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鍾長榮,1948年12月出生,五常勝利公社下鄉知識青年,先後當過化肥廠工人、高中語文教師,2001年在五常高級中學退休後,堅持文學創作,先後在《黑龍江日報》、《紅袖添香》、《建三江信息港》、《建三江大視野》、《21世紀新銳作家網》發表多篇文學作品,曾獲得21世紀新銳作家網「新銳之星」榮譽稱號。
值班大話君:秋深月影
五常是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百年以來,從未發生過大的自然災害,小的自然災害也很少見,而且人才湧現呈不涸之泉不斷噴湧之勢。這固然得益於「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的天光朗照,也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水土資源的強大支撐,而以五常一中為代表教育事業的堅韌挺進,也是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貢獻。
成立於一九二三年的五常中學昰五常一中的前身,一九五六年始稱五常一中。這個中學在風雨飄搖中誕生,在驚濤駭浪中發展,已經走過了九十四年的漫漫長路。
五常一中最輝煌的時期是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六年間。這一時期正是精明強幹的趙穎校長與足智多謀的賈墨林主任通力合作,聯手主持學校工作的歷史時期,兩人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使五常一中的中考、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成為哈市外圍市縣眾中學之首,每年升入京津滬的高考考生,令外市縣望塵莫及。到一九六五年,在全國高考升學率僅有百分之四的情形下,五常一中的高考升學率竟達到百分之七十八。一時間,五常一中成為了全縣人民所登高矚望的五常最高學府。
當年的五常一中校舍極其簡陋,直到一九六六年,校園西側初中部還是泥牆教室,教師辦公室是一個較大的平房,學生宿舍亦為泥牆大屋,多人擠於大板鋪上睡覺。教師工資明顯低於其它行業的職員、工人標準,有些高三把關教師每月四十六元工資一直享用了十年之久。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在這樣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五常一中的師生勤勉共進,其樂融融。清晨,教室內學生朗讀外語、古文的清脆之聲,與教室外小鳥歡樂的鳴叫之聲相和成韻;夜晚,萬籟俱寂,四周黑暗,只有五常一中的校園燈火通明,莘莘學子在日光燈下苦讀深求。
老師愛護學生,學生敬仰老師,整個一中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充滿了吉祥與幸福。
趙穎校長高瞻遠矚,為培養精英學生,到處尋覓精英教師,組成強大的教師陣容,令家長嘖嘖稱讚,使學生充滿信心。趙校長辦學思想與民國時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兼容並包」思想何其相似!一中焉能不旺?而且,趙校長還深刻領會俄國大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的名言,對學生不失時機地進行理想教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有志者,事竟成」等名言是他在每年開學典禮上必須強調的。
同學們經過長期耳濡目染,饒有興趣地將一個時期學校一些老師用雅號的形式,編成了有趣的順口溜:盧代數,何幾何,賈房物理,金化學;吳三角,伊老作,楊吳外語,曾馬列。
「盧代數」是指曾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後任一中高中代數課的盧伯州老師。此人與民國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浙江老鄉,操一口浙江口音,說話一頓一頓,字字清晰。課堂上,時而如霹雷閃電,時而如小河流水;與學生爭論問題,時而笑容可掬,時而臉紅脖粗。他非常自信,又不失幽默,曾在學生面前直言不諱:「就這一題,成全我上了復旦!」改革開放後,幾次拒絕到大學任教,任實驗高中副校長,成為五常大地第一位享受特級教師榮譽稱號的拔尖人才。有人問他:「為何不去大學任教?」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寧為雞頭,不做牛尾」。盧先生之言有無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人調侃說:「五常的知識分子政策都落實到盧伯州一人身上了!」誇大其詞之言也有欽羨之意。盧先生逝於腦病,此病大概是知識分子之通病。
