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其實早就死了

2021-02-23 8字路口



2018年3月18日,也就是昨天,李敖因為癌症在臺灣去世了。


在幾年前的一期《康熙來了》中,主持人小S問他,希望自己以什麼方式死去。他說,希望在和別人通姦時,被人拿槍從後面打死。


那時的李敖已近80歲,卻依然保持著狂人本色,這正是他能被封神的原因。但終究,他還是一個普通人,按照生老病死的規律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不過,8哥這幾年從來沒見過一個人,在死後能引起如此大的爭議。悼念者有之,拍手者也有之。有人說他是鬥士,是大學問家,也有人說他是小人,是精緻的商人。


其中,很多的人的觀點是:以前很崇拜李敖,但後來就不崇拜了。


這是為什麼呢?


8哥今天就來8一8李敖。只談公事,不談私德。什麼私生活放蕩,什麼侵吞朋友財產,8哥都懶得去理。


青年時期,李敖是無所畏懼的鬥士。


1961年,他26歲,從軍隊退伍後,在《文星》雜誌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批判傳統,諷刺權威,可以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跟著李敖朝前看」。


因為李敖,雜誌火了,也因為李敖,雜誌沒了。那時的國民黨實行白色恐怖統治,敢說老蔣壞話的,突然就會消失。李敖不但說了,還寫在紙上發表出來。他自然遭到國民黨的鎮壓,所出的書都成了禁書。


1971年,他因「內亂罪」被捕,判刑10年。1975年,蔣介石去世「大赦天下」,他的刑期減為8年6個月,實際上1976年就被釋放了。


對此,李敖說:「蔣介石真的徹徹底底王八蛋,但他也有一些優點,就是他死掉了可以減刑,我本來判十年,變坐牢五年多。」


在獄中,看守人員曾拿3支原子筆夾在他左手的4根手指中間,再強行用他的右手緊握4根手指。看守對他說:「是你自己的右手在使你的左手痛苦,所以別恨我們。」李敖笑著說:「我不恨你們,我只恨原子筆。」


李敖的言行之所以能感染人,就在於這種犀利和幽默味兒,在他的心裡,我就是喜歡你們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

蹲監獄,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是一生的汙點,但是對革命者來說,卻是人生最大的閃光點。


後來的臺灣政客,幾乎都曾入獄,這種入獄成為他們的政治資本。比如呂秀蓮曾因為「美麗島事件」入獄5年,陳水扁曾因「馮滬祥論文抄襲案」,入獄一年。

而那個時候,臺灣和大陸是隔絕的,對岸在不停叫囂反攻,此岸在不斷號召解放。對大陸人來說,臺灣是一個神秘的孤島,也是一個邪惡的地方。


「文革」之後,大陸走向開放,最先進來的不是政治意識,也不是經濟資本,而是娛樂文化。鄧麗君的一首《何日君再來》,唱出了她自己的情感心聲,也唱出了大陸群眾對外來文化的期盼——何日再來呀。


那時的臺灣,經濟已經開始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娛樂也很繁榮。也就是說,在現代化進程上,臺灣要比大陸高一個等級,所以就成了文化輸出地。


大量的港臺文化通過地下的方式,流進了大陸,瓊瑤、古龍、李敖,都是這股潮流中的一分子。李敖的拳頭產品,自然是給蔣介石挖墳,寫出大量有理有據的考證文章,嬉笑怒罵,把蔣介石寫得狼狽不堪。



大陸的普通瓜眾還沒見過如此敢於以下犯上的人。他就像歷史故事中說的「捨得一身剮,也要把皇帝拉下馬」的英雄豪傑,跟大陸當時興起的搖滾樂一樣,一下就把瓜眾俘虜了。


對於年輕人來說,李敖的文章打開了他們的眼界。作家潘採夫回憶說:我對於「民主」「自由」「獨立思想」有初步印象,第一個啟蒙者就是李敖。很多人都有和潘採夫一樣的感受。


對於政府來說,李敖又是非常合適的統戰對象。偉大領袖說過一句話:「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既然李敖那麼不遺餘力地罵國民黨,那自然就是盟友了,所以對他是非常歡迎的。


既是鬥士,又是導師,還是官方盟友,這是魯迅老師才享有的待遇。李敖在大陸想不火都難。


198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李敖的一本書《獨白下的傳統》,這是他的作品首次通過正式授權在大陸出版。首印的五萬冊,剛進入新華書店,很快就被一搶而空,之後又加印到20萬冊。


