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舞雩
每個熱愛武俠的人心裡都有一個劍聖。
他也許白衣勝雪,面目冷峻,仙跡縹緲;他也許紅衣如火,嫉惡如仇,仗劍天涯。
他劍術超神,視劍如命,他終身與劍相伴,孤絕而寂寞……
總之,作為百兵之君的劍,從古至今一直承載著華夏兒女武之一道上的浪漫。
那麼,歷史上哪個朝代最能以劍為代表。
/劍術的發展
一般來說,劍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吳越地區,那時的劍以青銅鑄造而成,長度普遍在50釐米左右,越王勾踐劍就是這種劍的典型。
在春秋末期,鋼鐵長劍出現了,因為鋼鐵的性能關係,鋼鐵長劍由鍛打而成,長度可以達到一米左右,這便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三尺劍」。
這種鐵劍在漢代大量出土,考慮到秦漢間隔不遠,所以秦代應該也有相當數量,秦陵兵馬俑中的青銅長劍,便是這種鋼鐵長劍的模型。
劍的變化必然導致劍術的變化與發展,中國劍術的第一次大發展,就是在鋼鐵長劍出現的背景下開始的。
在青銅劍時代,因為那時的劍長度普遍較短、劍身較寬,因為材料的關係重量也較高,普遍在3—5斤左右,劍刃弧度較大,除了適合擊刺以外也適合劈砍。
所以那時的劍術,除了在近距離刺擊地方要害之外,在較遠的距離則以敵方的武器為目標,劈砍對方的武器使其武器毀壞,進而攻擊敵人自身。
這種劍術以力量作為基礎,春秋時期留下的有關戰爭的繪畫,持劍武士皆高舉寶劍作砍殺的姿勢,便是這種劍術的反映。
而在一些文獻中,對這種劍術下對劍的要求也作出了記載。
《墨子》中載:「刺則入、擊則斷,旁擊而不折,此劍之利也。」
間接表述了青銅劍術的主要攻擊方式和對劍性能的要求。
進入鐵劍時代以後,因為劍的長度大大增加,普遍達到三尺即1米,重量也有所減輕,所以劍術也隨之發生改變。
這時的劍術又力量型的砍殺向技巧型所轉變,主要的攻擊方式變為直接攻擊敵方身體的要害,胸口、脖頸成為了主要的攻擊方向。
正如同《莊子》中所描繪的「上斬頸領,下決肝肺」。
鐵劍的普及是在漢代完成的,因為鐵劍的普及,鐵劍的劍術也大有發展,剪、撩、提、掛、撥、雲、斬、壓、抹、挑等攻擊方式鐵劍都可以使用。
於是攻擊敵方持劍手的攻擊方式也漸漸發展起來,劍法在這一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
又因為鋼鐵長劍的重量相比青銅劍大大減輕,女子也可以使用,是故在這一時期,女子用劍也多了起來。
各種武俠小說中頻頻出現的手持長劍闖蕩江湖的俠女,終於有了存在的物質基礎。
而到了唐朝之後,貞觀開元兩大盛事使得唐朝國力強盛,氣象開闊,許多尚武的異族人士進入中原,帶起了一股任俠之風。
唐朝人愛劍僅次於愛詩。
詩仙李白還有一個外號便是劍仙。
/李白裴旻的殺人之劍
據統計,在《全唐詩》收錄的近千篇李白詩歌中,李白有103次提到「劍」。
那麼李白的劍術到底如何呢?
有一種說法是李白劍術超凡,乃是大唐第二劍術高手。
因為李白自己經常誇讚自己的的劍術高超。
他在《與韓荊州書》中自我介紹:「自幼好任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劍術。」
而那首名傳千古的《俠客行》則更被認為是李白少年仗劍時期的真實寫照。
《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按照他的說法,曹植七步成詩,他十步一屍,可見劍術凌厲,氣魄兇猛。
此外,唐朝其餘人也時常誇耀李白的劍術。
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道,李白曾「手刃數人」,正史《新唐書》也說李白「喜縱橫書,擊劍」。
既然如此,為何李白也只敢自稱劍法天下第二呢?
那便是因為李白的劍術師傅乃是中國千百年來唯一一個被官方封為劍聖的劍客裴旻。
裴旻,曾鎮守北平郡,先後參與對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戰事,官至「左金吾大將軍」。
他的劍術在當時與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並稱「長安三絕」。
《新唐書·卷二百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七》: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
對裴將軍舞劍最詳細的描寫見於開元時一個名為喬潭的進士所寫的《裴將軍劍舞賦》。
當時裴將軍伐戎大捷回京,聖上在花萼樓大辦慶功宴。
酒到酣處,聖人下詔令裴將軍舞劍,以顯軍威。裴將軍頭戴貝胄,褪去虎裘袒露裼衣,挽起袖子,拔劍霍然而起。
「睹二龍之追飛,見七星之明滅。雜朱幹之逸事,應金奏之繁節……若湧雲濤,如飛雪山。萬夫為之雨汗,八佾為之慚顏」。
如此風採,實在讓人傾慕。
因而裴將軍的劍舞在當時備受追捧,許多人都期盼能有機會一睹其雄姿,這當中就包括大畫家吳道子。
裴旻母親去世後,想請吳道子在天宮寺作壁畫超度亡魂。吳道子以自己好久沒作畫為由,請裴將軍舞劍以啟發畫思。
裴旻當即脫下孝服,執劍起舞。
《獨異志》載:「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
這一飛劍入鞘的絕技令當時幾千名圍觀者為之震驚,吳道子也被凌冽的劍氣所感,畫思敏捷若有神助,很快一副壯觀的壁畫就繪成了。
能把劍拋入雲中,高几十丈,還能用劍鞘順利接住。這種劍術,說神乎其技已不為過,恐怕已經可以和某些修仙小說中的修真者相媲美了吧?
