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柯溢能 邱伊娜
最近,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老師項淑芳被授予第十二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榮譽稱號。
思政課上,不打開普通的PPT,而是接通了遠在舟山的一個直播電話,用直播的形式為學生形象地介紹海洋強國知識;不坐在教室裡,而是帶著學生去往學校食堂,在參觀、動手中講解經濟知識……這些有意思環節,都出自項淑芳的思政課。
思政課外,她帶著學生領略紮根於大漠中的「馬蘭精神」,為學生解答升學、就業的種種困惑。工作18年,她是一屆屆學生口中的「項姐姐」,是親近溫柔的良師益友。
探館、直播……
她的思政課,有趣又充實
「原來程開甲也偏科。」在浙江大學黨建館裡,有幾位正在一邊上課一邊看展的學生們對此很驚奇。
這是項淑芳為同學們組織的《形勢與政策2》課程,既不在教室,也沒有教材,而是一次探館。
浙大黨建館佔地800多平方米,如今成為同學們的「網紅」打卡點。「在這裡,有很多鮮活的素材,比如全國勞動模範的獎章,竺可楨老校長的日記等。」她說。
參加了那次課程的機械工程學院學生鄭思傑說,他非常喜歡這樣的思政課模式,「給我一種浸入式的體驗,既切身感受到了學校發展的歷史,也看到了很多優秀的前輩。」
思政課如何能夠吸引學生,成為大家的成長課、幸福課,這是項老師一直在思考的內容。「我一直認為要在第一課堂讓同學們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 多年來,她堅持每年承擔2門思政課的教學任務,累積授課近1000學時。
項淑芳很早就把直播引入課堂,通過與重大科研基地團隊成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親歷者等的直播連線,讓學生從一線故事中,體驗家國力量。
她把課堂搬進嘉興南湖紅船邊、陳望道故居、學校食堂,讓思政知識變成了學生們伸長脖子想了解的「香餑餑」,讓思政課堂成為「有風景的思政課」。
項淑芳先後邀請馬蘭基地將軍首創「將軍課」,邀請西飛、陝飛等重點單位大科學團隊專家來校,為同學們解讀形勢政策、學術前沿。
在2019年熱播的《主持人大賽》節目中,有這樣一道考題,講述的正是機械工程學院時年84歲的蔣克鑄老教授堅持站立3個小時給學生上課的故事。
當初,正是項淑芳在一次黨課上感知了蔣老先生的精神,並邀請蔣老先生再次回到課堂,為同學們帶來一堂積攢了幾十年教學心血的專業思政課。
「作為一名執教11年的思政教師,我也從蔣克鑄老先生那兒學到了一種精神,一種踏實、認真、一絲不苟的求是精神。」她說,如果說資訊時代帶來的是一片廣闊的天空,那思政工作者就要呈現給學生們一片深厚的大地,讓思政課有趣起來,往深裡走、往心裡去。
帶著學生,去尋找大漠中的馬蘭精神
有一種花兒名叫馬蘭,你要尋找她請西出陽關。伴著那駱駝刺啊紮根那戈壁灘……
一曲《馬蘭謠》,讓人心回大漠。在那片神秘的地方,一群人隱姓埋名鑄核盾,用自己的一生守護了國家安全和人民幸福。這其中就有一位浙大機械學院1960屆校友、全軍掛像英模林俊德院士,他愛國奮鬥的一生用「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刻畫再合適不過。
這樣一位學長,不正是最好的榜樣嗎?為此,在項淑芳的推動下,「馬蘭工作室」——一個新型思政育人平臺在浙江大學應運而生。工作室先後成立馬蘭精神宣講團、馬蘭學生講習所、馬蘭劇組,全方位構建思政工作新生態。
由馬蘭工作室與黑白劇社聯合推出的原創話劇《速寫林俊德》,現在已經成為浙江大學新生始業教育的一部分,每一次演出都深深打動學生內心。
在話劇編排時,項淑芳帶領團隊去往西安、上海、湖南等地,尋訪林俊德院士的親友、學生,搜集到大量關於林俊德的資料。「這些珍貴的資料不僅要寫在紙頭上、放在書架子上,更要鮮活地留在大家心裡。」她說,以翔實的資料為基礎,《速寫林俊德》成為一批批「90後」「00後」尋找馬蘭精神的原點。
2019年底,在項淑芳的積極推動和聯絡下,「馬蘭工作室」進一步擴大輻射面和影響力,全國首個「馬蘭精神聯合研究中心」在浙江大學正式成立,首批成員單位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等十所高校,各成員單位紛紛推出自己的榜樣人物。
成為學生就業路上的「知心人」
去年,大國重器「奮鬥者」號在全球海洋最深處、世界第四極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再創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機械學院2020屆博士畢業生王碩就是其中一員。此刻他仍在遠洋深處,乘風破浪,致力於深海機電裝備和載人潛水器技術研發。
王碩早在畢業前半年就陸續收到各方遞來的橄欖枝。他對選擇哪一份工作感到困惑,便找到項淑芳長談。「找第一份工作應該像找自己的人生伴侶一樣地認真對待,要遵從內心的真實想法,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並堅持下去。」項淑芳說,「當我和他回憶起我們一起去秦山核電站的社會實踐,談到老一輩建設者的努力和奉獻,我看到他的眼睛裡,閃亮著的光芒。於是我知道,他決定了。」
為了讓同學們在走出校園之前,能夠對這些行業有更多的、更準確的認識,近10年,她帶領超過3000名學生赴國家重點單位實習實踐,千方百計為青年排憂解難,讓學生的愛國心轉化為報國行。
在她的努力推動下,2020年3月,學院牽頭成立了浙江大學國家重點單位就業戰略指導平臺,為全校學生就業提供平臺支撐,成為同學們成長的搖籃。
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最後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千裡之外的項老師收到的這條消息,是由機械工程學院2015屆碩士畢業生鄧民勝發來的。
畢業後不久,鄧民勝就曾被選派到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盤州市保基鄉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原本他可以選擇上海更高薪的工作,但在機械工程學院學習的7年,讓他更加深刻感受到,個人理想只有與祖國發展、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結合起來才更有價值。
項淑芳說,做輔導員這麼多年,最讓她感動的依舊是同學們從遠方傳來的工作收穫。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