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新史》這本書又打破了我之前有關絲綢之路的認識,作者從不同的切入點入手,以一種新的視野,表達了與以往不太一樣的觀點,致使讓人得換角度去重新認識絲綢之路,這個『新』會讓人眼前一亮,新的猶如發現新大陸一樣,正如書名《絲綢之路新史》一樣,突出其『新』,第一次讀確實給人一種新的與眾不同的感覺。
這本書的作者是芮樂偉·韓森,耶魯大學歷史教授著名漢學家,我更想說的是這是一位女性作者,這還好像是讀到的第一本女性作者寫的書,文字間帶有一種細膩,書中也涉及到了一些與女性的相關的內容。語言很生動,內容很豐富,配圖很精美,講述的故事很精彩,除了個別內容外,整體閱讀過程還是很輕鬆愉悅的。
絲綢之路一個著名的符號,似乎沒有人不知道,似乎又罕有人一下能講的很清楚。我們對於絲綢之路的理解都是基於自己淺淺的認識和各種浪漫的遐想之上,對於真實的絲綢之路狀況也許真的不是很清楚。通常提到絲綢之路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夕陽西下,一片荒涼的沙漠盡頭,傳來一陣清脆悠揚的駝鈴聲,一支滿載各種貨物的駝隊伴著蒼涼之感緩緩而來抵達目的地。總之是一種很歡樂熱鬧的場面。不知道為何都會有這樣一種印象但這確實是大家的一種普遍認識。然而,當揭開歷史的面紗,拋開各種想像,歷史中真實的絲綢之路究竟是怎樣的?也許是我們把絲綢之路遐想的太過美好以至於從來沒有注意到過這樣一幅場景是在哪一個階段出現,那些絲路上的商人是從哪裡出發而來,經過了哪些地點?路上是否遇到劫匪或是風暴?在大漠裡有沒有迷路?多久往來經商一次,長途跋涉那麼久目的只是為了商業貿易?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也似乎不是很容易回答也總被我們給忽略而過。這幅看似很美好的畫面既缺乏地理坐標又缺乏歷史坐標,其實很抽象。只覺得絲綢之路的歷史很悠久路線很漫長,看完此書讓人不禁重新思考除了對張騫出使西域和鄭和下西洋的固有印象外是否真對絲綢之路有所了解?看完此書只覺研究絲綢之路不易。
新疆地區乾燥的沙漠氣候條件保存了很多乾屍和大量的各種類型文書。這些文書具有著獨特優勢比如私人性、確鑿性、隨機性,作者認為沒有什麼比垃圾堆中收集到的信息更有價值,因為信息沒有被篡改過,因此它們能夠為我們呈現出真實的過去。在19世紀以前沒有人知道新疆這麼一個偏僻荒涼人煙稀少的沙漠中保存了那麼多的古代文書和文物,直到1895年斯文赫定的到來揭開了新疆科學考察的大幕,這一地區的往昔和地下寶庫被各種翻開,各色人等紛踏而來諸如斯坦因、伯希和、勒科克、大谷光瑞等他們打破了這片大地的寧靜,歷史的珍寶被陸續發現開始流失,只留有一片殘破滿目瘡痍令人無限感慨,但始終並沒有看到有中國的學者像這些國外探險者一樣翻山越嶺前來祖國大地保護這些珍寶…好遺憾。但是在這本書中討論的遺址很多都是斯坦因首先發現並定位的,他前後四次到新疆考察發現了很多極為重要的文書和文物,作者對斯坦因的評價貌似很高,認為其記述特別有價值,填補了古代人沒有提到的很多細節可以使我們想像絲路商路上旅行的種種。文中這樣描寫到:其他在新疆發現過文書的人,很少能做出斯坦因那樣細緻的考古報告,這些人去過的遺址、發表的材料更是遠遠不及斯坦因多,他的描述對於重建每處遺址的原始狀態至關重要,他對於文書埋藏環境的解釋也很重要,之後的每位學者即便有自己的解釋也都以斯坦因的說法作為出發點。但不得不說雖然這些探險家們及後來者有揭露了黃沙掩埋的歷史遺蹟之功但也有毀壞我國珍寶之惡行。
絲綢之路以它無窮的魅力不斷的吸引著人們,如同古代絲綢之路一樣,現如今的學術領域也格外的國際化,具有很大的開放性,更加寬闊,學者們都對絲路文物和文書有著不同的解讀。在這本書裡描繪了七個獨特的具有代表性的綠洲,講述了一個個常被寫在廢紙上的有血有肉的絲路故事。一、樓蘭中亞的十字路口,從尼雅和樓蘭兩處遺址講起,透過發現的佉盧文文書、出土的棉織物、佛塔遺蹟、佛教建築、墓葬等記載的當時樓蘭地區當地人和各地移民之間第一次長久的文化接觸,這些移民引入了自己的文字,帶來了用木質文書保存書面記錄的技術。同時也有大量的文書內容敘述了當地經濟往來貿易和各種糾紛以及發生的劫掠案件,貨幣交換的不同媒介金條、絹、錢幣、糧食等。