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渴的駱駝|讀​《絲綢之路新史》

2021-02-07 澤雲雜記

《絲綢之路新史》這本書又打破了我之前有關絲綢之路的認識,作者從不同的切入點入手,以一種新的視野,表達了與以往不太一樣的觀點,致使讓人得換角度去重新認識絲綢之路,這個『新』會讓人眼前一亮,新的猶如發現新大陸一樣,正如書名《絲綢之路新史》一樣,突出其『新』,第一次讀確實給人一種新的與眾不同的感覺。

這本書的作者是芮樂偉·韓森,耶魯大學歷史教授著名漢學家,我更想說的是這是一位女性作者,這還好像是讀到的第一本女性作者寫的書,文字間帶有一種細膩,書中也涉及到了一些與女性的相關的內容。語言很生動,內容很豐富,配圖很精美,講述的故事很精彩,除了個別內容外,整體閱讀過程還是很輕鬆愉悅的。

絲綢之路一個著名的符號,似乎沒有人不知道,似乎又罕有人一下能講的很清楚。我們對於絲綢之路的理解都是基於自己淺淺的認識和各種浪漫的遐想之上,對於真實的絲綢之路狀況也許真的不是很清楚。通常提到絲綢之路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夕陽西下,一片荒涼的沙漠盡頭,傳來一陣清脆悠揚的駝鈴聲,一支滿載各種貨物的駝隊伴著蒼涼之感緩緩而來抵達目的地。總之是一種很歡樂熱鬧的場面。不知道為何都會有這樣一種印象但這確實是大家的一種普遍認識。然而,當揭開歷史的面紗,拋開各種想像,歷史中真實的絲綢之路究竟是怎樣的?也許是我們把絲綢之路遐想的太過美好以至於從來沒有注意到過這樣一幅場景是在哪一個階段出現,那些絲路上的商人是從哪裡出發而來,經過了哪些地點?路上是否遇到劫匪或是風暴?在大漠裡有沒有迷路?多久往來經商一次,長途跋涉那麼久目的只是為了商業貿易?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也似乎不是很容易回答也總被我們給忽略而過。這幅看似很美好的畫面既缺乏地理坐標又缺乏歷史坐標,其實很抽象。只覺得絲綢之路的歷史很悠久路線很漫長,看完此書讓人不禁重新思考除了對張騫出使西域和鄭和下西洋的固有印象外是否真對絲綢之路有所了解?看完此書只覺研究絲綢之路不易。

 《絲綢之路新史》這本書涵蓋範圍廣泛,時間空間跨度很大,作者參考使用了大量研究成果和相關資料涉及到中英法德日俄六種語言之多。通過對各種出土文物資料的研究特別是以文書為主,分析其中的具體人物、事件注重真實性和一手性,作者試圖展現出一個真實鮮活的過去。具體講述了絲路遺址上七個綠洲的生活歷史文化風貌,以現實的筆觸帶領讀者接近那段塵封的歷史感悟歷史本身所蘊含的美。這本書給人很多新知作者表達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顛覆了許多傳統的固有看法。比如:絲綢之路其實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一條漫長的寬闊筆直的從長安一直通往羅馬的道路,它只是一條穿越過廣大沙漠山川,地形複雜地理環境條件比較艱險的並且不斷變化的沒有標識的道路網絡,沒有明顯可見的路行走其中必須有嚮導引路否則有可能迷失在荒漠中生命就此終結,很少有人從撒馬爾汗穿越整個中亞到達長安。因此它不是一條連續不斷的路,只是東西方之間沿線各個綠洲之間一個接一個的市場銜接,並且許多物品產於當地又可以自給自足居民們更多的是以農業為生,並非依賴於從事大規模長途的商業貿易。在中國與羅馬之間更沒有直接的貿易活動,考古和文獻資料都顯示古羅馬與中國之間的接觸少令人吃驚。和中國貿易的小夥伴其實主要是在今天的伊朗地區居民。絲綢並不是這條道路上主要的商品,絲綢更多的是被當做一種貨幣用來交換而已,因為銅錢經常短缺,穀物又容易腐爛不便存儲很多交易就由絲綢完成。各個綠洲之間的貿易規模很小,商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小,他們攜帶的貨物數量不是很多,行走的路線也受到當地官府嚴格的管理限制,甚至在近千件出土文書中僅僅有一件提到有關商人的,往來於絲路上最重要也最有影響的人群居然是難民,他們迫於戰爭、災害不斷遷移尋求生存之地從而也起到傳播作用。官府、軍隊作為貨物和服務的購買者在絲路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正是因為有軍隊的存在絲路才得以繁榮。中央政府持續不斷的投入用絲綢來充當軍餉支撐了這些邊疆綠洲地區的發展,士兵們又去市場換取其他東西。在失去政府的供應支持以後絲路經濟也隨之崩潰,當地貿易退回到物物交換的最初狀態。故而作者認為如果僅以通行貨物的重量或者往來人數衡量的話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交通流量較少的道路之一,研究的價值不大,沒有發現有大量的證據能夠支持絲路上曾經出現過繁榮的大規模貿易,然而絲路之所以改變了歷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穿行來往的人們把他們各自的文化像其帶往遠方的異國香料種子一樣沿路播撒,在絲路上落戶並蓬勃發展與當地人之間交流融合傳播了思想,技術,器物,圖案等等。絲路在很大程度上並非一條商業道路,卻有著很重要的歷史意義,這條路網是全球最著名的東西方宗教、藝術、語言和新技術交流的大動脈。

