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如煙海的二十四史,不知道您從中可以看到什麼?
我看到的,是兩部分:
一半,是在散發著魔力的權力王冠面前,難測的人心——一番番政治角逐,爾虞我詐、波詭雲譎;
另一半,是在通往嗜血的功業之路上,累累的白骨——一場場戰鬥廝殺,鐵血激蕩、金戈鐵馬。
這其中,最能讓我們這些後人熱血沸騰的,恐怕就是歷史長河中,那一顆顆閃耀的將星了。
從古至今,不論是文章書籍的記錄,還是茶餘飯後的閒談,人們總是熱衷於把歷史上縱橫天下 將帥們,進行對比、排名。於是,「關公戰秦瓊」的戲碼,幾乎天天在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裡上演。
不但普通人如此,就連皇帝也不能免俗。「武廟十哲」,就堪稱「官方版的古代名將排行榜」。
什麼是武廟十哲?武廟,概括來說,就是古代官方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的場所(明代後,祭祀姜太公逐漸被祭祀關於、嶽飛取代)。關於它所祭祀的「歷代良將」,還有不止一個版本。
始創
早在唐玄宗開元十九年,仿照文廟祭孔子及其他聖賢的祭祀體系,唐玄宗李隆基便以周太師姜子牙為主祭、西漢開國元勳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新唐書·卷十五·禮樂五》:「開元十九年,兩京及天下始置太公尚父廟一所,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宣,出師、命將、發日、引辭於廟,以諸州賓貢、武舉人,準進士行鄉飲酒禮,仍以古名將十人為十哲以配享。」唐版
流傳至今的唐版,則是在唐肅宗上元元年。當時,尊姜太公為「武成王」(比照對「文宣王」孔子的祭祀),從此太公尚父廟正式改名為"武成王廟"。祭祀的主神是姜太公,副祀是張良,並以白起(戰國)、韓信(西漢)、諸葛亮(三國蜀漢)、李靖(唐)、李勣(唐)為左列,張良(西漢)、田穰苴(春秋)、孫武(春秋)、吳起(戰國)、樂毅(戰國)為右列,這就是唐版的「武廟十哲」。
到了22年後的唐德宗建中三年,武廟在上述10+1人的基礎上,增加祭祀了古今名將64人,第一次呈現了涵蓋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全過程的中國名將錄,令人讚嘆。
宋版
經過唐中後期至五代十國的長期亂世,中國大部分地區在北宋終於再次進入安寧發展的新時期。
作為嶄新氣象的建立者,在立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就曾到武成王廟,仔細觀看廟中的名將畫像。他認為,原來十哲中白起殺降(長平之戰殺大量趙軍),不配享祀;而64名將中的王僧辯(南梁),因為迎立了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皇帝,也不配被祭祀。
之後,趙匡胤指示大臣「取功業始終無瑕者」,重新裁定名單。這就是宋版武廟良將的肇始。
到了宋武廟徽宗時,宋版武廟名將圖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等級體系↓:
宋史·志·卷五十八·禮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除本傳已有封爵者,其未經封爵之人,齊相管仲擬封涿水侯,大司馬田穰苴橫山侯,吳大將軍孫武滬瀆侯,越相範蠡遂武侯,燕將樂毅平虜侯,蜀丞相諸葛亮順興侯,魏西河守吳起封廣宗伯,齊將孫臏武清伯,田單昌平伯,趙將廉頗臨城伯,秦將王翦鎮山伯,漢前將軍李廣懷柔伯,吳將軍周瑜平虜伯。"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並西向,田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並東向。凡七十二將雲。可見,到宋徽宗時,武廟的良將祭祀體系已形成:姜子牙(主祭)-張良(副祭)— 管仲、孫武、田穰苴、範蠡、樂毅、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郭子儀 十人次之— 白起等61人再次之的體系。
除了主祭、副祭和十哲,後面的61人,既有王翦、曹參、杜預、耿弇這些帝國統一的元勳,也有孫臏、李牧、周瑜、謝玄、韋孝寬等亂世英傑;既有衛青、霍去病、段熲、蘇定方這些斬殺外敵的將星;也有慕容恪、宇文憲、斛律光等胡人名將,可謂涵蓋廣泛,頗有代表性。
與唐版相比,宋版的武廟十哲發生了三出三進的變化。三出:張良(升格)、白起、吳起(降格);三進:管仲、範蠡、郭子儀。
張良在武廟祭祀體系中的地位非常高
「武廟十哲」的局限
武廟十哲祭祀的眾多良將和其排序,無疑是對於軍事將領最為「官方」的版本。當然,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客觀上,中國冷兵器時代歷經數千年,其間產生了無數值得稱道的名將、良將。不論唐版還是宋版,客觀上其範圍都只能是過往時期,不可能涵蓋全部冷兵器時代,也就無法做到全面。因此,宋以後各時期乃至民國,對於武廟(以及後來演變成關嶽廟)的祭祀對象,都是有所調整的。當然,唐、宋兩個版本,依然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
其次,主觀上,難免帶有統治者個人的喜好和時代的局限性。上面提到的趙匡胤對於白起、王僧辯等人的剔除,就是一例。不僅如此,「主祭-副祭-十哲-其餘」的祭祀體系,也有其局限性,限制了同一等級良將的數量。
如果讓你來選,你會怎樣選擇?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百個人心中,也有一百個名將譜。
如果您來選定「武廟十哲」,您會怎樣選擇呢?
