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才旦謹慎地使用了氣球作為意象在電影中的分量

2020-11-24 中國青年報

電影《氣球》海報

在日前上映的萬瑪才旦的電影《氣球》的結尾,達傑從鎮上給兩個小兒子買來紅氣球,其中一個破掉,另一個在被爭奪中飛向天空。由此,抬頭凝望氣球的眾人們——妻子卓嘎、丈夫達傑、妹妹卓瑪、哥哥江洋、醫生周措——組成電影裡的一組特寫肖像,在觀望氣球的同時他們也被氣球所觀望,沒人知道氣球飄往哪裡,一如他們腳下共有的土地,他們在此生活,也將被帶往未知的未來。

萬瑪才旦的同名小說《氣球》

電影《氣球》改編自萬瑪才旦的同名小說,此前,他的電影《塔洛》、《撞死了一隻羊》均由自己的小說改編。出生並成長於藏地,進入漢語語境寫作的萬瑪才旦總是以簡單、平實且不刻意雕琢的文字講述故事,與文字氣息相通,這些故事也並不複雜。小說《塔洛》講述一個熟背並信奉《為人民服務》的牧羊人被喜歡的女孩欺騙後,覺得自己背棄了信念。小說《撞死了一隻羊》講述卡車司機想要超度自己撞死的羊。

電影《塔洛》海報

電影《撞死了一隻羊》海報

在萬瑪才旦的另一篇小說《第九個男人》裡,故事仿佛一則簡單的寓言:女人向自己的第九個男人講述先前遇到的八個男人,女人最後也離開了第九個男人。對於閱讀這些小說的讀者來說,不難想像萬瑪才旦寫作的方式:一個步入異鄉的男人,謹慎地拾取腳下順手的石頭——字句的石頭,依靠近乎本能的感受搭建記憶故土裡的民族風物,其所流露出的笨拙和童真,也成為他的小說異於電影的特質。

萬瑪才旦小說集《烏金的牙齒》

相比之下,小說《氣球》的複雜和精細程度要高出其他大部分小說,主要講述藏地家庭達傑一家發生的一系列瑣碎、看似無關的小事。

小說開頭,達傑戳破了兩個小兒子用保險套吹成的氣球,並答應他們去了縣城後買新的氣球。在這個過程中,先後發生了妻子卓嘎準備做結紮手術、達傑給母羊配種、達傑的大兒子江洋回家、卓嘎的妹妹卓瑪前來化緣等事情。沒有萬瑪才旦其他小說中容易辨識的主角和單一、線性的故事脈絡。

直到一場意外的發生:達傑的父親意外離世,與此同時卓嘎發現自己懷孕,離世的父親會重新轉世到這個家庭——活佛的這句預言將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聯繫到一起,也使得故事的核心從稀鬆的家庭日常中冒出,上升為宗教與現實的矛盾,不夠嚴肅,但也相當棘手。是為了緩解家庭負擔打掉孩子,還是為了父親的轉世留下孩子?達傑和卓嘎陷入了爭論。

電影《氣球》劇照

以巧合或神性的意味,此前的一系列小事勾連在了一起。是不是兩個小兒子偷走保險套使得卓嘎懷孕?達傑給羊配種跟這件事有影射關係嗎?小說裡,卓嘎幾次將達傑和用來配種的公羊比較,「(公羊)看上去跟你一樣!」電影裡對羊和卓嘎懷孕的關聯處理得更明顯,卓嘎在夢到一隻很久不生產的母羊生下幼崽後的第二天,就查出自己懷孕。

電影《紅氣球》劇照

電影史裡,以氣球作為主題的電影不是個例,其中最著名的是1956年法國導演艾爾伯特·拉摩裡斯的《紅氣球》。電影講述小男孩無意中撿到一隻紅氣球,與它成為形影不離的夥伴。男孩的紅氣球招來其他男孩的嫉妒,他們結夥打破了紅氣球。在這部同時帶有童真和傷感色彩的電影裡,紅氣球似乎象徵著孩童身上異於他人的特質,而成長就是在眾人異樣的眼光中將特質抹除,在情願或不情願中成為眾人的一分子。

侯孝賢電影《紅氣球之旅》海報

侯孝賢曾在2006年拍過一部致敬《紅氣球》的電影《紅氣球之旅》,留學生宋一邊拍攝一部關於男孩和紅氣球的電影,一邊照看單身母親蘇珊娜的兒子西蒙,西蒙正是她電影裡的男孩。在目睹蘇珊娜狀況頻出的家庭生活時,宋總是與蘇珊娜保持恰當的距離,從不過度參與她的生活。