新疆地區乾燥的沙漠氣候條件保存了很多乾屍和大量的各種類型文書。這些文書具有著獨特優勢比如私人性、確鑿性、隨機性,作者認為沒有什麼比垃圾堆中收集到的信息更有價值,因為信息沒有被篡改過,因此它們能夠為我們呈現出真實的過去。在19世紀以前沒有人知道新疆這麼一個偏僻荒涼人煙稀少的沙漠中保存了那麼多的古代文書和文物,直到1895年斯文赫定的到來揭開了新疆科學考察的大幕,這一地區的往昔和地下寶庫被各種翻開,各色人等紛踏而來諸如斯坦因、伯希和、勒科克、大谷光瑞等他們打破了這片大地的寧靜,歷史的珍寶被陸續發現開始流失,只留有一片殘破滿目瘡痍令人無限感慨,但始終並沒有看到有中國的學者像這些國外探險者一樣翻山越嶺前來祖國大地保護這些珍寶…好遺憾。但是在這本書中討論的遺址很多都是斯坦因首先發現並定位的,他前後四次到新疆考察發現了很多極為重要的文書和文物,作者對斯坦因的評價貌似很高,認為其記述特別有價值,填補了古代人沒有提到的很多細節可以使我們想像絲路商路上旅行的種種。文中這樣描寫到:其他在新疆發現過文書的人,很少能做出斯坦因那樣細緻的考古報告,這些人去過的遺址、發表的材料更是遠遠不及斯坦因多,他的描述對於重建每處遺址的原始狀態至關重要,他對於文書埋藏環境的解釋也很重要,之後的每位學者即便有自己的解釋也都以斯坦因的說法作為出發點。但不得不說雖然這些探險家們及後來者有揭露了黃沙掩埋的歷史遺蹟之功但也有毀壞我國珍寶之惡行。

