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電影導演、編劇、雙語作家。 電影代表作:《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小說代表作:《流浪歌手的夢》《誘惑》。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唐芷琪
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學的時候,中關村上空偶然飄過的一個紅色的氣球,給導演萬瑪才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氣球一直是世界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意象,這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和衝動。經過幾年時間的醞釀,並與自己最為熟悉的藏地文化及真實生活意象相結合,就有了《氣球》這部令人回味悠長的作品。
11月23日,《氣球》上映4天,票房突破400萬。這部電影也如同大多數文藝片一樣,面臨著口碑與票房的冰火兩重天:一方面,豆瓣評分7.9分,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數十個頗具分量的電影節;另一方面,這部電影的排片佔比只有1.1%,逼得溫文爾雅的導演也急了,在自媒體平臺上呼籲:「強烈呼籲增加排片!!!」
11月16日,萬瑪才旦攜《氣球》來到成都峨影1958,開啟了全國路演第四站。繼去年作為「2019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的閉幕片首次亮相成都後,這部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又一次來到蓉城。
紅色的氣球代表著什麼隱喻?信仰與現實之間如何抉擇?生不生孩子該由誰說了算?導演萬瑪才旦接受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分享這部看似通俗易懂,甚至略帶黑色幽默的新作背後的深思。
《氣球》海報上卓嘎手中的紅色氣球格外耀眼
生不生孩子誰說了算
生育焦慮不僅是引發社會討論的熱點,也是熱門影視劇中製造矛盾衝突的推手。比如《三十而已》,毛曉彤和楊玏因為「結婚5年之內不生孩子」產生分歧,一個人期盼孩子能修復千瘡百孔的婚姻,另一個人則擔心經濟基礎不足以養育一個孩子。
生不生孩子到底該由誰說了算?《氣球》裡的女主角卓嘎同樣面臨生育的困境,只不過她腹中孕育的已是第四個孩子。
電影《氣球》講述了一個普通的藏族家庭面臨的困境:妻子卓嘎(索朗旺姆飾)意外懷孕想要打掉孩子,信仰虔誠、思想傳統的丈夫達傑(金巴飾)卻堅信孩子是去世的父親靈魂輪迴轉世,現實與信仰之間的衝突,使得這個看似和睦的家庭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一方面,信仰影響著卓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多子女家庭會因為一個新生兒的降臨更加捉襟見肘。丈夫的期盼,大兒子的勸說,甚至是已經出家的妹妹的警告,都讓她陷入兩難,除了婦產科醫生苦口婆心勸告「咱女人又不是為生孩子才來世上的」,沒有人問問她為什麼不想生孩子。
欣賞電影之外,或許卓嘎的困境,也能為都市人面對生育焦慮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電影的片尾,卓嘎在手術臺上淚眼婆娑,看著衝進手術室的丈夫和兒子。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到底是聽從了他們的勸說,還是做完了人流手術,導演不置可否,每個觀眾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氣球》成都首映好評如潮
塑造角色能力最重要
萬瑪才旦是作家、編劇、導演,電影《氣球》是他的第7部作品,同樣是他創作小說、改編劇本並執導的佳作,豆瓣評分已經從7.8分漲到7.9分,被業內認為是他迄今為止最好的一部作品。
這是繼《撞死了一隻羊》之後,萬瑪才旦與女主角索朗旺姆的又一次合作。此前,她飾演的那位風情萬種的老闆娘,讓觀眾記憶猶新。而這次飾演一位勤勞樸實的藏族婦女,角色比較貼近她的個人經歷,讓她飾演一位母親的時候遊刃有餘。
如何挑選合適的演員?萬瑪才旦認為,對演員來說,最重要的是塑造角色的能力。
在之前的合作中,索朗旺姆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和紮實的表演經驗,同時,母親這一身份也使得她能夠更好地把握這一角色。
