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青島人最時髦的是「頭頂盛錫福,身穿謙詳益,腳蹬新盛泰,手戴亨得利,看戲上中和,吃飯春和樓,有病宏仁堂。」這些老字號曾風靡一時,老青島人印象至深。
盛錫福
劉錫三,掖縣沙河鎮人,十四、五歲來「闖青島」。一開始給人家當夥計,後進入一家洋行當業務員,常到農村收購麥秸運往國外,在國外加工成草帽再運回中國,售價很高。1912年,他去天津與親戚合開了一家帽子店,叫「盛錫福」。
1919年,自己收購麥秸,挑選、加工、生產帽子,產銷兩旺,又去周村、南京、瀋陽、武漢、北京、天津、上海等處開分店。1946年在青島中山路,141號籌建分號,所以說「盛錫福」創建於天津,卻孕育於青島,初期生產草帽,後發展到各種帽子,他做的帽子四平:帽頂平、帽身平、帽簷平、帽箍平。又從男帽發展到女帽,是舊中國第一品牌,曾獲獎15次.
有說「盛錫福」三字為大軍閥吳佩孚所題,(而吳1939年死於日本牙醫之手,是否提前所題無法考證),又說:「總統」曹錕或誰曾為之題詞,「國貨之光」,當時市長秦德純為之題詞「冠冕群倫」,歷史過往說法不一。
而「盛錫福」三字:「盛」寓意買賣興盛,「錫」、「福」取自劉錫三的大號和乳名。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出國訪問戴得帽子都是盛錫福的產品,有一個時期,帽子只有一種「軍便帽」,盛錫福十分蕭條,改革開放後,盛錫福再現光彩,現在的中山路141號煌煌然已是盛錫福實業有限公司。
謙祥益
電視劇《中國大商孟洛川》是講孟氏家族故事。清末民初,山東章丘舊軍鎮,有個中國北方最大資本家族,那就是孟氏家族,他們的商店大多帶一個「祥」字,稱「祥字號」,遍布北方各大中城市。北京有「八大祥」,青島有「三祥」。
泉祥茶莊公私合營時已合併,瑞蚨祥在拓寬膠州路時,折去一半,謙祥益老樓尚在,已人去樓空,物是人非,。
北京路東頭的9號,謙祥益創建於1911年,用資3萬兩白銀,是當時青島最大的綢緞布匹店,當時建有三層大樓,內設金櫃,還經營金銀首飾,謙祥益分號近20處:周村、鄭州、北京、天津、上海、蘇州、武漢、濟南、煙臺等,合計投資白銀400萬餘萬兩。青島謙祥益店內外有牌匾、楹聯顯示中國商店的風格。據說門頭字是清朝翰林,法部廊王序所書寫。謙祥益對顧客區別對待。老顧客可三節結帳,不必付現款,對老百姓以「信」為本,講究「言不三價」,「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抗日戰爭時期,時品三任經理還兼任青島綢布同業公會理事長及青島市商會會長,把布匹送往南山遊擊隊,被日本人知道了,謙祥益斥巨資贖出了時品三。
1955年公私合營中保留了這個「老字號」,「文革」中店名一度改為「東風綢布店」,後恢復原店名,經營綢布、呢絨,以時裝為主,1987年又與全國200多個廠家聯合發起成立全國紡(針)織品,「祥」字老字號聯合會,北京路9號的店2010年左右遷至遼寧路對面桓臺路65號,喜食來小鮑島民俗城內,現在已有了謙祥益商廈,還是讓人有點惝然若失的感覺。
新盛泰
新盛泰是胡秀章1911年創立的,經營皮鞋,原料上乘,工藝精細,式樣新穎,1935年在華北鐵路展覽會上,鷹牌皮鞋獲金獎。1934年至1935年在濟南、徐州開了分號,成立了青島華豐麵粉廠,參股青島陽本印染廠。
上世紀20年代中共山東省委內出了叛徒,周恩來派來身邊警衛張英前來青島除奸。張英武功高強,攜王科仁一起來到青島海泊路新盛泰店,張英在外望風,王科仁扮成顧客連開三槍解決了叛徒王復元,從此海泊路新盛泰店名聲大噪。「解放後」,「工商北改造」、「公私合營」,時新盛泰就不復存在了,讓人頓覺杳杳然。
亨得利
王光祖。浙江裁縫,日子不好過,去上海謀生,身穿一件軍衣,身前、背後都以文字和圖案繪著「大羅馬」,每天不停地在街上走,這是他在一家鐘錶店為瑞士手錶作活動廣告,由此,也知道了一些鐘錶的知識。
