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端午節裡看民俗:「放紙龍」、龍舟競渡、遊龍舟水

2021-01-1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香港5月30日電(記者丁梓懿)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也是首個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節日。在香港這座中西交融的城市,依然保留著不少端午節的傳統民俗,如舉行龍舟競渡、「放紙龍」儀式、用龍舟進行祭祀、遊龍舟水及吃粽子等。

  30日,香港仔、赤柱、大埔、沙田、西貢、屯門、長洲和大澳等多區舉行龍舟競渡,同時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其中,塔門龍舟競渡特設「慶回歸杯」賽事,西貢龍舟盛會除了傳統龍舟競賽外,還舉辦嘉年華,與市民及遊客歡度端陽。

  上午8時許,沙田城門河龍舟賽道兩側擠滿了觀眾。這是香港規模最大的龍舟競賽之一,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賽事從上午8時30分開始,每隔10分鐘便有一場比賽,參賽選手有節奏的吶喊聲和觀眾熱烈的歡呼聲匯成一片,現場氣氛持續高漲。

  前來觀賽的沙田居民曹小姐拿著相機,為正在比賽的龍舟隊伍拍照。她對記者說:「今天早上特意吃過粽子,換上運動裝備過來觀看比賽。每年龍舟比賽,我都會過來看,沾個好意頭,下午有時間的話還會去香港仔看比賽。」

  香港人將划龍舟稱為「扒龍舟」,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最早有記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1919年在港島東區北角舉行的,隨後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競渡大賽,近些年還會舉辦國際性的龍舟賽事。

  人們普遍相信,龍舟具有靈性,扒過龍舟後會身體健康、全年順景。在每次龍舟賽前,人們還會舉行簡單而隆重的「放紙龍」祈福儀式。紙龍身上印有「一帆風順」等標語,祈求賽事順利、風調雨順。

  「香港龍舟嘉年華」將於6月2日至4日在維港中環海濱舉行。據主辦方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嶽日前介紹,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特設「紀念杯」,首次雲集香港十八區龍舟隊伍約5000名健兒參加,共27項賽事,規模為歷年之最。此外,場內還將設有多個港式遊戲攤位、巨型摺紙龍舟、美食車等,預計將有10萬人參與其中。

  說到龍舟祭祀,大嶼山大澳的龍舟祭祀還神儀式不得不提。五月初四早上,人們前往大澳各廟宇請神。到端午節當天,人們會一大早將神像放在龍舟上,沿著各水道巡遊,岸邊居民會焚香拜祭,巡遊完畢就會送神回廟。而在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的部分村落則有午夜划龍舟紀念祖先的習俗。

  「遊過龍舟水,百病衰氣除,」居住在西貢的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在端午節當天,他和鄰居們在家吃完粽子、飲完茶後,便去觀賞龍舟競賽。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全家人還會到沙灘上曬曬太陽,或是浸泡在「龍舟水」裡,沾沾好運氣。

  龍舟寓意吉祥,因此村民們都認為龍舟滑過的水是「大吉水」。四面環海的香港,沙細水清的海灘比比皆是,而端午節正值夏天,烈日炎炎,很講「好意頭」的香港人都會在端午假日到「龍舟水」裡浸一浸、遊一遊。人們相信遊「龍舟水」可以洗去黴氣、闢走邪氣、帶來好運,祈求合家平安。

  每逢端午節,「吃粽子」是全國各地的共同主題。早在半月前,香港各大餅店和超市就把粽子禮盒擺在顯眼位置。集市或菜市場的攤位前,也可見到粽子的身影。無論是傳統的廣東粽、上海粽,還是創新的日韓粽、西方粽、甜品粽,都能買到。

  在嶺南地區,人們過端午節還有不少獨特風俗。掛黃葛藤是客家地區的傳統習俗,人們認為黃葛藤是驅邪之物。端午節當天,家家戶戶會在自家門前掛起黃葛藤,據說這樣的民俗在客家地區已延續了千年。

  「馬拉溜」是一個與粽子有關的奇特風俗,從五月初一、二起,母親會在孩子脖子上掛一個鹼水粽,並叮囑孩子要等到端午才能剝開吃掉,據說也是闢邪之用。

  此外,還有曬「百日姜」、打午時水、送災難、喝午時茶等風俗。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讓這些傳統民俗得以延續下來,將每年的端午節都過得多姿多彩,別具意義。

