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龍舟競渡?這個端午節來看香港中樂團《龍船》MV

2020-12-28 澎湃新聞

今年的端午節有些特殊,抗疫期間為避免人群聚集,許多地方取消了傳統民俗項目賽龍舟。但雖不見龍舟競渡,卻有香港中樂團《龍船》MV面世。

賽龍舟是流傳千百年的傳統習俗,更有著驅瘟避疫的深層意義,香港中樂團特別委約香港作曲家伍敬彬創作《龍船》,由樂團演奏家傾情演繹,加上青年導演張杰邦聯同本地攝製團隊製作《龍船》MV,以聲畫祝願大家平安、健康,共度端午佳節。另外,香港中樂團還將推出一系列以中國節慶為題的中樂MV。

香港中樂團(HKCO)於1977年成立,是香港唯一擁有91位專業演奏家編制的大型職業中樂團,經常獲邀於國際著名音樂廳及藝術節演出。演出編制分拉弦、彈撥、吹管及敲擊四個樂器組別,其中包括傳統和新改革的多種樂器。樂團植根於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演出的形式和內容包括傳統民族音樂和近代大型作品。此外,更廣泛委約各種風格及類型的新作,迄今委約或委編的作品約2300首。

《龍船》MV截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無龍舟仍端午 無競渡有故事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下屬廣州城市旅遊問詢救援服務中心與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等單位合作,以廣州新中軸線旅遊線路為坐標,有層次地在花城廣場、廣州塔廣州旅遊信息諮詢中心進行 「龍舟競渡」和「龍船探秘」為主題的串聯式端午龍舟文化宣傳,在端午節期間共同講述廣州龍舟故事
  • 端午節不僅吃粽子,乘風破浪的東莞,用龍舟競渡赴信義之約
    東莞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在「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排名中,東莞排名第3。東莞的政商關係健康指數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一,首次躋身「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城市榜」前十強。東莞是有文化、講信義的地方,端午節裡說東莞,自然是這裡和端午有著某種關聯。
  • 香港端午節裡看民俗:「放紙龍」、龍舟競渡、遊龍舟水
    新華社香港5月30日電(記者丁梓懿)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也是首個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節日。在香港這座中西交融的城市,依然保留著不少端午節的傳統民俗,如舉行龍舟競渡、「放紙龍」儀式、用龍舟進行祭祀、遊龍舟水及吃粽子等。
  • 廣州這座千年古村落:端午節千人扒龍舟,萬人共享龍舟飯
    傳說廣州龍舟競技源起於南漢,漢後主劉鋹當年在廣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五月初五,宮人競渡其中。明代詩人張詡寫道:「龍舟競渡玉液池,君王沈醉連日夕。」歷史撥轉千年後,已經很少有人知曉龍舟的淵源。小洲村是廣州難得一見的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村,生態環境優美,不過現在被經濟浪潮席捲,很多房子租給人後被拆掉重建,寧靜不再,但小洲村仍保留著端午爬龍舟的習俗,從初一到端午,本村和外村的青壯年們劃著各式龍舟,敲鑼打鼓,沿著水道互相拜訪,每經過一個村就停下喝口龍船茶吃塊龍舟餅,晚上的話還可以吃到盛大的龍舟飯。
  • 龍舟競飛渡 獵德嘉年華
    石牌青年隊、珠村南門社隊等18條「飛龍」以及來自廣州市各村的村民來到獵德村齊齊扒龍舟,以船會友。龍船招景日據介紹,獵德村扒龍舟的民俗活動由來已久。自1983年重裝第一艘龍船以來,獵德村現已有龍船13艘,分別有拜祭天后娘娘的「紅龍」、拜祭龍母娘娘的「紅底花龍」以及拜祭華光菩薩的紅頭綠尾「五色龍」。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扒龍舟的傳統逐漸發展為村際龍舟賽。
  • 五月初五話端午,這些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五月初五話端午,這些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已成為國人普遍行為。端午習俗知多少賽龍舟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划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具有濃鬱的漢族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 除了比賽速度外,划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
  • 莆田端午爬龍舟要上央視了!北岸取景超燃現場搶先看……
    4月23日,中央電視臺《農廣天地》欄目組走進北岸東埔鎮吉寨中心村取景拍攝端午爬龍舟民俗活動,活動現場,熱鬧非凡。該節目採用外景記者探索的形式走進當地,通過當地端午節習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龍船」,讓全國的觀眾領略莆田當地的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之美。經精心挑選,欄目組選取具有北岸特色的爬龍舟習俗作為此次《別樣端午》專題節目的重要內容,該專題節目將於今年端午節期間播出。
  • 端午首播!央視獨家!世界唯一龍船漂移紀錄片將震撼上線!