也可以看到當時樓蘭的駐守軍隊已經形成固定的與粟特人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二、龜茲絲路諸語之門,龜茲在語言方面比其他地方具有優勢,是佛教進入中國的門戶,這裡是著名的佛經譯師鳩摩羅什的家鄉,介紹了這位非凡的語言天才的經歷和成就,以及斯文赫定從新疆葉爾羌到新湖的驚險乘船航行過程,讓人不禁感慨環境的變化之大,如今哪裡還能看到河更別說航行了…克孜爾石窟的壁畫可惜被勒柯克挖走了,其中對他如何挖取壁畫如何包裝用什麼工具的描述顯示出盜掘者早已得心應手的豐富經驗讓人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心生氣憤。在這裡還寫到了許多種語言諸如龜茲語、焉耆語、吐火羅語、健陀羅語、粟特語、回鶻語、大夏語看的我好詫異,真不愧是絲路諸語之門,不知道這裡聚集了多少不同種族,彼此之間交流有沒有語言不通的障礙竟然存在如此之多的語言。其中有一份龜茲語文書記載了進出商隊,許多發現的木簡內容中留下了頒發、接收官員姓名和地址,來往商隊的大小包括成員數量及牲畜顯示出政府對商隊的嚴密管控。因為很少有史料具體講到商隊大小因而這些文書很重要。三、高昌胡漢交融之所,生動的講述了玄奘出行的經過途中的曲折不易,阿斯塔納墓地出土的廢紙製品如用廢紙做成的冥衣,那雙用廢紙做的紙鞋上該有字,吐魯番文書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冥衣的內容包羅萬象。粟特人以經商聞名,在絲路貿易中佔據重要地位,生活在吐魯番的粟特人從事著各種職業與漢族不斷融合不僅改變了名字也逐漸改變了葬俗。四、撒馬爾罕粟特胡商的故鄉,這裡是粟特人的主要城市,他們在絲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在唐朝建立了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外族聚落。通過講遺存的八封粟特古文信扎內容透露出當時的一些各種信息,這幾乎是僅有的商人所寫的絲路文書。阿弗拉西阿卜壁畫著重展現了撒馬爾罕與外部世界特別是使臣的關係,此外作者也詳細講述了穆格山文書的內容,穆格山文書發現的中國紙張是少見的長距離貿易的證據。五、長安絲路終點的國際都會,長安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絲路西行的出發點也是海路西行之人的起點。粟特人一度被認為是富商的形象,在西安發現的兩座粟特人墓葬安伽墓和史君墓可謂重大考古發現,他們都擔任過薩寶一職,墓葬都為斜坡墓道洞式墓,保留了鮮明的粟特元素。何家村遺寶中許多物品都很好的結合了胡漢藝術風格,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大的窖藏之一,其中包含最貴重最精美的絲路文物。從來不會想到在盛世長安曾經居然發生過一場針對粟特人的大攻擊,這裡也籠罩過不寬容的排外氣氛。唐朝軍隊撤走後陸路逐漸衰落,海路漸趨普及,義淨就常來往於廣州與室利佛逝求經。官府總是顯示出掌控大局的優越性和壟斷性,不論是在陸路或海路商人的往來都受到了嚴格查驗和管理。六、敦煌藏經洞絲路歷史的凝固瞬間,這裡約四萬件文書是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寶藏之一,絕大多數都是手抄本,最有名的是最早的印刷品《金剛經》。藏經洞中的宗教文獻顯示出敦煌人對不同信仰的包容體現出絲綢之路國際化的特色。敦煌洞窟的壁畫是中國境內的佛教遺址中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這些壁畫見證了統治者以及當地人的虔誠信仰。七、于闐佛教、伊斯蘭教的入疆通道,和田是新疆西南最大的居民點也是宗教進入西域傳播的理想樞紐,幾乎所有現存文書都是于闐語寫成的,不知為何漢語的很少它們發現於敦煌以及和田周邊一些地區,在和田綠洲本身卻並沒有發現任何這類早期文書。1006年于闐被徵服成為最先皈依伊斯蘭教的城市之一,伊斯蘭教成為當地的主要宗教。公元200年,佛教首次從印度來到這裡,此後佛教不斷向東傳播並成為中原地區最重要的宗教,此期間于闐一直是研習佛教文獻的重鎮。此外作者敘述了山普拉遺址中具有中西方交往的生動例子織錦和熱瓦克佛塔的宏偉、脆弱的泥像及牆壁反映出當地居住者對佛教的支持和綠洲的富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