這個數字跟鋪天蓋地的盜版比起來,九牛一毛。


中年時期,李敖是無所適從的政客。


80年代的李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批評國民黨政權上,寫了大量批判時政的雜文,這段時間長達十年,被他稱為「筆伐」時期。


正是在他和一批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群起攻擊中,臺灣的政治空氣開始鬆動。1987年,蔣經國解除了戒嚴令,開放組黨活動,並允許臺灣老兵回大陸探親。搞了這個大事情之後,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兩蔣時代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李敖罵人生涯的終結。新上臺的政客依然不是他心中的樣子,他還要繼續罵下去。但是罵著罵著,眼前就變得模糊起來,不是被罵的人消失了,而是太多了。


他罵陳水扁是假民主,還不聰明。他罵馬英九有兩個活的爸爸,一個叫美國民主黨,一個叫美國共和黨。他罵連戰用腦不足,宋楚瑜用腦過度。他罵龍應臺不足論,實際上是用漂亮的銀紙,包著的臭皮蛋。


他還罵臺灣以前被蔣介石騙,現在被民進黨騙;但以前人們還可渾水摸魚,現在年輕人連魚都摸不到。


他開始變得無所適從。這是因為他和所有的臺灣人一樣,把政治看簡單了。所謂的民主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庸俗的。


一個社會的制度需要體系化,也需要時間消化。最後它還集體變得娛樂化。民主幾乎可以肯定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議會打架、四處拜票、空頭承諾、政客演戲。


在李敖的心目中,只要這個世界不是由他來掌控,就不會是他滿意的樣子。實際上他已經被自己逼到一個牛角尖:國民黨你罵,民進黨你也罵,那麼你到底擁護誰?


於是,他自己也投身政治。2000年,他和新黨的搭檔馮滬祥一起參加臺灣地區大選,支持一國兩制,主張兩岸舉行和平談判。


但最後,他倆得票率僅0.13%,是臺灣實行「總統」直選以來的最低得票率。用「慘敗」都不足以形容。


一個指引人民追求民主,而且人望很高的鬥士,為什麼就得不到選票呢?


8哥想起了歷史上另一位傳奇人物,他也是積善行德、好打不平,在民間威望極高。說得誇張一點,每個中國人聽到他的名字都會覺得溫暖。但也沒人推舉他去當領導人。


他就是這位:



靠行善和罵人,快意恩仇,都是不能成為政治家的。


政治需要的是一個平衡。自從李登輝1996年連任總統後,叫囂「臺灣獨立」,2000年後民進黨又上臺,陳水扁執政,是兩岸關係最緊張的一段時期。


此時的大陸經濟開始起飛,正在猛追緊趕,但臺灣卻偏偏漸行漸遠,讓人失望又憤恨,一口氣悶在胸中出不來。


2000年前後,大陸的很多論壇出現了大量的架空小說,講述大陸武力統一臺灣的故事,其實就代表了瓜眾的心聲。


8哥那時候正上高中,臺灣問題往往是政治試卷中的一道大題,佔了很大的分值。足見全國上下對臺灣的重視。


與此同時,周杰倫、SHE、《流星花園》等臺灣的娛樂文化,卻繼續受到大陸青年的追捧。「偶像」一詞,只屬於外來者。


這段臺海關係的敏感時期,也是李敖在大陸名氣走向高潮的時候。他因為罵民進黨,提倡統一,在大陸政府和瓜眾心裡的地位很高。


8哥的一個東北朋友2000年上大學,第一天就碰到在宿舍裡推銷盜版書的,10塊錢買了一本李敖的書,恨不得有幾十萬字。看了四年。


2004年,他又在鳳凰衛視開了節目《李敖有話說》,更多的人知道了他。大陸這幾年風靡一時的《曉說》,實際上都是李敖玩剩下的。


成名幾十年,李敖一直沒有回大陸,更沒有出國。他說自己一出來,會被國民黨趁機禁止入境。情況在新世紀後發生了變化。


2005年9月,他在離開56年後,第一次回大陸,在北大、清華和復旦進行了演講。在首都機場迎接李敖的人群中,有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他們統一穿著白色的T恤,上面寫著紅色的字:敖哥,歡迎回家。


轉了一圈後,李敖順利地回了臺灣,沒有受到任何阻攔,更沒有人指責他「通匪」。此時的陳水扁,自己正身陷捷運作弊案的醜聞。


不要說民進黨,就是曾經的邪惡專制國民黨,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此時的臺灣已經進入了民主遊戲的規則。



晚年時期,李敖是無所事事的老人。


風水輪流轉,大陸一旦跑起來,就有點勢不可擋。2007年,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09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二。


