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吃土」可以戒網癮?

2020-12-24 澎湃新聞

文/本社實習記者 譚則章

1479年,七歲大的王陽明對事物充滿了令家長頭疼的好奇心。和現在的王者榮耀一樣,他也無可避免地沉浸在當時火遍全中國的多人在線競技博弈遊戲——象棋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在發現自家孩子吃飯睡覺都在玩遊戲,棋譜翻的比儒家經典還爛的時候,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狀元)的老爹王華的屁股,實在坐不住了。就像今天的父母從十樓陽臺讓兒子的電腦自由落體一樣,他趁兒子熟睡時,將棋譜連棋盤帶棋子一股腦扔進了河裡,幫小明進行了物理治療。

天下事好像白雲蒼狗,卻又輪迴作圓。聖賢王陽明兒時的這段往事,發生在無數個現代家庭中,只不過彼時的「象棋」,在五百多年後的今天,變得更加令人上癮、著迷,還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網遊。

2020年12月10日下午,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和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第五期「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社會評議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針對如何有效破解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困局邀請了各方專家學者,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剖析問題癥結、提出可操作的有效解決對策,會議由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副秘書長趙志宏、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會長劉俊彥出席並致辭,中國網際網路協會調解中心王斌秘書長進行主持。一學習就想著拿起手機滑鼠的小夥伴們快搬板凳坐好記筆記!

會議上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金句頻出,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發言,莫過於「吃土使人進步」——金鋒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金鋒的發言。

他在聊到沉迷網遊帶來的負面影響時說,「人類是無數微生物構成的複合體,大腦的運作與腸腦微生物是有特殊聯繫的。腸腦微生物少的人心理疾病高發,亢奮,抑鬱,獨往獨來這樣狀態特別多,而土壤中富含有益的共生微生物,像小孩子拿著鏟子鏟土,甚至鏟完以後舔鏟子的行為,就是人獲取讓人更聰明、更幸福的微生物的行為。父母給孩子消毒,讓他待在家玩平板電腦、手機遊戲,把孩子獲得微生物的途徑切斷時,就會影響孩子的精神狀態,甚至還會導致抑鬱症、狂躁症、多動症等精神疾病。」

金鋒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原中科院心理研究所PI研究員金鋒

聽到這,坐在臺下的我直接一個好傢夥,巴不得直奔小區花園帶幾鏟子土回去給我愛玩遊戲的表弟補補身子。但無論怎樣,金峰老師通過行為生物學為防止未成年網遊沉迷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角度支撐。

全國人大法工委社會法室副主任陳佳林以「對網絡沉迷的立法應對」為題進行了主題發言,從未成年人保護法立法者角度,道出了設立「網絡保護」專章預防未成年人網遊沉迷的考慮,明確了政府、家長、學校、企業乃至社會各方面對未成年網遊成癮所應擔負的責任。

令人饒有興趣的是陳佳林發言中談及的,未保法中針對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方面作出的法律規定:明文規定不允許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明文禁止遊戲公司在晚上十點到次日八點的時間段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遊戲服務。這樣的法律規定放諸世界仍屬少見,立法者不惜在法律中設立與人身權法益相衝突的法條,足以體現國家對治理網絡沉迷的這種決心。

有沒有大學快要畢業的論文人和成功上岸的讀研人,你們的課題來了~~

全國人大法工委社會法室副主任陳佳林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宋文珍主任認為,網際網路隨著自身的發展,已經逐步成為除了過去觀念中影響孩童的三大環境:家庭、學校、社會之後的第四個大環境,網際網路改變了兒童的生活,也瓦解了我們傳統的兒童保護形式,為避免孩童過早地暴露在網際網路的不良信息和誘惑之下,要用樹立理念、強化法制、落實責任和教育引導這四種方法,構建一個完善的兒童網絡保護機制。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宋文珍

