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這座千年古村落:端午節千人扒龍舟,萬人共享龍舟飯

2020-12-27 張藝攝影

小洲村,古稱「瀛洲」,廣州市海珠區華洲街道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海珠區東南面,四面環水,形似小島,村域面積為4.3平方千米 。

小洲村的歷史

小洲村從元朝開村,明初簡姓從河南新鄉遷到小洲村聚居至今。小洲村保留了完整水鄉格局,享有「北有周莊,南有瀛洲」之譽。村內有眾多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其中天后宮、玉虛宮、古橋、登灜古碼頭和嶺南水網地帶特有的「蠔殼屋」都體現了古時珠江入海口村落因水取材的歷史遺證。

傳說小洲的龍舟在南漢年間曾被封為「瀛洲飛龍」,因此只有小洲村的龍舟是撐黃底紅邊的旗幟。小洲村是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寨,也是藝術家鍾愛的棲居地,有小洲藝術村之稱。大批文藝人士在小洲村聚集,一時興起「北有798,南有小洲村」的說法。

傳說廣州龍舟競技源起於南漢,漢後主劉鋹當年在廣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五月初五,宮人競渡其中。明代詩人張詡寫道:「龍舟競渡玉液池,君王沈醉連日夕。」歷史撥轉千年後,已經很少有人知曉龍舟的淵源。

小洲村是廣州難得一見的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村,生態環境優美,不過現在被經濟浪潮席捲,很多房子租給人後被拆掉重建,寧靜不再,但小洲村仍保留著端午爬龍舟的習俗,從初一到端午,本村和外村的青壯年們劃著各式龍舟,敲鑼打鼓,沿著水道互相拜訪,每經過一個村就停下喝口龍船茶吃塊龍舟餅,晚上的話還可以吃到盛大的龍舟飯。

龍船趁景

與其說廣州人喜歡龍舟,不如說廣州人喜歡龍舟串門的熱鬧勁兒。春節走親訪友,是家與家、點對點的情感交流,而端午的龍船趁景則是村與村、宗族與宗族之間的親密往來。

往年端午節前,天河區的獵德村、車陂村、珠村,海珠區的土華村等大村都會向兄弟村、老表村發出邀請帖,上書「敬邀貴村飛龍於五月某日蒞臨敝村,共慶端陽佳節不勝榮幸」,此舉便是「招景」而受邀的村落則按時派人划龍舟前來「探親」,路過沿河村莊也要表演一番,直到抵達目的地,繞河湧中心再遊三圈,展示自家的龍船文化,這才上岸遞迴龍船柬,吃龍船餅,喝龍船茶,此為「應景」。

這時河湧兩岸,必有眾人圍觀,鑼鼓喧天,彩旗飄揚,男女老少沿江沿河觀看龍舟表演,此為「趁景」。

百餘條河湧串起了天河、黃埔、白雲的各大村落,也貫通了龍舟文化的歷史脈絡。對於如今的老廣而言,龍舟文化更像是村落、宗族之間的凝聚力之依託。在現代城市發展的衝擊下,祖祖輩輩已無法像以前那樣緊密地生活在一起,唯有那一期一會的龍舟賽,那一聲震撼人心的龍舟鼓,才能將飄散的鄉情再次歸攏。

龍舟缺席

今年是閏四月,端午節來得稍晚。但節前的龍舟水卻很強勁,暴雨雷電頻頻造訪,前些日子廣州出現了水浸街,還有網友發微博表示,「龍王爺,今年停龍船賽啦,不再助興了。」

由於疫情原因,廣州獵德、棠下、珠村、大塘、瀝浦等多個村鎮都宣布今年取消龍舟活動,「起龍船」「探親」「龍船飯」等盛景都將在這個夏天缺席。

本來興致勃勃等待「起龍」通知,都只能收回躁動的心,繼續重複枯燥且無聊的催租日常。雖然今年沒有大型的龍舟招景和龍舟競賽,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龍舟活動都銷聲匿跡了。據說,位於廣州天河區的黃村,在農曆閏四月十五迎來了新龍船駿水,傳統坤甸木新龍船經過長老點睛、上香祭拜等儀式,由黃村的老少鄉親從番禺上埔船廠接回天河。

往年小洲村龍舟賽

端午節是外村龍船來小洲探親訪友的日子,一大早小洲碼頭已經熱鬧非凡,村民忙著裝扮幾十米長年齡超過百歲的黑色坤甸木龍船,這種木料輕盈結實,很適合龍舟比賽,平時埋在水底泥中,端午前挖出,洗乾淨後在船頭掛上水草,初二鑲上龍頭龍尾,打扮一新。

