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和感情的相同,比之觸碰更能把兩個人結合在一起,這樣兩個人儘管隔得很遠,卻也很近。
——柴可夫斯基
在小提琴音樂史上,能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比肩的,大概只有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了。
與貝多芬、布拉姆斯、孟德爾頌一樣,柴可夫斯基一生也只寫過一部小提琴協奏曲。現在,人們稱這4部奏曲為「四大小協」。
當然,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4位大師都不具備小提琴演奏水平,或者乾脆不會。
此曲寫於1878年,這部作品或許對柴可夫斯基來說真的是一個新的開始,卻也好事多磨:他剛擺脫了讓自己頭疼的婚姻,經濟上和精神上有了梅克夫人的支持,又結交了一些新朋友,住在瑞士的一處療養地,心情不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寫得很順利,全部完成也只用了20多天。
作品完成,柴可夫斯基自然把樂譜寄給了梅克夫人,想聽聽她的意見。梅克夫人看過樂譜之後提出了不少意見,柴可夫斯基都一一回應。雖然梅克夫人有一定的音樂修養,但畢竟不是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尊重她的看法,卻不會動搖自己,不過他還是希望能夠徵求專家意見——如果沒有演奏大師的認可,這樣技巧性極強的作品是不能被輕易定稿的。柴可夫斯基選中了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教授利奧波德·奧爾。
奧爾是小提琴演奏史上的一位名家,也是一位名教授,開創了小提琴的俄羅斯學派。奧爾看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樂譜反應很冷淡,沒有提出什麼具體意見,只是給出了「無法演奏」的純技術性鑑定。柴可夫斯基原本想把這部協奏曲獻給奧爾,不料卻「剃頭挑兒」了。不過對方只是在技術上給予否定,對音樂本身並沒有惡意的攻擊,所以兩人之間沒有發生更多的不快,只是作品因此被擱置了。
後來,一位在維也納的俄國小提琴家布羅茲基拿到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樂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解決了演奏上的技術難題。1881年12月,布羅茲基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在維也納首演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但以失敗告終。
首演不成功倒也罷了,然而更令人沮喪的是,這部作品竟遭到來自維也納的嚴厲指責,甚至是惡毒的攻擊,其中措詞最激烈、語意最刻毒的是維也納的大批評家漢斯立克。
漢斯立克是當時歐洲著名的評論家,他學養深厚,曾是幾家報社的音樂編輯和音樂評論員,並在維亞納大學教歷史和音樂美學。漢斯裡克顯然不滿於音樂中有過多的民間色彩,而且過於熱烈的節奏也不合維也納音樂傳統的規範……
好在音樂家布羅茲基對惡評如潮充耳不聞,在各地堅持演出,最終使這部作品獲得了成功。為了表達謝意,柴可夫斯基把這部作品獻給了他。批評家奧爾後來也改變了當初的看法,親自演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盡力推廣,在他的學生中教授這首曲子,為這部協奏曲能獲得如今的「顯赫地位」立下汗馬功勞。
經過這次磨礪後,老柴再也沒有碰過小提琴協奏曲,但一曲封王足夠了。
文/茶茶斑竹、校對/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