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萬瑪才旦的現代性命題丨新力量

2021-01-09 騰訊網

萬瑪才旦用小說和電影打開了藏區的內部地理,省識出諸多現代性命題。他的電影聚焦藏區日常生活,將目光投向普通人,把藏地從公眾的刻板印象中解救出來。《老狗》通過一條狗顛沛流離的命運,審視宗教中的放生與世俗社會的衝突;《靜靜的嘛呢石》借電視媒介思考藏區本土文化與外來文明的關係;《撞死了一隻羊》將殺手復仇的故事和給死羊做道場的故事拼貼在一起,思索罪與贖;《氣球》以性為隱秘的切口,審視欲望、宗教信仰與生育問題——琳琅滿目的現代性議題,為萬瑪才旦的電影注入了源頭活水。

何為現代性?波德萊爾為現代性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恆和不變。」探討人的欲望,是現代性的重要命題。思考現代文明中不同民族遭遇的困境,是許多電影的主題。《白雲之下》(王瑞,2019)講述遊牧民族與現代社會的割裂,《烏龜也會飛》(巴赫曼·戈巴迪,2004)呈現庫德人武裝傳統與和平夢的破碎。1991年,俄羅斯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在中國內蒙古拍攝了電影《蒙古精神》,該片有著深刻的人文思考,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蒙古精神》圍繞貢巴、妻子和三個孩子展開,平靜溫馨的家庭生活中埋藏著現代性危機。貢巴厭倦了草原生活,羨慕光怪陸離的都市生活。為此,他在歌廳裡唱歌打架被警察抓走。電影也折射了當時的生育環境,貢巴已有三個孩子,醫生告訴他們不能再生孩子了。有一天,貢巴去城裡的藥店看到了保險套,然而貢巴無比尷尬,臉紅著離開了。貢巴在夢中見到了祖先成吉思汗,那是蒙古族輝煌的古代時刻。電影通過俄羅斯人的外來人視角,思考遊牧民族對現代生活的不適與滯後,所以故事不可避免地帶有後殖民的目光:蒙古族戴著古代成吉思汗的祖先光環,現代蒙古人被描述為消沉的、落後的,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民族。舞廳、電視、保險套是現代文明的象徵,蒙古包、放牧、套馬杆則是古老的傳統。電影結尾,貢巴夢見成吉思汗騎著馬率領著軍隊朝自己奔來,這是一則富有隱喻意義的象徵——雖然時代已走入21世紀,但是他們依然走不出傳統,依然緬懷成吉思汗時代。

尼採說:「任何從古代獲得智慧的人最終會尋找未來的源泉與新的根源。」《氣球》和《蒙古精神》在主題上有相似之處,二者都思考現代文明對原生文明的衝擊。與米哈爾科夫不同的是,萬瑪才旦的電影自始至終都是以民族的內視角。他的電影裡沒有其他少數民族,沒有旅遊者或者穿針引線的外來人,只是藏區民族的自我呈現。這是一種「內省」的視角,是自覺的反思。電影《氣球》圍繞「性」的主題展開。性是一種流動的自然力。如何看待性的原始力量?圍繞「生養」這個戲劇性動作,萬瑪才旦做了一系列的事件串聯:公羊配種,母羊不懷孕,卓嘎猶豫要不要墮胎。相信自然法力還是相信人工選擇,這構成了萬瑪才旦電影的著力點。為此,萬瑪才旦給出了兩種解釋路徑:宗教與世俗。宗教和世俗對「性」 的認知衝突,構成了電影的推動力。用這兩種路徑,萬瑪才旦組織起兩組矛盾的事件鏈。世俗社會對性的認識是:繁衍與生育計劃。世俗層面,圍繞「性」展開的事件:小孩將保險套視為玩具氣球但遭遇成人社會的禁忌;男主角達傑借公羊配種;女主角卓嘎打算墮胎。這組事件中,折射了世俗社會三種關於性的觀念:兒童無知的性意識與成人之間嚴格的道德分歧;牲畜代表的是性與繁衍的自然意志;墮胎代表的人工規劃與節育的社會規訓。宗教對性的認識是:自然,輪迴,超度。宗教層面,圍繞「性」展開的事件是:「和睦四兄弟」、爺爺去世後轉世到家裡;香曲卓瑪和小說家談戀愛失敗後出家。

