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
東鎮原是一個小小的村莊,現在成了工人、小販的居住區。自然馬路、電話、汽車哪樣都有,可是舊時的黑板門,小店鋪的陳設,冷攤的叫賣聲,仿佛到了中國較大的鄉村一樣。這裡很少摩登的式樣。有不少的短衣破鞋的男子,與亂攏著髫子仍然穿著舊式衣褲的女人。小孩子光著屁股在街上打架。拾蚌螺的貧女提著柳條筐子從海邊歸來。矮矮的瓦下,門口便是土灶,有的還有些豆梗,高粱秸,似是預備做燃料用的。相比島城沿海地帶的由德、日、美量體裁衣式打造的中山路商業街,臺東鎮的出身絕對是平民。」——《青島素描》王統照
多次擴建,老樓留蹤
1934年,作家王統照和友人遊覽青島時,記錄下了一路的所見所聞,相較於歐人區的繁華,東鎮給王統照的印象是貧困雜亂的。
1900年,臺東鎮商業街初見端倪,臺東商圈以臺東三路為主線向四周輻射。德國人把上下青島村和大鮑島被拆遷的那些村民、小商販、勞工全部遷居此處。建成第二年人口達到6000人,日德之戰前夕,人口已超過11200多人。「蒙養學堂」、醫院診所和手工作坊相繼設立,「棋盤街」的地域迅速蔓延,在不長時間裡,周邊的楊家村和下村也括入臺東地界,當這一棋盤再度放大時,下一批路名已在醞釀之中。一個新的城鎮形成了。
「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時,臺東鎮已擴展到北至臺東六路、南到桑梓路、東抵福寺路、西臨順興路,人口驟增」(《行走在當年的臺東鎮上》)。然而,問題再次顯現,臺東是鮑島至李村、嶗山等處「來往中外士商馬車汽車」必經之路,「市場緊靠馬路,席棚露攤汙穢不潔,甚不雅觀」,1924年,臺東鎮商會申請設立正規市場,「以東鎮地居衝要,擬設立市場,因本埠接收以後,商業蕭條,自應力圖挽救,以利埠務」。經過大力發展,1925年,臺東鎮有6114戶居民27398人。據1928年出版的《膠澳志》記載,僅馬路就增加了稻荷町(今道口路)、坪井町(今平定路)、吉野町(今雒口路)、順興町(今順興路)、鷹門町(今雲門路)等31條。
臺東鎮簡稱為臺東或東鎮,臺東是大概念,東鎮是小概念。臺東鎮的馬路大多數建於德國侵佔青島時期,大多數1923年更名,有的曾經幾度易名。在臺東,有一座百年建築,是著名的青島巡捕房。1900年6月14日,德國膠澳總督頒布《青島地方巡捕章程》,並設立青島巡捕房(1913年後改稱為巡捕局),下轄大鮑島、東鎮、上庵(薛家島)、陰島、紅石崖和水上六個巡捕房(後改稱巡捕支署)。1905年,在今湖北路建成了巡警總局大樓,1909年在臺東五路建了巡捕房。「在臺東街市中部,有一幢磚瓦結構的二層洋房,此為德國人所擔任警長,僱傭了十餘名華人充當巡捕,以行警察之職」。1922年12月,中國政府收回青島,設立了膠澳商埠警察廳,其中的臺東警察分署就設在這座老樓上。青島解放後,該樓成為青島市公安局臺東分局辦公樓。
星期天逛東鎮成時尚
臺東發展到上世紀30年代以後,由於人口密集,僅有的房屋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於是雜亂也就顯現出來了。沿街房舍一直有眾多的小店小鋪,甚至有段時期曾成為朝集暮散的集市。房舍建築多因陋就簡,人口密稠。
後來臺東三路兩側建成一排排二層小樓,路中間設多個攤位,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各種小攤販穿插其中,在狹窄的街道上,叫賣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沿街擺滿了日用小百貨、民間手工藝品、民間小吃和地裡新出土的新鮮水果等。這是青島歷史久遠的商貿集市。
照片是歷史的眼睛。
翻看上世紀初的舊照片,東鎮商業已現雛形。大小攤販,包括布販、糧販、鞋匠、算命先生都有,簡易戲臺也搭建起來。在稀奇的照相機面前他們更多的是一種不知所措。不過隨著歷史的推進,這片土地上的主人逐漸地將生意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老字號誕生在這裡。
1937年,從掖縣來青島做生意的宋瑞堂,在位於臺東三路與長興路交接口處開設了一家瑞成書局,後經多年苦心經營,店面達到100多平方米,十多名員工,與之相鄰的是由戰老闆開設的振東照相館,街對面則是福興祥雜貨店,再沿臺東三路向東前行10米就是源泰商鋪。當時在這條街上最大的老闆是長勝園麵粉加工店的徐老闆,它創建於上世紀30年代,門下的點心鋪很有名氣,成為當地十分搶手的美味。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這條街上已經聚集著興華銀樓、昌記理髮店、舊貨商行、德源泰雜貨鋪、中民藥房及聚福樓、市場樓(老二百)等50多家店鋪。當時,東到四方、南到湛山村、西至延安路一帶,星期天逛東鎮成為老百姓的一種休閒方式(《老照片裡探尋臺東商業的歷史沿革》)。
關於臺東與青島人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