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人物#
提起國內對色彩掌握極好的導演,那可能就要屬於王家衛了,無論是在哪一部電影中,王家衛都會用其獨特的色彩來展現出屬於自己的故事,就是被人吐槽的《擺渡人》中,單單看畫面,依舊充斥著屬於王家衛自己的色彩。
1958年王家衛出生在上海,五歲的時候他到了香港,過了沒有多久,父親就去了馬來西亞,小時候的王家衛只能夠和母親相依為命,當時雖然家中貧寒,但王家衛的母親卻經常帶王家衛去看電影,這也為王家衛以後拍攝電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就好像《天堂電影院》中的多多,也是小時候在電影院中看過了數不清的電影,甚至自己就是一個小小的放映師,這其實也是多多後來能夠成為一名導演最初的契機。
在香港理工大學時期,王家衛並沒有選擇導演系,而是選擇了平面設計,或許就是在這一時期,王家衛本身對於畫面的追求有了新的突破,畢業之後他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多久,就加入了香港無線電臺學習編劇。
同樣,在TVB依舊沒有多久,他就離開了電臺從此以編劇為生,一直到82年,他憑藉劇本《彩雲曲》進入電影圈,雖然這部電影是朝著獎項去的,但劇本在當時其實並沒有得到什麼獎項,唯一得獎還是一個改編劇本的配樂獎。
不過這部電影卻對劉德華意義深遠,這可是劉德華的處女座,也是在這個時候劉德華和王家衛合作。
而他在編劇一待就是六年,一直到了88年,王家衛三十歲,和很多現在成名的大導演一樣,他開始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也就是《旺角卡門》,第一部電影就獲得了金像獎的提名,這大概就是天分,而劉德華也靠著電影獲得了金像獎的提名,這大概就是緣分。
兩年之後王家衛真正意義上的成名作《阿飛正傳》讓他正式進入大導演的行列,靠著電影王家衛獲得金像獎,金馬獎等多個最佳導演,這也是王家衛 ,梁朝偉還有張國榮的第一次合作,最後說一嘴,阿飛正傳和阿甘正傳名字雖然差不多,但是阿飛正傳比阿甘正傳早4年,應該是後來譯製的時候,借鑑了阿飛正傳的名字。
四年之後王家衛再次獲得金像獎,這部為王家衛帶來殊榮的就是《重慶森林》,不過這部電影和七年之後的《春光乍洩》還是差了點,因為靠著梁朝偉,張國榮和王家衛三個人的第二次合作,將電影推到了國際上,王家衛獲得了坎城的最佳導演。
之後王家衛再獲得獎項,也就是國際上的獎項,《花樣年華》獲得凱撒金最佳外語電影,《2046》獲得金棕櫚獎提名,當然這期間王家衛拍攝的風格是越來越個人化,尤其是《2046》,看一遍似乎都看不懂在講什麼,就好像姜文一樣,都是屬於自己的電影。
不過在13年的《一代宗師》中,王家衛的導演風格似乎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一次他沒有選擇講男女情愛,而是選擇了一場俠的電影,而類似的電影王家衛之前其實也拍過,那就是1994年的《東邪西毒》,不過票房差,名聲還不如後來劉鎮偉瞎搞的《東成西就》名聲大。
但是《一代宗師》,王家衛拍的很好,雖然不如臥虎藏龍,但拍的卻真的是恰到好處,尤其是梁朝偉和章子怡的動作戲配上王家衛的光影,真的是只有兩個大拇指,而也是靠著這部電影,王家衛再次獲得金像獎。
當然個人風格太嚴重,也是問題,就好像之後的《擺渡人》慘劇大家也都看到了,《一代宗師》之後王家衛似乎就沒有特別好的作品,不過也說不定就在小編這麼說完之後,他就會出來啪啪打臉,當然打的越響越好。
不得不說,王家衛的電影都是焦躁的,是呈現出一種虛無的美的,黑色和暖色調似乎是他光影中經常使用的兩種色彩,每時每刻都似乎跟過去的致敬一樣,而這種情感其實和現代年輕人內心的情感更加的貼合。
當下社會中的浮躁或者正好能夠和王家衛電影中的孤獨,焦灼緊密的結合,直面自己內心的感情和愛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