當然,如果和唐朝另一位劍中高手的傳說比起來了,則又相形見絀了。
/呂洞賓劍祖傳說
自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起,中國的神仙神話中就多了一個群體名為劍仙,但實際上,劍仙古已有之。
它的起源便是被後世尊為劍祖的八仙之一呂洞賓。
呂洞賓是唐德宗時期人物,他自幼聰穎,十歲便能文,十五歲就能武,精通百家經籍,而且還中了進士,當過地方官吏。
後因厭倦兵起民變的混亂時世,拋棄人間功名富貴,與妻子一起來到中條山上的九峰山修行。
人到中年之時,呂洞賓遊廬山,遇到了火龍真人,得以傳授天遁劍法。
又幾十年後,呂洞賓六十四歲,他在長安酒肆遇見一位羽士青衣白袍,在牆壁上題詩,呂洞賓見他狀貌奇古,詩意飄逸,問他姓名。
羽士說:「我是雲房先生。居於終南山鶴嶺,你想跟我一起去嗎?」
呂洞賓凡心未已,沒有答應,這位雲房先生就是鍾離權。
到了晚上,呂洞賓和鍾離權和一同留宿在酒肆中,並通過考驗,得後者授道法。
《宋史.陳摶傳》記載:「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快,傾刻數百裡,以為神仙,皆數來磚齋中,人鹹異之。」
北宋之後,呂洞賓應八仙之首鐵拐李邀在著名仙苑石筍山聚會時列入八仙之列。
此後,也被尊為劍祖劍仙。
可以說,如果呂洞賓傳聞是真,那麼他的劍法想必就是影視劇當中飛天遁地、御劍除魔的仙家手段了。
當然,在此還是要說一點,雖然唐朝接連除出了劍祖劍聖劍仙,但和很多人的想像有些偏差,唐王朝並非是一個完全尚武的王朝。
因為開元盛世的長期和平,在當時的社會上產生了一股嚴重的「重文輕武」的風氣,就連劍這種武器也逐漸變為文人的裝飾。
文人雅士們紛紛佩戴寶劍,但是卻不擅使用。
所以在當時,劍舞才是最受歡迎的。
/公孫大娘之劍舞
何為劍舞?劍舞又稱為劍器舞,是一種手持短劍表演的舞蹈。
短劍的劍柄與劍體之間有活動裝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動、旋轉短劍,使其發出有規律的音響,與優美的舞姿相輔相成,造成一種戰鬥氣氛。
最早在先秦時期,巫蠱之風盛行。劍舞被主要應用於祭祀活動,手執進行劍舞的巫師們,對外宣稱劍能夠起到闢邪作用。
由此可見,此時的劍舞活動,反映著我國古代特有的宗教和祭祀文化。
而到了漢時,劍舞已經兼具了搏擊、健身和抒情表演的功能。只不過漢時劍舞主要以展示男性的英武氣質為主,成為了展示權力地位和身份的一種象徵。
歷史發展至唐王朝時,劍舞已經不再是男子的專屬,逐漸演變成了典雅的女性舞蹈,成為柔媚與英氣的一種結合展示。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公孫大娘。
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時期,名動天下的第一舞人,其最為出名的作品便是《劍器舞》。
她舞藝超群,最初在民間獻藝,前來觀看的人非常多,人們經常看的如痴如醉,紛紛被她的舞蹈所吸引,大為讚嘆。
後來她的名聲日漸高漲,受到邀請去宮廷表演,即使到了宮廷之中,她的舞蹈水平也無人能及。
詩聖杜甫便是其擁泵之一。
開元三年,少年杜甫曾觀看過公孫大娘跳《劍器》和《渾脫》,只覺得這個服飾華美容貌漂亮的女子,舞蹈流暢飄逸,而且節奏明朗,超群出眾,深深地為其高超的劍技舞藝所折服。
後來唐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杜甫在夔府別駕元持家裡,觀看了臨潁李十二娘跳劍器舞,覺得舞姿矯健多變,異常壯觀,而且在絢麗中還帶著一封熟悉感。
杜甫不由得詢問李十二娘師從哪位舞者,向她習得了如此精妙的舞蹈。
當李十二娘答道:「我是公孫大娘的學生」的時候,杜甫感慨萬千。
當初觀看公孫大娘舞蹈時,他還是個稚嫩的孩童,如今在看到公孫大娘的學生跳著似曾相識的舞蹈,他已經是個滿頭白髮的老翁了。
此時的杜甫,心中滿懷著對故人的思念與時事變遷的悵然,於是提筆寫下了有名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流傳至今。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除卻詩聖杜甫,唐代著名的草書書法家張旭在他的書法創作中,也曾深受著公孫大娘劍舞的影響。
無疑的是,無論是以觀賞為主的唐代劍舞亦或是李白裴旻的殺人劍技,都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璀璨的明星。
只不過現如今,隨著時代發展,各式文化潮流來襲,也逐漸侵蝕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空間。
傳武被認為是花拳繡腿,而即便是他的表演性在網際網路的當下也吸引不了年輕人的關注。
便好似那一場大唐繁華,只是歷史長河中短暫存在的南柯一夢。
以劍為骨的古粹,又該何去何從?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