電影《紅氣球之旅》劇照

未必像電影《氣球》的那版海報——以卓嘎臂彎的氣球象徵她懷孕的身體,電影裡,氣球之於達傑一家,也許正如宋之於蘇珊娜,從開場時兒子們手中單純的玩物,變為結尾升空後的風景,僅僅只作為一種距離之外的觀照。恰如萬瑪才旦在小說裡謹慎地使用字句,他也謹慎地使用氣球作為意象在電影中的分量。

如果非要用學究的態度尋找事物間的聯繫,把卓嘎口中的公羊看作達傑,電影裡那頭不再生產、在卓嘎夢裡產下幼崽的母羊或許可以看作對卓嘎命運的影射。

小說裡,這頭母羊第一次出現時達傑和卓嘎有這樣一段對話——

達傑看著老母羊說:「這傢伙已經連續兩年沒產羊羔了,看來也產不出羊羔了。」

卓嘎有點擔心地說:「可是,它還挺聽話的。」

達傑說:「聽話有什麼用?它產不出羊羔就說明它沒用!」

卓嘎拿眼睛瞪自己的丈夫,達傑有些不好意思起來,沒話找話地說:「你看給它餵水它也不喝。」

這時,老母羊像是好幾天沒喝水似的把盆子裡的水喝了個精光,看著達傑和卓嘎。

卓嘎看著達傑笑。達傑看著老母羊說:「這傢伙好像能聽懂我的話。」

卓嘎繼續笑。這時,達傑卻一本正經地說:「過一個月咱們就得把它賣了,去交江洋下學期的學費生活費了。」

卓嘎停下笑,沒有說話,過去又拿來一瓢水,倒到母羊前面的盆子裡,看著母羊。

電影裡保留了達傑和卓瑪對這頭母羊截然不同的態度。影片後半段,達傑果真把這頭母羊賣掉當學費,卓嘎在墮胎手術室遇到前來阻止達傑和大兒子江洋,這是電影裡衝擊感最強的場景,被賣掉等待屠宰的母羊和被迫走出手術室的卓嘎走向了命運共同的交匯。

對卓瑪來說,不生孩子是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生孩子是為了成全家人的信仰:讓父親的亡靈往生。周措醫生那句「咱們藏族婦女又不是天生就為了給男人生孩子才來到這個世上的」,距離卓瑪似乎過於遙遠。至於母羊,不能生產便是被賣掉。《氣球》裡,母性的身體是家庭和信仰下,不由自我支配的身體,也是用於價值考量的身體。

另一處能傳達信仰對身體的支配來自卓嘎的妹妹卓瑪。小說裡,卓瑪是前來化緣的尼姑,並未對卓瑪作過多介紹。電影裡,萬瑪才旦揭示了卓瑪當尼姑的緣由:經歷了一段失敗的戀情後,選擇皈依信仰。

一邊是以家庭為重、為家庭付出的姐姐,一邊是斬斷情慾的妹妹,在面對性和生育的問題上,她們各有不同的看法。當姐姐習慣借保險套避免「麻煩」,妹妹對此感到羞卻,扔下手裡無意發現的保險套轉過頭去。姐姐告訴妹妹自己懷孕以及想墮胎的想法時,妹妹反對,因為信仰告訴她,拒絕亡靈的轉世過於殘忍,能幫助亡靈轉世是修來的積緣。