龍頭大多用整木雕成,龍頭多染成紅色,稱"紅龍",也有塗為黑色或灰色的,稱"黑龍"或"灰龍",一般在競渡前才裝上,船頭放置水草,即為出船前的採青,寓一帆風順的意思。

划龍舟時,一人站在船頭跳躍、吹哨,指揮全船;這個船頭指揮俗稱「跳頭」,在船頭的指揮臺上做出各種鼓舞士氣的動作,指揮橈手,推動龍船前進。

小洲村扒龍舟的村民

外村探親的龍舟進村了,離碼頭還有五六十米就已聽到鞭炮喧天,一眾精幹漢子們喊著號子劃著裝扮漂亮的龍船而至,一時間,碼頭上圍觀的村民和遊客喝彩聲四起。

擺百席 千人共享龍舟飯

龍舟飯是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當地農民的大聚餐,是傳統的社日宴飲的繼續。宴會開支的款項來源,主要是村內普通村民的捐贈,港澳同胞、華僑的贊助,其次是龍船部件的競投所得。

小洲村高架橋底下擺龍舟宴百席。

龍舟飯它是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特別頂飽。聽介紹說最早主要是給划龍舟的人吃的,讓他們吃了划船特別有力氣。後來慢慢所有的來賓、觀眾等也一起吃,最後演變成熱熱鬧鬧的一種龍舟前儀式,寄寓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和祈盼,該習俗還有凝聚民心、維繫團結的作用。

小洲村在祠堂裡設了一百席飯,成千村民團團圍坐吃上一頓熱熱鬧鬧的龍船飯;而龍船走鄉過村去探親,都以請柬相邀、龍船餅作回禮。禮尚往來的古樸之風在小小的村落間互相傳遞。

往年小洲村的傳統是在祠堂裡設了100席飯,成千村民團團圍坐吃上一頓熱熱鬧鬧的龍舟飯,如今村裡的人越來越多,吃龍舟飯的地點也從祠堂搬到了村邊外環高架橋下的空地,搭灶臺爐子,在外面酒樓請來的大廚和他的團隊,外加村裡的婦女幫忙,這百席龍舟飯從上午就開始準備開了。

據村裡的老人說:傳統的做法是,先從村民中挑選多名業餘烹調高手作師傅,到各家各戶借來炊具、碗碟,就可以炒大鍋菜了。大魚大肉是一定的,雞鴨魚是一應俱全,名稱也以吉祥喜慶的為主,如鴻運燒肉、紅灼大沙蝦、腰果錦上丁、紹菜扒魚丸等等。

以前,還有一些地方有很特別的做法,他們的龍舟飯是扒龍舟前吃的飯,材料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非常「頂飽」,能讓人划船的時候更有力氣。後來很多人也慕名到村子去覓食,卻發現依然是端午時節吃的更有風味,但估計是心理作祟。

現在條件好了,村裡都是請外面酒樓包餐,在室外大鍋飯菜可不好做,廣式粵菜必須要達到色、香、味俱全的要求,廣東天氣炎熱,靠近爐火的廚師們,汗流浹背的揮舞著炒菜勺,一鍋一鍋的炒。

廣東名菜-燒肉

小洲村被人評為最有書卷味的村落,龍舟飯,一連擺幾天,非常吃香。本地的習俗是吃了龍舟飯,來年會更加「旺」,因此慕名前往參觀、蹭飯的人不在少數。

一批吃不完,要分作幾天,村裡的老人,贊助龍舟的村民,村裡的男人、女人、念書的孩子,一撥撥,一個都不會落下,大家一起感受過節氣氛。圖為小洲村立交橋下正在享用龍舟飯的村民們。

據說,曾經舉辦過「千人龍舟飯」,吃掉100隻雞、260斤豬肉、2000斤冬瓜、800斤沙葛和500斤大米!小洲是按照傳統習俗舉行吃龍舟飯儀式,超過1000名村民聚首一堂喜吃筵開140多席的龍舟飯,不僅僅賽龍舟,對龍舟飯的重視程度也很高。