「何幾何」是指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而後教高中幾何的何泉豐老師。何先生表達能力極強,上課從不帶教案,講課輕車熟路,信手拈來;幾何圖形一筆畫成,形象美觀,令同學賞心悅目。每次講課不超過十分鐘,以精講多練著稱。好說實話,因而上大學期間,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間,因是摘帽右派,逃脫不了挨整的命運。但批來整去,挖不出半句反黨言論,牛棚暫未向他敞開。但運動後期,因對搞打砸搶的造反派有不敬之言而被打成「黑手」,終未逃脫造反派張開的恢恢大網。他被人從山河揪回,在五常火車站下車後,被強令從火車站爬到一中校園,其象令人心悸。這使我想起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亞裡斯多德的名言:「人,在最完美的時候是動物中的佼佼者;但是,當他與法律和正義隔絕以後,他便是動物中最壞的東西;他在動物中就是最不神聖的,最野蠻的。」改革開放後,陽光普照大地,何先生任五常三中副校長,一次為學校上山拉木材而遇車禍,英年早逝。
「賈房物理」是指高中物理老師賈默林和房國瑞二位。
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的賈墨林老師,既是協助趙校長主持教學工作的的教導主任,又兼高中物理課,負擔不輕。然而,他總是顯現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大丈夫氣概。他遵循俄國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裡抬起頭來走路」的教導,熱愛每一個學生。他尊重每一位教師,使他們認識到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名言:「教師的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使教師們各盡所能,散發出最大的能量。聽賈先生講課,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美好感受。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直接回答,總是先行引導,啟發,到關鍵處一語點撥,使學生茅塞頓開。「文化大革命」中,被大左派攻擊為趙校長的黑幹將,直到後來「教導主任不算當權派」之說下達,才獲解放。改革開放後,任五常高級中學教學副校長,又兼高中物理課,為五常人才的成長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五常大地上受人尊敬的特級教師,公認的教育家。退休後,又赴哈市私立高中教物理課十幾年。前些日子,駕鶴西歸,終年八十七歲。賈老先生的教育理念,教育實踐,人格魅力使我想起了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高中物理老師房國瑞,與清朝大政治家曾國藩是湖南老鄉。他操著一口濃重的湖南口音,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課堂上,他時而瞪起圓圓的大眼睛直逼學生,時而又哈哈大笑,手舞足蹈,大逞其「談笑間難題灰飛煙滅」的自豪。改革開放後,在實驗高中沒幹幾天就被哈爾濱理工大學聘為大學教授。法國大教育家盧梭曾說:「充滿幽默感的教師永遠是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幽默並非滑稽,它需要教師有廣博的知識,出色的口才,睿智的頭腦,高雅的修養。」回顧房先生講課,真如盧梭所說。
「金化學」是指教高中化學的金生老師。乾乾淨淨、利利索索的金先生與烏蘭夫是內蒙同鄉。他講課條分縷析,娓娓道來;他記憶力極強,上兩堂課,就把全班幾十名學生的姓名說得清清楚楚。講話如行雲流水,自然親切,且百問不煩,對答嚴絲合縫。他善於摸石頭過河,有躲過急流、繞過險灘的能力,故十年浩劫,毫髮無損。
「吳三角」是指高中三角老師吳豔。他性情耿直,仗義執言,五七年反右鬥爭為湊足上邊的指標而被打成右派。講課三言兩語,直捅要害,剎時解決疑難。後調入五常二中任初三數學課。「文化大革命」中慘遭批鬥,初中小孩誤認為摘帽右派仍與自己不公戴天,故而對二中為數不多的摘帽右派大打出手,致使每次鬥爭會下來,吳先生必得兩人攙扶,才可挪步而歸。