萬瑪才旦是一個擅長借鑑靈感的大師:紅氣球的形象,源於法國電影《紅氣球》(Le ballon rouge,1956),這隻紅氣球打開了小男孩帕斯克的孤獨世界;生育與失落的主題,源自於米哈爾科夫的《蒙古精神》。至於夢境,萬瑪才旦更是崇拜「夢之書」。夢是人類最古老的美學,中國有周公解夢,西方有佛洛依德釋夢。萬瑪才旦喜歡從伯格曼、費裡尼、布努埃爾電影中的夢境汲取靈感,他在電影《氣球》的記者會上說,「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他本人更是寫過小說《流浪歌手的夢》。《撞死了一隻羊》裡,司機與殺手的故事,互為彼此的夢境。「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氣球》繼續延續夢的主題,爺爺去世後轉世為人,這件事「託夢」給兒媳婦。電影中的另一夢是「夢中捉痣」,兄弟倆揭下哥哥的痣,哥哥怎麼都追不上他們。這兩個夢的指向是相似的,那就是輪迴的概念。奶奶去世後變成了哥哥,爺爺去世後要變成未出生的胎兒,這是一種淳樸的「家」的概念。「和睦四兄弟」是藏傳佛教繪畫,上面畫的是大象、猴子、兔子和鳥疊在一起的圖景,這幅畫常常掛於藏民家中,象徵家庭和睦。電影中的託夢場景與繪畫「和睦四兄弟」的主題是一樣的:時間無始無盡,往復循環。

宗教時間與世俗時間的重疊,是萬瑪才旦電影不變的主題。通過宗教或者夢境來賦予事件以「神秘性」,這是萬瑪才旦電影慣用的模式。《靜靜的瑪尼石》中,小喇嘛被電視劇《西遊記》所吸引,在神話時間與世俗時間的雙重吸引中,小喇嘛感到新奇而迷惑;《撞死了一隻羊》當中,殺人者於「夢中復仇」;《氣球》中爺爺轉世為卓嘎腹中的胎兒,但卓嘎要將孩子墮胎拿掉;孩子們在夢中捉痣。萬瑪才旦將宗教與世俗的對立,轉譯成鮮明的電影語言。萬瑪才旦使用「保險套」和「紅氣球」兩種意象,來對應世俗社會與宗教社會。「紅氣球」是藏地文化的再現,也構成新的表徵。飄動的紅氣球,使電影的主題升華了。紅氣球自由飛升,電影賦予其詩意、崇高、宗教的效果。

萬瑪才旦思考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思考文化傳播過程中,邊陲空間對於主場文化的「延時」。這裡面有一層關係便是地方性對國家記憶的糾纏:《靜靜的嘛呢石》(2005)講述80年代內地經典電視劇《西遊記》在藏區的傳播;《五彩神箭》(2014)講地方射箭習俗陰差陽錯遁入大型國際射箭比賽的場域裡;《塔洛》(2016)中男主人公塔洛背誦《毛主席語錄》,理髮館裡的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他遭遇了信任危機。學者耿佔春在《地方與敘述》一文中寫到:「地方性敘事的消失,是地方性消失的一部分。地方感和地方知識已經迅速地被大眾傳播無限複製的經驗取代了。」在媒介發達的時代,在網絡媒介和青年文化快速淹沒傳統媒介的時代,在電影越來越講究類型化和模式化創作的當下,地方性的敘述變得越來越稀少。地方記憶被擠壓、遮蔽,邊遠地區陷入沉默,沒有話語的主動權,邊遠地區是失語的、面臨著「無言的壓力」。萬瑪才旦賦予了電影更大的複雜性,這些複雜性關聯著歷史與當下,關聯著地方與國家,關聯著宗教與官能。萬瑪才旦的電影有其豐富的思想面向,它們如鑽石般璀璨、光芒閃爍。

