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日色慢,車,馬,郵件都慢。
在很多年以前,很多東西的壽命都很長。
一封信會保存一生,
一個行李箱會用幾十年,
一件器物要代代流傳。
這些器物,每一件都賭上了匠人的名聲口碑、凝聚了工匠心血。
從完工的那天開始,就註定了要跟隨使用者一生。
但隨著工業化的擴張,工匠的輝煌逐漸沒落,越來越多的東西開始追求能用,不再是好用、耐用。
可大家慢慢也習慣了,反正用幾年都要換的。
但.總有幾個不服輸的匠人,不甘心把自家祖傳的手藝丟了。
日復一日,埋頭只做結實耐用的器物。
其中,就有一個很多年輕人都沒聽過的老字號——張小泉。
不做別的,從萬曆年間就做刀剪。
做出的一把菜刀、剪子能用一輩子,一做就是400年。
這400年,歷經了朝代更迭、戰爭、外國品牌的入侵,很多老字號都消失了,而它卻一直堅持。
很少有人知道,在很多年前,在中國的刀剪界,曾經有兩個近400年歷史的行業狀元,被稱為「南張北王」。
一個就是杭州的張小泉,另一個是北京的王麻子。
明朝萬曆年間,張小泉父親在黟縣成立張大隆剪刀店。
1663年,康熙二年,張大隆剪刀店改名張小泉。
1736年,張小泉憑藉口口相傳的口碑,被乾隆定為宮廷用剪。
小編的姥姥就有一把張小泉的菜刀,她用了幾十年,一直好好的。
在我去南方上大學的時候,還特地叮囑我給她帶一把張小泉的新菜刀回來。
而王麻子刀剪,也是聞名海內外的中華老字號。
始創於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其傳統鍛制技藝已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中國成立後,手工業百廢待興的時候。
1956年,毛主席曾在講話中指出:「手工業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刀剪一萬年也不要搞掉。」
然而事與願違。
2003年,北京王麻子因為不注意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有著352年歷史的刀剪老字號無力堅持,宣布破產。
當時,國外品牌紛紛進入中國,佔據了高端刀具市場的大量份額,張小泉的處境也並不好。
但,這群匠人仍然恪守著「良鋼精作」的祖訓,埋頭做事,不斷創新。
終於靠著口口相傳的口碑,成為了中國刀具品牌的領頭羊。
最近幾年,還火到了國外。
在美劇《漢尼拔》第三季裡,張小泉作為漢尼拔的刀具出現在鏡頭裡,被細心的粉絲用「放大鏡」找了出來。
面對漢尼拔粉絲的瘋狂追問,張小泉官博以一種百年老店該有的「寵辱不驚」的姿態回答了各方網友的疑問。
今天,觀察者網聯合張小泉,為大家帶來一款張小泉的經典系列刀具——「張小泉」錘點系列刀具兩件套,包括1把切片刀+1把小廚刀。
這套刀具,從設計到成品,歷時一年之久。
一上市便俘獲了無數人的心,成為了錘點系列的經典刀具。
戳下圖連結即可購買▼
這款刀具套裝,從刀身到刀柄,由一整塊不鏽鋼一體鑄成。
刀柄和其他廚刀不同,採用錘點工藝,手掌握著更穩固。
每一把廚刀由老師傅純手工水磨開刃,延續400年老字號傳統。
刀刃的鋒利程度不亞於軍刀。
切一摞A4紙和切豆腐一樣輕鬆。
你可能不知道,越快的刀,其實越安全。
因為刀刃足夠鋒利,切割不費力,能大大減少用力過猛打滑而割到手的機率。
比如切帶皮的火腿,火腿外層的很難一刀切斷,用這把刀,切片快速利索。
纖維更韌的牛裡脊,也能一刀到底。
切帶著軟骨的小排,手起刀落,排骨變成整齊的小塊。
另一把西式蔬菜刀也毫不遜色。
切多汁的水果,不會切一片刀背上沾一片。
一下一片,順暢利索。
這把廚刀能快速劃破食材的表皮和果肉,減少擠壓,最大程度的鎖住水分,
一刀下去,切面平整漂亮。
讓番茄自然掉落在刀刃上,能瞬間劈成兩半。
不光鋒利,這款刀的手柄是筆架式的,符合人體力學設計。
非常符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很多人用了表示,切久了也不覺得累。
中華老字號【張小泉】錘點菜刀
戳下圖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