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納蘭性德是一個深情之人,他的筆下總是充滿了濃鬱的憂傷,而這憂傷又大多因亡妻而生。本是人間最幸福的一對鴛鴦,奈何造化弄人,短暫的美好最終化成了陰陽兩隔的悲劇。但是這份情,這份愛卻從來沒有中斷過,它在納蘭的生命中一直延續,在納蘭的詞作中靜靜流淌。
今天這裡詩巷便帶來了一首納蘭最為悽美的詞作《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這首詞是納蘭寫給已故妻子的心聲,可謂道盡了相思,句句催人淚下。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納蘭性德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陽何事近黃昏,不道人間猶有未招魂。
銀箋別夢當時句,密綰同心苣。為伊判作夢中人,長向畫圖清夜喚真真。
詞的上闕一開始便寫到了梨花。「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一句以景融情,借梨花的命運來感嘆自己與妻子相處時光的短暫,以梨花指代念念不忘的愛人,花易凋零人易逝,二者的悲慘命運何其相似。作者把無比憂傷之情借如此唯美之景抒發出來,更加體現了委婉語言的深沉之力。
後面一句「夕陽何事近黃昏」,引用了句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名句,化用自然得體不見痕跡。意思是說美麗的夕陽為什麼偏偏出現在黃昏呢?詞人這裡運用了一個看似很無理的疑問句。夕陽本就是傍晚出現為何還要這樣問呢,原來「不道人間猶有未招魂」,這就是對前句最好的回答,因為詞人還未來得及為妻子招魂,它就要無情地落下了,所以才會刻意去問。
下闕主要是作者對追憶之懷的表達。第一句是說當時素白信紙上那行行充滿柔情蜜意的字句,都會常常清晰地出現在詞人的夢裡,也時時會呈現在他的眼前,那時候的他們同心相結,顯得多麼恩愛。「同心苣」就是同心結,古時候用來表達愛情之物,詞人這裡也是借物寄託深情,對妻子的思念溢於言表,悄無聲息地感動著讀者。
最後兩句則是作者的一個想像,從之前內容的實寫便落到了此處的虛寫,借夢境來表達對妻子的相思之情。「長向畫圖喚真真」一句中引用了一個愛情典故,不得不說這納蘭是個喜歡用典的文人。這個典故是關於唐朝進士趙顏的。傳說趙顏有一次在一個畫師那裡看到了一張美女圖,圖中女子淺笑盈盈,身姿婀娜,眉如遠戴眸如秋水,趙顏被這女子驚天的容貌所迷醉,便向畫師打聽此女子。
畫師則告訴他只要每天對畫呼喚女子為真真,須一百個白天黑夜,女子便會復活。趙顏回去照做後果然得到女子為妻。可惜的是後來他聽信讒言猜疑妻子便讓她喝了符水,真真因他的做法而寒心,於是含淚攜帶孩子又走進了畫中。從此任趙顏千呼萬喚,可她終究沒有再答應,而趙顏則後悔莫及,每日只與孤獨為伴。
納蘭藉此典故的用意不外乎渴望夢境成真,能夠如故事中一樣,可以將妻子喚醒與他重聚。但有人認為此處是納蘭對妻子的懺悔,或許他有辜負過妻子,希望得到她的原諒,所以才會引用這個典故。但是幻想也好懺悔也罷,最終還是體現了作者的一片痴情,道盡了他對妻子不盡的相思,句句都浸滿了淚水。
納蘭性德這首最為悽美的詞,可謂字字皆是情深吐露。這種內心深處鬱結的憂傷,讓人品後不由愁從中來,催人淚下的藝術感染力已成為它最珍貴的魅力所在。但願世間的真情可以少一分憂傷多些甜蜜,若能得一人心,且白首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