1914年,他聯合幾個友人在鎮江開了一家經銷和修理鐘錶的商店叫亨得利,幾年下來,起有盈利。1919年王光祖回到上海開店,不料惹上了一場官司。法國人霍普,開了一家霍普兄弟公司,又開了一家鐘錶店,叫「亨達利」,「達」與「得」音近,在上海話中根本分不清,霍普告訴王光祖侵權,官司在上海引起轟動,幾次庭審,雙方律師唇槍舌劍,結果法國人敗訴,「亨得利」仍可用作店名。
新一輪競爭開始,亨得利與亨達利爭相在外地開設分店,也都來青島,都在中山路上。亨得利分店在英記酒樓旁邊,英記酒樓是青島一家著名粵菜館。解放以後,公私合營,兩家並作一家,叫法不一,有的城市叫亨得利,有的城市叫亨達利,也有的城市兩個店名並存。
1956年,青島亨得利、亨達利、長城、金龍、金星、三山城6家鐘錶、眼鏡店合併,叫亨得利鐘錶眼鏡店。其中三山城原在即墨路,以嶗山特戶水晶生產「水晶眼鏡」聞名全國。亨得利設兩個門市部,即原來的亨達利和亨得利,原英記酒樓遷至高密路稱廣州食堂,舊址與亨得利舊址打通,成了新的亨得利,現在中山路的亨得利是144號,遠看店內煜煜然。
中和戲院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中山路北端建有一中型戲院,一開始不演大戲,只演茂腔、柳腔小戲。後來幾移其名,再後來改名中和戲院才演大戲(京劇),抗戰勝利後,改名「華東大戲院」,1953年,「華東大戲院」年久失修被拆除,在原址處建起了「工藝美術」大樓,大戲院就悄然而失。
春和樓
1891年建設年份刻在春和樓的門樓上。「春和樓」的來歷說法有二:1、胡家館子,1892年,一對小夫妻在北京經營鍋貼鋪,1897年,在現在的天津路3號開「春和飯莊」這就是春和樓的前身,2、1922年《青島概要》:青島商會第一董事也是成通木廠經理的天津商人朱子興,建了當時最好的旅館東華旅社,後又經營春和樓。
20年代春和樓是青島最大飯店:面積800多平方,員工27人。新任經理田之魁(1933年)與其他幾個人出資合夥經營,1939年2月,他們重新辦理了工商登記,店名「春和樓利記」。
菜品有《山東魯菜》油爆海螺,清湯燕窩,香面禾雞,蝦仁蒸餃、九轉大腸、爆炒腰花。1957年,毛主席老師徐特立帶家人光顧吃香酥雞讚不絕口。比較超前,30年代,開始了訂餐服務,80年代,啟用迎賓小姐。
宏仁堂
清康熙八年(1609年),樂尊育的兒子樂梧崗在北京鬧市的前門外大柵欄開了一家中藥店,稱「樂家老鋪同仁堂」,他們為宮中供藥,聲名鵲起。明代京城有一位走方郎中姓樂,搖著串玲走街過巷,為人看病,兼賣中草藥,到了清代他的後人樂尊是名醫,進宮當了太醫。
清朝末年,樂氏四大支,即樂孟繁、樂仲繁、樂叔繁、樂季繁兄弟四人,商定分家,除財產公分以外,對這家店鋪,決定四支都叫「樂家老鋪」下再設店名,老大孟繁店名宏仁堂,老二仲繁店名頤齡堂,老三叔繁店名宏濟堂,老四季繁店名達仁堂。
同仁堂作為總店,宏濟堂在濟南設分店,宏仁堂1931年落戶青島,1935年在中山路開業,名曰「樂家老鋪宏仁堂」,堂中懸著塗金的匾額,開設在中山路198號,宏仁堂公私合營後保留老字號,仍古色古香,顯示老店風採,宏仁堂的祖訓:「古以養身,可以濟者,唯醫為最」服務宗旨,「藥知醫用,醫知藥情,工匠精神源於傳承,貴在創新」。
老藥工團隊:鑑別真偽中藥材,審核藥方,抓方配藥,泡製藥材,製作傳統丸散曹丹樣樣精通,特點:「真材實料,加工精良,配方獨特,童叟無欺。古訓:炮製為繁,必不敢省人,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青島宏仁堂在遼陽東路、宜昌路、同樂三路、書院路等設分店。
宏仁堂這個幾百年的老字號正浩浩然延續,這正是:歷史已恍然,當下淘淘然,我們欣欣然,「老字號」仍依然。
(作者:郝守傑 系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