「伊老作」是指五常一中常年任初三語文課的伊作霖老師,因其經常發表作品於國家報刊而得其雅號。畢業於哈師大中文系的伊老師,與大文豪巴金是四川老鄉。他把初三語文關,為升入高中的學生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培育了許多文學愛好者。他身材高大,儀表堂堂,雖英俊卻不修邊幅;他口似懸河,舌如利劍,善表達卻不吐媚言。聽他講課,無異於藝術享受。視學生為忘年之交,深得學生的喜歡和崇拜。「腹有詩書氣自華」,雖破衣襤衫,卻在白框眼鏡片中透出智慧的光華,使人不禁想到「竹林七賢」的魏晉風度。因大學學生時代被打成右派,便一直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嗜酒如命,借酒澆愁,比之劉伶高樓醉酒、嵇康抱路痛哭有過之而無不及。「文化大革命」中,心懷叵測的業務末梢,鼓動不明真相的學生對其實行令人髮指的迫害。即使在那「黑雲壓城城欲摧」的險境之中,伊先生仍能虛懷若谷,任憑別人陷害,卻不給陷害者以半句的報復之言。七十年代初,曾因住房問題與強橫之人發生爭執,天真的伊先生去找對方的上級官員,求其主持公道,卻被其斥之為「思想反動」,伊先生鬥膽反問:「有何為證?」那人卻用「你天天喝酒就是證據」來回答。嗚乎,真是「秀才遇大兵,有理說不清」!荒謬絕倫到如此地步,找他解決,豈不是與虎謀皮,對牛彈琴!這個被擠扁了的人民教師使我立即想到了魯迅筆下被強人打斷了腿的孔乙己。
粉碎「四人幫」,全國喜洋洋,伊先生重見藍天,他被調入實驗高中任高中語文課,學生們崇拜偶像似地歡呼,使他煥發了精神的力量。但後來,不知何故,被調到進修學校,去培養師資力量。在此期間,又兼任電大中文課,自編教材,講起課來,妙語如珠,神採飛揚。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略微展腰的伊先生因住房問題,與出爾反爾的當局發生爭吵,一氣之下,臥病在床,掙扎一個星期之後,於一九八一年夏日的某夜,雙眼瞪圓,離開人世,終年四十六歲。是夜,狂風驟起,暴雨傾盆。論思想,評人品,講學問,伊先生是眾人楷模;過生活,趨世態,搞關係,伊先生是一竅不通。嗚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詩人北島之言可謂精矣!
「楊吳外語」是指常年把高三俄語關的楊守希老師與任高中英語課的吳道平老師。
楊守希老師是黑龍江大學外語系俄語專業。五七年反右鬥爭,年僅十八歲的他出於對祖國領土完整的關切,質疑蘇聯霸佔海參崴的行徑而被打成右派。楊先生始終不服,不肯認錯,故而右派分子帽子一直戴到文革結束。楊先生絕頂聰明,又勤奮好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曲小提琴獨奏曲《化蝶》,如泣如訴,催人淚下;一筆「化腐朽為神奇」的書法,剛勁爽利,令人神往。課堂上,盡用俄語與學生互動共享,使學生在緊跟中如入金光四射的藝術殿堂。乍看似孤高不群,難以接近,接觸常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語言剛勁有力,令人狂笑,他自己卻一本正經,不苟一笑。美國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言:「學校要求教師在他本職工作上成為一種藝術家」,楊先生就是這樣的藝術家。
「文化大革命」中,五常一中第一個被戴高帽忍受侮辱批鬥的老師就是他。此後,但凡批鬥別的老師,他必陪鬥,或坐噴氣式,或跪硬板凳,受烈日暴曬,任鬥士狂辱,有時還要遭受門弓子的暴抽。唱「鬼歌」準確無誤,且很動聽,曾因此被外單位揪去為那裡的「牛鬼蛇神」教唱此歌。在學校團體林立,派性鬥爭不斷,對其疏於管理之際,利用空隙,自學英語,使其後來在全省教師英語考試中一舉奪魁。改革開放後,曾任實驗高中英語老師,不久被湖北江漢大學聘為教授。
吳道平老師與偉大的孫中山先生是廣東同鄉。吳先生畢業於香港大學,曾在香港教書。後回內地為國獻力,卻在五七年因寫諷刺官僚主義的相聲而被打成右派。中印邊界談判期間,他任翻譯組組長。講說英語,仿佛英國人,並以手勢助威。其心向善,其德高尚,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誨人不倦,一絲不苟。雖年高卻活力四射,親切可愛。「文化大革命」前,因肺病發作而住進哈市醫院。並未痊癒,就被造反派拖出醫院,關進牛棚,名曰參加運動,實則接受摧殘。吳先生是見過世面的,對造反派的狂呼亂叫,從容不迫,對答如流,常使得輕狂的質問者目瞪口呆,只好用高呼口號來掩飾自己的窘態。粉碎「四人幫」後,被請入實驗高中任教,不久,便告老還鄉,到廣東做事。民國時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論道:「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用這句話衡量吳先生的教書育人,當之無愧。