絲綢之路以它無窮的魅力不斷的吸引著人們,如同古代絲綢之路一樣,現如今的學術領域也格外的國際化,具有很大的開放性,更加寬闊,學者們都對絲路文物和文書有著不同的解讀。在這本書裡描繪了七個獨特的具有代表性的綠洲,講述了一個個常被寫在廢紙上的有血有肉的絲路故事。一、樓蘭中亞的十字路口,從尼雅和樓蘭兩處遺址講起,透過發現的佉盧文文書、出土的棉織物、佛塔遺蹟、佛教建築、墓葬等記載的當時樓蘭地區當地人和各地移民之間第一次長久的文化接觸,這些移民引入了自己的文字,帶來了用木質文書保存書面記錄的技術。同時也有大量的文書內容敘述了當地經濟往來貿易和各種糾紛以及發生的劫掠案件,貨幣交換的不同媒介金條、絹、錢幣、糧食等。也可以看到當時樓蘭的駐守軍隊已經形成固定的與粟特人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二、龜茲絲路諸語之門,龜茲在語言方面比其他地方具有優勢,是佛教進入中國的門戶,這裡是著名的佛經譯師鳩摩羅什的家鄉,介紹了這位非凡的語言天才的經歷和成就,以及斯文赫定從新疆葉爾羌到新湖的驚險乘船航行過程,讓人不禁感慨環境的變化之大,如今哪裡還能看到河更別說航行了…克孜爾石窟的壁畫可惜被勒柯克挖走了,其中對他如何挖取壁畫如何包裝用什麼工具的描述顯示出盜掘者早已得心應手的豐富經驗讓人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心生氣憤。在這裡還寫到了許多種語言諸如龜茲語、焉耆語、吐火羅語、健陀羅語、粟特語、回鶻語、大夏語看的我好詫異,真不愧是絲路諸語之門,不知道這裡聚集了多少不同種族,彼此之間交流有沒有語言不通的障礙竟然存在如此之多的語言。其中有一份龜茲語文書記載了進出商隊,許多發現的木簡內容中留下了頒發、接收官員姓名和地址,來往商隊的大小包括成員數量及牲畜顯示出政府對商隊的嚴密管控。因為很少有史料具體講到商隊大小因而這些文書很重要。三、高昌胡漢交融之所,生動的講述了玄奘出行的經過途中的曲折不易,阿斯塔納墓地出土的廢紙製品如用廢紙做成的冥衣,那雙用廢紙做的紙鞋上該有字,吐魯番文書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冥衣的內容包羅萬象。粟特人以經商聞名,在絲路貿易中佔據重要地位,生活在吐魯番的粟特人從事著各種職業與漢族不斷融合不僅改變了名字也逐漸改變了葬俗。四、撒馬爾罕粟特胡商的故鄉,這裡是粟特人的主要城市,他們在絲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在唐朝建立了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外族聚落。通過講遺存的八封粟特古文信扎內容透露出當時的一些各種信息,這幾乎是僅有的商人所寫的絲路文書。阿弗拉西阿卜壁畫著重展現了撒馬爾罕與外部世界特別是使臣的關係,此外作者也詳細講述了穆格山文書的內容,穆格山文書發現的中國紙張是少見的長距離貿易的證據。五、長安絲路終點的國際都會,長安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絲路西行的出發點也是海路西行之人的起點。粟特人一度被認為是富商的形象,在西安發現的兩座粟特人墓葬安伽墓和史君墓可謂重大考古發現,他們都擔任過薩寶一職,墓葬都為斜坡墓道洞式墓,保留了鮮明的粟特元素。何家村遺寶中許多物品都很好的結合了胡漢藝術風格,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大的窖藏之一,其中包含最貴重最精美的絲路文物。從來不會想到在盛世長安曾經居然發生過一場針對粟特人的大攻擊,這裡也籠罩過不寬容的排外氣氛。唐朝軍隊撤走後陸路逐漸衰落,海路漸趨普及,義淨就常來往於廣州與室利佛逝求經。官府總是顯示出掌控大局的優越性和壟斷性,不論是在陸路或海路商人的往來都受到了嚴格查驗和管理。六、敦煌藏經洞絲路歷史的凝固瞬間,這裡約四萬件文書是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寶藏之一,絕大多數都是手抄本,最有名的是最早的印刷品《金剛經》。藏經洞中的宗教文獻顯示出敦煌人對不同信仰的包容體現出絲綢之路國際化的特色。敦煌洞窟的壁畫是中國境內的佛教遺址中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這些壁畫見證了統治者以及當地人的虔誠信仰。七、于闐佛教、伊斯蘭教的入疆通道,和田是新疆西南最大的居民點也是宗教進入西域傳播的理想樞紐,幾乎所有現存文書都是于闐語寫成的,不知為何漢語的很少它們發現於敦煌以及和田周邊一些地區,在和田綠洲本身卻並沒有發現任何這類早期文書。1006年于闐被徵服成為最先皈依伊斯蘭教的城市之一,伊斯蘭教成為當地的主要宗教。公元200年,佛教首次從印度來到這裡,此後佛教不斷向東傳播並成為中原地區最重要的宗教,此期間于闐一直是研習佛教文獻的重鎮。此外作者敘述了山普拉遺址中具有中西方交往的生動例子織錦和熱瓦克佛塔的宏偉、脆弱的泥像及牆壁反映出當地居住者對佛教的支持和綠洲的富裕狀況。