但如果說,網遊成癮也許無可避免,而是人類對知識獲取的欲望不斷升級的必經之路,是一種值得探索、值得深入思考的社會現象,你怎麼看?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鋒說,網際網路已經在過去二十年裡從一個網狀結構變成了類腦結構,變成了一個類生命的智能體(看來賽博朋克2077的世界離我們也不遠了呀),而人類從中獲取信息是一種必然的演化規律。網遊過度地利用了這一規律,費盡心思打造了令玩家沉迷的上癮機制,自制力不強的未成年人更是無法自拔。(玩遊戲總最後「億」把的小編低下了頭)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沃民超級智能研究院院長劉鋒

一併發言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副研究員徐超,最高檢第九檢察廳二級高級檢察官張寒玉,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族體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劉新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團工所所長、《中國青年研究》副主編楊守建,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北京市明德書院院長張順平。大佬們從法律、心理、生理、傳統文化等多個角度娓娓道來,為了咱們祖國八九點的太陽真可謂煞費苦心。

最後由中國法學會《民主與法制》周刊總編輯劉桂明壓軸進行總結髮言。在全長三個小時的會議上凝心聚神地聽取每一位學者的發言後,劉總編為此次會議總結出了四個問題的答案:第一,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會議?第二,會議研究了什麼?第三,在座各位是以怎樣的方式或邏輯去研究這個問題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到底研究出了什麼方法,怎樣去落腳未來的路。

中國法學會民主與法制社總編輯劉桂明

坐車回家的路上,我望向窗外的霓虹出神。回想起自己當年因為網遊與父母爭執,成績悄然下滑的種種,不禁開始想像自己人生的另一個劇本:如果沒有接觸網遊,父親那天對我會是什麼態度呢?一模的物理成績應該還會更高吧。我突然意識到,在網際網路時代長大的孩子,從觸碰網路遊戲的那一刻起,他們的人生軌跡已經悄然開始變化。兩個穿著校服的初中生騎著自行車,有說有笑地在身前掠過,我腦海中浮現出劉總編最後總結的三句話:

「為了孩子的一切,

為了一切的孩子,

一切為了孩子。」

原標題:《聽說,「吃土」可以戒網癮?》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講真,「吃土」可以戒網癮?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調解中心秘書長王斌會議上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金句頻出,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發言,莫過於「吃土使人進步」——金鋒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金鋒的發言。聽到這,坐在臺下的我直接一個好傢夥,巴不得直奔小區花園帶幾鏟子土回去給我愛玩遊戲的表弟補補身子。但無論怎樣,金峰老師通過行為生物學為防止未成年網遊沉迷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角度支撐。
  • 誰來終結「網癮戒治」亂象
    網癮治療機構監管存在空白  除了臨沂市第四醫院網戒中心這種開設在精神病醫院的網癮戒治機構,全國還有許多如「成長學校」「訓練營」之類的商業網癮戒治機構,他們的運營並沒有得到醫療衛生部門的許可。  早在2009年,原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就明確表示:「衛生部並沒有批准任何一家醫療機構專門治療網癮。」
  • 中國特色魔幻故事:戒網癮
    「如果不送到這裡,又有哪個地方可以給我們去呢?」對啊,他們的出路在哪兒呢?不過,時至如今,仍有三百多家網戒機構散布在全國各地。 當千千萬萬家庭,無法消除其內部矛盾時,唯有將矛盾轉移,寄希望於一個可以治服」孩子的外力。而這,就是這些「青少年改造中心」不斷冒頭,並且永遠不愁沒有生意的原因。
  • 網癮少年的逆襲~「理想禁區」:論如何制霸戒網癮學校!
    恰好,小編最近的國漫追番列表裡有一部名叫「理想禁區」的動畫,該作漫畫原名叫作「網癮禁區」……所以你們也知道我要說啥了吧?是的,「理想禁區」就和現實裡的豫章書院一樣,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戒網癮學校裡的故事。
  • 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採訪廣西南寧戒網癮勵志培訓
    中國臺灣網12月18日南寧消息 12月17日早晨約6點半,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黃鬱茗、鍾武正來到廣西南寧德馨勵志教育東方勵志學校,採訪該校對青少年戒網癮培訓,將學生們起床、疊被、洗漱、早餐和操課訓練全程攝入鏡頭,還採訪了3名學生,請他們談受訓感受,採訪了該董事長莫姿燕、培訓部主任趙玉泉,請他們談該校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 用PC管打、喝菸灰水,暴力「戒網癮」學校為何屢禁不絕|長城評論
    豫章書院倒掉之後,「豫章書院式戒網癮」依然有市場,根本原因是,解決一個豫章書院或是多少個類似的培訓機構,並沒有解決那些「問題孩子」家長們的需求:孩子網癮需要戒、叛逆性格需要矯正、厭學逃學症需要治……正是這些家長需求,決定了「戒網癮」或叫「素質教育培訓」市場的繼續存在。
  • 14歲男孩被父親送進戒網癮學校,第二天就被打斷腿,回應令人迷惑
    導讀:楊永信依然逍遙法外,戒網癮學校重出江湖?14歲男孩戒網癮打斷腿。楊永信已經很少出現在新聞中了,但是江湖中並不缺少他的影子。更令人悲傷的是,戒網癮學校並沒有完全消失,仍然在一些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著,並且竟然還有父母願意將孩子送到這樣的學校裡。在湖南省湘潭市,就有一家這樣的戒網癮學校。據悉,一名只有14歲的小男孩被父親送到了這所學校內,第二天就發生了悲劇,孩子的腿被打骨折。
  • 4AM小醒目疑似爆料RNG麻辣香鍋曾被送去戒網癮,這也太真實了口巴
    說起戒網癮這件事,對我們這些網癮少年來說,真是有不少故事。除了被父母網吧gank,被教育批評外。雷電法王楊永信也成了一個時代的回憶。當然今時不同往日,如今電競正式成為運動項目,英雄聯盟等電子競技項目也已經走入了亞運會。
  • 戒網癮學校待三天全身多處淤青圖片曝光 12歲男孩被教練打掉牙怎麼...
    近日,一則戒網癮學校待三天全身多處淤青的新聞登上熱搜,12歲男孩被教練打掉牙是真的嗎?在河南鄭大一附院住院部,看到12歲的輝輝,武大哥滿是心疼,孩子身上全是淤青,四顆門牙全都晃動,而這一切都要從他將孩子送到的一所戒網癮中心說起。
  • 網癮戰爭20年
    另一個著名的反網癮鬥士是楊永信。2008年7月3日,中央電視臺開始播出一個7集電視紀錄片《戰網魔》。改紀錄片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楊永信對於不良網遊的看法以及2006年以來對於網癮少年的治療過程。但實際上,該紀錄片中出現許多事實不清的情況,如在介紹《魔獸世界》中可以隨便殺人、偷盜時,所採用的視頻片段卻是另一個遊戲《流星蝴蝶劍》的畫面。