相關焦點

  • 氣球與保險套丨專訪萬瑪才旦
    上一次把保險套當氣球玩的,是北京少年馬小軍。相隔26年,相距3000多公裡,在藏區的某片牧場上,兩個小男孩舉著保險套吹成的氣球,在草地上奔跑。相似的情況再度出現,媽媽懷孕了。空間變換使事情變得複雜,懷孕的卓嘎已經有了3個兒子,她想要流產,卻遭到了丈夫和兒子們的反對,他們一致相信卓嘎懷的是爺爺的轉世,家人能轉世回來,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 萬瑪才旦的意象
    到了《氣球》,萬瑪才旦再次進入了現代性的探討,波德萊爾說現代性是過渡、短暫、偶然,是藝術的一半,還有一半是永恆和不變。萬瑪才旦也喜歡夢境的營造,氣球中在夢中兄弟倆揭下哥哥的痣,哥哥怎麼都追不上他們,還有爺爺轉世的託夢,這兩個夢都指向了輪迴,藏傳佛教的大象、猴子、兔子和鳥這和睦四兄弟疊在一起的圖景,恰好也指向即將出生的第四個孩子,這是家庭的概念,在循環往復的時間中實現了輪迴。
  • 朱婧汐獻唱《氣球》歌曲《生生不息》 與萬瑪才旦合作
    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於11月20日正式上映。電影再度發布一支由朱婧汐演唱的主題推廣曲《生生不息》。唱作歌手朱婧汐,先鋒前銳、特立獨行的音樂風格被眾多樂迷津津樂道。她表示:「之前就很喜歡萬瑪才旦導演的作品,接到這個邀請的時候很開心,覺得頻率很相同。」
  • 萬瑪才旦《氣球》上映 朱婧汐《生生不息》演繹生死輪迴
    萬瑪才旦《氣球》上映 朱婧汐《生生不息》演繹生死輪迴 時間:2020.11.20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萬瑪才旦《氣球》再曝藏語推廣曲《飛》 眾志成城助氣球高飛
    萬瑪才旦《氣球》再曝藏語推廣曲《飛》 眾志成城助氣球高飛 時間:2020.11.27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早報超有料丨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正式啟動 萬瑪才旦執導《氣球》獲公映許可證
    行業播播報丨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正式啟動 評委會集體亮相新擔當、新突破、新作為。9月5日,以「新時代、新搖籃、新力量」為主題的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正式啟動。接下來的6天裡,15部優秀國產影片將群雄逐「鹿」——「金鹿獎」花落誰家答案待曉的同時,電影論壇、電影展映、致敬搖籃等主體單元活動也將陸續展開,「金鹿」伴你好戲連臺。
  • 萬瑪才旦《氣球》今日上映 朱婧汐《生生不息》演繹生死輪迴
    妻子卓嘎(索朗旺姆 飾)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今日上映。電影再度發布一支由朱婧汐演唱的漢語主題推廣曲《生生不息》。她表示:「之前就很喜歡萬瑪才旦導演的作品,接到這個邀請的時候很開心,覺得頻率很相同。」這也是萬瑪才旦導演與新銳獨立音樂人的一次跨界合作,推廣曲及MV已在網易雲音樂獨家上線。「無生不息,四季如一,無常的河在無常之地化盡;生生不息,往復無盡,世間若如器從來不白不明」,有漏皆苦,都是無常,都是正常,極具生命哲理的歌詞,吟唱出生命的無常,輪迴的不息。
  • 萬瑪才旦新作《氣球》首映
    電影《氣球》首映禮主創團隊合影 片方供圖在活動現場,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幾位主演齊齊亮相,他們都是萬瑪才旦導演的固定合作班底。相較於以往的作品,這一次女性困境、藏地牧民家庭群像等成為電影呈現的重點。因此,在《氣球》中,索朗旺姆和楊秀措飾演的卓嘎和卓瑪兩姐妹,不僅戲份最重,表演更是非常出彩。
  • 萬瑪才旦的《氣球》在海南島電影節飄起來了
    從威尼斯到釜山,從多倫多到東京,萬瑪才旦的《氣球》終於在海南的上空飄起來了。導演萬瑪才旦表示,《氣球》的故事靈感來源於他走在北京中關村的街頭,看見一隻在空中飄揚的紅色氣球。卓瑪的過去發生了什麼,《氣球》始終沒有明說。但卓瑪不假思考,直接探手去火中取書的那段長鏡頭,直接擊穿了阿良的心理防線。這是真實的力量,讓人毫無防備。
  • 萬瑪才旦電影《氣球》深圳路演
    》海報  11月20日,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即將全國上映。11月15日,《氣球》開啟全國路演深圳站,導演萬瑪才旦與現場觀眾展開深度對談互動。映後不少觀眾表示,《氣球》足以成為2020年度最佳影片。  活動中,有不少業內的好朋友到場支持,《氣球》海報設計師杜峰松也驚喜現身,同時還有和萬瑪才旦合作過的導演高鳴、一些水準很高的影迷朋友及影評大V。  電影《氣球》由《塔洛》《撞死了一隻羊》原班人馬製作,講述了靈魂與現實的緊張關係。
  • 萬瑪才旦《氣球》今日上映 朱婧汐獻唱漢語推廣曲《生生不息》
    《氣球》中,現實與夢境交相輝映,圓滿了對人性的深思,而流行音樂與藏地文化碰撞出的跨界火花,則為更多觀眾打開了一扇了解優秀藏地電影的新大門。把保險套當氣球玩耍的孩子們生與死、情與欲 看輪迴不息生命不止電影《氣球》講述了靈魂與現實的緊張關係,通過一個略帶黑色幽默的普通藏族家庭故事,氣定神閒舉重若輕,將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的深刻人性命題,
  • 專訪導演萬瑪才旦:讓「氣球」再飛一會