 


相關焦點

  • 《絲綢之路新史》: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的漢學家芮樂偉·韓森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她的作品《絲綢之路新史》出版前,她的學生勸她最好不用「新史」這個書名,
  • 孫英剛:韓森《絲綢之路新史》「新」在敘事
    《<絲路文明>編輯緣起》中寫道:「近年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絲綢之路』的研究再次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浙江大學在原有學科優勢的基礎上,成立了『一帶一路』合作與協同創新中心,團結校內外中堅力量,從事『絲綢之路』相關問題的研究。」
  • 跨國史視閾下絲綢之路城市史的研究和書寫
    從這一角度來講,跨國史視閾是理解絲綢之路城市史的核心路徑,對絲綢之路城市史進行跨國史研究意義重大。    跨國史研究有助於我們建構絲路城市史研究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跨國史研究使絲路城市史的內容更加豐富。跨國史研究重視跨國或跨地區之間的各種聯繫,如經貿、文化、技術等,並考察這種聯繫帶來的影響。例如,絲綢產生於古老的中國,卻由於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成為羅馬人的時尚。公元前1世紀左右,古羅馬市場上的絲綢價格等同黃金,但依然得到羅馬貴族特別是貴婦人追捧。
  • 【新書推薦】絲綢之路新史
    在人們對它的想像中,一般是這樣一幅朦朧景象: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在塵土飛揚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絡繹不絕。本書將要為你揭示,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逕庭,而且遠遠比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書通過大量驚人的考古發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這條商路的慣常理解。幾個世紀以來,儘管大量關鍵材料仍然尚未發掘,但是塔克拉瑪幹沙漠已經出土了許多迷人的東西。
  • 駱駝造句和解釋_駱駝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性溫順,耐饑渴,腳掌有肉墊,適於沙漠長途行走。可供馱、騎和役用,號稱「沙漠之舟」。駱駝參考例句:1、一隊駱駝在沙漠上昂首闊步地向前走去。2、駱駝走得慢,但終能走到目的地。3、駱駝在戈壁灘上四平八穩地走著。4、駱駝是名副其實的"沙漠之舟"。5、人家都說駱駝是沙漠之舟。6、駱駝不會輕易的流淚,因為它知道水的珍貴。7、駱駝是名副其實的\沙漠之舟\。
  • 陸上絲綢之路為什麼註定衰落?
    文/王凱迪悠悠駝鈴,漫漫黃沙,一道孤煙伴著遼闊的大漠,迤邐的商隊穿行在古城舊障之間,這是人們對於絲綢之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印象。似乎人人都可以喝著一壺烈酒,挎著一把長刀,在一匹駱駝陪伴下縱橫萬裡歐亞大陸,書寫屬於自己的英雄傳說。
  • 「絲綢之路工商領導人(西安)峰會·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合作發展...
    央廣網西安8月18日消息(記者張庶卓)8月18日,由中國國際商會、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陝西省貿促會和陝西省工商聯共同主辦的「絲綢之路工商領導人(西安)峰會·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合作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本次活動將於今年9月6日至7日在隋唐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大唐西市隆重舉行。
  • 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合集
    《新絲綢之路》是一部10集大型紀錄片,該片再現悲壯的古戰場,探索神秘的古商道,重現恢宏的古文明。
  • 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全集
    《新絲綢之路》是一部10集大型紀錄片,該片再現悲壯的古戰場,探索神秘的古商道,重現恢宏的古文明。《新絲綢之路》在技術手段上採用了超級高清晰設備,這也是紀錄片有史以來第一次使用這種高端的設備進行拍攝。劇組還特別為此成立了航拍組,以直升機、動力傘、航模飛行器從空中全方位進行拍攝。
  • 《西遊記》視角中的「絲綢之路新史」
    在我的世界中是如此;在你們的世界裡,現代中國的西北、內亞是如此;在你們祖先的世界中,當年絲路還是活的,尚未曾成為荒漠、遺蹟、考古工地、盜墓現場以及旅遊點的時候,更是如此;甚至,到了《絲綢之路新史》這本書中,也還是如此。
  • 「絲綢之路」的意義被放大了,它和我們想的並不一樣丨活動實錄*贈書
    (見圖1)2012年有一本書叫作《絲路新史》,它的作者是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女士,現在這本書已經翻成中文了,我引用一段這本書裡的話:「他的絲路在許多方面像極了一條橫切歐亞大陸的筆直鐵道。事實上,李希霍芬負責設計一條從德國佔領山東、經西安附近煤田直達德國的可行鐵路幹線。」(《絲路新史》[2012],頁015)。
