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社實習記者 譚則章
1479年,七歲大的王陽明對事物充滿了令家長頭疼的好奇心。和現在的王者榮耀一樣,他也無可避免地沉浸在當時火遍全中國的多人在線競技博弈遊戲——象棋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在發現自家孩子吃飯睡覺都在玩遊戲,棋譜翻的比儒家經典還爛的時候,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狀元)的老爹王華的屁股,實在坐不住了。就像今天的父母從十樓陽臺讓兒子的電腦自由落體一樣,他趁兒子熟睡時,將棋譜連棋盤帶棋子一股腦扔進了河裡,幫小明進行了物理治療。
天下事好像白雲蒼狗,卻又輪迴作圓。聖賢王陽明兒時的這段往事,發生在無數個現代家庭中,只不過彼時的「象棋」,在五百多年後的今天,變得更加令人上癮、著迷,還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網遊。
2020年12月10日下午,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和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第五期「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社會評議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針對如何有效破解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困局邀請了各方專家學者,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剖析問題癥結、提出可操作的有效解決對策,會議由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副秘書長趙志宏、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會長劉俊彥出席並致辭,中國網際網路協會調解中心王斌秘書長進行主持。一學習就想著拿起手機滑鼠的小夥伴們快搬板凳坐好記筆記!
會議上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金句頻出,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發言,莫過於「吃土使人進步」——金鋒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金鋒的發言。
他在聊到沉迷網遊帶來的負面影響時說,「人類是無數微生物構成的複合體,大腦的運作與腸腦微生物是有特殊聯繫的。腸腦微生物少的人心理疾病高發,亢奮,抑鬱,獨往獨來這樣狀態特別多,而土壤中富含有益的共生微生物,像小孩子拿著鏟子鏟土,甚至鏟完以後舔鏟子的行為,就是人獲取讓人更聰明、更幸福的微生物的行為。父母給孩子消毒,讓他待在家玩平板電腦、手機遊戲,把孩子獲得微生物的途徑切斷時,就會影響孩子的精神狀態,甚至還會導致抑鬱症、狂躁症、多動症等精神疾病。」
金鋒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原中科院心理研究所PI研究員金鋒
聽到這,坐在臺下的我直接一個好傢夥,巴不得直奔小區花園帶幾鏟子土回去給我愛玩遊戲的表弟補補身子。但無論怎樣,金峰老師通過行為生物學為防止未成年網遊沉迷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角度支撐。
全國人大法工委社會法室副主任陳佳林以「對網絡沉迷的立法應對」為題進行了主題發言,從未成年人保護法立法者角度,道出了設立「網絡保護」專章預防未成年人網遊沉迷的考慮,明確了政府、家長、學校、企業乃至社會各方面對未成年網遊成癮所應擔負的責任。
令人饒有興趣的是陳佳林發言中談及的,未保法中針對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方面作出的法律規定:明文規定不允許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明文禁止遊戲公司在晚上十點到次日八點的時間段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遊戲服務。這樣的法律規定放諸世界仍屬少見,立法者不惜在法律中設立與人身權法益相衝突的法條,足以體現國家對治理網絡沉迷的這種決心。
有沒有大學快要畢業的論文人和成功上岸的讀研人,你們的課題來了~~
全國人大法工委社會法室副主任陳佳林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宋文珍主任認為,網際網路隨著自身的發展,已經逐步成為除了過去觀念中影響孩童的三大環境:家庭、學校、社會之後的第四個大環境,網際網路改變了兒童的生活,也瓦解了我們傳統的兒童保護形式,為避免孩童過早地暴露在網際網路的不良信息和誘惑之下,要用樹立理念、強化法制、落實責任和教育引導這四種方法,構建一個完善的兒童網絡保護機制。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宋文珍
但如果說,網遊成癮也許無可避免,而是人類對知識獲取的欲望不斷升級的必經之路,是一種值得探索、值得深入思考的社會現象,你怎麼看?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鋒說,網際網路已經在過去二十年裡從一個網狀結構變成了類腦結構,變成了一個類生命的智能體(看來賽博朋克2077的世界離我們也不遠了呀),而人類從中獲取信息是一種必然的演化規律。網遊過度地利用了這一規律,費盡心思打造了令玩家沉迷的上癮機制,自制力不強的未成年人更是無法自拔。(玩遊戲總最後「億」把的小編低下了頭)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沃民超級智能研究院院長劉鋒
一併發言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副研究員徐超,最高檢第九檢察廳二級高級檢察官張寒玉,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族體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劉新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團工所所長、《中國青年研究》副主編楊守建,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北京市明德書院院長張順平。大佬們從法律、心理、生理、傳統文化等多個角度娓娓道來,為了咱們祖國八九點的太陽真可謂煞費苦心。
最後由中國法學會《民主與法制》周刊總編輯劉桂明壓軸進行總結髮言。在全長三個小時的會議上凝心聚神地聽取每一位學者的發言後,劉總編為此次會議總結出了四個問題的答案:第一,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會議?第二,會議研究了什麼?第三,在座各位是以怎樣的方式或邏輯去研究這個問題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到底研究出了什麼方法,怎樣去落腳未來的路。
中國法學會民主與法制社總編輯劉桂明
坐車回家的路上,我望向窗外的霓虹出神。回想起自己當年因為網遊與父母爭執,成績悄然下滑的種種,不禁開始想像自己人生的另一個劇本:如果沒有接觸網遊,父親那天對我會是什麼態度呢?一模的物理成績應該還會更高吧。我突然意識到,在網際網路時代長大的孩子,從觸碰網路遊戲的那一刻起,他們的人生軌跡已經悄然開始變化。兩個穿著校服的初中生騎著自行車,有說有笑地在身前掠過,我腦海中浮現出劉總編最後總結的三句話:
「為了孩子的一切,
為了一切的孩子,
一切為了孩子。」
原標題:《聽說,「吃土」可以戒網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