導演對索朗旺姆的表現讚不絕口,他透露說,為了獻上更具真實感的表演,索朗旺姆提前一個月進組,從點點滴滴入手,學習當地人生活勞作,甚至應導演要求曬出符合角色身份的膚色。為了還原當地語言的質感,她提前找老師學習安多藏語,用一口原汁原味的語言,讓這個角色更加血肉豐滿。
達傑終於買回孩子期盼已久的氣球
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著名導演謝飛曾經表示,萬瑪才旦導演是國內很不容易才出現的電影作家,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寫自己拍。
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陳丹青去年通過《撞死了一隻羊》認識萬瑪才旦,然而看完了其全部作品,對其語言表達、駕馭故事的能力非常驚訝。陳丹青在電影首映禮上表示,「這個傢伙有點本事,我看過他所有的電影,每一部都非常動人。《氣球》裡,他更老練了,永遠有分寸感。」
明星名人的「自來水」安利,已經觀影的影迷打出五星好評,讓這部電影的排片逆勢上揚,11月24日的排片佔比終於上漲到2%。導演除了感謝大家的支持,繼續呼籲增加排片。
面對不同題材的作品時,萬瑪才旦希望去探索適合的表現形式。為了更好地表達《氣球》中人物的不安、焦灼的狀態,他採用了手持跟拍的拍攝方法。而且,電影除了那個紅得耀眼的氣球,整體色調偏冷,讓若隱若現的女主角內心深處的糾結、掙扎呼之欲出。
孩子手中的白色「氣球」
對於萬瑪才旦而言,夢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尤其擅長在電影中勾勒夢境,探索夢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正如《撞死了一隻羊》裡司機金巴通過進入殺手金巴的夢境,《氣球》裡的卓嘎也是在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之後發現懷孕。
有影迷在豆瓣上點評,看萬瑪才旦的電影,就像是進入了一個嵌套的夢境,入睡是夢,醒來後依然在夢裡。
萬瑪才旦笑言:「進入一個電影院,就像大家進入了一場夢境。」他喜歡用夢的方式講故事,甚至對他而言,電影的本質就是一場夢。
近年來,西藏電影越來越受人關注,自稱為「鋪路人」的萬瑪才旦也表示,隨著越來越多人才湧現,藏語題材電影的市場正在逐步建立。無論在文學還是電影中,萬瑪才旦不斷用他的講述,豐富人們對西藏和藏族人民的認識。
「這部電影雖然講述發生在藏地的故事,但它其實是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電影。」萬瑪才旦坦言,電影講述的是人類共同的情感和困惑,每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可能或多或少地遇到。正因如此,這部說藏語、講藏族風情的電影,不僅沒有使觀眾感到陌生,反而引發了共情與思索。
編劇、導演萬瑪才旦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
【封面對話】
萬瑪才旦:好演員能塑造要塑造的角色
封面新聞:《氣球》最早來源於您創作的小說,從小說改編為電影,需要一個更為豐富的故事框架,請問您在電影中對小說有一個什麼樣的改編?為什麼要增加尼姑香曲卓瑪這個人物?
萬瑪才旦:小說與電影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卓嘎的妹妹——尼姑香曲卓瑪的角色。將小說改編成劇本時,豐滿了卓瑪的感情線索,賦予了這個角色更多可能性。隨著情節的推進,卓瑪的過往被有節制地徐徐展開,觀眾可以通過感受尼姑卓瑪的情感經歷、對待情感的態度,更深刻地體會與之相似的女主角卓嘎的情感困境。
封面新聞:《演員請就位2》《我就是演員》等節目的熱播,讓演員的演技成為熱議的話題。請問在您看來,一個好演員的標準是什麼?
萬瑪才旦:我對一個好演員的判斷就是,能夠塑造他要塑造的角色,就像我們《氣球》裡的這幾個演員。我跟他們有很長時間的合作,了解他他們是有表演的天分去塑造好角色,這跟他們取得的成就有很大的關係。
編劇、導演萬瑪才旦在海報上簽名
封面新聞:為什麼會想到要拍攝這樣一部女性視角的電影,有沒有想到對生育、對女性主義的討論會成為今天大熱的話題?
萬瑪才旦:其實創作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去靠什麼話題,但是卓嘎這個人物的處境決定她即將面對什麼樣的難題,將做一個什麼樣的抉擇。
封面新聞:您接下來還有什麼創作計劃,能否分享一下呢?是在創作小說,還是繼續創作電影?
萬瑪才旦:我自己一般同時準備兩三個劇本。我對藏族人在城市裡的生活很感興趣,對此已有了大概的劇本框架和故事,同時,也存在突破藏族題材創作的一些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