相關焦點

  • 無龍舟仍端午 無競渡有故事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下屬廣州城市旅遊問詢救援服務中心與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等單位合作,以廣州新中軸線旅遊線路為坐標,有層次地在花城廣場、廣州塔廣州旅遊信息諮詢中心進行 「龍舟競渡」和「龍船探秘」為主題的串聯式端午龍舟文化宣傳,在端午節期間共同講述廣州龍舟故事
  • 香港端午節裡看民俗:「放紙龍」、龍舟競渡、遊龍舟水
    在香港這座中西交融的城市,依然保留著不少端午節的傳統民俗,如舉行龍舟競渡、「放紙龍」儀式、用龍舟進行祭祀、遊龍舟水及吃粽子等。  30日,香港仔、赤柱、大埔、沙田、西貢、屯門、長洲和大澳等多區舉行龍舟競渡,同時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其中,塔門龍舟競渡特設「慶回歸杯」賽事,西貢龍舟盛會除了傳統龍舟競賽外,還舉辦嘉年華,與市民及遊客歡度端陽。
  • 端午節五月初五 「粽」享美妙,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起源於中國最初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扒龍舟、放紙鳶掛五色絲線掛艾草和菖蒲、吃粽子。扒龍舟扒龍舟扒龍舟是多人集體龍舟競渡是端午節一項重要的活動
  • 景盛源綠雕丨綠雕廠家端午龍舟還能這樣玩?「綠雕龍舟」花樣龍舟
    端午龍舟還能這樣玩?「綠雕龍舟」和花式龍舟帶你過端午共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來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賽龍舟、包粽,這是兩千年來的傳統和習俗,逐漸演變的只有粽子的餡料和龍舟的樣式。今天,就來為大家分享關於龍舟的故事。
  • 「四月初八鑼鼓嚓,龍舟兜底挖」!中堂35年老龍舟被喚醒
    這裡將舉行「起龍舟」儀式——把埋在泗湧裡15年的龍舟挖出來。當天來到現場看「起龍舟」的,還有眾多的村民以及攝影愛好者。「四月初八鑼鼓嚓,龍舟兜底挖」。在東莞水鄉,各村都有「起龍舟」習俗,但隨著輕便的杉木龍舟取代沉重的松木龍舟,「起龍舟」儀式淡出民眾視線已經二三十年。
  • 端午節|青青子衿綠了誰心
    2020.06.25 星期四 端 午 節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果節日有顏色,端午節一定是青色的。端午節,似一葉小舟,載著屈原的《離騷》,溯流而上,是青青子衿,亦是青史沉沉,穿越千年,與你相見。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我國百姓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 《禹甸宏聲》——八端午節專刊
    過端午文/王風蓮(河南)端午時逢嗅艾香,粽包頻煮裹情腸。汨羅水畔怒濤起,賽艇龍舟蓄勢昂。拙筆難書騷賦韻,素箋恰湧屈公浪。千年故事千年頌,萬裡江山萬裡長。寫在五月節文/徐德武(吉林)好借端陽五色絲,繡成汨水化龍姿。江邊復舉遙懷酒,案上猶催孤憤詩。
  • 今年端午,廣東街坊還能圍觀扒龍舟、聚吃龍舟飯嗎?官方回應來了
    6月24日上午,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廣州廣東大廈三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廣東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64場新聞發布會,通報廣東省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工作情況,重點介紹全省農貿市場排查情況。省衛生健康委專門制定端午節假期疫情防控工作指引,並在昨日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進行部署,要求各地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壓實行業主管部門監管責任,以及各類服務和接待場所、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落細落實防控措施。
  • 用水彩畫表現傳統習俗 龍舟文化APP注入時代元素
    用水彩畫形式表現龍舟傳統習俗 將「賽龍舟」「龍舟飯」設計成小遊戲  龍舟文化APP注入時代元素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葛宇飛、劉鵬飛  端午期間「扒龍船」「賽龍舟」傳統歷史悠久,是珠三角水鄉民間每年必不可少的盛大民俗活動,划龍舟是端午節期間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
  • 端午佳節,詩詞相會,佳人相見一千年
    你想了解知曉千年以前的端午節嗎?你想知道古代民眾如何度過端午嗎?端午佳節,與詩詞相會,在詩詞中尋覓千年之前的端午!#萬歲爺的端午:高大上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時節寫的一首詩,我們一起來看看萬歲爺的端午:端午
  • 2020廣州七夕情人節活動匯總(持續更新)