即使多年來,臺灣經濟還保持著3%左右的增長率,但是在大陸的經濟奇蹟面前,顯得無足輕重了。


1990年的時候,臺灣的GDP相當於大陸的43.8%,幾乎佔了一半。而到2017年,臺灣的GDP為3.43萬億人民幣,僅佔大陸的4%,已經被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等多個省份超越。


臺灣的娛樂文化產業再也不能俯視大陸了。如今,大陸有了自己的小鮮肉,再也不會為來自港澳臺的明星瘋狂了。


以前,臺灣有小虎隊,如今大陸有了TFBOYS。以前臺灣有F4,如今大陸有吳亦凡、鹿晗、黃子韜、楊洋(此處省略100+個例子)


而《步步驚心》《甄嬛傳》《琅琊榜》等大陸電視劇也在臺灣走紅,就像當年的《流星花園》在大陸走紅一樣。臺灣人感嘆,他們是沒有那麼大的財力來製造這種大型電視劇的。


在市場的吸引下,大量的臺灣明星漂洋過海來賺錢。蔡康永和小S停了《康熙來了》,來大陸參加《奇葩說》和《姐姐好餓》。


8哥覺得,《姐姐好餓》這個名字取得很應景,道出了不少臺灣姐姐的心聲。


兩岸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和文化上的換位,讓大陸瓜眾對臺灣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大家不再那麼敏感地糾結統獨的問題。臺灣對大陸遊客全面開放,雙方進入了更為和諧的合作關係。


這種形勢下,李敖的境況就顯得尷尬了。


在臺灣,他曾經呼籲的民主基本得到實現,卻變得庸俗不堪。他曾經罵過的敵人,不是化為塵土,就是退出政壇。還沉浸在過去言行模式中的他,就不受待見了。他的力量沒有耗盡,敵人卻變成了空氣。


他跟臺灣政治一起娛樂化了。他當立法委員的時候,在質詢會上,曾拿出防狼噴霧噴射催淚瓦斯,導致議事中斷。還曾拿出自己的裸照來抗議軍購案,讓人哭笑不得。他說話時,也常常跑題,變成了個人演講,讓人反感。


李敖噴射催淚瓦斯大鬧臺「立法委」


2007年,他自己組織了一個政黨「中國智慧黨」,想參加立法委員的選舉,慘敗。此後,他就告別政壇了。


退休後的李敖,沒有中斷與大陸的聯繫。2011年5月14日,他以「哈囉李敖」的名字開了一個新浪微博,踏入了社交網絡世界。在他去世前的7年間,一共發了1837條微博。


人生如一個8字,兜兜轉轉。李敖發的這些微博,有很多內容是讓他的擁護者們失望的。曾經那個無所畏懼的鬥士,現在完全變成了自己年輕時最討厭的人。


就連他的兒子李戡,也變成了一個招人厭的小粉紅。不過,這些已經無足輕重了。


即使李敖再說出多麼聳聽的危言,也不會在瓜眾間引起騷動。從面子看,是他的影響力在降低;從裡子看,其實是臺灣對大陸的影響力在降低,兩岸關係在脫敏。


有人或許會說,羅大佑、李宗盛這些老司機還在,但他們經常來大陸走穴甚至定居北京多年,身上的「臺灣」標籤早已淡化。


李敖的去世,是一個時代的謝幕,也是一個鬥士的死亡。後者可能還要再早一些。


8哥想起,2011年的時候,中信出版社出了一本李敖的書,名叫《審判美國》,揭露的是美國歷任總統的醜事。而這本書的臺灣版,名叫《陽痿美國》。


對於大陸版改名的事,曾經昂揚雄起的李敖並沒有力爭。或許從那時起,他就已經死了。



李敖死了,再也沒有一個臺灣人能如此深且廣地勾起大陸人的關注了。


他的一生走向恰好是一個時代變遷的縮影。他曾經是小時代的大人物。但當時代本身變大之後,他慢慢就成了小人。



想問路,請加8妹微信號(ID: crosseight8)

