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花木蘭》內地發行海報還醜的是什麼?
可能就是這部影片的內容本身了吧。
看之前誰也沒想到,萬眾期待的真人版《花木蘭》竟然被拍成了這樣子。
雖然掛著「花木蘭」的名頭,以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為基底,但它在本質上,依然是外國人拍給外國人看的電影,即使用了劉亦菲、鞏俐、李連杰這些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演員,卻還是掩蓋不了這份本質。
先說這個文本吧。
在當下的好萊塢,運動甚至已經有點矯枉過正的情況下,《花木蘭》還在把女性主角放在一個「要證明自己,就是要做的跟男性一樣好/比男性更好」的前提之下。
文本本身的局限性是天生帶有的,但導演/編劇的卻沒有及時的揚長避短,硬生生地加入了「氣」的使用方法來塑造女性意識覺醒與身份認同的橋段,但處理的又不甚巧妙,反而顯得不倫不類。
木蘭從懷疑自己、到接受自己;軍中眾人從質疑木蘭,到接受木蘭都是一個「太匆匆」的過程,瞬間木蘭就學會了「氣」的正確打開方式,瞬間眾人就接受了木蘭的領導,這種處理方式放在動畫片中或者還能被接受,但放在真人電影中只會讓觀眾覺得突兀和莫名其妙。
很明顯迪士尼將《花木蘭》真人化是一次順應潮流的女權生意,但潦草的程度實在是可怕,「忠孝勇」的達成都缺乏有力的動機支撐。
更令我費解的是,迪士尼製片人表示,為了順應時代的表達,他們將花木蘭與上司談戀愛的感情線刪掉了。
我不懂,一個適當年紀的女孩和男性有情感上的正面互動,怎麼就不恰當了?再不恰當能不恰當過這部電影的劇情表達嗎?
再說影片中核心的三個字:忠、勇、真。
印在劍上的醜陋程度堪比大牌化妝品把單獨一個大字和生肖印在包裝上,我們都知道它這樣做是在討好我們中國受眾,但還是忍不住要說一個醜字。
拍中國電影,卻不肯了解真正的中式文化,生搬硬套地將想像嵌套進了這部電影中,然後打包餵給中國觀眾,傲慢極了。
且不說鵝黃妝、福建土樓既不美,又對故事表達沒有幫助,就說宮人隨意漫步在宮殿前,走在中心位置這一點,但凡看過兩部古裝劇,都不至於犯這種錯誤。
而在這樣的大前提之下,劉亦菲的表演沒什麼可探討的空間,不值得什麼演技炸裂的吹噓,也沒有什麼拖後腿的表現,因為片子本身就夠難看了,跟劉天仙的關係不大,換個別人演也大差不差。
之前備受期待的李連杰、甄子丹也幾乎沒有任何表現的空間,這兩個精神層面上的中國符號徹底變成了工具層面的符號,沒有象徵,也沒有期待中的動作場面,充數罷了。
鞏俐的角色還算稍有點意思,可惜虎頭蛇尾,外形像鳥,意義上也真是個鳥。從這三個人的戲份就不難看出《花木蘭》有多麼的敷衍了。
從萬眾期待到口碑一落千丈,《花木蘭》真是用爛內容把自己從山頂一路拽到了山底,它撲街,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