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長沙的宋先生被確診為腎結石,為不耽誤工作,他在短短三周內連做了3次體外碎石,結果沒耽誤工作,卻耽誤了身體——結石沒排出,左腎還積了水,這讓他悔不當初。
臨床上,醫生接診過不少像宋先生這樣「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腎結石患者。
體外碎石優勢明顯,不用開刀、幾乎無痛、不留疤痕、自然排出,深受腎結石患者的歡迎。
但在這裡提醒大家:體外碎石不能「包打天下」,千萬別盲目碎石,為一顆結石而損傷整個腎臟,不值當!
當然,沒人想要傷害自己,根源在於知道的太少。本期欄目,我們邀請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鍾文來為大家講解相關知識。
更多內容,點擊查看→
一次交費「包打包碎」?
1980年,德國泌尿外科醫生首次利用高能衝擊波擊碎了患者體內腎臟結石,這為腎結石治療打開了一扇大門。
體外碎石的全稱為體外衝擊波碎石術,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衝擊波儀器發出衝擊波,聚焦結石,通過多次釋放能量,穿透皮膚將結石打碎。
這種非接觸性、非侵入性的微創手術頗受大家的喜愛,甚至有人認為它是萬能的——凡是得了結石就能打,沒打碎就繼續打,於是有人打出了一次交費「包打包碎」的招牌。
但誰都沒想到,這竟會給患者帶來終身的傷害,不少人的腎臟功能就此喪失。
盲目亂用的後果極為嚴重,但體外碎石包打天下的觀念卻沿襲至今。
記住!體外衝擊波碎石
並不能「包打天下」
盲目體外碎石風險大,它並不萬能,也不適用於所有人。
太小的不必碎,太大的碎不了
原則上直徑小於0.6釐米,無梗阻、無感染、無腎積水的患者,醫生會建議嘗試大量飲水和服用藥物,如尿石通丸、排石顆粒來幫助排石。
直徑小於1釐米的結石,在無梗阻、無積水、無感染等情況下,可以嘗試體外碎石。
結石太大盲目使用三大風險
第一:打不碎,白忙活。
第二:好不容易打碎了,碎石還是大於輸尿管直徑,出不去,導致輸尿管急性梗阻,不及時處理引起腎積水。
第三:結石體積過大,碎石後,清除時間長,造成結石殘留多。
因此,太大的結石,真的不建議體外碎石。
兩次無效者,需考慮其它方案
反覆體外碎石無疑會對腎臟造成影響,嚴重可致腎功能喪失。
若第一次效果不好,需要間隔兩周再嘗試。
若是第二次效果還不好,就得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其它方案。
通常情況下,不建議超過3次。
這些人不適合做
有出血性疾病、感染、帶有心臟起搏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尿路梗阻及妊娠婦女等人群。
體外碎石兩大風險不容忽視
體外碎石優勢很明顯,很多人認為它「無創」,對人體沒有損傷,但看不見不代表沒有傷害,它潛藏著兩大風險。
腎損傷
體外碎石做一次,對身體傷害不大,但如果次數多了或操作不規範,如聚焦不準確,就會對腎臟造成巨大傷害,甚至會喪失腎功能。
就像鍾文醫生提到的:石頭都能打碎,何況是我們的血肉之軀呢?
血腫
衝擊波還可能對血管造成空泡效應,這個效應會對我們的細胞、組織造成損傷,如小血管經過空泡效應,會形成小的血栓,或破裂形成血腫。
腎小球就是由一串細小的血管組成,若遭到衝擊波損害,最終可能會讓腎功能永久性的喪失。
當然,大家不用擔心,在判斷準確、操作規範的情況下,損傷會很小,也不用擔心會發生併發症,所以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治療。
體外碎石後需要多久排出?
通常來說,碎石後的1個月以內都是排石期,結石排出速度取決於碎石效果,而碎石效果又取決於諸多因素,如結石本身的性質、患者自身情況、設備的情況、操作技術以及術後是否大量喝水、是否有使用排石藥物。
最後提醒,在夏季腎結石的高發季,結石發作後應儘快就醫,更別為了貪圖「方便」,盲目選擇治療方式,以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原標題:《結石長滿腎臟,腎功能僅剩兩成!這個排石法為所有人敲響警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