    端午首播!央視獨家!世界唯一龍船漂移紀錄片將震撼上線!疊滘龍船,世界唯一龍舟,粵語稱之為「龍船」,而「划龍舟」則叫「扒龍船」,這就是紀錄片《扒龍船》片名的由來。
  • 我國華南西南各地區端午節特色習俗
    關於過端午節的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而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龍圖騰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可能是多種起源互相融合而成。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
  • 泉州鯉城筍江扒龍船習俗:傳承閩南熱血精魂(圖)
    筍江扒龍船作為一項水上娛樂活動,經過歷代的傳衍,除了具有競技性外,還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民間習俗文化。去年年初,「筍江扒龍船習俗」順利入選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一傳統習俗正加快復甦的腳步。
  • 《禹甸宏聲》——八端午節專刊
    杏林昨夜星雲少。羋君問,緣何鼓譟。不見汨羅舟,怎個誰知曉。一剪梅·端午節文/為你而來五月端陽艾葉長。米粽投河,蒲酒勾腸。晨曦一抹透前窗,腕系紅繩,稚點雄黃。一曲離騷萬古揚。世代傳承,幾度悲涼。汨羅怒吼競龍舟,奮勇爭先,才出兒郎。
  • 兒時的端午節還記得嗎?這些習俗不能少:划龍舟、鬥蛋、塗雄黃酒...
    雖然不很了解這個節日與屈原的故事與來歷,但為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政治家,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老家農村都會舉辦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端午節自己包包子、做艾葉糰子、吃大蒜子、扎粽子、吃雞子(蛋),美其名曰:五子登科。
  • 東方詩韻詩刊 ll 端陽思屈子-競渡愛中華 20190075【總第81期】
    端午榴花紅豔卻無煙,垂柳陰中靜聽蟬。鼓響鑼鳴掀濁浪,人歡雀躍走龍船。旌旗遮目揚河岸,焰火衝霄震海沿。遊客端陽多似蟻,驚天動地勝新年。滿庭芳•看龍舟垂柳陰中,小蟬唱曲,拱橋流水潺潺。時逢端午,最喜看龍船。遍插菖蒲艾葉,請高手,力奪頭幡。銅鼉響,群龍奔至,兩岸吼連天。      旗鮮。
  • 川香婆端午史話|端午起源、傳說、民俗
    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此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宋代,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下詔將五月初五日定為「端午節」,諭令各地官府組織紀念諸如賽龍舟之類的活動,以紀念屈原。
  • 景盛源綠雕丨綠雕廠家端午龍舟還能這樣玩?「綠雕龍舟」花樣龍舟
    端午龍舟還能這樣玩?「綠雕龍舟」和花式龍舟帶你過端午共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來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傳統龍舟一說到龍舟,人們立刻能夠想到賽龍舟的歡愉場景,以及木質的大大的龍舟在水中飛速穿梭的場景,一艘比賽用的「中龍」最多可容納42人,長度23-25米,製作材料多為坤甸。對於很多水鄉而言,龍舟神聖之物,一隻龍舟,裝載的是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以及永不服輸的龍舟精神,它鼓勵著人們勇往直前,奔向勝利。
  • 「端午節」的節日起源、故事傳說和文化習俗
    《端午六么令·天中節》 (宋·蘇軾)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 端午節祝福語問候語大全 新版端午節安康的句子
    棕子玩裸奔,香包少不了。龍舟被山寨,雄黃酒下菜。魚兒更中奇怪,不請自己來。祝福把門開,煩惱說拜拜!端午快樂!棕子玩裸奔,香包少不了。龍舟被山寨,雄黃酒下菜。魚兒更中奇怪,不請自己來。祝福把門開,煩惱說拜拜!祝端午節快樂!
  • 端午曾是一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惡日」
    不過,此時端午節裡已經開始稍稍緩解了緊張氣氛,增加了一些娛樂活動,主要有鬥百草、玩鳥、馴鴝鵒(quyu)。這其中馴鴝鵒這件事最為好玩。鴝鵒是什麼鳥呢?它有個特點就是:會說話,類似如今說的八哥。會說話的鴝鵒在當時可是讓人們稱奇不已。
  • 端午風物誌 有民俗趣味 更有家國情懷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在這傳統佳節裡,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燻蒼朮、佩香囊、喝雄黃酒……各種習俗種類繁多,它們寄託著國人迎祥納福、闢邪除災的願望,同時飽含著家國情懷與民俗趣味。  這些習俗從何而來?各地有何不同?關於端午節的童謠,你和孩子們又知道多少?龍舟競渡,包含著怎樣的文化內涵與精神?
  • 為啥端午節要吃粽子?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有哪些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與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吧。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其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