「曾馬列」是指常年教高三政治課的曾傑老師。他是轉業軍人,在軍隊期間從事軍隊的文化工作。此人善讀書,樂觀察,政治嗅覺靈敏,對一個時期的時事政治了如指掌。自編高考複習提綱,內容全面,重點突出;指導學生複習,獨樹一幟,採用「漸進漸縮」方略,到高考前夕,剩題無幾,是為高考押題,命中率極高,有「押題大王」之稱。「文化大革命」伊始,善觀天下的曾先生,聯通幾位教員貼出五常一中第一張大字報。政治教員,不甘寂寞,樂於運動,也是一大特色。
曾經的五常一中,在精英老師的教導下,傑出人才,如天上的星宿,數不勝數,科學巨手,著名作家,大學教授,企業大腕,種田能手,馳騁於五湖四海。一九六五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一九八四年後成為香港抗力集團、航科集團董事長兼副總裁的大企業家林伯勳先生,一九六七年畢業於瀋陽機電學院、而後為工人、工藝員、工程師、總工藝師的賈建林先生都曾是五常一中的「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高材生。
五常一中的「老三屆」可謂苦不堪言,先是被「四人幫」愚弄,荒廢學業,搞「鬥批改」,後是響應號召,下鄉接受「再教育」。就在這樣的悽風苦雨中,始終有頭腦比較清醒的師生為正義呼喊,為真理強求。教工造反團的成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可謂另闢蹊徑,對亂批狂鬥之行徑有比較理智的抵制,但因大勢所趨,此種努力顯得力不從心。另有清醒同學,力主為受冤屈的老師平反,也不失為高瞻之舉。而呼籲禁止「打砸搶」的宣傳,得到了全縣人民的響應。
疾風知勁草,就在當年亂象叢生的情境下,仍有頭腦清醒的同學默默自煉,終成大業。六八屆高中畢業生趙鶴齡同學,趁派性仗打得不可開交之際,複習舊課,學習外語,七七年恢復高考,考入呼蘭師專(當時參加高考的老三屆多為專科憐憫),後考入哈師大教育系研究生,畢業後為哈師大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退休後,應聘到南方任一所民辦大學校長。
五常一中六七屆畢業生陳景春同學「文化大革命」期間就力主給無辜受迫害的老師平反昭雪,後因反對打砸搶惡行而被打成腿殘。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跌倒爬起,僥倖找到一大集體企業,在山河木器廠當上了工人。他不畏勞苦、勇於拼搏的精神受到廣大工人的認可,在小廠轉型、慌不擇路、瀕臨倒閉的險境中,挺身而出,帶領工人晝夜苦幹力爭,終使幾百人的小廠起死回生;接著,他又不失時機,擴大經營,在五常擴建成寶泉有限公司,很快使之變為盈利大戶,其產品遠銷海內外,他自己也成為全國著名的企業家。不幸的是,在一次陪同上級官員赴龍鳳山風景區觀光後,回程途中遇車禍而撒手西去,終年四十九歲。
曾經的五常一中有過無限的輝煌,也有過無比的傷痛,思想起來,令人痛心疾首。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四日,九位如花似玉般的十幾歲的女同學葬身於滾滾的西大河的急流之中,西大河邊,哭聲震天。
一九六六年九月的一天,五常一中校園濃煙滾滾,數萬冊精英著作被付之一炬,火堆旁邊,人聲鼎沸。
一九六七年八月九日,五常街頭,人頭攢動,水洩不通,三千勇士,將一小樓上五常一中二百名學生團團圍困,接著,以石塊、木棒、扎槍為武器,大舉攻樓。頃刻之間,樓被攻下,可憐「俘虜」,被押舉手,任人打罵侮辱,血流滿地,慘不忍睹。
(圖片來源於網絡)
曾經的五常一中終於迎來了雪化冰消的新時代,但不久,這個學校的原貌就不復存在了。精英教師四散,精英學生不在,新成立的實驗高中是另起爐灶,不是繼承舊一中的舊體。「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老一中的師生聚到一起,極好感慨這響亮品牌的不復繼承。其實,也應理解,人們的想法總不會是一樣的。當年,面對首都亂拆古建築的行為,偉大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與林徽茵女士,不也是抱頭痛哭,束手無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