從妹妹身上可以看到,即便是逃脫了作為妻子、母親的身份約束,在信仰裡,女性的身份已經是被支配的,相比姐姐,她或許只是從兩難的困境進入到單一的困境。

影片結尾,在共同觀望頭頂飄升的氣球時,卓瑪和卓嘎已經決定暫時離開家裡,去往寺廟住一段時間。孩子的降生還未知,要解決家庭與信仰鋪設下的難題,需要她們各自放下對家庭和信仰的執念,或許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身體。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萬瑪才旦新作《氣球》發布生死輪迴版海報 多元意象解讀引熱議
    海報中充滿了具備豐富解讀空間的電影意象,如白色氣球般的月亮高掛天空,母親的側臉化為大地山巒,孩子們手中的紅氣球飛遠,代表著生命的遠離,與遠處極具西藏特色的「煨桑」(煙火祭祀)交相輝映,觀眾隨著孩子們的視線抬眸遠望,仿佛看到了生與死的距離、人與人的距離、輪迴的距離,遠近之間,無聲地訴說著對生與死的無奈與無解。
  • 《氣球》的誕生僅僅是一個意象,我們和萬瑪才旦聊了聊影片背後的故事
    然而,作為電影原著小說的作者、劇本的創作者和電影的導演,萬瑪才旦告訴鈦媒體,《氣球》誕生的緣起,其實僅僅是一個意象。有一年秋冬時節,萬瑪才旦去民族大學時經過中關村,突然就看到了一隻氣球在風中飄。那一刻,他忽然就被意象吸引,然後就想做一部跟紅氣球意象有關的電影。於是,從紅氣球開始的思緒很快瀰漫生長。
  • 《氣球》編劇、導演萬瑪才旦: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氣球一直是世界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意象,這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和衝動。經過幾年時間的醞釀,並與自己最為熟悉的藏地文化及真實生活意象相結合,就有了《氣球》這部令人回味悠長的作品。11月23日,《氣球》上映4天,票房突破400萬。
  • 《氣球》編劇、導演萬瑪才旦: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人物簡介】電影導演、編劇、雙語作家。 電影代表作:《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小說代表作:《流浪歌手的夢》《誘惑》。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學的時候,中關村上空偶然飄過的一個紅色的氣球,給導演萬瑪才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氣球一直是世界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意象,這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和衝動。
  • 《氣球》導演萬瑪才旦: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氣球一直是世界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意象,這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和衝動。經過幾年時間的醞釀,並與自己最為熟悉的藏族文化及真實生活意象相結合,就有了《氣球》這部令人回味悠長的作品。  這部電影也如同大多數文藝片一樣,面臨著口碑與票房的冰火兩重天:一方面,豆瓣評分7.9分,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數十個頗具分量的電影節;另一方面,這部電影的排片佔比只有1.1%,逼得溫文爾雅的導演也急了,在自媒體平臺上呼籲:「強烈呼籲增加排片!!!」  紅色的氣球代表著什麼隱喻?信仰與現實之間如何抉擇?生不生孩子該由誰說了算?
  • 11.20全國上映|《氣球》:夢的入口,現實的出口
    《氣球》預告片 在第七屆重慶青年電影展的展映期間,《氣球》作為閉幕影片給觀眾們帶來了一場意猶未盡的視聽盛宴,現場反響熱烈。 當下他即思考,如果這顆氣球出現在電影中,會有怎樣的意象呈現?隨後逐漸關聯到白氣球、保險套、生命、主人公、情節點……直至梳理出一套完整的故事脈絡。
  • 電影《氣球》全國路演杭州站 萬瑪才旦導演分享創作靈感
    電影《氣球》是萬瑪才旦導演的第7部電影作品,被不少權威影評人評論為是導演截止到目前最好的一部作品,堪稱其集大成之作,同時也是其首部真正意義上全國公映的作品。活動中,萬瑪才旦導演親臨現場,和當地影迷及觀眾,展開深度對談互動,讓更多影迷有機會與大師面對面溝通。11月20日,一起見證《氣球》高飛。
  • 封面會客廳丨《氣球》編劇、導演萬瑪才旦: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人物簡介】電影導演、編劇、雙語作家。 電影代表作:《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小說代表作:《流浪歌手的夢》《誘惑》。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唐芷琪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學的時候,中關村上空偶然飄過的一個紅色的氣球,給導演萬瑪才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氣球一直是世界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意象,這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和衝動。
  • 《氣球》愛是傷害,也是救贖
    而對於最終的選擇,電影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讓我們沉入思考,在信仰和現實的交錯之下,人性應該何去何從?02紅色意象與藏地現實我們可以注意到在一幅海報中,飄著巨大的紅色氣球,其餘的海報也都與紅色相關。這是為什麼呢?萬瑪才旦在採訪中曾說:「這部電影創作的緣起,和我寫小說的方式比較相似,就是有了一個靈感之後就想把它寫下來,這是一種創作的衝動。
