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青島人眼中,臺東是一塊寶地,這裡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每次來逛都能發現驚喜。臺東有多到數不清的老巷子,有數不清的吃喝玩樂的好去處,兜裡揣上幾塊錢,在臺東消磨一天的時間,是許多青島小嫚兒青島小哥難忘的記憶。
臺東代表著青島人的市井情懷,那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環境,見證了一代青島人的童年和青春。每當走在臺東的街道上,腦海中便不由地浮現出昔年的臺東情景。
臺東有怎樣的過去?
逛臺東是怎樣興起的?
臺東有哪些充滿回憶的老地方?
老臺東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呢?
追根溯源:臺東的故事從楊家村開始
在臺東的舊址上曾經是一個叫楊家村的村子,楊家村河從這裡緩緩流過。楊家村的核心是玉皇廟,在現在的道口路附近,曾用名清溪庵。清溪庵的清溪,指的就是楊家村河,那時這裡有青島少見的農地,河兩岸的農人種的蘿蔔特別好吃,上、下青島村和周邊居民到這裡趕集、拜神、求子,十分繁榮。後來,這種商貿活動漸漸演變成了民俗活動蘿蔔會。
1899年秋,德屬膠澳總督府在楊家村周圍的空地上建設了一個新的華人居民區,因為位於烽臺嶺(貯水山)以東,時任膠澳總督的葉世克籤署命令,正式定名為「臺東鎮」,臺東由此建置。
從建置到現在,臺東已經走過了120年,如果從楊家村時期開始算起,號稱120年生生不息的臺東,其實已有了600年的歷史。
商貿崛起:打造中國近代商業街區的樣板間
在臺東建設的初期,設計師規劃並修建了大量呈45°角布局的房屋,被老一輩的臺東人稱為「棋盤街」。
在中國北方傳統村鎮布局中,街道往往是正南-正北和正東-正西走向的,房屋坐北朝南,大門向南開,屋後是陽光無法照射的陰面。而德國學者認為斜穿赤道和經線的走向,也就是呈東南-西北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街道布局,才是城市道路建設的最優選擇,無論是上午還是下午,都能保證太陽照到每座建築的房前和屋後。45°角也恰好順應了青島本地的主導風向,夏天來自海上的東南風、冬天的西北風,都可通暢地穿過臺東鎮的每個街衢,有利於街道上空氣的流通。
陽光和季風,使街道中每個潮溼的地方都得以乾燥,消除了危險的病灶,形成衛生良好的居住環境,讓臺東的人口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臺東早期的商貿以沿街叫賣為主,商販的流動性比較大,而在棋盤街建成之後,商販們逐漸從沿街叫賣走進室內,臺東開始有了固定的室內店鋪。商貿場所由沿街叫賣轉為固定場所之後,臺東的商貿活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有規劃的街市。
現在的臺東一路至臺東八路,依然延續著棋盤街的走向,只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建設,有的路沒了,有的樓高了,已經不復當年模樣。棋盤街集居住、商業、餐飲及服務業於一體,是中國近代商業街區的樣板間,也正是因為棋盤街的建設,臺東逐漸成為了青島的商業地標。
市井情懷:有一種風俗叫做逛臺東
在青島,有一種風俗叫做逛臺東,從棋盤街的建設到現在,臺東的這種熱鬧已經延續了上百年。臺東代表著青島人的市井情懷,誰不曾去臺東「浪擺浪擺」呢?
逛臺東的第一站,往往是臺東郵電局。在老青島人的眼中,臺東郵電局就是臺東的地標,它的位置正好處在青島的一個交通樞紐上,向北是利津路、瀋陽路,通往四方長途站、海雲庵;向南是海信立交橋、櫸林山,可以直達青島的東部;東面拐彎就是威海路、長春路、延吉路和人民路;往西就是泰山路、遼寧路、熱河路、膠州路,一直能到達中山路。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在此會面、換乘,又從此處擴散到四面八方。那些年相約逛臺東的老青島人,往往就是在臺東郵電局互相等候。
逛臺東的人一定會去利群轉轉。利群應該算是青島人對「百貨商店」最初的印象,它的前身是始建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老字號「德源泰百貨」,後來經過公私合營等一系列改造,合併了周邊的一些百貨店,正式冠名為「利群百貨商店」。每當過年過節,利群便擠滿了採購年貨的人,那種熱鬧景象,在多年以後依然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要買茶葉,那一定要去大陸茶莊轉轉,大陸茶莊的茉莉花茶可是鼎鼎有名。大陸茶莊本號位於長興路9號,是青島著名的老字號茶莊。在解放前夕,大陸茶莊與瑞芬茶莊、泉祥茶莊和福生德茶莊就開始壟斷茶葉市場,號稱「四大茶莊」。老主顧們知道茶莊價格公道、不興講價,進門便直接點名要茶。穿白大褂的服務員聞聲而動,從櫃檯下取出茶葉倒入秤盤,稱好後再將茶葉倒入一張四四方方的牛皮紙,摺疊、翻轉、綑紮,幾秒鐘就包好了一個漂亮的茶包。
從建置到現在,120年來臺東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臺東鎮商業市場、臺東交電商店、臺東化工商店……青島人記憶中許多常逛的老地方已經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可逛臺東的風俗卻延續至今。
現代臺東依然寄託著青島人的市井情懷,每當華燈初上,以臺東三路為主的步行街上便開始熱鬧起來。夜市上街燈明亮,璀璨若晝,放眼望去,宛如一條光影流轉的長龍。行人們在夜市中徜徉,邊吃邊看,熙熙攘攘,熱鬧極了。穿梭在臺東的大街小巷,昔年的感覺仿佛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