相關焦點

  • 再見李敖:死不丟人,怕才丟人
    「輪迴是不可信的,死後妄信有來生,是一種怯懦、一種自私,對來生沒有任何指望而死,才算堂堂的生、堂堂的死。」
  • 李敖:我就不信什麼「人死為大」
    我年紀越大,越覺得他這種嚴格的擇友標準其實還不夠。我覺得該改為:我疏遠了他們、他們仍挺身為真理而公然站在我身邊的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看來我懸格太高了。04 談女人:女人的缺點是一輩子為情字而死記者:愛情的本質是什麼? 李敖:男女之間的本質就是相互欺負,我強,我欺負你,你強,你欺負我,這就是男女女相處的本質,所以我覺得男女交往不要超過3個月,不然肯定出事。記者:男人喜歡笨點的女人? 李敖:笨男人喜歡笨女人,因為不用考驗自己的智商。
  • 為何說吳邪其實早就死了?其實吳邪在秦嶺就死了嗎?
    最近很多人都在問這個吳邪的事情,很多人仔細的分析看了之後啊,發現這個吳邪竟然不是真的吳邪,其實吳邪早就死了,而且話說就是在秦嶺這個地方死的,那麼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個吳邪真的早就死了嗎?現在的吳邪又是誰呢?下面就跟隨吾愛詩經網的小編就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分析解謎看看吧。
  • 和小S鬥嘴的李敖說:我不怕死,可我討厭死
    歡鬧了一集節目過後,李敖立刻和小S「握手言和」,撤銷了訴狀。而他「上5次節目」的要求,也再沒有兌現。 // 最後一次上康熙,李敖的目的很簡單——專程來澄清自己還沒死。 那是在五年前,小報隔三差五傳出「李敖過世」的虛假報導,李敖主動聯繫節目組,要再上一次康熙。
  • 犟人李敖
    1935年李敖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十二歲起便發表作品,他11歲自己設立了理化實驗室;13歲以第一名身份考入北京四中;1949年隨父母舉家赴臺,這時的他不敢稱博覽群書,但其所涉獵的書籍範圍之廣,遠超同人,其文採學識,內中人自然清楚
  • 如何看待李敖先生的一生?我對李敖的幾點看法
    李敖先生去世了,在此致以敬意和沉痛哀悼。談一下對李敖的幾點認識。1.文史大家。李敖精通文史,學貫中西。尤其對近現代史頗有研究,寫過很多專著和研究作品。觀點犀利,語出驚人,而又論據充足,辯才無雙。一生學著等身,斐聲海外,並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也是舉世公認的文學大家。
  • 李敖去世絕筆:死不丟人,怕才丟人
    只要你讀過李敖的哪怕一篇文字,就不會忘記他。只要你曾知道李敖的一個身份,就有興趣知道他所有的。他是著名的作家,臺灣有名的政治犯,人人皆怕的訴訟大王;他是胡適的追隨者,錢穆的學生,還是胡茵夢的前夫,陳文茜的好友。
  • 李敖與王小屯的山水相依
    誰知,這陌生男子說:「我叫李敖,很想與你交個朋友。」她大吃一驚:站在自己面前的這位男子,竟是大學者、大作家李敖先生(當時52歲)!她看過很多李敖的書(另外一個版本是此時小屯就拿著李敖的書看),非常欽佩李敖的學識,一直就有拜訪李敖的想法,只是不知他住在哪裡。感覺就是上天把李敖送上門來的節奏……李敖見她一臉驚色,問道:「怎麼,你沒聽說過我?」
  • 看了李敖的遺囑,有些失望了……
    現在,遺囑曝光了,似乎一向精明的李敖早就預料到李文會有動作,於是對她早有了防範之心。 在這份遺囑中,李敖把自己的著作權,也是最豐厚的財產全數移轉給了妻子王志慧(也就是王小屯)和兒子李戡,100多萬保險金也由李戡受益,卻只對大女兒李文作了象徵性的撫慰,而這種撫慰還是有前提的,就是李文必須放棄爭產。
  • 「每一個說李敖吹牛的人,心裡都供著李敖的牌位」
    您曾經說過五十年以來,五百年以後,中國白話散文寫得最好的前三名就是:李敖!李敖!李敖!而且,每一個說李敖吹牛的人,心裡都供著李敖的牌位。為什麼這麼說?李敖:我的表達方法很清楚的。我說我最好!這個不精彩!我說我第一也不精彩!不是第一哦!前三名都是我!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都是我!大家一聽,這小子吹牛!恨他!可是他不會忘掉我的表達方法!
  • 李敖遺書,過億財產,三個子女差別對待,李文質疑將被收回財產
    據臺媒報導:李敖83歲冥誕,也就是李敖逝世37天之後,他的兒子李戡首度在節目中公開了父親的遺囑。遺囑中稱「本人所有之著作之著作權,均以贈與王志慧,該等著作待李戡有能力經營時,全數移轉予李戡,以為發揚。」
