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完成了夏季小學期的兩門課程。餘下有十幾天的假期,LZ決定除了為下學期要拍的片子做一些準備以外,繼續加強一下對Final Cut Pro的學習,並且對一些資料進行整理。至於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各位看官湊合看吧。LZ會儘量以簡單清晰的思路說明。
引入:
關於剪輯的概念,沒有接觸過的人最初的印象應該是一個坐在電腦前面使用電腦把素材組接在一起成為最終影片的人。 然而,剪輯顯然並不是一個電腦操作員的概念。 其實,真正好的剪輯師,軟體並不需要真的很厲害,真正的剪輯概念,其實是在剪輯師的腦中。也就是如何將素材組接在一起的概念。而實際上的電腦操作,只不過是將這些概念實現,並且得到一個視覺上的效果反饋。
LZ聽說國內的剪輯師大多只是導演和編導的手,也就是操作員。對於這一點,LZ並沒有親身的體驗。就不多加評論了。但是作為剪輯師必須認清的一點是,無論如何不要桎梏於對軟體的應用上,並且要努力的提高自己在剪輯方面的修養,不管你有沒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提高修養以備不時之需是畢然的。只有提高了修養,才能真真正正的成為所謂的剪輯師。
正題:
本貼要介紹的概念是在Final Cut Pro中進行剪輯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介紹兩個概念:一個叫logging(不知道國內叫什麼,大概是一個素材瀏覽,創建Sub-clip(子片段),整理素材),一個叫Marker(標記)。
LZ以前自己學習剪輯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Logging的概念。在大學裡電視臺的同仁們剪輯的概念,也無非就是把所有素材都拉入時間線,拖動光標尋找有用的素材,然後用剃刀工具剪成小段,拉到另外一個時間線,或者是拉到同一個時間線的另外一個地方進行整理和剪輯。這樣的方法是很不科學的。現在介紹一下正確的,科學的Logging流程(每個人或許有自己偏好的工作流程,這裡介紹的這個供大家參考)。
1:瀏覽素材
瀏覽素材永遠不要在時間線裡瀏覽,因為那不是最快的,也不要去把素材直接在時間線裡切成一塊一塊的。導致的結果是,當你要把素材組合成視頻的時候,每找一個片段,就必須把所有整理的素材重新看過一遍。這是非常浪費時間的。
正確的瀏覽素材的方式應該是在Final Cut Pro中的viewer中去瀏覽。雙擊素材的Master-Clip(相當於原素材片段,如果有人有正確的翻譯,請更正上來)並且利用鍵盤上的J,K,L以及左右鍵進行快速瀏覽以及逐幀瀏覽。(這個大家都知道吧?如果關於J,K,L的應用有人不知道的話LZ再進行解答。)
2:Marker(標記)和Sub-Clip(創建在原素材片段下的子素材片段)
當看到可用的,或者可能要用到的素材,可以用Marker,也就是鍵盤上的快捷鍵M進行標記。按一下的時候,會看到Viewer窗口的時間線上出現了一個小箭頭。如果光標的時間點正好在小箭頭上的時候,再按一下M,就會進入Marker編輯欄,裡面可以添加該Marker的主題以及描述。這樣,之後我們就可以很容易找到素材中的關鍵點,以及很容易的看清楚這個點的內容是什麼。可以省很多反覆看素材的時間。關於Marker的編輯,詳見菜單欄中的Mark——Markers。(不好意思,LZ沒有用過中文的Final Cut Pro,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再詳細討論。)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對需要用的素材進行Sub-clip。方法是,在viewer裡面的時間線中用快捷鍵(I,O)設置入點和出點。有的教材會建議設置了除入點之後直接將畫面拉到canvas,也就是FCP中右邊的小窗口,來進行插入,或覆蓋到時間線上。這個技巧在後面的剪輯中可能會用到。但是不是現在我們要用的。現在我們要用鍵盤上的CMD+U來創建Sub-Clip。這時,我們會發現Browser中Master-Clip下面會出現一個該素材的Sub-Clip。我們可以對它進行重新命名。重命名的時候注意,有人物的儘量把人物的名字寫在最前面。因為後期我們尋找需要的素材,可以點擊Browser上面的Name一欄對名字進行排序,如果把人物名字放在最前面的話,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我們所需要的人物素材。人物的名字後面大概寫一下他在幹什麼,或者說什麼。簡單幾個字就好,但是儘量讓你和和你一起工作的剪輯師能夠一眼看出這個片段是做什麼的。(不知道國內的情況,國外經常是很多剪輯師一起剪一個工程文件什麼的。)沒有人物的沒什麼建議,大家仁者見仁了。
加入剪輯幫 讓我們也擁有自己的幫派
「剪輯幫」
ID:剪輯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