相關焦點

  • 少了龍舟競渡?這個端午節來看香港中樂團《龍船》MV
    今年的端午節有些特殊,抗疫期間為避免人群聚集,許多地方取消了傳統民俗項目賽龍舟。但雖不見龍舟競渡,卻有香港中樂團《龍船》MV面世。賽龍舟是流傳千百年的傳統習俗,更有著驅瘟避疫的深層意義,香港中樂團特別委約香港作曲家伍敬彬創作《龍船》,由樂團演奏家傾情演繹,加上青年導演張杰邦聯同本地攝製團隊製作《龍船》MV,以聲畫祝願大家平安、健康,共度端午佳節。另外,香港中樂團還將推出一系列以中國節慶為題的中樂MV。
  • 品粽子、轉風車、遊「龍舟水」——香港端午節掃描
    新華社香港6月25日電(記者丁梓懿)遊「龍舟水」、吃港式粽子、去廟裡拜拜……香港這座中西融合的城市,如今仍保留著不少端午節的傳統民俗。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多項龍舟比賽不得不取消或推遲舉行,但人們依然把這個公眾假期過得有滋有味。  端午當日的香港豔陽高照,赤柱正灘人潮湧動。
  • 端午節不僅吃粽子,乘風破浪的東莞,用龍舟競渡赴信義之約
    東莞是有文化、講信義的地方,端午節裡說東莞,自然是這裡和端午有著某種關聯。端午又名「龍船節」,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為划龍船。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競渡曲》云:「湘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 『端午節最簡單的詩』端午節詩詞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佳句精選欣賞
    端午節詩詞大全簡單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佳句精選欣賞   薌城浦頭港憶舊   施榆生   古港滔滔五月天,城東簫鼓鬥龍船。   四鄉丁壯皆驍勇,競奪群雄一棹先。   庚子端午抒懷   黃振興   龍舟競渡古風存,端午追懷愛國魂。   高潔情操感天地,貴珍遺產饗黎元。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  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六么令·天中節》)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 端午節的起源,竟然是一年一度的全民防疫日
    端午節的各項習俗,是在其傳播的過程中與當地習俗不斷融合、豐富而演化發展。龍舟競渡:原產於吳越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特色:水網密布、以舟代步。4、流傳:後來端午龍舟競渡再傳到東南沿海地區,福建省福州端午龍舟競渡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時期(928年至935年)閩王王延鈞倡導「龍舟競渡」 ; 廣州扒龍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漢時期,南漢後主劉龔(958--971年在位)當年在廣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農曆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
  • 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   原標題: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
  • 端午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端午節俗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
  • 端午節的起源及民俗活動
    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也是迄今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唯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端午和屈原一開始的關係並不是如大家現在所熟知的那樣——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而最早提到端午源於屈原的文獻是在東漢時期。《藝文類聚》卷四引錄《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溫。亦因屈原。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
  •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簡介 關於端午節手抄報文字內容
    2020年6月25日便是端午節了,很多老師也會布置端午節相關的手抄報作業,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手抄報內容,希望能幫到小朋友們。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
  • 端午風物誌 有民俗趣味 更有家國情懷
    在這傳統佳節裡,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燻蒼朮、佩香囊、喝雄黃酒……各種習俗種類繁多,它們寄託著國人迎祥納福、闢邪除災的願望,同時飽含著家國情懷與民俗趣味。  這些習俗從何而來?各地有何不同?關於端午節的童謠,你和孩子們又知道多少?龍舟競渡,包含著怎樣的文化內涵與精神?  本期我們推出整版報導,為你呈現一個別樣的端午,以及這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後所蘊含的美好寓意。
  • 無龍舟仍端午 無競渡有故事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下屬廣州城市旅遊問詢救援服務中心與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等單位合作,以廣州新中軸線旅遊線路為坐標,有層次地在花城廣場、廣州塔廣州旅遊信息諮詢中心進行 「龍舟競渡」和「龍船探秘」為主題的串聯式端午龍舟文化宣傳,在端午節期間共同講述廣州龍舟故事
  • 端午節的本質是什麼?請為戰勝新冠肺炎疫情貢獻綿薄之力!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我國古已有之的多民族民俗大節,兩千多年來,不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在各自家鄉的城鄉村寨舉行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實際上,這個節日最早一直是作為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驅邪禳災的吉祥節日傳下來的。
  • 中國和韓國的端午節,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在中國不同的地域上,不同的民族中,端午節呈現出特別豐富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五月五日為通行的端午節時間,湖南、湖北、四川一帶則稱五月五日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端午節俗活動在十天以上。「五日競渡,楚俗所同。至十五日名曰大端陽。食角黍、飲蒲酒如前。十三、十四、十五三日,龍舟尤勝,與他郡異。」
  • 端午節傳統習俗活動有哪些呢?進來一看就全知道了!
    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主要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洗草藥水、放紙鳶、蕩鞦韆、貼「午時符」、系百索子、打午時水、浸龍舟水、放紙龍、龍船飯、睇龍船、點艾條、薰蒼朮、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色線、食粽、採藥制茶、立蛋、佩豆娘、貼五毒圖、遊旱龍、劃喜船、九獅拜象、搶青、馬拉溜、掛鍾馗像、品花宴等習俗。
  • 唐朝端午節全攻略:穿越到唐朝,看唐朝人如何開心過端午
    而端午節掛艾草、系百索等民俗活動,都是為了驅災闢邪保佑平安。比如說,漢朝人認為,五月份,你就不要蓋房子了,否則的話,房子的主人將會成為禿頭,你就有錢植髮也不行,真不知道古人是怎麼想的。還有一種觀念認為,五月不能生孩子,否則這個孩子將是不祥之物。這可是真的得罪了一大批五月份出生的朋友。
  • 薛家鎮端午節民俗活動嗨翻天
    為了推廣文化經典,弘揚誦讀風尚,日前,常州市薛家鎮人民政府在薛家臨平書院舉辦了「薛家吳聲儂,端午漢風盛」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國風民俗系列活動。記者了解到,該活動融匯傳統與現代,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兼顧了動腦與動手。既讓參加活動的學生感受了經典誦讀和常州方言的魅力,又展示了精妙絕倫的非遺技藝。
  • 端午節,古詩詞裡的端午,5首古詩詞,你會愛上傳統文化
    端午節是名字最多的節日,又叫「重午節」(因為5月5日)同時還叫端陽節、龍舟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五月節、女兒節、詩人節。每個名字都是有來歷的,這些端午節的別名,和端午節的習俗息息相關。我們今天從5首古詩詞當中,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端午節,都有什麼樣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