  • 李敖與《北京法源寺》
    李敖晚年給人的最大印象似乎就是「狂」。他曾經公開說:「五百年來中國白話文作家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這一輩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憑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不過李敖的「狂」,確實有「狂」的資本。李敖一生可謂「波瀾壯闊」,至今似乎仍難以完全「蓋棺定論」。這裡,只談談李敖寫的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北京法源寺》。
  • 李敖,世界上最酷的渣男走了!
    但王尚義很反對李敖和妹妹談戀愛兩人很快墮入愛河,李敖情書集裡《給G的九十四封信》,其實就是給她的。李敖曾說「人們或以為胡因夢是李敖女人中最漂亮的,其實吳海蒂才是最漂亮的」。1979年,44歲的李敖與26歲的胡因夢在好友蕭孟能家中第一次見面。在此之前,胡因夢早就對李敖的名字心生仰慕。
  • 李敖,世界上最酷的渣男去了…
    但王尚義很反對李敖和妹妹談戀愛兩人很快墮入愛河,李敖情書集裡《給G的九十四封信》,其實就是給她的。李敖曾說「人們或以為胡因夢是李敖女人中最漂亮的,其實吳海蒂才是最漂亮的」。1979年,44歲的李敖與26歲的胡因夢在好友蕭孟能家中第一次見面。在此之前,胡因夢早就對李敖的名字心生仰慕。
  • 胡因夢,李敖終於放下你了
    胡因夢,李敖終於放下你了。 01上世紀70年代,被稱為「臺灣第一美女」的胡因夢遇到了比自己大18歲的李敖。 胡因夢崇拜李敖,李敖喜歡胡因夢的美貌。 胡因夢坦承,自己一生最大的轉變就是與李敖婚姻的失敗。「他幻滅了我對英雄的崇拜。我跟李敖的婚姻其實根本沒有愛情存在,只是年少時的衝動,對他也只是盲目地崇拜。」此後,她更多關注自己內心。
  • 如何公正評判李敖?拋開自戀言論,也有民族大義
    李敖喜愛看書,卻不死讀書,他看書有自己的見解,喜歡做學問,喜歡寫作。據他妻子的說法,他一天能夠持續寫作十幾個小時而不會感到疲倦。在世八十多年,寫就100多本書,共計3000多萬字,其中《北京法源寺》更是提名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第一部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其才氣可見一斑。
  • 狂人李敖(五) : 李敖留給這世界什麼?
    狂人李敖去了,前面連寫了四期的回憶,卻總還是覺得有話沒有說完,其實又怎麼說得完呢?從今往後,再也沒有人敢厚顏無恥地在綜藝節目上調戲侯佩岑和小S們了。(李敖語妙天下)李敖的「宿敵」陳文茜說:「從「五四運動」之後,再也沒有一個真正頂天立地的中國知識分子,擁有和李敖一樣的影響力。
  • 李敖去世,享年83歲!生前絕筆:死不丟人,怕才丟人
    古來聖賢皆死盡,唯他李敖喋喋不休。做人猖狂,難免付出代價。李敖蹲過兩次牢房,原因撲朔迷離,有人說是他得罪了當權者,也有人說第一次是他資助臺獨,第二次是他侵佔他人財產,但李敖反臺獨的立場其實十分鮮明,讀過他作品的都知道,李敖這輩子貫徹三件事——反臺獨、罵國民黨、談戀愛。他的一生值得書寫,跌宕起伏的經歷與學貫古今的思想積澱出厚實的生命厚度。
  • 李敖與胡因夢
    >胡因夢很早就讀過李敖的書,她在自傳裡,這麼描寫第一次見到李敖,李敖給胡因夢和她媽媽,很規矩地鞠了一個九十度的大躬,後來胡母說,李敖那個躬鞠得怪嚇人的,這個年代已經沒人行這麼大的禮了。 李敖的思想文採,胡因夢傾慕已久。她母親開始同意,後來因不滿李敖的一些做法,轉而堅決反對,禁止胡因夢與李敖來往,胡仍沒放棄。 她穿著睡衣從家裡逃了出來,深夜出現在李敖家的客廳。
  • 李敖的女人之一:詳細披露李敖最早的四段戀情 一定有你沒聽說過的人和事
    他倆是在學校圖書館認識的,李敖一下子就被羅君若迷住了,誰知李敖很快就休了學。在家自修時,他幾乎每天都要給羅君若寫一封情書。1954年,李敖考取臺大,被法律系錄取,但他想讀的是中文系。臺大不許他轉系,李敖憤然退學。第二年,他又考進臺大,這回被歷史系錄取。讓李敖高興不已的是羅君若也考進臺大。羅君若原本在化學系,後來竟然鬼使神差地轉到了歷史系。他倆成了同班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