  • 萬瑪才旦的意象
    萬瑪才旦受過系統的電影教育,他是編劇出身的導演,文字功底很好,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期間創作的短片《靜靜的嘛呢石》後來變成了他的出道作品,這其中的伯樂是李安導演,萬瑪才旦選的主題是以前國內很少觸及的青海藏區的生活,那是他的家鄉生活,也是他所熟悉的,從這部電影開始,他成為了藏地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還支持了松太加、拉加華等一批藏族導演,他們拍藏語電影,反映藏地的日常生活,摒棄宏大敘事
  •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摘 要: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於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採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 《氣球》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它來自一位藏族導演
    這是靈感的吉光片羽,萬瑪才旦稱之為「一個本能的意象」。它最終成為電影《氣球》的結尾:當藏民家庭的困擾尚未得到解答,父親與孩子一起,平靜地目送高飛的氣球。11月20日,《氣球》在電影院上映。電影海報中,氣球與懷孕關聯起來《氣球》尖銳而直接,展現出妻子對於「生育權」的失控,因此也可以說是話題噱頭十足。整個2020年,流行影視、綜藝爆款熱衷於探討女性焦慮,社交媒體上不乏對於女權的激烈討論,這一切也都反映出性別、生育議題的當下價值。在萬瑪才旦的作品之中,《氣球》的確是第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
  • 從《公民凱恩》到《美國麗人》|電影中的意象演變
    大家好,我是喜歡深思電影的不會飛。電影實體意象和道具電影道具,廣義上是指為了拍攝電影而製作或準備的一切物品。簡單如《肖申克救贖》的小錘子,複雜如《星球大戰》中的R2D2外殼,都屬於電影道具。,而實體意象所作的正是充分將電影體悟物化,或者說視覺化,使觀眾可以視覺地接受並理解電影思維。
  • 從《公民凱恩》到《美國麗人》|電影中的意象演變
    電影實體意象和道具電影道具,廣義上是指為了拍攝電影而製作或準備的一切物品。簡單如《肖申克救贖》的小錘子,複雜如《星球大戰》中的R2D2外殼,都屬於電影道具。通常,電影的深層體悟是非視覺的,而實體意象所作的正是充分將電影體悟物化,或者說視覺化,使觀眾可以視覺地接受並理解電影思維。《17歲的單車》:單車是青春迷惘和混亂的集合電影意象解析一般來說,多數電影意象是在影片中反覆出現且對於劇情有作用的物品。
  • 《氣球》:傳統文化背景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萬瑪才旦的電影《氣球》中,「氣球」是全片的題眼和核心意象。「氣球」作為全片的題眼和核心意象,是導演萬瑪才旦的絕妙構思,他在此符號基礎上建立了本片的戲劇衝突和主題延展。本片中,紅色代表了繁衍和女性的生育權,如強壯的種羊被繫上紅布,海報上卓嘎的腹部被紅色氣球遮蓋。而飄上青雲的氣球,象徵著藏地傳統文化背景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氣球可以飄走,但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和民族信仰不會,死亡與新生同時壓在了生育的女性身上,卓嘎肚子裡的小生命變得沉重起來。面對這樣的困境,她選擇了逃離到妹妹所在的寺廟。
  • 電影"氣球"發布導演幕後製作特輯
    在特輯中,導演與合作多年的演員、幕後主創們配合默契,在對電影高品質及追求極致審美的不變堅守中,不斷探索改變,打造出更貼近普通觀眾、更具大眾共情的藏地故事,對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這一普遍人生困境的探討,更是引人深思。
  • 《氣球》路演首映,導演萬瑪才旦亮相西安大悅城
    導演萬瑪才旦出席活動,與觀眾們一起解讀電影,分享拍攝事宜。 對於萬瑪才旦導演而言,他的電影一直是關於人的處境,《氣球》就在講述一個女性面對信仰和現實的雙重壓力。 藏地信仰中,新生兒往往被認為是逝者的轉世,而家人過世後能轉世回自己的家中,更被認為是福報。
  • 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城市意象研究 (2000-2017年)
    李清志曾在《國片中對臺北都市意象的塑造與轉換》中對臺灣電影史上的臺北都市意象進行詳細分析,他將臺北在臺灣電影中的都市意象分為1950年代「重建期」、1960年代「封閉期」、1970年代「空白期」、1980年代「出走期」、1990年代「拼圖期」,並通過各時期的重要電影詳盡地分析了各個時期電影中臺北的空間面貌和重要地標建築。
  • 萬瑪才旦《氣球》曝生死輪迴版海報
    海報中充滿了具備豐富解讀空間的電影意象,如白色氣球般的月亮高掛天空,母親的側臉化為大地山巒,孩子們手中的紅氣球飛遠,代表著生命的遠離,與遠處極具西藏特色的「煨桑」(煙火祭祀)交相輝映。生死輪迴中的矛盾與迷惘,傳統信仰與現代生活的衝突與融合,讓《氣球》成為一部兼具電影藝術美感、藏地文化底蘊與人文哲思的高口碑人文佳片,被不少資深影迷列為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影片。
  • 我省導演萬瑪才旦的高口碑電影新作《氣球》將在2020年11月20日...
    今日,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發布定檔海報,將於11月20日全國上映。定檔海報上,紅色氣球象徵著包容、圓滿、盈潤、孕育、生機,仿佛代表著鮮活的塵世生命欲望,與電影中被孩子們玩鬧間吹起的保險套白色氣球,形成了寓意豐富且深刻的意象解讀空間。欲望似被信仰所束縛,在矛盾與對立中,氣生氣滅如生命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