  • 漢畫像石《駝像圖》見證絲綢之路,感受漢畫之美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古老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交流,見證了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匯與融合。由濟寧市漢文化博物館收藏的漢畫像石《駝像圖》,距今已有兩千餘年,從其畫面主體的內容來看,可謂古老絲綢之路的又一有力見證。
  • 黃小明木雕《永恆的絲路》,再現絲綢之路的盛世輝煌
    從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途經崇山峻岭、沙漠、戈壁、草原、沼澤……一條綿延7000多公裡,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光芒,也深刻影響著當下的世界格局。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數百年來,絲綢之路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推動中西方物質、文化的交流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 秦始皇陵發現單體金駱駝,那時中原沒有駱駝,是新疆人「送」來的
    這種鳳鳥紋在同時期的青銅器或漆器上也有顯現,是推斷這批絲綢年代的證據之一(王文《在新疆發現中國絲綢史》,中國國家地理 ,2013年第10期)。這讓中原地區的絲綢早在公元5世紀前,就與新疆的馬背民族有了聯繫,也常常在新疆紡織品考古研究中被提及。
  • 文明的地圖:一部絲綢之路的風雲史
    駱駝有兩種——中亞的雙峰駱駝和阿拉伯的單峰駱駝,但兩者之間不能交配繁殖。人和動物有了不解之緣後,當然有很多好處,但也會給我們帶來致命的「禮物」。人其實本身是帶有病菌的,動物也是。天花、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這些病都是由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導致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就是在家禽身上被發現的。最近引起全球嚴重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應該是從人類捕獲的野生動物身上來的。
  • 熱播電視劇《塞上風雲記》,草原絲綢之路一代儒商的愛國情懷
    最近以草原絲綢之路--張庫大道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塞上風雲記》在CCTV8黃金強檔熱播。,展現了從清朝晚期到民國初年草原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和加強民族融合、經濟往來以及繁榮中外貿易的重要作用,獨特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一門三代「擺渡人」 絲綢之路寄情緣
    而在「河岸」,有這麼一家人,三代同為絲綢之路「擺渡人」,一脈相承的堅守、傳承,親歷了昌吉運輸行業從駱駝客到機械化,再到智能化的發展變遷,他們用青春和汗水譜寫詩歌,賦予古老絲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  第一代「擺渡人」是甘肅民勤駱駝客段文章,1935年,他和弟弟帶著駝隊往返於古絲綢之路上,帶著家人在奇臺縣老滿城安了家。
  • 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合集(共10集)
    《新絲綢之路》再現悲壯的古戰場,探索神秘的古商道,重現恢宏的古文明。《新絲綢之路》第一集 生與死的樓蘭▼在古代樓蘭王國所地處的沙漠腹地,出土了一具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的乾屍,其中令人們驚嘆不已的是被稱之為「小河公主」的「樓蘭美女」。這些古代居民生存在什麼年代?他們從哪裡來?以怎樣的方式生活著?為何突然消失?
  • 馬友友和他的「絲綢之路樂團」
    ——田藝苗馬友友、吳彤與絲綢之路樂團演奏《燕子》片段在2017年格萊美大獎頒獎禮上馬友友與絲綢之路合奏團《絲路·鄉愁》獲得「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頒獎典禮上的絲綢之路合奏團而馬友友的「絲綢之路」項目,迄今也已經走過了20年。其間有說不完的故事,更有無數嫋嫋不絕於耳的樂音。從長安到羅馬,古代「絲路」上的詩人們曾經發出過「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嗟嘆,而馬友友與他的「絲綢之路」合奏團,則幾乎是要「一網打盡」所有西出陽關的舊友新朋,用音樂將他們一一聯繫在一起,呈現在我們面前。
  • 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西安盛大啟幕
    「絲綢之路」起源於古代中國,是連接亞洲、非洲、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具有全球性的廣泛影響力。而「絲綢之路」的起點,便是始於周朝的古都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作為一座有著3100年建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