選擇標準
先說說燕過紫禁城認為的選擇標準。
1. 只談 十良將。姜子牙的時代過於遙遠,他作為不作為主祭,都沒法和後世各位名將產生可比性;張良的韜略無疑是頂級的,但他更多以戰略家、謀略家的身份出現,而非軍事統帥或將領。因此,不妨拋開主祭、副祭的體系,只選擇10位冷兵器時代的良將。
2. 身份。鑑於幾乎每位開國君主(也包括項羽、曹操這樣的準君主)都是一流的軍事統帥,而且謀士們在軍事行動中的重要作用,我們不妨只將範圍放在主要以軍事將領身份出現的歷史人物上,而不考慮(1)君主(或被追封為君主);或(2)主要以政治家或戰略家身份出現的人。
3. 只考慮冷兵器時代。為保證評選的相對對等,以及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妨只評選冷兵器時代的軍事將領。
拋磚引玉
綜合唐版和宋版,共有管仲、範蠡、孫武、田穰苴、吳起、樂毅、白起、張良、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郭子儀,13人被選為過「武廟十哲」。
這其中管仲、範蠡、諸葛亮,在燕過紫禁城看來,似更多以謀略家、政治家身份彪炳史冊,而田穰苴限於記載有限,其軍功似乎也難以作出客觀判斷。
好了,下面燕過紫禁城拋磚引玉,說說自己心目中,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前十位軍事將領(按時間順序排序)
1、孫武:號稱「兵聖」的孫武,似乎比姜尚更有資格作為有確切史實記載的、冷兵器時代的第一個標誌性人物。影響深遠的偉大著作《孫子兵法》,在軍事理論史上更是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2、吳起:吳起與孫武同為兵家的代表人物,「孫吳」之於武,如同「孔孟」之於儒。而且和孫武相比,吳起更多地將其軍事理論付諸實踐。
3、白起:由於按照之前的標準,項羽可以被列為「準君主」的行列。白起,則成為有資格進入燕過紫禁城「武廟十哲」行列的唯一稱得上「大殺神」的人物。其實拋開殺降不說,單從軍事指揮能力、戰功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等各方面來講,武安君白起都是超一流所在,沒有爭議。
4、韓信:漢初三傑、國士無雙。韓信屢出奇兵神謀,鋒芒橫掃魏、代、趙、燕、齊、楚,為西漢統一全國立下最大軍功,常被後人贊為「兵仙」,理應入選。
5、衛青:不知從何時起,漢人總給人以不善騎兵的印象。實則不然,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霍去病就是最為突出的反例。奇襲龍城、收復河朔、河套,特別是「以戰養戰」的軍事思想,在取得漢民族對外作戰的重大勝利的同時,也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寶庫。
6、霍去病:如果說衛青是善謀嚴明的騎兵統帥,霍去病則是最富傳奇色彩的騎兵之神。他善於騎兵長途奔襲、突襲作戰。試想,在那個漢帝國蒸蒸日上的年代,年輕的騎射將領,面對朔方胡虜,縱橫馳騁、大開大合,是怎樣的英雄景象。漠北之戰,摧枯拉朽,封狼居胥,永載史冊!
7、李靖:中國歷代名將,如果能夠或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或在抵禦外敵的鬥爭中,任一情況下取得了巨大成功,都可堪「名將」、「良將」的稱號。而李靖,則是少有的內戰外戰皆取得輝煌戰果的軍事統帥。不僅如此,他的軍事理論也得到了時人和後人的推崇。大器晚成的李衛公既長於謀略,又善於突襲作戰,既戰功赫赫,又有著傑出的理論貢獻,堪稱一位偉大的軍事家。
8、嶽飛:民間有所謂「韓、白、李、嶽」四大名帥的說法,指的就是韓信、白起、李靖和嶽飛,認為歷史上的軍事統帥,無人能出其右。嶽飛能與白起、韓信、李靖並列,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他的軍事統帥硬實力。作為南宋最傑出的軍事統帥,嶽飛善於治軍,建立了撼之難於撼山的「嶽家軍」,在北伐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嶽飛是毫無爭議的民族英雄,他的精神總是激勵著後來的中國人,面對外侮不屈抗爭;同時,嶽飛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悲劇英雄。
9、徐達:元末轟轟烈烈的「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混戰,最終以朱元璋成功統一中國,建立明朝而告終,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時期。在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變局中,徐達作為明軍的軍事統帥、開國第一功臣,敗陳友諒、滅張士誠、攻入大都滅元,居功至偉,功勳卓著。
10、戚繼光:有這樣一位軍事將領,他在東南沿海殺敵除患,他到北方邊境守邊拒敵,他訓練了一隻裝備一流紀律嚴明的軍隊,他一人寫出了中國古代十大兵書中的兩部,他發明了一系列精良巧妙的冷熱兵器、戰船戰車,他還極富創造性地立體化改良了長城,這個人,就是戚繼光。我一直認為,戚繼光是中國冷兵器時代,最後一位一流的軍事家,更是一位結合了「練、工、器、論、戰」,立體化的軍事奇才。戚繼光對中國古代軍事的全方位的貢獻和所展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幾乎是前無古人的。
孫武、吳起、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李靖、嶽飛、徐達和戚繼光,是燕過紫禁城心目中的冷兵器時代十大軍事家。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權當拋磚引玉。不知道您心目中,應該如何選擇呢?歡迎將您的答案和意見,寫在下面的評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