  • 這部動漫憑什麼讓中外網友瘋狂點讚,因為不是批評戒網癮
    在各大知名的網絡視頻傳播媒體的眼裡,《理想禁區》是一部難得的好片,不僅選擇了戒網癮學校這一個現實的題材,同時還把這一個題材大大放大,把衝突的劇情用自己的方式來點出,特別是《暴走看啥片兒》這一個以毒舌聞名的節目,對於《理想禁區》有這麼高的評價也實屬不易。
  • 變相「戒網癮」,電競勸退業務出現,模擬職業聯賽超9成青少年被勸退
    而隨著英雄聯盟職業聯賽興起,最具代表性的電子競技項目自然而然就非英雄聯盟莫屬了,所以兩次成為亞運會的競技項目也可以理解。 電療戒網癮成為過去式 看到這裡可能不少人都會想到前些年那些所謂的「電療」治網癮機構,相較於那些暴力戒網癮的行為,顯然這個電競勸退事務所存在是要更加合理一些。之前可能很多人青少年因為自制力不足成為了「網癮少年」,但這並不能成為家長送羊入虎口的理由。
  • 楊永信「治網癮」中心事件,終於有官媒發聲了
    就在8月10日同一天,楊永信還在微博上宣傳「網戒中心」的集體活動。學員們痛哭流涕。底下只顯示了兩條評論,全都來自《一個惡魔還在逍遙法外》的作者雷斯林。內容一條是「我可以評論了???」,另一條是:網癮治療機構監管存在空白 除了臨沂市第四醫院網戒中心這種開設在精神病醫院的網癮戒治機構,全國還有許多如「成長學校」「訓練營」之類的商業網癮戒治機構,他們的運營並沒有得到醫療衛生部門的許可。
  • 戒網癮為什麼要住院進行中西醫治療+宣教結合治療?
    戒斷網絡成癮是一個多維矯正的治療過程,分別是對患者的軀體治療與心理矯正及社會教育。深受網絡侵害後直接斷網 或僅僅接受一方面治療矯正 都不能真正讓孩子擺脫網癮 。   必須從軀體上去解決治療身癮 同時也要避免家庭影響 與 社會環境影響 以防復癮,更要從心理上去激發患者的主觀意識, 促進自主戒癮,因此有必要遠離原有環境進行醫學治療與矯正。
  • ...要做女孩被送戒網癮學校後「消失」 該校曾因打學生致殘被起訴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中國戒網癮第一人」陶宏開曾任涉事「宏開系」行為矯正機構名譽校長,該機構還曾有案底毆打學生長達6個月致十級傷殘的案底。張小乾的朋友們懷疑,他目前仍被關在宏開諮詢。冠軍男生要做女孩被送戒網癮學校山東男孩張小乾截至目前為止的最高光時刻,在2017年。這一年,他所在的中學代表中國參加亞洲機器人錦標賽,拿下全能挑戰賽項目冠軍。
  • 裴玉林自述:我想把「網癮治療」做成藝術
    身兼遊戲玩家和藝術創作者,他研究過「網癮」,調查過網戒中心,採訪過學員,而這些在他眼裡都可以歸結為一種狀態。他抓住了這種狀態,又用特殊的手法表達出來。「我想把『網癮治療』做成藝術。」以下是裴玉林的自述。裴玉林1「我想找到一個楊教授開過光的電療儀。」《網癮治療計劃》是我研究生的畢業創作,我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來完成它。
  • 不要怕,看看大神們都是怎麼治諾手的,幫他戒網癮!
    不要怕,看看大神們都是怎麼治諾手的,幫他戒網癮! 相信喜歡玩英雄聯盟的小夥伴對於諾手這個英雄都不陌生,並且各位應該也體會過被諾手支配過的恐懼。不管你是喜歡諾手還是討厭諾手,心中對諾手肯定有一個定位,就是諾手在上單絕對是有一定的統治地位的。
  • 廣州腦博仕醫院| 國內外網癮診療技術發展追溯:醫教結合體系助力...
    「網癮」這一概念出來時,國內出現了許多以戒網癮為目的青少年教育機構,主要心理諮詢為主,模式單一,治療周期較長。一些地方的戒網癮機構還曾被曝光過諸多亂象,比如採取封閉、體罰、電擊等極端手段治療「網癮少年」的案例,引發巨大爭議,多家媒體紛紛報導,網戒中心前「學員」關於矯治經歷的文章也被眾多網友轉載。
  • 湖南「戒網癮」學校8月曾被禁止招生 原學員曝曾遭毆打、喝菸灰水
    【湖南「戒網癮」學校8月曾被禁止招生 原學員曝曾遭毆打、喝菸灰水】12月17日,湖南湘潭,14歲男孩在「網癮戒除機構」2天出現三處骨折。10月30日,男孩父親王先生接到學校通知,稱男孩28日崴腳,兩天後被送到長沙治療,王先生趕到醫院後得知,兒子腿部三處骨折,其中一骨傷處完全斷裂,另有骨頭崩掉一塊。王先生告訴《紅星連線》,校方稱事發地區沒有監控,事發時斷網維修。
  • 母親節特輯:網癮少年的心聲——《媽媽,我想對您說》
    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為了讓孩子們感悟家長的艱辛,體會母親的辛苦,做一個感恩的人,我院組織網癮青少年上了一堂以《媽媽,我想對您說》為主題的心理活動課。孩子們對天下所有的母親說:母親節快樂!這九幅畫,不是孩子們在展示繪畫技能,而是一次心與心的溝通,也許作為局外人,您看不懂孩子畫的什麼,但是,他的媽媽,一定可以一眼看出來吧……接下來是孩子們的講述,每一個簡單的圖畫背後,都是一個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