    2020廣州元宵節活動大全 廣州元宵節有什麼好玩的活動嗎?2020元宵節廣州遊玩去哪裡好?2020年廣州元宵節值得去的活動一覽。 2020年廣州中秋節活動大全2020年中秋節即將到來,不知道身處廣州的你是否準備回家?不或者計劃去旅行嗎?如果都沒安排的話,不妨來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20年廣州中秋節活動大全吧——廣州中秋有什麼好玩的活動?
  • 我國華南西南各地區端午節特色習俗
    關於過端午節的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而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龍圖騰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可能是多種起源互相融合而成。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
  • 端午節不僅吃粽子,乘風破浪的東莞,用龍舟競渡赴信義之約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東莞的轄區沒有區縣,直接到達鄉鎮或社區這一級別。可貴的是,這裡的28個鎮全部進入全國400強。去年,東莞的全市經濟增速,位居珠三角第一,各項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突破1.6萬億元和1萬億元大關,成為全國第五個貸款餘額突破萬億元的地級市。
  • 龍舟競飛渡 獵德嘉年華
    石牌青年隊、珠村南門社隊等18條「飛龍」以及來自廣州市各村的村民來到獵德村齊齊扒龍舟,以船會友。龍船招景日據介紹,獵德村扒龍舟的民俗活動由來已久。自1983年重裝第一艘龍船以來,獵德村現已有龍船13艘,分別有拜祭天后娘娘的「紅龍」、拜祭龍母娘娘的「紅底花龍」以及拜祭華光菩薩的紅頭綠尾「五色龍」。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扒龍舟的傳統逐漸發展為村際龍舟賽。
  • 國學兵團 | 端午節賦
    投粽曉念君之深,建廟念弔古之熾。時來則應,物來則濟。穆穆乎遭讒臣之侵,察察乎拒塵世之敝。憂廟堂而清源,握瑾瑜而長逝。天朗朗,史煒煒。賦祖曜乎千秋,忠骨炳於百世。嗟汨羅之渺渺,感今世之蒸蒸。沐清風以嘯傲,閱歲月之崢嶸。亂世之端午慘慘,盛世之端陽盈盈。望銀漢之下溢,賞紫氣之上升。有城皆秀,無地不榮。公園飄其玉帶,城鄉張其翡屏。山坡漫茶海之萬頃,田野掀麥浪之千層。
  • 扒一扒臺灣的不同端午節習俗
    臺灣過端午節的時候,這是人們常聊的話題。由於所用食材與製法南轅北轍,每到端午吃粽子時節,「南部粽」和「北部粽」的支持者們都會相互比較。    北部粽會先將糯米與配料拌炒成油飯,包裝粽葉後,放入蒸籠蒸熟,吸收餡汁原味的糯米粒粒分明;南部粽則將生糯米與炒好的餡料包入粽葉中,整串放入滾水中煮熟,口感上呈現綿密、清爽,較好保持了食材的自然風味,吃粽可搭配沾醬。
  • 【北方詩詞文苑第76期】端午節專輯
    端午老真庚子偏偏五月遲,靈均浪底可相知。小蟲無奈神州鬧,罷舞龍舟寫祭詩。端午悼屈原李生平(重慶)抱石沉江怨恨多,心憂敵犯楚天河。含冤放逐輕生死,五月龍舟萬代歌。端午懷古海畢竟山河濟世長,不關堯舜寫滄桑。知天應命真豪傑,傲物懷才假棟梁。千古楚辭開浪漫,幾朝國士費徜徉。秦磚漢瓦今何在,惟見村鄰散粽香。 端陽感懷 魏明啟(大慶)踏露收摘艾草香,門楣懸掛過端陽。千年老樹留遺恨,百葉龍舟競汨江。
  • 韓國端午習俗盤點,家家戶戶忙洗頭,沒有粽子龍舟
    相信對於端午節來說,我們中國是歷經了千年的時間,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對於海外的端午節,爭議最大的莫過於韓國的端午節了,因為韓國竟然對端午節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這一度讓我們非常氣憤。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此,因為韓國的江陵地區,也是有端午節的習慣的,只不過和我們的不同,他們的被稱作為「江陵端午祭」活動。而且,和我們的端午節也是有一些區別的。首先不同的一點就是,我們的端午節是要吃粽子的,這似乎已經是個約定成俗的事情了。如果你在端午節沒有吃粽子,哪怕是小小的一個,或者是吃上一口,那麼,我敢說,你絕對是沒有過一個端午節!
  • 五月五過端午,祝您端午安康!
    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划龍舟划龍舟又稱扒龍舟是多人集體扒槳競賽作為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詞裡的端午節充滿了濃鬱的古老民俗氣息:端午浴蘭湯,彩線纏玉臂,小符掛雲鬟.....千年前古人的文明也需要千年後的我們去傳承。《競渡詩》唐代:盧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 民間美術話端午_廣州日報大洋網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端午」之稱,最早見於晉代周處所撰《風土記》,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俗眾多,隨之產生的民間美術也極為豐富。它們以不同的材質、不同的形式,將端午節裝點得五彩繽紛、熱鬧非凡,為後人留存下珍貴的可視資料。