,從2019年8月1日起,安徽廣播電視臺城市之聲製作推出歷史故事系列音頻《淮軍大起底》,今天請聽第128集《多方斡旋》
點擊音頻收聽史巍老師娓娓道來
外交上講究對等,日本國派出的大久保利通是日本重臣,清朝作為對等接待就由恭親王奕訢出面。
(奕訢照片)
兩方見面以後,大久保利通先擺出一副壓人的氣勢,要求清政府承認日本對臺灣的軍事行動是正當的。
奕訢一聽大久保利通的要求,馬上就拒絕了。這次會談也就不歡而散。
在奕訢面前碰了釘子,大久保利通馬上在北京開展外交活動,去找列強駐中國公使分別拜訪。他說到的都是日本方面的理由,好像出兵臺灣就是「正義」之舉。當然,他也對外透露出風聲,日本沒有佔領臺灣的企圖,不過就是想「討個說法」,經濟上再得到點兒「補償」。
(大久保利通照片)
列強當時在中國都有具體而現實的利益,一旦中國和日本開戰了,他們的利益肯定受到損害,所以,沒有哪個國家願意看到兩國打仗。現在既然日本開出了停戰、退兵的條件,大家都樂得趕緊結束緊張局面。反正受損失的又不是他們,正義不正義和他們無關,賠錢也不用他們國家出。
於是,各國公使們走馬燈似地四處運動,有拜訪李鴻章出主意的;有拜訪其他總理大臣的;也有人拍胸脯保證,絕不允許日本再有進一步的軍事行動,更不能有領土要求……一句話,清政府答應下日本提出的條件,息事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