    近年來,隨著藏語電影相繼上映,「藏地新浪潮」在文藝片的環境中異軍突起,以萬瑪才旦為代表的藏族導演,開始被越來越多觀眾看到。有影評人曾評價,《氣球》是萬瑪才旦迄今拍攝的最好看的影片。相較於大量文藝作品的晦澀難懂,《氣球》通俗流暢的敘事,即便是非文藝片愛好者,也不會難以理解故事內容。奈何與紅火的口碑相比,《氣球》的票房則略顯「慘澹」。
  • 萬瑪才旦《氣球》:飄搖的紅白氣球之間,或許是今年國產片最具反思...
    電影透過「氣球」,表達了避孕與生育、家庭與繁衍、科學與信仰等當下話題的衝突。正如萬瑪才旦自己所說:所有的題材,最後都是處理人的問題。今天為大家帶來這部電影以及相關文化現象的思考評析。
  • 氣球:萬瑪才旦的大師風範 文/王珉
    氣球:萬瑪才旦的大師風範文/王珉《氣球》映後見面會,作為2020年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展映活動之一,無疑印證了萬瑪才旦是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藏族導演,他也是最接近電影大師的中國導演之一。此後,萬瑪才旦佳作不斷,《尋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撞死了一隻羊》,藝術層面可謂是爐火純青。包括11月20日全國公映的《氣球》在內的3部電影,均入圍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獎項頗多。《氣球》是萬瑪才旦從影15年來的集大成作品,是最具大師風範的作品。
  • 《氣球》 這次萬瑪才旦講女性困境
    由萬瑪才旦執導的電影《氣球》11月20日於全國公映,豆瓣評分7.9,影片依然是導演一直堅持的藏地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90年代,兩個藏族孩子將父母的保險套當氣球玩耍,母親卓嘎意外懷孕,爺爺突然去世,卓嘎肚子裡的孩子被認為是突然去世的爺爺的轉世,在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下,孩子到底「生還是不生」,一家人陷入了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境地
  • 萬瑪才旦《氣球》:飄搖的紅白氣球之間,或許是今年國產片最具反思與夢想的時刻
    電影《氣球》是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最新力作,改編自他本人的同名小說。本月20日電影正式登陸院線。電影透過「氣球」,表達了避孕與生育、家庭與繁衍、科學與信仰等當下話題的衝突。正如萬瑪才旦自己所說:所有的題材,最後都是處理人的問題。今天為大家帶來這部電影以及相關文化現象的思考評析。
  •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
    生與死的拉鋸,也是兩個世界的交融與牴觸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本報記者 柳青一個家裡已經有了三個男孩,母親能不能決定不要肚子裡的第四個孩子?《氣球》是導演萬瑪才旦的新作,像他之前的若干作品,這電影來自他創作的小說。在他的故事裡,主角的名字在藏文裡是有深意的。比如《塔洛》,意思是逃離者,那是一個關於身份的故事,牧羊人進城拍身份證照,卻終於在城裡的世界迷失了自我認知。比如《撞死了一隻羊》裡,卡車司機和殺手都叫「金巴」,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施捨」,一個男人在他混亂的夢裡,替一個同名的男人完成了對方的心願。
  • 封面會客廳丨《氣球》編劇、導演萬瑪才旦: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唐芷琪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學的時候,中關村上空偶然飄過的一個紅色的氣球,給導演萬瑪才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氣球一直是世界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意象,這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和衝動。經過幾年時間的醞釀,並與自己最為熟悉的藏地文化及真實生活意象相結合,就有了《氣球》這部令人回味悠長的作品。11月23日,《氣球》上映4天,票房突破400萬。
  • 《氣球》的誕生僅僅是一個意象,我們和萬瑪才旦聊了聊影片背後的故事
    在萬瑪才旦導演的新片《氣球》上映之際,鈦媒體和他聊了聊影片背後的故事,以及他一直致力於傳遞的文化。萬瑪才旦,是在這個文化不斷更迭、價值觀激烈地瓦解和重塑的時代裡,藏文化堅定地守衛者。電影《氣球》背後《氣球》的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藏區。
  • 由保險套開始故事有講究,萬瑪才旦《氣球》道出女性困境丨揭秘
    而《氣球》的劇本創作過程比較有意思,它是先有的劇本,再根據劇本寫了一部小說,最後在原劇本和小說的基礎上,最終完成了現在的電影劇本。《氣球》的故事靈感來自八年前,當時萬瑪才旦走在北京中關村的街頭,看到一隻紅色氣球飄在空中,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意向,就把這個意向跟自己熟悉的藏地產生了關聯,「從氣球慢慢就想到了保險套,故事雛形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